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粉塵處理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粉塵處理裝置,包括基座,基座上部設置有供水腔,供水腔右側連接有進水管,供水腔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板,第一支撐板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腔,第一支撐腔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板,第二支撐板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腔;第一支撐腔左側設置有除塵器,除塵器上部連接有第一進塵管,第一進塵管上部連接有進塵軟管,進塵軟管上部連接有第二進塵管,第二支撐板上部左側連接有支撐桿,支撐桿上部設置有第一鉸鏈,第一鉸鏈上部鉸鏈連接有吸塵管,吸塵管右端與第二進塵管左側相連接,吸塵管左側連接有吸塵腔。該實用新型裝置能夠針對不同程度的建筑揚塵進行不同的除塵處理,方便根據需要使用,改善除塵的效果,同時節約資源。
【專利說明】
建筑粉塵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筑粉塵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建筑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國各地的各類建筑物拔地而起。各式各樣建筑物的出現,極大的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但在各類建筑物建造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污染環境的粉塵,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嚴重破壞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粉塵會進入人體的呼吸道內造成破壞,對建筑工人和周圍居民的身體造成危害。因此,需要設計一種建筑施工過程中吸收粉塵的裝置,改善施工的環境。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粉塵處理裝置,以便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更好的裝置,方便根據需要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改善使用效果。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建筑粉塵處理裝置,包括基座,基座上部設置有供水腔,供水腔右側連接有進水管,供水腔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板,第一支撐板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腔,第一支撐腔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板,第二支撐板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腔;第一支撐腔左側設置有除塵器,除塵器上部連接有第一進塵管,第一進塵管上部連接有進塵軟管,進塵軟管上部連接有第二進塵管,第二支撐板上部左側連接有支撐桿,支撐桿上部設置有第一鉸鏈,第一鉸鏈上部鉸鏈連接有吸塵管,吸塵管右端與第二進塵管左側相連接,吸塵管左側連接有吸塵腔,除塵器右側設置有左液壓器,左液壓器上部連接有左液壓伸縮柱,左液壓伸縮柱上部設置有第二鉸鏈,第二鉸鏈左側鉸鏈連接有連接桿,連接桿左端與第二進塵管右側相連接;第一支撐腔中間位置設置有抽水栗,抽水栗下部連接有抽水管,抽水管下端設置在供水腔內部,抽水栗上部連接有供水管,供水管上部連接有供水軟管,第一支撐腔右側設置有右液壓器,右液壓器上部連接有右液壓伸縮柱,右液壓伸縮柱上部設置有第三鉸鏈,第三鉸鏈上鉸鏈連接有出水管,出水管左端與供水軟管右側相連接,出水管右側連接有球形出水腔,球形出水腔側面設置有多個噴霧孔。
[0006]進一步地,基座下部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移動輪。
[0007]該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該實用新型裝置能夠針對不同程度的建筑揚塵進行不同的除塵處理,方便根據需要使用,改善除塵的效果,同時節約資源。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使用裝置結構示意圖。
[0009]圖中標記說明:1、支撐桿;2、吸塵腔;3、吸塵管;4、第一鉸鏈;5、第二進塵管;6、連接桿;7、第二鉸鏈;8、左液壓伸縮柱;9、供水軟管;1、出水管;11、第三鉸鏈;12、右液壓器;13、噴霧孔;14、球形出水腔;15、第二支撐腔;16、第二支撐板;17、右液壓伸縮柱;18、進水管;19、供水管;20、移動輪;21、基座;22、供水腔;23、抽水管;24、抽水栗;25、第一支撐板;26、左液壓器;27、第一支撐腔;28、除塵器;29、第一進塵管;30、進塵軟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
