噴液清潔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噴液清潔器,涉及一種具有刮除水漬、清掃或擦拭物品表面粘附污漬的清潔用具,其結構包括本體、握柄、儲液壺、清潔頭和噴液組件等,主要是將握柄設置在本體后上方,并與本體之間形成“Z”字型的連體結構,從而使得本體頂面與握柄頂面之間形成可供儲液壺作可卸式安裝的高度差,這種結構在不影響儲液壺內儲液量的基礎上,能使儲液壺形成較好的內藏式結構,故不但美觀了清潔器的整體外形,使清潔器的體積更加靈巧,而且使用輕松省力;同時,還將清潔刷、水刮或清潔擦等清潔頭可卸式安裝在“Z”字型的本體底面,既保證了清潔器的使用功能多樣,又不會增大體積,使用更加靈活。
【專利說明】
噴液清潔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清除物品表面灰塵、污垢的清潔器,具體是指噴液清潔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清潔用品市場的不斷擴大,市場上各種結構和使用功能的清潔器也不斷增多,例如常用的手持式清潔器,其結構主要是由本體和連接在本體上的握柄構成,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本體上還會設置清潔刷、水刮或清潔擦等清潔頭,也會自帶噴液組件以方便對物品表面頑固污漬的噴水、噴清潔液,從而輕松清除頑固污漬;然而,上述這些清潔器雖然使用功能強大,但實際使用中還是存在不少缺陷:一、清潔器的多種使用功能主要是將清潔刷、水刮或清潔擦等集成于一體,即一個本體上同時設置兩種或三種功能的清潔頭,而清潔頭設置數量過多往往造成整個清潔器的體積變得臃腫、難看,影響了清潔器結構設計的靈巧性;二、噴液組件的供液來源主要來自附帶的儲液壺,傳統清潔器結構的儲液壺要不直接設置在握柄內或貼合在握柄上,要不直接插裝在本體上,而設置在握柄內或貼合在握柄上的儲液壺為了保證握柄握持的舒適性,其體積設計較小,故影響了儲液壺的儲液量,而插裝在本體上的儲液壺,由于傳統結構的握柄和本體在連接后都類似于直線形或弧形狀,故安裝后的儲液壺會突兀的顯露在本體上,這樣的安裝結構既影響外形美觀性,也容易在使用時磕碰到其它物品,同時也會導致重心不穩,例如前后推拉擦拭時,儲液壺的內存液體就會隨著晃蕩而非常明顯的阻礙前、后推拉力,給使用造成麻煩。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而提供一種體積靈巧,外形美觀,使用靈活、輕松、省力的噴液清潔器。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種噴液清潔器,包括本體、握柄、儲液壺、清潔頭和噴液組件,所述的握柄設置在本體后上方,并與本體之間形成“Z”字型的連體結構,在本體頂面設有可卸式安裝的儲液壺,該儲液壺容置在本體頂面與握柄頂面之間所形成的高度差內;所述的清潔頭可卸式安裝在本體底面。
[0006]所述的本體頂面設有壺座,該壺座的安裝面與所述“Z”字型連體結構的豎直面之間形成鈍角相交。
[0007]所述的噴液組件包括安裝在握柄上的扳手、內設在本體內并受扳手操作的水栗和外露設置在本體前部的噴嘴,所述水栗的進水口與壺座相連通,水栗的出水口與噴嘴相連通。
[0008]所述的本體前部設有安裝噴嘴的噴嘴安裝面,該噴嘴安裝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銳角相交。
[0009 ]所述的清潔頭為清潔刷、水刮或清潔擦。
[0010]所述的清潔頭與本體底面的可卸式安裝結構是在本體底面設有雙排滑軌,相應在清潔頭頂面設有雙排滑筋,所述的雙排滑筋由本體前部向本體后部滑移配裝在所述雙排滑軌內,在本體底面前部與清潔頭頂面前部分別設有互相配合的止推塊和止推槽。
[0011]所述的本體底面后部設有鎖塊,相應在清潔頭頂面后部設有彈性按壓片,該彈性按壓片彈性配合所述鎖塊鎖定或解鎖。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將清潔器的握柄設置在本體后上方,并與本體之間形成“Z”字型的連體結構,從而使得本體頂面與握柄頂面之間形成可供儲液壺作可卸式安裝的高度差,這種設計結構在不影響儲液壺內儲液量的基礎上,能使儲液壺形成較好的內藏式結構,故不但美觀了清潔器的整體外形,使清潔器的體積更加靈巧,而且推拉使用清潔器也不會出現儲液壺的內存液體由于晃蕩而阻礙前、后推拉力的情況,使用輕松省力;同時,還將清潔刷、水刮或清潔擦等清潔頭可卸式安裝在本體底面,既保證了清潔器的使用功能多樣,又不會增大體積,使用更加靈活。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安裝清潔刷)。
[0014]圖2為圖1卸去清潔刷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圖2的仰視圖。
[0016]圖4為清潔刷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5為水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6為清潔擦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將按上述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再作詳細說明。
[0020]如圖1?圖6所示,1.本體、11.豎直面、12.安裝面、13.噴嘴安裝面、14.鎖塊、15.止推塊、16.雙排滑軌、2.握柄、21.掛孔、31.扳手、32.水栗、33.壺座、34.噴嘴、35.軟管、4.儲液壺、5.清潔刷、6.彈性按壓片、7.止推槽、8.雙排滑筋、9.水刮、1.清潔擦。
[0021]噴液清潔器,如圖1所示,涉及一種具有刮除水漬、清掃或擦拭物品表面粘附污漬的清潔用具,并且還能通過清潔器自帶的噴液組件軟化物品表面的頑固污漬,從而方便輕松清除。
