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包括轉筒、設置在轉筒端部的進料筒、設置在轉筒尾部的出口導槽、依次穿過進料筒和轉筒內的攪拌推送軸、用于驅動攪拌推送軸轉動的推送軸驅動電機、用于承載轉筒的滾輪支撐機構、用于驅動轉筒旋轉的轉筒驅動機構;攪拌推送軸上依次安裝有進給段葉片、攪拌混合段葉片和輸出段葉片;所述進料筒對應于進給段葉片;進料筒包括干濕污泥進口;轉筒的轉動方向與攪拌推送軸的轉動方向相反。操作時只需控制干濕污泥的進口比例和干污泥的顆粒大小,而且可避免濕污泥在進料筒中卡塞或者粘附內壁,不僅增強混合了效果,而且提高了濕污泥包干污泥的包裹效果,使混合后的污泥保持成顆粒狀。
【專利說明】
一種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泥攪拌機械,尤其涉及一種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濕污泥的粘性較大,會導致污泥干燥設備粘結并進而發生設備腐蝕,目前一些攪拌混合裝置,主要存在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I)故障率高,濕污泥易粘附在攪拌設備中,導致設備卡塞與腐蝕,影響攪拌設備正常運行。(2)混合效果差,效率低。許多攪拌設備只有攪拌軸轉動,而筒體不轉動,導致混合不均勻,存在攪拌死角,而且不易達到濕包干的效果。
[3]結構復雜,不利于維護保養。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混合均勻、濕包干效果好的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5]—種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包括轉筒1、設置在轉筒I端部的進料筒1-1、設置在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依次穿過進料筒1-1和轉筒I內的攪拌推送軸2、用于驅動攪拌推送軸2轉動的推送軸驅動電機、用于承載轉筒I的滾輪支撐機構、用于驅動轉筒I旋轉的轉筒驅動機構;
[0006]所述攪拌推送軸2上依次安裝有進給段葉片2-1、攪拌混合段葉片2-2和輸出段葉片2_3;所述進料筒1_1對應于進給段葉片2_1;進料筒1_1包括干污泥進口 4_1和濕污泥進口4-2;
[0007]所述轉筒I的轉動方向與攪拌推送軸2的轉動方向相反。
[0008]所述滾輪支撐機構包括支撐架5、兩根相互平行設置在支撐架5上的支撐桿5-1、間隔分布在支撐桿5-1的多個滾輪5-2;所述轉筒I置于滾輪5-2上,并與滾輪5-2相切并轉動接觸配合;
[0009]所述攪拌推送軸2的兩個端部,分別承載在支撐架5的軸承支座5-3、5-4上。
[0010]所述進給段葉片2-1和輸出段葉片2-3均為帶狀連續螺旋葉片;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為多個相互獨立并間隔的三維葉片;所述進給段葉片2-1的螺旋方向與攪拌混合段葉片2-2螺旋方向相反;干污泥和濕污泥物料落入進料筒1-1,在進給段葉片2-1的推送下,經過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充分混合后,在通過輸出段葉片2-3推送至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導出轉筒I。
[0011]所述轉筒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套設在轉筒I上的從動齒輪8-2、與從動齒輪8-2嚙合的主動齒輪8-1,所述主動齒輪8-1通過減速箱7連接電機6;當電機6通過減速箱7并帶動主動齒輪8-1和從動齒輪8-2運轉時,轉筒I在滾輪5-2上旋轉。
[0012]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葉片向出口導槽3方向偏15°。
[0013]所述進給段葉片2-1和輸出段葉片2-3螺旋向右;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螺旋向左。
[0014]所述轉筒I的外圓周面設有的滾輪環9,轉筒I通過滾輪環9與滾輪5-2相切并轉動接觸配合。
[0015]一種污泥濕包干混合方法如下:
[0016]將干污泥和濕污泥按1:1的比例,通過相應地干污泥進口 4-1和濕污泥進口 4-2連續地輸送至進料筒1-1,由進料筒1-1的進給段葉片2-1推送至攪拌混合段,攪拌混合段的攪拌混合段葉片2-2順時針對干濕污泥進行攪拌,與此同時,轉筒I逆時針轉動;干濕污泥在攪拌混合段葉片2-2和轉筒I兩個轉動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下,得到充分混合;接著在進給段葉片2-1和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推擠作用下進入輸出段葉片2-3,再由輸出段葉片2-3推送至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導出轉筒I,得到濕包干污泥。
