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域遼闊,農村人口多達7億。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 長,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副產品加 工等產業的發展,村鎮的生活污水、廢水產生量與日劇增。資料顯示,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生 活污水約80多億立方米,而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而這些污水大部分未經任何處理就近直排放河道、湖泊,使得水體污染越來越嚴重,并威脅 居民的身體健康。民眾要求對此加強控制與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的呼聲越來越高。
[0003] 目前,國內外處理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還是建污水處理廠,采用的工藝主要是物理 法與生化法,達標基本沒有問題,但是,凸現的問題也多,投資大,占地寬,機械設備多, 運行費用高,有些還采用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管理復雜,適合于中大城市。農村生活污 水及各種住宅小區居住建筑、學校、醫院、辦公樓、寫字樓、企業車間、生活間等工業民用建 筑的情況不同于大城市,運行費用過高,操作與管理難度太大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尋找 一種適合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及各種住宅小區居住建筑、學校、醫院、辦公樓、寫字樓、企業 車間、生活間等工業民用建筑生活污水處理新方法,在我國是一件十分緊迫的事。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從而解 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0005]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6] 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包括利用導流管依序串聯的初沉池、厭氧生物 膜池、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和消毒池,所述初沉池內部設置填料,且利用沉淀消化池滲水孔 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沉淀室和消化池,所述沉淀室設置有進水口,所述厭氧生物膜 池利用厭氧生物膜滲水孔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厭氧生物膜池左室和厭氧生物膜池 右室,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內利用分室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環隙區和生物接 觸氧化室,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內設置有生物接觸氧化桶,所述生物接觸氧化桶內放置填 料,所述消毒池內設置有加藥管,通過加入二氧化氯使經過的清水得到消毒,且所述消毒池 的側壁開設有溢流口。
[0007]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環隙區和生物接觸氧化室均設置有微動力曝氣裝置,能夠進 一步去除有機物,提尚最終出水水質。
[0008]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環隙區設置氣提回流管,將所述環隙區內部剩余污泥和污水 回流至所述初沉池和厭氧生物膜池進行污泥消化,可解決剩余污泥難處理的問題,還可以 強化脫氮效果。
[0009] 本實用新型中,生物接觸氧化桶體積占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體積的0. 1-0. 9,且可 以放置在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內的任意位置。
[0010]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的擋板上裝有一對至三對沉淀分離管,所述 沉淀分離管與所述導流管連通。沉淀分離管使污泥澄清分離,清水被導入消毒池,不用另設 沉淀池,節約占地。
[0011]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消毒池內安裝有潛水提升栗,所述潛水提升栗設置有水栗出 水管。
[0012] 顯然,所述初沉池、厭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和消毒池均設置有排氣 □ 〇
[0013]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填料可以是軟性、半軟性、彈性或是立體型填料。
[0014]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5] 污水從進水管進入初沉池進行沉淀及水解酸化,再通過池間的滲孔擋板進入裝有 填料的初沉池進行消化分解,經導流管進入厭氧生物膜池,污水橫向流過其中左右兩室可 以對有機污染物進一步吸附、截留和降解,然后由導流管進入生物接觸氧化池內,池內水流 方向和氣流方向相反,在微曝氣環境中,使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好氧降解,而后再由池下部流 出,進入環隙區進一步降解,最后由沉淀分離裝置經導流管導入消毒池進行進一步消毒殺 菌,潛水提升栗提升清水或自流出水。接觸氧化分離室的剩余污泥由氣提回流裝置回流至 沉淀消化池或是厭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和環隙區的曝氣量之和一般控制在氣水比 〇~5之間。
[0016] 本實用新型與傳統的污水處理裝置比較:
[0018]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結合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經驗,更加符合我國國情,使污水 處理工程成本大大降低,使農村生活污水及各種住宅小區居住建筑、學校、醫院、辦公樓、寫 字樓、企業車間、生活間等工業民用建筑的污水處理工程都能低成本正常運轉。
【附圖說明】
