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氧生物濾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設計用于污水處理的兼氧生物濾塔。兼氧生物濾塔由塔身(1)、生物濾料層(2)、填料支承板(3)、進水管(4)、排水管(5)等組成。濾料材質為塑料,下方設置凹槽。
【專利說明】
兼氧生物濾塔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兼氧生物濾塔。
【背景技術】
[0002]兼氧生物濾塔是污水處理中廣泛運用的設備,目前生物濾塔存在濾料上下通道不暢通,容易堵塞的問題。采用蜂窩狀濾料時需要嚴格對齊上下通道,安裝十分麻煩。設計出流體暢通、安裝簡單的兼氧生物濾塔具有實用價值。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兼氧生物濾塔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出流體暢通、安裝簡單的兼氧生物濾塔,其特征在于兼氧生物濾塔由塔身(I)、生物濾料層(2)、濾料支承板
[3]、進水管(4)、排水管(5)組成。塔的內徑為400mm?10000mm,高為2000mm?5000mm。濾料層總高度為800mm?4000mm。塔的頂部為全開口式。除中心濾料之外,每個濾料的外形均為扇形柱體。扇形環寬為10mm?400mm,外周長200mm?400mm,高為200mm?400mm。環的兩個端頭與環的徑向方向一致。濾料的開孔(作為流體通道6 )為圓形,直徑為20mm?30mm,濾料開孔率65%?85%。每個濾料底部設有一個環形凹槽(7),凹槽高度為20mm?30mm,凹槽的邊框厚度為1mm?30mm。中心濾料的高度、孔的尺寸、開孔率、凹槽高度和凹槽邊框厚度與扇形濾料一致,中心濾料直徑10mm?600mm。濾料材質為塑料。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每個濾料的底部設有一個凹槽,可以保證無論如何安裝濾料,液體可以順暢地通過,從而保證不因安裝方式的不同而影響廢水的處理效果O
[0005]相對于現有的兼氧生物濾塔,本實用新型的突出優點是設備安裝簡單,使污水通道順暢,確保濾塔的正常運行,不受濾料安裝影響。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兼氧生物濾塔主視圖。
[0007]圖2為兼氧生物濾塔俯視圖。
[0008]圖3為圖1的A-A剖面圖。
[0009 ]圖1?圖3中:I一塔身、2—生物濾料層、3—濾料支承板、4一進水管、5—排水管。
[0010]圖4為扇形柱狀濾料仰視圖。
[0011]圖5為扇形柱狀濾料主視圖。
[0012]圖6為扇形柱狀濾料俯視圖。
[0013]圖7為圖5的A-A剖面圖。
[0014]圖8為圖6的B-B剖面圖。
[0015]圖9為圓柱狀濾料仰視圖。
[0016]圖10為圓柱狀濾料主視圖。
[0017]圖11為圓柱狀濾料俯視圖。
[0018]圖12為圖10的A-A剖面圖。
[0019]圖13為圖11的B-B剖面圖。
[0020]圖4?圖13中:6_流體通道、7-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實施例一:屠宰廠廢水每日產生量600 m3/d,進水水質為⑶Dcr 1950mg/L,BOD5810mg/L。經兼氧生物濾塔(內徑7500mm,濾料層高度3600mm;扇形濾料寬為300mm,高度為300mm,開孔為圓形,孔的直徑為20mm,開孔率為65%,凹槽高度為20mm,邊框厚度1mm;各圈從內到外分別布置10個?79個濾料;中心濾料直徑300 mm)處理后的出水水質為⑶Dcr545mg/L、BOD5 216mg/L。出水送好氧工序處理。
[0022]實施例二:啤酒廠廢水每日產生量1400 m3/d,進水水質C0D&為5100mg/L,BOD5為2050mg/L。經兼氧生物濾塔(內徑12000mm,濾料層高度4000mm,扇形濾料寬為300mm,高度為400mm,開孔為圓形,孔的直徑為30mm,開孔率為85%,凹槽高度為30mm,邊框厚度30mm;各圈從內到外分別布置13個?126個濾料;中心濾料直徑600 mm)處理后的出水水質為⑶Dcr2080mg/L,出水B0D5*818mg/L。出水送好氧工序處理。
【主權項】
1.一種兼氧生物濾塔,其特征在于兼氧生物濾塔由塔身、生物濾料層、濾料支承板、進水管、排水管組成,塔的內徑為400mm?10000mm,高為2000mm?5000mm,濾料層總高度為800mm?4000mm,塔的頂部為全開口式,除中心濾料之外,每個濾料的外形均為扇形柱體,扇形環寬為10mm?400mm,外周長200mm?400mm,高為200mm?400mm,環的兩個端頭與環的徑向方向一致,濾料的開孔為圓形,直徑為20mm?30mm,濾料開孔率65%?85%,每個濾料底部設有一個環形凹槽,凹槽高度為20mm?30mm,凹槽的邊框厚度為1mm?30mm,中心濾料的高度、孔的尺寸、開孔率、凹槽高度和凹槽邊框厚度與扇形濾料一致,中心濾料直徑10mm?600mm,濾料材質為塑料。
【文檔編號】C02F3/30GK205472943SQ201620023001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2日
【發明人】龍炳清, 彭良瓊, 陳奕宇
【申請人】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