[0011]如圖1所示的建筑粉塵處理裝置,包括基座21,基座21上部設置有供水腔22,供水腔22右側連接有進水管18,供水腔22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板25,第一支撐板25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腔27,第一支撐腔27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板16,第二支撐板16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腔15;第一支撐腔27左側設置有除塵器28,除塵器28上部連接有第一進塵管29,第一進塵管29上部連接有進塵軟管30,進塵軟管30上部連接有第二進塵管5,第二支撐板16上部左側連接有支撐桿I,支撐桿I上部設置有第一鉸鏈4,第一鉸鏈4上部鉸鏈連接有吸塵管3,吸塵管3右端與第二進塵管5左側相連接,吸塵管3左側連接有吸塵腔2,除塵器28右側設置有左液壓器26,左液壓器26上部連接有左液壓伸縮柱8,左液壓伸縮柱8上部設置有第二鉸鏈7,第二鉸鏈7左側鉸鏈連接有連接桿6,連接桿6左端與第二進塵管5右側相連接;第一支撐腔27中間位置設置有抽水栗24,抽水栗24下部連接有抽水管23,抽水管23下端設置在供水腔22內部,抽水栗24上部連接有供水管19,供水管19上部連接有供水軟管9,第一支撐腔27右側設置有右液壓器12,右液壓器12上部連接有右液壓伸縮柱17,右液壓伸縮柱17上部設置有第三鉸鏈U,第三鉸鏈11上鉸鏈連接有出水管10,出水管10左端與供水軟管9右側相連接,出水管10右側連接有球形出水腔14,球形出水腔14側面設置有多個噴霧孔13。基座21下部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移動輪20。
[0012]該實用新型裝置在具體實施時,利用左液壓器26控制左液壓伸縮柱8伸縮,左液壓伸縮柱8利用連接桿6帶動吸塵管3轉動,從而調節吸塵腔2的位置,對不同位置進行除塵處理。打開除塵器28,將粉塵吸入吸塵腔2內,粉塵從吸塵管3進入第二進塵管5,再從進塵軟管30和第一進塵管29進入除塵器28中進行收集。進水管18接通外部管道,打開進水管18上的閥門開關,水從進水管18進入供水腔22中進行儲存。當供水腔22中的水到一定量后,關閉進水管18上的閥門開關。當環境中粉塵較多時,打開抽水栗24,將供水腔22中的水抽入抽水管23內,水從供水管19進入供水軟管9,再從出水管10進入球形出水腔14,最后從噴霧孔13中呈霧狀噴出,起到除塵的作用,有效控制施工揚塵。利用右液壓器12控制右液壓伸縮柱17伸縮,右液壓伸縮柱17帶動出水管10轉動,對球形出水腔14的高度進行調節,使水能在不同的高度噴出,更好地進行除塵。
[0013]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建筑粉塵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21),所述基座(21)上部設置有供水腔(22),所述供水腔(22)右側連接有進水管(18),所述供水腔(22)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板(25),所述第一支撐板(25)上部設置有第一支撐腔(27),所述第一支撐腔(27)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板(16),所述第二支撐板(16)上部設置有第二支撐腔(15);所述第一支撐腔(27)左側設置有除塵器(28),所述除塵器(28)上部連接有第一進塵管(29),所述第一進塵管(29)上部連接有進塵軟管(30),所述進塵軟管(30)上部連接有第二進塵管(5),所述第二支撐板(16)上部左側連接有支撐桿(I ),所述支撐桿(I)上部設置有第一鉸鏈(4),所述第一鉸鏈(4)上部鉸鏈連接有吸塵管(3),所述吸塵管(3)右端與第二進塵管(5)左側相連接,所述吸塵管(3)左側連接有吸塵腔(2),所述除塵器(28)右側設置有左液壓器(26),所述左液壓器(26)上部連接有左液壓伸縮柱(8),所述左液壓伸縮柱(8)上部設置有第二鉸鏈(7),所述第二鉸鏈(7)左側鉸鏈連接有連接桿(6),所述連接桿(6)左端與第二進塵管(5)右側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腔(27)中間位置設置有抽水栗(24),所述抽水栗(24)下部連接有抽水管(23),所述抽水管(23)下端設置在供水腔(22)內部,所述抽水栗(24)上部連接有供水管(19),所述供水管(19)上部連接有供水軟管(9),所述第一支撐腔(27)右側設置有右液壓器(12),所述右液壓器(12)上部連接有右液壓伸縮柱(17),所述右液壓伸縮柱(17)上部設置有第三鉸鏈(11),所述第三鉸鏈(11)上鉸鏈連接有出水管(10),所述出水管(10)左端與供水軟管(9 )右側相連接,所述出水管(1 )右側連接有球形出水腔(14 ),所述球形出水腔(14 )側面設置有多個噴霧孔(1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粉塵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1)下部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移動輪(20)。
【文檔編號】B01D47/06GK205496242SQ201620313512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5日
【發明人】呂永新, 王威威, 成鶴, 李相如, 王巖, 王倩, 谷東
【申請人】宋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