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人工濕地的池體構造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垂直流人工濕地被廣泛運用于處理城鎮生活污水及部分工業污水。該種類濕地是指污水經過預處理后間歇性配水到濾床表面,然后向下縱向重力自流,結合基質的物理過濾和植物與微生物的生化反應有效處理各類污水。
[0003]傳統的垂直流人工濕地只是單一的流向,分為上流式和下流式,通常垂直流人工濕地由衆砌磚做成,一般高度為1.0-1.5m,污水由濾床表面向下縱向重力自流,布水管一般布設距離池面5-10cm,水管鉆有小孔均勻分布。另外,池體的水位高度由出水口的高度決定,一般設置基質表層5-10 cm。
[0004]然而,傳統的垂直流人工濕地的水力停留時間短,生化反應需要的時間長,未能完全反應,污水已經迅速流走,從而濕地只起到物理的吸附作用,若延長水力停留時間則需要增加池體的占地面積,違反了人工濕地占地小的原則。實踐中證明,采用單一的垂直流人工濕地對污水中總氮和總磷的去除效果較差,去除率平均在40%?50%,若添加其他工藝進行輔助處理,將會加大工程成本,效果未必達到理想。
【發明內容】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實用、且能延長施工濕地水力停留時間從而建議不提高濕地脫氮除磷效果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包括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池體、設置于池體一端的進水管和設置于池體另一端的排水管,位于池體內設有若干垂直于池體底部且與底部呈水密性設置的下部磚砌墻,間隔在各下部磚砌墻間設有若干底部懸空的懸空磚砌墻,各下部磚砌墻頂部的高度小于懸空磚砌墻和池體的高度。
[0007]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各懸空磚砌墻均位于池體內壁與下部磚砌墻或者兩下部磚砌墻之間,各懸空磚砌墻的高度等于池體內壁的高度。
[0008]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進水管和排水管均設置于池體的上部。
[0009]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進水管和排水管均為PVC管,進水管和排水管上位于池體外側部分均設有球閥,進水管上位于池體內側部分沿管長方向均布有若干排水孔。
[0010]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各懸空磚砌墻的懸空高度大于20cm。
[0011]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各下部磚砌墻的頂部距離池體內壁頂端的距離為10?12cm。
[0012]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進水管上位于池體外側部分上還設有記錄進水量的水表。
[0013]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各排水孔位于進水管底部的兩側,各排水孔的孔徑為10mm,每組排水孔間間隔20?50cm。
[0014]進一步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改進,池體內壁的高度不超過1.2米,池體橫截面的長寬比例不大于2。
[001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此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通過在池體內設置下部磚砌墻和懸空磚砌墻,來阻擋水流,以延長水流在池體內的停留時間,延長了污水被池體內的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的時間,從而有利于通過簡單的池體結構,實現進一步提高脫氮除磷效率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整體結構側面剖視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整體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參照圖1、圖2,本發明為一種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包括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池體1、設置于池體I 一端的進水管2和設置于池體I另一端的排水管3,位于池體I內設有若干垂直于池體I底部且與底部呈水密性設置的下部磚砌墻4,間隔在各下部磚砌墻4間設有若干底部懸空的懸空磚砌墻5,各下部磚砌墻4頂部的高度小于懸空磚砌墻5和池體I的高度。
[0018]此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通過在池體I內設置下部磚砌墻4和懸空磚砌墻5,來阻擋水流,以延長水流在池體I內的停留時間,延長了污水被池體I內的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的時間,從而有利于通過簡單的池體結構,實現進一步提高脫氮除磷效率的目的。
[0019]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各懸空磚砌墻5均位于池體I內壁與下部磚砌墻4或者兩下部磚砌墻4之間,各懸空磚砌墻5的高度等于池體I內壁的高度。
[0020]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進水管2和排水管3均設置于池體I的上部。
