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包括中間的管道,管道具有進料口和出料口,進料口下方的管道內設有污泥傳輸桶,污泥傳輸桶的底面上成型有向上凹陷的錐形凹陷部,錐形凹陷部的頂端固定連接有驅動電機的輸出軸,污泥傳輸桶的外側壁上固定有環形的齒圈,管道內壁上成型有沿管道縱向分布的齒條,齒圈與齒條相嚙合,污泥傳輸桶的內壁底部成型有多個豎直向上的打泥柱、內壁側壁上成型有螺旋形的打泥紋,錐形凹陷部的底部側壁上成型有若干出泥口,出泥口上鉸接有出泥蓋;出料口一側的污泥傳輸桶上方的管道內設有污泥擠壓機構。本實用新型處理效率高,整個過程在密閉的管道內進行,沒有臭氣排放且制造使用成本低、結構合理。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
技術領域
: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泥處理設備的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
【背景技術】
:
[0002]目前,城市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處理量越來越多,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產量也急劇增加。在采用物化、生物方法處理污水的同時,會產生大量剩余污泥,其中有機含量很高的污泥必須及時得到處理和處置,否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污泥最終解決方式主要采用:填埋、農用、干化和焚燒。對于污泥無論采取填埋、碳化、填海、干化等何種污泥處理方式,都存在著二次污染、耗費能源、占用空間的問題。資源化是污泥處置的最佳方式,通過規范的監控,除可有效杜絕二次污染,更可避免處理污泥直接造成資源消耗和高昂經濟支出的雙重代價。
[0003]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3529332U)公開了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帶粉碎裝置的輸送機構,它設置與泥水分離設備和干燥設備之間,其包括:第一輸送機,設置于泥水分離設備的輸出端,用于收集所述泥水分離設備輸送出來的濾餅并向設定方向輸送;第二輸送機,相接于第一輸送機,其輸向所述干燥設備;粉碎裝置,設于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相接處。該輸送機構具備結構簡單、牢固,制造成本低,安裝方便,自動破碎濾餅,自動輸送等特點,它是一種技術性和經濟性均優越的產品。但是其采用皮帶輸送機和粉碎機的多種設備組合使用,浪費能源,增加故障發生率,而且污泥處理的特殊場合,常常帶有臭氣或有毒氣體,污染廠內空氣及周邊環境。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適用于污泥的燃燒無毒化處理,處理效率高,整個過程在密閉的管道內進行,沒有臭氣排放且制造使用成本低、結構合理、故障率低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包括中間的管道,所述管道具有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進料口與機械壓濾機相連,所述出料口與燃燒爐相連,所述進料口下方的管道內設有污泥傳輸桶,所述污泥傳輸桶的底面上成型有向上凹陷的錐形凹陷部,所述錐形凹陷部的頂端固定連接有驅動電機的輸出軸,污泥傳輸桶的外側壁上固定有環形的齒圈,管道內壁上成型有沿管道縱向分布的齒條,所述齒圈與齒條相嚙合,污泥傳輸桶的內壁底部成型有多個豎直向上的打泥柱、內壁側壁上成型有螺旋形的打泥紋,錐形凹陷部的底部側壁上成型有若干出泥口,所述出泥口上鉸接有出泥蓋;
[0006]所述出料口位于污泥傳輸桶的下方,出料口一側的污泥傳輸桶上方的管道內設有污泥擠壓機構,所述污泥擠壓機構包括升降氣缸、固定在所述升降氣缸活塞桿上的升降板和成型在所述升降板底面上的多個擠壓柱,所述升降氣缸豎直設置,所述擠壓柱與污泥傳輸桶內的打泥柱相對應并與打泥柱錯開設置,升降板的底面兩端還成型有與所述出泥蓋相對應的頂開柱。
[0007]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在工作時,待處理的污泥餅從機械壓濾機進入管道的進料口,再從管道的進料口落入管道內的污泥傳輸桶內,與此同時,驅動電機動作帶動污泥傳輸桶旋轉,污泥傳輸桶上的齒圈旋轉并在與管道上的齒條的嚙合作用下使得污泥傳輸桶向管道的出料口端移動,污泥傳輸桶在邊旋轉邊移動的過程中,其內的污泥餅在打泥柱和螺旋形的打泥紋的作用下被打碎。當污泥傳輸桶移動至污泥擠壓機構的正下方時,驅動電機停止動作,此時污泥傳輸桶內的污泥餅已初步被粉碎,污泥傳輸桶停止移動的同時,污泥擠壓機構的升降氣缸動作,其活塞桿帶動升降板下壓,由于擠壓柱與打泥柱錯開設置,升降板上的擠壓柱向下擠壓污泥傳輸桶內的污泥,污泥被進一步打碎,與此同時,升降板上的頂開柱下壓將鉸接在出泥口上的出泥蓋頂開,而由于出泥口設置在錐形凹陷部的底部側壁上,因此粉碎的污泥由于重力作用從出泥口上落入到管道內壁上,再從管道的出料口輸出管道并進入燃燒爐內。