[0017]所述干污泥和濕污泥的粒徑均小于2_。
[0018]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及效果:
[0019]本實用新型攪拌推送軸和轉筒的旋轉,由電動機通過減速箱帶動,通過從動齒輪與主動動齒輪相互配合,直接帶動轉筒運動,其結構簡單,維護方便,更不需要復雜的控制系統。
[0020]本實用新型干污泥進口與濕污泥進口相互錯開,即干污泥進口在濕污泥進口的右偵h并且轉筒的轉動方向與攪拌推送軸的轉動方向相反,污泥受到兩個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使得整個混合攪拌過程變得更加劇烈,干濕污泥混合更加均勻,濕包干效果更加明顯。操作時只需控制干濕污泥的進口比例和干污泥的顆粒大小,而且可避免濕污泥在進料筒中卡塞或者粘附內壁,不僅增強混合了效果,而且提高了濕污泥包干污泥的包裹效果,使混合后的污泥保持成顆粒狀。
[0021]本實用新型進給段葉片和輸出段葉片均為帶狀連續螺旋葉片,有利于推送污泥在筒中流動的力度。攪拌混合段葉片采用多個相互獨立并間隔的三維葉片,有利于加強干濕污泥混合的均勻度。
[0022]本實用新型運轉過程連續不斷,相比起周期性進出料的裝置,大大增大了其處理量,提尚污泥處理效率。
[0023]本實用新型可以被廣泛地應用于污泥或其他物料混合干燥領域。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剖面示意圖。
[0025]圖2為圖1中轉筒I結構示意圖。
[0026]圖3為圖1中攪拌推送軸2結構示意圖。
[0027]圖4為圖1滾輪支撐機構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8]圖5為圖4滾輪支撐機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具體詳細描述。
[0030]實施例
[0031]如圖1至5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包括轉筒1、設置在轉筒I端部的進料筒1-1、設置在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依次穿過進料筒1-1和轉筒I內的攪拌推送軸2、用于驅動攪拌推送軸2轉動的推送軸驅動電機、用于承載轉筒I的滾輪支撐機構、用于驅動轉筒I旋轉的轉筒驅動機構;
[0032]所述攪拌推送軸2上依次安裝有進給段葉片2-1、攪拌混合段葉片2-2和輸出段葉片2_3;所述進料筒1_1對應于進給段葉片2_1;進料筒1_1包括干污泥進口 4_1和濕污泥進口4-2;
[0033]所述轉筒I的轉動方向與攪拌推送軸2的轉動方向相反。
[0034]所述滾輪支撐機構包括支撐架5、兩根相互平行設置在支撐架5上的支撐桿5-1、間隔分布在支撐桿5-1的多個滾輪5-2;所述轉筒I置于滾輪5-2上,并與滾輪5-2相切并轉動接觸配合;
[0035]所述攪拌推送軸2的兩個端部,分別承載在支撐架5的軸承支座5-3、5_4上。
[0036]所述進給段葉片2-1和輸出段葉片2-3均為帶狀連續螺旋葉片;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為多個相互獨立并間隔的三維葉片;所述進給段葉片2-1的螺旋方向與攪拌混合段葉片2-2螺旋方向相反;干污泥和濕污泥物料落入進料筒1-1,在進給段葉片2-1的推送下,經過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充分混合后,在通過輸出段葉片2-3推送至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導出轉筒I。
[0037]所述轉筒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套設在轉筒I上的從動齒輪8-2、與從動齒輪8-2嚙合的主動齒輪8-1,所述主動齒輪8-1通過減速箱7連接電機6;當電機6通過減速箱7并帶動主動齒輪8-1和從動齒輪8-2運轉時,轉筒I在滾輪5-2上旋轉。
[0038]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葉片向出口導槽3方向偏15°。且每2個葉片的間距為50-70mm之間,葉片數應不少于10個。
[0039]所述進給段葉片2-1和輸出段葉片2-3螺旋向右;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螺旋向左。