[0020]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 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22] 參見圖1,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包括利用導流管5依序串聯的初沉 池、厭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和消毒池,所述初沉池內部設置填料,且利用沉淀 消化池滲水孔3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沉淀室2和消化池4,所述沉淀室2設置有進 水口 1,所述厭氧生物膜池利用厭氧生物膜滲水孔擋板7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厭氧生物 膜池左室6和厭氧生物膜池右室8,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內利用分室擋板分隔成兩室, 前后依序為環隙區10和生物接觸氧化室9,所述環隙區10設置氣提回流管14,所述氣提 回流管14連接有羅茨風機12,將所述環隙區10內部剩余污泥和污水回流至所述初沉池和 厭氧生物膜池進行污泥消化,可解決剩余污泥難處理的問題,還可以強化脫氮效果,所述生 物接觸氧化室9內設置有生物接觸氧化桶,生物接觸氧化桶體積占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體 積的0. 1-0. 9,且可以放置在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內的任意位置,本實施例中,生物接觸氧 化桶體積占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體積的〇. 9,幾乎占滿生物接觸氧化室9,因此為了方便表 示,未將生物接觸氧化桶標識出來,所述生物接觸氧化桶內放置填料,所述環隙區10和生 物接觸氧化室9均設置有微動力曝氣裝置13,微動力曝氣裝置13也與所述羅茨風機12連 接,能夠進一步去除有機物,提高最終出水水質。所述消毒池16內設置有加藥管17,通過加 入二氧化氯使經過的清水得到消毒,且所述消毒池16的側壁開設有溢流口 20,所述消毒池 16內安裝有潛水提升栗18,所述潛水提升栗18設置有水栗出水管19。
[0023]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填料可以是軟性、半軟性、彈性或是立體型填料。
[0024] 本實施例中,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9的擋板上裝有一對至三對沉淀分離管15,所 述沉淀分離管15與所述導流管5連通。沉淀分離管15使污泥澄清分離,清水被導入消毒 池,不用另設沉淀池,節約占地。
[0025] 顯然,所述初沉池、厭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和消毒池均設置有排氣口 21〇
[0026]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 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 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 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 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 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包括利用導流管依序串聯的初沉池、厭氧生物膜 池、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和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池內部設置填料,且利用沉淀消 化池滲水孔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沉淀室和消化池,所述沉淀室設置有進水口,所述 厭氧生物膜池利用厭氧生物膜滲水孔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厭氧生物膜池左室和厭 氧生物膜池右室,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內利用分室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環隙 區和生物接觸氧化室,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內設置有生物接觸氧化桶,所述生物接觸氧化 桶內放置填料,所述消毒池內設置有加藥管,且所述消毒池的側壁開設有溢流口。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隙區 和生物接觸氧化室均設置有微動力曝氣裝置。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隙區 設置氣提回流管,連通至所述初沉池和厭氧生物膜池。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生物接觸氧 化桶體積占所述生物接觸氧化室體積的〇. 1_〇. 9。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接 觸氧化室的擋板上裝有一對至三對沉淀分離管,所述沉淀分離管與所述導流管連通。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 內安裝有潛水提升栗,所述潛水提升栗設置有水栗出水管。
【專利摘要】一種地埋式微動力污水處理裝置,包括利用導流管依序串聯的初沉池、厭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和消毒池,其特征在于:初沉池內部設置填料,且利用沉淀消化池滲水孔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沉淀室和消化池,沉淀室設置有進水口,厭氧生物膜池利用厭氧生物膜滲水孔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厭氧生物膜池左室和厭氧生物膜池右室,生物接觸氧化分離池內利用分室擋板分隔成兩室,前后依序為環隙區和生物接觸氧化室,生物接觸氧化室內設置有生物接觸氧化桶,生物接觸氧化桶內放置填料,消毒池內設置有加藥管,且消毒池的側壁開設有溢流口。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使污水處理工程成本大大降低。
【IPC分類】C02F9/14
【公開號】CN205061805
【申請號】CN201520731922
【發明人】黃顧
【申請人】湖南水之源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