[0021]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進水管2和排水管3均為PVC管,進水管2和排水管3上位于池體I外側部分均設有球閥6,進水管2上位于池體I內側部分沿管長方向均布有若干排水孔。
[0022]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各懸空磚砌墻5的懸空高度大于20cm。
[0023]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各下部磚砌墻4的頂部距離池體I內壁頂端的距離為 10 ?12cm。
[0024]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進水管2上位于池體I外側部分上還設有記錄進水量的水表7。
[0025]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各排水孔位于進水管2底部的兩側,各排水孔的孔徑為10mm,每組排水孔間間隔20?50cm。
[0026]作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池體I內壁的高度不超過1.2米,池體I橫截面的長寬比例不大于2。
[0027]污水經過進水管2進入池體I內,進水管2上設置的若干排水孔,有利于減緩污水排入速度。
[0028]排入池體I內的污水,進入池體I的內側壁與第一扇下部磚砌墻4構成的區間,當區間內的水體量超過池體I內側壁與第一扇下部磚砌墻4的容積后,污水通過第一扇下部磚砌墻4的頂部進入第一扇下部磚砌墻4與第二扇下部磚砌墻4間的容納區間,設置于其間的懸空磚砌墻5有利于進一步阻擋水流,延長污水反應時間。
[0029]作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設置試驗項目的處理水量36立方米/天,在污水溝旁構筑垂直混合流人工濕地池體,其長寬均為2米,高度為1.2米。在進水管2上安裝水表7記錄流量,同時設置球閥6控制流速。濕地池體中,多孔PVC布水管選用直徑15_,底部兩側從頂端起每隔0.25m鉆孔,直至尾部,共有23組。下部磚砌墻4與懸空磚砌墻5交叉設置,間隔lm,懸空磚砌墻5懸空0.2m,總高0.8m,下部磚砌墻4的有效高度0.9m,出水口設置在距離池面1cm處,處理后的水重新排入污水溝中。
[0030]當然,本發明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明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池體(I)、設置于所述池體(I) 一端的進水管(2)和設置于所述池體(I)另一端的排水管(3),位于所述池體(I)內設有若干垂直于池體(I)底部且與底部呈水密性設置的下部磚砌墻(4),間隔在各所述下部磚砌墻(4)間設有若干底部懸空的懸空磚砌墻(5),各所述下部磚砌墻(4)頂部的高度小于懸空磚砌墻(5)和池體(I)的高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懸空磚砌墻(5)均位于池體(I)內壁與下部磚砌墻(4)或者兩下部磚砌墻(4)之間,各所述懸空磚砌墻(5)的高度等于池體(I)內壁的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2 )和排水管(3 )均設置于池體(I)的上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2)和排水管(3)均為PVC管,所述進水管(2)和排水管(3)上位于池體(I)外側部分均設有球閥(6),所述進水管(2)上位于池體(I)內側部分沿管長方向均布有若干排水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懸空磚砌墻(5)的懸空高度大于20cm。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下部磚砌墻(4)的頂部距離池體(I)內壁頂端的距離為10?12cm。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2)上位于池體(I)外側部分上還設有記錄進水量的水表(7 )。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排水孔位于進水管(2)底部的兩側,各所述排水孔的孔徑為10mm,每組所述排水孔間間隔20?50cmo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I)內壁的高度不超過1.2米,所述池體(I)橫截面的長寬比例不大于2。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包括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池體、設置于池體一端的進水管和設置于池體另一端的排水管,位于池體內設有若干垂直于池體底部且與底部呈水密性設置的下部磚砌墻,間隔在各下部磚砌墻間設有若干底部懸空的懸空磚砌墻,各下部磚砌墻頂部的高度小于懸空磚砌墻和池體的高度。此垂直混合流式的人工濕地構造通過在池體內設置下部磚砌墻和懸空磚砌墻,來阻擋水流,以延長水流在池體內的停留時間,延長了污水被池體內的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的時間,從而有利于通過簡單的池體結構,實現進一步提高脫氮除磷效率的目的,本發明用于人工濕地構造領域。
【IPC分類】C02F3-32
【公開號】CN104692534
【申請號】CN201510083848
【發明人】程炯, 劉平, 阮家進
【申請人】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公開日】2015年6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