[0040]所述轉筒I的外圓周面設有的滾輪環9,轉筒I通過滾輪環9與滾輪5-2相切并轉動接觸配合。
[0041 ] 本實用新型污泥濕包干混合方法,可通過如下步驟實現:
[0042]將粒徑均小于2mm的干污泥和濕污泥按1:1的比例,通過相應地干污泥進口 4_1和濕污泥進口4-2連續地輸送至進料筒1-1,由進料筒1-1的進給段葉片2-1推送至攪拌混合段,攪拌混合段的攪拌混合段葉片2-2順時針對干濕污泥進行攪拌,與此同時,轉筒I逆時針轉動;干濕污泥在攪拌混合段葉片2-2和轉筒I兩個轉動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下,得到充分混合;接著在進給段葉片2-1和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推擠作用下進入輸出段葉片2-3,再由輸出段葉片2-3推送至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導出轉筒I,得到濕包干污泥。
[0043]如上所述,便可較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
[0044]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轉筒(I)、設置在轉筒(I)端部的進料筒(1-1)、設置在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依次穿過進料筒(1-1)和轉筒(I)內的攪拌推送軸(2)、用于驅動攪拌推送軸(2)轉動的推送軸驅動電機、用于承載轉筒(I)的滾輪支撐機構、用于驅動轉筒(I)旋轉的轉筒驅動機構; 所述攪拌推送軸(2)上依次安裝有進給段葉片(2-1)、攪拌混合段葉片(2-2)和輸出段葉片(2-3);所述進料筒(1-1)對應于進給段葉片(2-1);進料筒(1-1)包括干污泥進口(4-1)和濕污泥進口(4-2); 所述轉筒(I)的轉動方向與攪拌推送軸(2)的轉動方向相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輪支撐機構包括支撐架(5)、兩根相互平行設置在支撐架(5)上的支撐桿(5-1)、間隔分布在支撐桿(5-1)的多個滾輪(5-2);所述轉筒(I)置于滾輪(5-2)上,并與滾輪(5-2)相切并轉動接觸配合; 所述攪拌推送軸(2)的兩個端部,分別承載在支撐架(5)的軸承支座(5-3、5-4)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給段葉片(2-1)和輸出段葉片(2-3)均為帶狀連續螺旋葉片;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為多個相互獨立并間隔的三維葉片;所述進給段葉片(2-1)的螺旋方向與攪拌混合段葉片(2-2)螺旋方向相反;干污泥和濕污泥物料落入進料筒(1-1 ),在給進段葉片2-1的推送下,經過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充分混合后,在通過輸出段葉片(2-3)推送至轉筒(I)尾部的出口導槽(3)導出轉筒(I)。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筒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套設在轉筒(I)上的從動齒輪(8-2)、與從動齒輪(8-2)嚙合的主動齒輪(8-1),所述主動齒輪(8-1)通過減速箱(7)連接電機(6);當電機(6)通過減速箱(7)并帶動主動齒輪(8-1)和從動齒輪(8-2)運轉時,轉筒(I)在滾輪(5-2)上旋轉; 所述干污泥進口(4-1)與濕污泥進口(4-2)相互錯開,即干污泥進口(4-1)在濕污泥進口(4-2)的右側。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的葉片向出口導槽(3)方向偏15°。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給段葉片(2-1)和輸出段葉片(2-3)螺旋向右;所述攪拌混合段葉片(2-2)螺旋向左。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污泥濕包干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筒(I)的外圓周面設有的滾輪環(9),轉筒(I)通過滾輪環(9)與滾輪(5-2)相切并轉動接觸配合。
【文檔編號】C02F11/12GK205616752SQ201620219125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1日
【發明人】樓波, 覃日富, 張貴香
【申請人】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