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步驟為:1)將工業廢水通過前置生化系統,即依次通過厭氧池、好氧池A和沉淀池后,其作用是將工業廢水中的B/C比值降至最低;2)將經過步驟1)處理后的工業廢水通過臭氧氧化池,其作用是通過高級氧化以提高工業廢水中的B/C比值,為好氧池B進水創造可生化條件;3)將經過步驟2)處理后的工業廢水在好氧池B中通過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來降解COD;4)經過步驟3)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經沉淀后排放出去。本發明的方法能處理不易生化的工業廢水,運行費用低、占地面積小,處理效果好,處理后的工業廢水達到排放標準。
【專利說明】
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背景技術】
[0002]生化處理工藝是現有污水處理工程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關鍵在于該技術運行成本低,非常適合水量大、可生化性強的市政污水處理系統中,目前該技術已在全球的市政污水廠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已成為影響全球水資源惡化的罪魁禍首。其原因在于工業廢水成分復雜可被生物降解的物質少,采用單純的生化處理工藝無法將工業廢水處理到排放標準以下,只有采用強化的物化工藝才能將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質處理到標準以下。但物化工藝雖然占地面積小,處理效率高,但其高昂的運行費用(1〇〇?20元/噸水)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許多上了物化工藝的企業也由于漸漸不能承受如此的運行費用而棄之不用。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物化工藝與生化工藝的聯合運用,旨在經過物化工藝對廢水進行預處理后以達到生化系統進水條件的要求,或先經生化工藝處理后在用物化工藝進行技術把關(如活性炭吸附工藝Fenton法等),其宗旨就是盡量降低運行費用,減少企業成本。但由于沒有合理的技術工藝進行控制,始終無法將兩套處理系統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造成處理成本仍舊偏高。
[0003]隨著我國工業的飛速發展,各種高科技產品的不斷發明,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成分也越來越復雜,有些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甚至經過幾十年的自然降解,任無法得到徹底凈化。尤其是一些化工廢水,如我集團所屬的某些化工廠產生的含硝基化合物廢水(硝基化合物含量達到150-600mg/L)、精制棉黑液廢水(C0D為10000-30000mg/L)等,此類廢水不僅污染物濃度高、色度高,而且難以生化,若直接排入水體中,將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可恢復的災難。
[0004]現有技術對此類廢水普遍采用物化法。如焚燒法(運行費用約為150元/m3)、活性炭吸附法(29?30元/m3)、內電解解法(10?20元/m3)、中和法(5?10元/m3)等,這些方法中,如焚燒法可徹底氧化廢水中的污染物質,但運行費用極高,一般企業難以接受。活性炭吸附法是目前大多數企業都普遍采用的凈化方法,但該法活性炭耗用量高,平均吸附每立方米廢水約需活性炭50?lOOKg,活性炭耗量大。若采用活性炭再生技術,則又會產生新的二次污染,對于吸附飽和的活性炭,大多數企業采用直接焚燒的方法處置,這無形中又增加了運行成本。內電解法及中和法雖然對污染物有一低的去除效果,但去除效率不高且這類方法占地面積大、勞動強度高。
[0005]隨著廢水處理技術的不斷提高,目前已有少數企業采取“物化+生化”的組合工藝來處理此類廢水。難生化工業廢水首先經過物化處理(預處理段),可將水中大部分難生物降解的物質氧化為較易生化物資,然后再經生化處理后排放。此種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化工藝的處理程度,旨在將廢水中的難生化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即可,但在實際操作中,該平衡點很難掌控,由于預處理階段廢水的成分比較復雜,各種難生化物質和可易生化物質混雜在一起,而預處理物化工藝對這些物質的氧化和吸附幾乎沒有選擇性,造成較易被生化的物質被大量氧化,大部分難生化物質被部分氧化。從表觀現象來看,經物化階段的處理后,廢水的COD會有明顯下降,但BOD值反而為不升反降。經此工藝處理后的廢水完全不具備生化系統的進水條件,造成生化系統經幾個月的培養仍不見成效,造成出水不達標。 正如前文所述,對于難生物降解的工業廢水若單純采用物化工藝,則存在能耗高、運行費用高、操作工藝復雜等缺點,一般企業難以承受。
[0006]若采用“物化+生化”組合處理工藝,則存在能源浪費、不能很好控制物化反應程度,而造成生化系統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處理能力,從而不能有效降低運行費用,且出水不能穩定達標。
[0007]若采用“生化+物化”組合處理工藝,則存在能耗高、運行費用高等缺點。同時,由于采用物化置后,原本經不完全氧化后即可被生化的物質也一并被徹底氧化,造成了能源的浪費。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單獨使用生化方法處理工業廢水無法滿足排放標準的問題、單獨使用物化方法處理工業廢水費用昂貴的問題以及生化方法與物化方法相結合平衡點難以掌控的問題,提出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
