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裝置,具體為水解酸化池,第一反應池進水端連接進水池,進水池有進水口;進水池和第一反應池之間有隔水板隔斷,所述的隔水板底部固定在進水池底部,頂部有伸縮板;所述的第一反應池出水端與第二反應池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通過隔板隔開,隔板底部還有污泥回流口,污泥回流口有門板;第一反應池的底面為斜面,進水端高于出水端;所述的第一反應池的出水端下方還有排泥口;所述的第二反應池底部有污泥閥,側壁有出水口,第二反應池內還安裝有螺旋分離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的兩個階段在兩個水池內分別進行,可以持續進水進行污水水解處理。
【專利說明】
水解酸化池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裝置,具體為水解酸化池。
【背景技術】
[0002]水解酸化處理方法是一種介于好氧和厭氧處理法之間的方法,和其它工藝組合可以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水解酸化工藝根據產甲烷菌與水解產酸菌生長速度不同,將厭氧處理控制在反應時間較短的厭氧處理第一和第二階段。傳統的水解酸化池,兩個階段是在同一個池內完成的,造成不能連續處理污水。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以持續進水的水解酸化池;具體的技術方案為:
[0004]水解酸化池,包括第一反應池、進水池和第二反應池,第一反應池進水端連接進水池,進水池有進水口;進水池和第一反應池之間有隔水板隔斷,所述的隔水板底部固定在進水池底部,頂部有伸縮板;所述的第一反應池出水端與第二反應池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通過隔板隔開,隔板底部還有污泥回流口,污泥回流口有門板;第一反應池的底面為斜面,進水端高于出水端;所述的第一反應池的出水端下方還有排泥口;所述的第二反應池底部有污泥閥,側壁有出水口,第二反應池內還安裝有螺旋分離器。
[0005]進水池頂部有蓋板,蓋板一側有垂直的伸縮阻水板,伸縮阻水板向下伸出后位于第一反應池內,與隔水板直接形成水道。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的兩個階段在兩個水池內分別進行,可以持續進水進行污水水解處理。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結合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水解酸化池,包括第一反應池1、進水池2和第二反應池3,第一反應池I進水端連接進水池2,進水池2有進水口 4;進水池2和第一反應池I之間有隔水板5隔斷,所述的隔水板5底部固定在進水池2底部,頂部有伸縮板;所述的第一反應池I出水端與第二反應池3連接,第一反應池I與第二反應池3通過隔板7隔開,隔板7底部還有污泥回流口,污泥回流口有門板8;第一反應池I的底面13為斜面,進水端高于出水端;所述的第一反應池I的出水端下方還有排泥口 9;所述的第二反應池3底部有污泥閥12,側壁有出水口 10,第二反應池3內還安裝有螺旋分離器11。
[0009]進水池2頂部有蓋板14,蓋板14 一側有垂直的伸縮阻水板6,伸縮阻水板6向下伸出后位于第一反應池I內,與隔水板5直接形成水道。
[0010]污水由進水口4進入到進水池2內,從隔水板5頂部溢流到第一反應池I內,調整隔水板5的高度,以達到調整進入第一反應池I內水流,污水在第一反應池I進行第一段反應,反應結束后,從隔板7頂部溢流到第二反應池3內,在第二反應池3進行第二段反應,并且在螺旋分離器11的作用下進行污泥分離。螺旋分離器11結構筒旋風分離器的結構類似。
[0011]當第一反應池I的底面13積累了較多污泥時,將蓋板14一側的伸縮阻水板6向下伸出,與隔水板5直接形成水道,將進水的水流從靠近底面13上進入第一反應池I內,對底面13進行沖洗,積累的污泥從排泥口 9排出。
[0012]開啟污泥回流口的門板8,第二反應池3內污泥通過污泥回流口回流到第一反應池I內,多余的污泥從污泥閥12排出。
【主權項】
1.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應池(I)、進水池(2)和第二反應池(3),第一反應池(I)進水端連接進水池(2),進水池(2)有進水口(4);進水池(2)和第一反應池(I)之間有隔水板(5)隔斷,所述的隔水板(5)底部固定在進水池(2)底部,頂部有伸縮板;所述的第一反應池(I)出水端與第二反應池(3)連接,第一反應池(I)與第二反應池(3)通過隔板(7)隔開,隔板(7)底部還有污泥回流口,污泥回流口有門板(8);第一反應池(I)的底面(13)為斜面,進水端高于出水端;所述的第一反應池(I)的出水端下方還有排泥口(9);所述的第二反應池(3)底部有污泥閥(I2),側壁有出水口(10),第二反應池(3)內還安裝有螺旋分離器(Il)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水池(2)頂部有蓋板(14),蓋板(14)一側有垂直的伸縮阻水板(6),伸縮阻水板(6)向下伸出后位于第一反應池(I)內,與隔水板(5)直接形成水道。
【文檔編號】C02F3/28GK205556226SQ201620390154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0日
【發明人】宗志偉, 曲劍, 姚迪, 孫艷君
【申請人】宗志偉, 曲劍, 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