[0022]所述的清潔器結構包括本體1、握柄2、儲液壺4、清潔頭和噴液組件等;其中,握柄2設置在本體后上方,并與本體I之間形成“Z”字型的連體結構,在握柄2后部設有掛孔21以方便懸掛清潔器。
[0023]所述的本體I頂面設有壺座33,該壺座的安裝面12與“Z”字型連體結構的豎直面11之間形成鈍角相交,在壺座33上設有螺紋密封旋緊的儲液壺4,可內存水或清潔液,并蓄滿壺座33,由于“Z”字型的外形結構使得儲液壺4正好容置在本體I頂面與握柄2頂面之間所形成的高度差內,故使得儲液壺4形成了較好的內藏式安裝結構,不但美觀了清潔器的整體外形,使清潔器的體積更加靈巧,而且推拉使用清潔器也不會出現儲液壺4的內存液體由于晃蕩而阻礙前、后推拉力的情況,使用更加輕松省力;同時,壺座33的螺紋口設為標準尺寸,在一些特殊場合下也可用礦泉水瓶或飲料盤來代替儲液壺4,從而增大了清潔器的使用范圍。
[0024]所述的噴液組件包括扳手31、水栗32和噴嘴34,該扳手31安裝在握柄2底部、即手指握持處,以方便按壓操作;水栗32內設在本體I內,可受扳手31按壓操作進入工作狀態;噴嘴34外露設置在本體I前部,具體是在本體前部設有安裝噴嘴34的噴嘴安裝面13,該噴嘴安裝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銳角相交,可使噴嘴34以更好的角度向前方噴灑;所述水栗32的進水口通過軟管35與壺座33相連通,水栗32的出水口通過軟管35與噴嘴34相連通,則整個噴液組件相連之后,只需按壓扳手31就能通過水栗32將壺座33內的水或清潔液通過噴嘴34向前噴灑使用。
[0025]所述的清潔頭如圖4?圖6所示分別為清潔刷5、水刮9或清潔擦10,該水刮9主要起到刮除水漬的作用,該清潔刷5或清潔擦10主要起到清掃或擦拭物品表面粘附污漬的作用;所述的清潔頭可卸式安裝在本體I底面,具體是在本體I底面設有雙排滑軌16,相應在清潔頭頂面設有雙排滑筋8,該雙排滑筋由本體I前部向本體后部滑移配裝在雙排滑軌16內,再在本體I底面前部與清潔頭頂面前部分別設有互相配合的止推塊15和止推槽7,以定位清潔頭在本體I底面的安裝位置;另外,本體I底面后部設有鎖塊14,相應在清潔頭頂面后部設有彈性按壓片6,該彈性按壓片可彈性配合鎖塊14鎖定或解鎖,即鎖定清潔頭在本體I底面的安裝或使清潔頭從本體I底面卸下,這種結構既保證了清潔器的使用功能多樣,又不會增大體積,使用更加靈活。
[0026]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噴液清潔器,包括本體(I)、握柄(2)、儲液壺(4)、清潔頭和噴液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握柄(2)設置在本體(I)后上方,并與本體(I)之間形成“Z”字型的連體結構,在本體(I)頂面設有可卸式安裝的儲液壺(4),該儲液壺容置在本體(I)頂面與握柄(2)頂面之間所形成的高度差內;所述的清潔頭可卸式安裝在本體(I)底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液清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I)頂面設有壺座(33),該壺座的安裝面(12)與所述“Z”字型連體結構的豎直面(11)之間形成鈍角相交。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噴液清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噴液組件包括安裝在握柄(2)上的扳手(31)、內設在本體(I)內并受扳手(31)操作的水栗(32)和外露設置在本體(I)前部的噴嘴(34),所述水栗(32)的進水口與壺座(33)相連通,水栗(32)的出水口與噴嘴(34)相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噴液清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I)前部設有安裝噴嘴(34)的噴嘴安裝面(13),該噴嘴安裝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銳角相交。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液清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潔頭為清潔刷(5)、水刮(9)或清潔擦(10)。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液清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潔頭與本體(I)底面的可卸式安裝結構是在本體(I)底面設有雙排滑軌(16),相應在清潔頭頂面設有雙排滑筋(8),所述的雙排滑筋(8)由本體(I)前部向本體后部滑移配裝在所述雙排滑軌(16)內,在本體(I)底面前部與清潔頭頂面前部分別設有互相配合的止推塊(15)和止推槽(7)。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噴液清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I)底面后部設有鎖塊(14),相應在清潔頭頂面后部設有彈性按壓片(6),該彈性按壓片彈性配合所述鎖塊(14)鎖定或解鎖。
【文檔編號】B08B3/04GK205628679SQ201620292944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1日
【發明人】李愛良
【申請人】李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