[0009]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〇〇1〇]本發明的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該方法的具體步驟為:
[0011] 1)將工業廢水通過前置生化系統,即依次通過厭氧池、好氧池A和沉淀池后,其作用是將工業廢水中的B/C比值降至最低;
[0012]2)將經過步驟1)處理后的工業廢水通過臭氧氧化池,其作用是通過高級氧化以提高工業廢水中的B/C比值,為好氧池B進水創造可生化條件;
[0013]3)將經過步驟2)處理后的工業廢水在好氧池B中通過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來降解 C0D;[〇〇14]4)經過步驟3)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經沉淀后排放出去。
[0015]上述步驟2)中通過調整與臭氧氧化池配套使用的臭氧發生器的功率,來控制進入臭氧氧化池的臭氧量;
[0016]上述步驟3)中的好氧池B包含一個配套使用的在線溶解氧儀器;
[0017]通過在線溶解氧儀器監測好氧池B工業廢水中的溶氧量,根據溶氧量的大小來控制臭氧發生器的發生量,如果溶氧量大于3.0mg/L,則調整臭氧發生器的運行功率為其額定功率的60%?100 % ;如果溶氧量小于等于2.0mg/L,則調整臭氧發生器的運行功率為其額定功率的30 %?40 %,如果溶氧量大于2.0mg/L小于等于3.0mg/L,則調整臭氧發生器的運行功率為其額定功率的40%?60%。
[0018]有益效果
[0019]本發明的方法能夠處理不易生化的工業廢水,運行費用低、占地面積小,處理效果好,處理后的工業廢水達到排放標準。【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22]實施例[〇〇23]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該方法的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具體步驟為:
[0024]1)將工業廢水通過前置生化系統,即依次通過厭氧池、好氧池A和沉淀池;[〇〇25]2)將經過步驟1)處理后的工業廢水通過臭氧氧化池;[〇〇26]3)將經過步驟2)處理后的工業廢水在好氧池B中通過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來降解C0D,然后經沉淀后排放;
[0027]上述步驟1)中工業廢水通過前置生化系統之前為不易生化廢水,其主要指標為: C0D為3200mg/L,B0D為520mg/L,B/C為0.16;通過前置生化系統之后,其其主要指標為:C0D 為325mg/L,BOD為42mg/L,B/C為0?13;[〇〇28]經過步驟2)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的主要指標為:COD為361mg/L,B0D為189mg/L,B/C為0.52;[〇〇29]經過步驟3)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的主要指標為:C0D為68mg/L,B0D為8mg/L,B/C為0.12;
[0030]上述步驟2)中通過調整與臭氧氧化池配套使用的臭氧發生器的功率,來控制進入臭氧氧化池的臭氧量;
[0031]上述步驟3)中的好氧池B包含一個配套使用的在線溶解氧儀器;[〇〇32]通過在線溶解氧儀器監測好氧池B中工業廢水中的溶氧量為2.5mg/L,則設定臭氧發生器的運行功率為其額定功率的50%。
【主權項】
1.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的具體步驟 為:1)將工業廢水通過前置生化系統,即依次通過厭氧池、好氧池A和沉淀池;2)將經過步驟1)處理后的工業廢水通過臭氧氧化池;3)將經過步驟2)處理后的工業廢水在好氧池B中通過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來降解COD;4)經過步驟3)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經沉淀后排放出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驟2)臭氧氧化池包含一個配套使用的臭氧發生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驟3)中的好氧池B包含一個配套使用的在線溶解氧儀器。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在線溶解氧儀器的溶氧量大于3.0mg/L,臭氧發生器的運行功率為其額定功率的 60% ?100%〇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在線溶解氧儀器的溶氧量小于等于2.0mg/L,臭氧發生器的運行功率為其額定功率 的 30 % ?40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利用兩級生化和一級物化結合處理工業廢水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在線溶解氧儀器的溶氧量大于2.0mg/L小于等于3.0mg/L,臭氧發生器的運行功率 為其額定功率的40 %?60 %。
【文檔編號】C02F9/14GK106082555SQ201610640273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8月4日 公開號201610640273.1, CN 106082555 A, CN 106082555A, CN 201610640273, CN-A-106082555, CN106082555 A, CN106082555A, CN201610640273, CN201610640273.1
【發明人】賈夢達
【申請人】天津嬌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