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城市防洪、排水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城市雨洪管理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安全地排放雨水,技術措施較單一,責任主體與管控模式也相對不明晰。但隨著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以及相關雨洪問題的復雜性日益凸顯,為了應對突出的城市雨洪問題,努力實現生態城市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目標,國家對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高標準和新要求,業內也涌現出許多新理念和新技術。
[0003]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用于解決現如今城市雨洪排水能力差,路面積水多,城市內澇等問題,同時,將雨水收集并處理再次循環利用。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6]—種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包括:
[0007]雨水收集系統:將城市內過量的雨水收集到固定的處理環境下儲存,集中處理;
[0008]污水處理系統:將集中收集起來的污水進行分級凈化,處理達標后進入水循環系統,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0009]水循環利用系統:將處理后的水進行合理利用,利用后的水資源可以再次收集、凈化處理。
[0010]進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系統包括透水路面、管路與凈化機構,所述透水路面將雨水向下滲透,經過預設的所述管路收集到所述凈化機構中。
[0011 ]進一步的,所述凈化機構為污水處理池。
[0012]進一步的,所述凈化機構中設有微生物處理材料。
[0013]進一步的,所述微生物處理材料為附著大量好氧微生物與厭氧微生物的建筑骨料。
[0014]進一步的,所述污水處理系統包括利用生物濾池進行二次凈化。
[0015]進一步的,所述生物濾池為人工地下水池、人工湖泊、人工濕地。
[0016]進一步的,所述水循利用環系統是利用管路將凈化達標的水用于農作物或者綠化帶的灌溉、景觀用水、市政用水等,利用后的水資源再次收集、凈化后循環使用。
[001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的植被、土壤、濕地等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面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使城市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能夠對氣候變化和特大暴雨起到及時的緩沖作用,具有保障城市安全、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能力。
【附圖說明】
[0018]下面根據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9]圖1是本發明所述系統的流程圖;
[0020]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雨水收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污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
[0023]1、雨水收集系統;11、透水路面;12、管路;13、凈化機構;14、微生物處理材料;2、污水處理系統;21、生物濾池;3、水循環利用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如圖1所示,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包括:
[0025]雨水收集系統1:將城市內過量的雨水收集到固定的處理環境下儲存,集中處理;
[0026]污水處理系統2:將集中收集起來的污水進行分級凈化,處理達標后進入水循環系統,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0027]水循環利用系統3:將凈化處理后的水接入現有市政水路進行利用,將市政水路末端水路連接雨水收集系統1,利用后的水資源再次返回固定的處理環境。
[0028]如圖2所示,圖2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雨水收集系統1,包括道路鋪設透水路面11,利用管路12將雨水收集到凈化機構13中。
[0029]透水路面11為利用建垃圾制作的多網孔型可再生板材,透水路面11下方為雨水收集的管路12,管路12可以為利用混凝土預制構件搭建的排水溝或者市政排水管網,管路12將污水匯集到設置在地下的固定凈化機構13中,凈化機構13為污水處理池,分為多級凈化,具體包括過濾、分離、再處理幾個階段,其中過濾是利用濾網將污水中較大的物塊收集到相應的區域中,回收處理;分離只要是泥水分離,利用沉積設備將污水中的污泥沉降,收集到相應的區域再回收利用,后污水經過設置在污水處理池中的微生物處理材料14,除去污水中的化學離子:
[0030]具體的,包括:
[0031](1)對有機物的去除
[0032]固定化微生物對有機物有較強的處理能力。不容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和生物過濾可以很快從廢水中截流下來,被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機物則可通過微生物的吸附及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被去除,廢水中大部分有機物的最終歸宿是被異養微生物轉化為微生物細胞及C02和H20。
[0033](2)對氮的去除
[0034]廢水中氮主要通過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被去除,其中植物吸收只去除了污水中小部分的氮,而污水中氮的去除主要是通過固定化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來完成的。
[0035](3)對磷的去除
[0036]濕地對磷的去除是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及物理化學作用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廢水中無機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變成植物的ATP、DNA及RNA等有機成分,通過植物的收割而去除。物理化學作用包括填料對磷的吸附及填料與磷酸根離子的化學反應。微生物對磷的去除包括它們對磷的正常同化和對磷的過量積累。
[0037]如圖3所示,圖3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污水處理系統2,包括預設連接管路12與生物濾池21;
[0038]經過處理后的污水,通過管路12輸送到生物濾池21中,具體的,生物濾池21為人工地下水池、人工湖泊、人工濕地,生物濾池21的池底向下延伸3-5m處為利用經過處理后的建筑骨料鋪設的多網孔型可再生的基底材料,基底材料的空隙中附著耗氧菌群與厭氧菌群,使水體的含氧量增加以及提高自身優化的能力,同時保證生物濾池21環境的相對溫度,促進菌群對水體凈化的能力以及提升菌群自身的繁殖能力,生物濾池21中含有大量的水生類動植物以及真菌類生物,利用自然生物的特性達到再次凈化污水的目的。
[0039]水循環利用系統3是將凈化達標的水進行過濾,利用抽取設備將水輸送至不同的用水區域,用于農作物或者綠化帶的灌溉、景觀用水、市政用水等,利用后的水資源再次收集、凈化后循環使用。
[004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工作過程描述如下:
[0041 ]在城市道路面層建設透水路面,土壤部分為植被覆蓋,在地表以下建設管網,通過管網將雨水收集到污水處理池中,利用生物骨料對水體中的化學離子凈化,后引入人工地下水池、人工湖泊、人工濕地,利用自然生物的特性再次凈化,最終將凈化后的水體通過提升栗、引流河道用于農作物或者綠化帶的灌溉、景觀用水、市政用水等,最后將利用后的水體再次凈化,人工排放。
[004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至少存在以下優點:
[0043]能耗低:主要通過土壤滲濾,濕地處理,能源消耗非常低;
[0044]投入費用低:利用濕地、土壤等自然資源;污水處理系統為低成本新型生物材料污水處理的生物填料,屬于節能低耗材料;
[0045]維護費用低:由于本方案只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只用鋪設部分管道和處理一定量的污水,管道鋪設前期建設完成后每年檢修一次,污水處理設備每半年進行一次檢修;
[0046]占地面積小:鋪設管道不占用耕地及道路面積,凈化機構與天然的池塘、濕地、湖面相結合,不用特別修建。
[0047]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發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技術方案,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雨水收集系統:將城市內過量的雨水收集到固定的處理環境下儲存,集中處理; 污水處理系統:將集中收集起來的污水進行分級凈化,處理達標后進入水循環系統,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水循環利用系統:將處理后的水進行合理利用,利用后的水資源可以再次收集、凈化處理。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系統包括透水路面、管路與凈化機構,所述透水路面將雨水向下滲透,經過預設的所述管路收集到所述凈化機構中。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凈化機構為污水處理池。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凈化機構中設有微生物處理材料。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處理材料為附著大量好氧微生物與厭氧微生物的建筑骨料。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處理系統包括利用生物濾池進行二次凈化。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濾池為人工地下水池、人工湖泊、人工濕地。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城市防洪、排水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海綿城市建設的雨洪處理、凈化系統,包括:雨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以及水循環利用系統,能夠有效的緩解城市排水系統的泄洪壓力,防止城市內澇,同時,將水資源合理利用。
【IPC分類】C02F101/10, E03F5/14, C02F101/30, E03F1/00, C02F3/34, C02F3/30, C02F3/32
【公開號】CN105461062
【申請號】CN201610006409
【發明人】張博鑫
【申請人】北京榮蒂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6日
【申請日】2016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