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介紹了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它包括厭氧池的池體,在池體的一側安裝有進水管,在相對于進水管另一側的池體上有出水渠,污水通過出水渠從厭氧池自流到下一個構筑物—氧化溝,在厭氧池池體中部還安裝有第一導流墻,第一導流墻沿池體長度方向布設,第一導流墻的左端和右端與池體的內壁之間分別留有通道,在第一導流墻上還設有引流孔;在池體上還安裝有外回流管,在與進水管正對的池體側壁上安裝有第二導流墻,第二導流墻固定在池體的拐角處。本實用新型能夠控制池底的有效容積,延長原水的停留時間,使得污水和污泥能夠得到充分的混合,實現了污泥與原水的充分接觸,不僅增強了污泥的釋磷功能,還增強了水解酸化效果。
【專利說明】
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尤其是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厭氧池是污水處理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厭氧池是利用其內的厭氧菌的作用,使有機物發生水解、酸化和甲烷化,進而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續的處理。其中,在厭氧池中的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但是,由于污水中通常不僅帶有大量的有機物,同時也帶有泥沙等無機物,而隨著厭氧池的使用,污水中的泥沙等會沉積下來,在池底堆積并結垢,這樣不僅會影響厭氧池的分解能力,而且還容易造成厭氧池的堵塞,不利于污水處理的持續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目前的厭氧池由于長期使用造成污泥沉淀造成分解能力減弱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能夠減小污泥沉淀,保持厭氧池暢通的防污泥沉淀厭氧池。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厭氧池的池體,所述池體為矩形結構,在所述池體側面安裝有氧化溝,在所述池體的一側安裝有進水管,在相對于進水管另一側的池體上安裝有出水渠,在所述池體中部還安裝有第一導流墻,所述第一導流墻沿池體長度方向布設,第一導流墻的左端與池體的左側內壁之間以及第一導流墻的右端與池體的右側內壁之間分別留有通道,在第一導流墻上還間隔設有引流孔;在所述池體上靠近進水管一側的側壁上還安裝有外回流管,在與進水管正對的池體側壁上安裝有第二導流墻,所述第二導流墻的端面為圓弧形結構,第二導流墻固定在池體的拐角處;在與第二導流墻斜向正對的池體另一側拐角處還安裝有第三導流墻,所述第三導流墻的端面也為圓弧形結構且固定在池體上。
[0005]優化地,在所述進水管正下方的池體底部還安裝有潛水攪拌器。通過安裝所述潛水攪拌器能夠加快進水管下方位置的水流速度,起到防止淤泥堆積的目的,達到更加暢通的效果。
[0006]優化地,在所述池體與氧化溝之間還連接有內回流管。通過內回流管能夠將溝中的混合液抽至厭氧池內,更有利于硝態氮的反硝化反應。
[0007]優化地,所述第一導流墻上引流孔的間距為30cm,第一導流墻兩端與池體側壁的間距相等。這里通過設置引流孔能夠使得水流分散避免淤積,而采用以上間距的設計則是為了達到最佳的水流效果。
[0008]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本實用新型通過對原有厭氧池的隔墻進行改造,通過增設導流墻和潛水攪拌器,通過控制池底的有效容積,延長原水的停留時間,使得污水和污泥能夠得到充分的混合,實現了污泥與原水的充分接觸,不僅增強了污泥的釋磷功能,還增強了水解酸化效果,并且還解決了容易造成堵塞的問題,進而保障了厭氧池的持續、可靠、高效工作。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的結構示意圖。
[0011 ]圖中,I —池體,2—氧化溝,3—進水管,4—出水渠,5—第一導流墻,6 —引流孔,7—外回流管,8—第二導流墻,9一第二導流墻,10一潛水攬摔器,11 一內回流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包括厭氧池的池體I,所述池體I為矩形結構,在所述池體I側面安裝有氧化溝2,在所述池體I的一側安裝有進水管3,在相對于進水管3另一側的池體I上安裝有出水渠4,在所述池體I中部還安裝有第一導流墻5,所述第一導流墻5沿池體I長度方向布設,第一導流墻5的左端與池體I的左側內壁之間以及第一導流墻5的右端與池體I的右側內壁之間分別留有通道,在第一導流墻5上還間隔設有引流孔6;在所述池體I上靠近進水管3—側的側壁上還安裝有外回流管7,在與進水管3正對的池體I側壁上安裝有第二導流墻8,所述第二導流墻8的端面為圓弧形結構,第二導流墻8固定在池體I的拐角處;在與第二導流墻8斜向正對的池體I另一側拐角處還安裝有第三導流墻9,所述第三導流墻9的端面也為圓弧形結構且固定在池體I上。
[0014]參見圖1,在所述進水管3正下方的池體I底部還安裝有潛水攪拌器10。在所述池體I與氧化溝2之間還連接有內回流管11。所述第一導流墻5上引流孔6的間距為30cm,第一導流墻5兩端與池體I側壁的間距相等。
[0015]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盡管
【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換,不能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厭氧池的池體(I),所述池體(I)為矩形結構,在所述池體(I)側面安裝有氧化溝(2),在所述池體(I)的一側安裝有進水管(3),在相對于進水管(3)另一側的池體(I)上安裝有出水渠(4),在所述池體(I)中部還安裝有第一導流墻(5 ),所述第一導流墻(5 )沿池體(I)長度方向布設,第一導流墻(5)的左端與池體(I)的左側內壁之間以及第一導流墻(5)的右端與池體(I)的右側內壁之間分別留有通道,在第一導流墻(5)上還間隔設有引流孔(6);在所述池體(I)上靠近進水管(3)—側的側壁上還安裝有外回流管(7),在與進水管(3)正對的池體(I)側壁上安裝有第二導流墻(8),所述第二導流墻(8)的端面為圓弧形結構,第二導流墻(8)固定在池體(I)的拐角處;在與第二導流墻(8)斜向正對的池體(I)另一側拐角處還安裝有第三導流墻(9),所述第三導流墻(9)的端面也為圓弧形結構且固定在池體(I)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進水管(3)正下方的池體(I)底部還安裝有潛水攪拌器(1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體(I)與氧化溝(2)之間還連接有內回流管(1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防污泥沉淀厭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流墻(5)上引流孔(6)的間距為30cm,第一導流墻(5)兩端與池體(I)側壁的間距相等。
【文檔編號】C02F3/28GK205527991SQ201620314226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5日
【發明人】郝麗嶺, 羅斌, 吳曉林, 陳煜詩, 邱有均, 李楠
【申請人】重慶市合川排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