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人工濕地,特別涉及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
【背景技術】
[0002]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
[0003]人工濕地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污水處理技術,因其具有緩沖容量大、管理方便、工藝簡單、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環境效益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中。
[0004]但是現有的人工濕地在運行中經常會出現堵塞問題,這已經嚴重制約其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推廣和應用,主要原因是現有的人工濕地處理中淤泥進入濕地中,對濕地中的介質,造成堵塞,且現有介質為砂石等大密度濾料,堆積在濕地內部,在系統運行期間內不可攪動,反沖洗強度低,在運行一兩年時間后土壤、介質的堵塞問題很嚴重,需要在地面下清洗砂石介質或將砂石掏出清洗,清洗過程復雜,嚴重影響高成本建成濕地系統正常的運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不但不易堵塞,而且反沖洗方便快捷,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包括基坑、圍堰、排於池以及設置在所述排於池一側的污水進水管,所述排於池內固定安裝有過濾網,所述排於池的底端固定設有排於管,所述排於池的另一側通過管道與布水管網連接,所述布水管網固定安裝在圍堰上,所述基坑的頂端設有人工濕地植物,所述人工濕地植物底端設有沙土層,所述沙土層的底端設有砂石層,所述砂石層的底端設有基質層,所述基質層的底端設有微生物層,所述微生物層底端設有礫石層,所述礫石層底端通過集水管網與基坑相連,所述砂石層與所述基質層、所述基質層與所述微生物層和所述微生物層與所述礫石層之間均設有反沖洗管。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過濾網、管道、布水管網和集水管網均由不銹鋼材料制成。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布水管網和集水管網均由2根主管和主管上的若干根支管組成,所述支管上設有若干個出水孔。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反沖洗管上設有若干個出水孔。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集水管網的一端與反沖洗管固定連接,且所述集水管網另一端通過出水管道與第一水栗和第二水栗固定連接。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人工濕地植物為蘆葦、風車草、美人蕉、查莆、水冬青和水蓮子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實用性強,通過設有排於池可以將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淤泥排出,避免了一些較大雜質對人工濕地池造成堵塞,通過設有反沖洗管,一段時間定時開啟,可有效解決堵塞問題;對每層的沖洗更均勻徹底,也可通過第二水栗直接采用本身凈化后的水進行清堵,實現有效利用資源。
【附圖說明】
[0014]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15]在附圖中: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標號:1、基坑;2、圍堰;3、排於池;4、污水進水管;5、過濾網;6、排於管;7、管道;8、布水管網;9、出水孔;10、人工濕地植物;11、沙土層;12、砂石層;13、反沖洗管;14、基質層;15、微生物層;16、礫石層;17、集水管網;18、第一水栗;19、第二水栗;20出水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9]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包括基坑1、圍堰2、排於池3以及設置在所述排於池3 —側的污水進水管4,所述排於池3內固定安裝有過濾網5,所述排於池3的底端固定設有排於管6,所述排於池3的另一側通過管道7與布水管網8連接,所述布水管網8固定安裝在圍堰2上,所述基坑1的頂端設有人工濕地植物10,所述人工濕地植物10底端設有沙土層11,所述沙土層11的底端設有砂石層12,所述砂石層12的底端設有基質層14,所述基質層14的底端設有微生物層15,所述微生物層15底端設有礫石層16,所述礫石層16底端通過集水管網17與基坑1相連,所述砂石層12與所述基質層14、所述基質層14與所述微生物層15和所述微生物層15與所述礫石層16之間均設有反沖洗管13。
[0020]進一步的,過濾網5、管道7、布水管網8和集水管網17均由不銹鋼材料制成,防止銹化損壞,影響正常工作。
[0021]布水管網8和集水管網17均由2根主管和主管上的若干根支管組成,且所述支管上設有若干個出水孔9,使排水更加迅速快捷,排水均勻。
[0022]反沖洗管13上設有若干個出水孔9,使反沖洗管13對每層的沖洗更均勻徹底。
[0023]集水管網17的一端與反沖洗管13固定連接,且所述集水管網17另一端通過出水管道20與第一水栗18和第二水栗19固定連接,第一水栗18方便快速排出,第二水栗19方便反沖洗管13利用本身凈化后的水進行清堵,實現有效利用資源。
[0024]人工濕地植物為蘆葦、風車草、美人蕉、查莆、水冬青和水蓮子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這些植物根系發達、生物量較大、耐污能力強。
[0025]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實用性強,通過所述排於池3內固定安裝有過濾網5可以有效的過濾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淤泥,并通過排於管6排出;通過基坑1中設有微生物層15,好氧微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將廢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厭氧細菌將有機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細菌將銨鹽硝化,反硝化細菌將硝態氮還原成氮氣,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機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為微生物細胞的一部分,其余的變成對環境無害的無機物質回歸到自然界中;通過設有反沖洗管13,一段時間定時開啟,可有效解決堵塞問題;對每層的沖洗更均勻徹底。也可通過第二水栗19直接采用本身凈化后的水進行清堵,實現有效利用資源。
[0026]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包括基坑(1)、圍堰(2)、排於池(3)以及設置在所述排於池(3) —側的污水進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於池(3)內固定安裝有過濾網(5),所述排於池(3)的底端固定設有排於管¢),所述排於池(3)的另一側通過管道(7)與布水管網(8)連接,所述布水管網(8)固定安裝在圍堰(2)上,所述基坑(1)的頂端設有人工濕地植物(10),所述人工濕地植物(10)底端設有沙土層(11),所述沙土層(11)的底端設有砂石層(12),所述砂石層(12)的底端設有基質層(14),所述基質層(14)的底端設有微生物層(15),所述微生物層(15)底端設有礫石層(16),所述礫石層(16)底端通過集水管網(17)與基坑(1)相連,所述砂石層(12)與所述基質層(14)、所述基質層(14)與所述微生物層(15)和所述微生物層(15)與所述礫石層(16)之間均設有反沖洗管(1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網(5)、管道(7)、布水管網(8)和集水管網(17)均由不銹鋼材料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網(8)和集水管網(17)均由2根主管和主管上的若干根支管組成,所述支管上設有若干個出水孔(9)0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沖洗管(13)上設有若干個出水孔(9)。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網(17)的一端與反沖洗管(13)固定連接,且所述集水管網(17)另一端通過出水管道(20)與第一水栗(18)和第二水栗(19)固定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濕地植物(10)為蘆葦、風車草、美人蕉、查莆、水冬青和水蓮子中的任意一種或幾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垂直流潛流式人工濕地,包括基坑、圍堰、排於池以及設置在排於池一側的污水進水管,排於池的另一側通過管道與布水管網連接,基坑內設有人工濕地植物、沙土層、砂石層、基質層、微生物層、微生物層和礫石層,礫石層底端通過集水管網與基坑相連,砂石層與基質層、基質層與微生物層和微生物層與礫石層之間均設有反沖洗管。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實用性強,通過設有排於池可以將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淤泥排出,避免了一些較大雜質對人工濕地池造成堵塞,通過設有反沖洗管,一段時間定時開啟,可有效解決堵塞問題;對每層的沖洗更均勻徹底,也可通過第二水泵直接采用本身凈化后的水進行清堵,實現有效利用資源。
【IPC分類】C02F3/32
【公開號】CN205023952
【申請號】CN201520743802
【發明人】步德新, 李秀玲, 閆文勝
【申請人】濟寧同太環保科技服務中心
【公開日】2016年2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