[0008]通過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采用全封閉輸送,可保證環境衛生和所送的物料不受污染、不泄露,適用于污泥的燃燒無毒化處理,處理效率高,整個過程在密閉的管道內進行,沒有臭氣排放且制造使用成本低、結構緊湊合理、故障率低。
[0009]作為上述方案的一種優選,所述錐形凹陷部的底部側壁上成型有4個所述出泥口,4個出泥口呈相對于錐形凹陷部的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出泥蓋的數量為與出泥口對應的4個,所述升降板上頂開柱的數量也為4個,4個頂開柱分別與4個出泥蓋相對應。4個出泥口可使污泥傳輸桶內的污泥徹底排出污泥傳輸桶。
[0010]作為上述方案的一種優選,所述出泥蓋鉸接在出泥口的部位上固定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出泥口的側壁上。復位彈簧使得污泥在全部輸出出泥口后出泥蓋可恢復原位從而將出泥口蓋住。
[0011]作為上述方案的一種優選,所述驅動電機固定在導向底板上,所述導向底板的底部成型有導向條,所述管道的底部內壁上成型有沿管道縱向分布的長條形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條插接在所述導向槽內。
[0012]作為上述方案的一種優選,所述頂開柱的長度大于擠壓柱的長度,所述打泥柱的長度與擠壓柱的長度相等。
[0013]作為上述方案的一種優選,所述齒圈固定在錐形凹陷部上方的污泥傳輸桶的外側壁上。
[0014]作為上述方案的一種優選,所述管道呈中空的圓柱體狀。
[0015]作為上述方案的一種優選,所述升降氣缸通過氣缸固定板固定在管道的頂部內壁上,所述升降板的長度小于污泥傳輸桶的內徑。
[0016]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
[0017]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19]圖2為圖1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污泥傳輸桶的底面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狀態;
[0022]圖5為圖4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4]參見圖1至圖3、圖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包括中間的管道10,所述管道呈中空的圓柱體狀,管道10具有進料口 11和出料口 12,所述進料口 11與機械壓濾機20相連,所述出料口 12與燃燒爐30相連,所述進料口 11下方的管道10內設有污泥傳輸桶40,所述污泥傳輸桶的底面上成型有向上凹陷的錐形凹陷部41,所述錐形凹陷部的頂端固定連接有驅動電機50的輸出軸,污泥傳輸桶40的外側壁上固定有環形的齒圈42,所述齒圈固定在錐形凹陷部41上方的污泥傳輸桶40的外側壁上,管道10內壁上成型有沿管道縱向分布的齒條13,所述齒圈42與齒條13相嚙合,污泥傳輸桶40的內壁底部成型有多個豎直向上的打泥柱43、內壁側壁上成型有螺旋形的打泥紋44,錐形凹陷部41的底部側壁上成型有若干出泥口 411,所述出泥口上鉸接有出泥蓋412,所述出泥蓋鉸接在出泥口 411的部位上固定有復位彈簧413,所述復位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出泥口 411的側壁上。
[0025]參見圖1、圖2,所述出料口11位于污泥傳輸桶40的下方,出料11 口一側的污泥傳輸桶40上方的管道10內設有污泥擠壓機構60,所述污泥擠壓機構包括升降氣缸61、固定在所述升降氣缸活塞桿上的升降板62和成型在所述升降板底面上的多個擠壓柱63,所述升降氣缸61豎直設置,升降氣缸61通過氣缸固定板64固定在管道10的頂部內壁上,所述升降板62的長度小于污泥傳輸桶40的內徑,所述擠壓柱63與污泥傳輸桶40內的打泥柱43相對應并與打泥柱43錯開設置,升降板62的底面兩端還成型有與所述出泥蓋412相對應的頂開柱65,所述頂開柱的長度大于擠壓柱63的長度,所述打泥柱43的長度與擠壓柱63的長度相等。
[0026]參見圖2、圖3,所述錐形凹陷部41的底部側壁上成型有4個所述出泥口 411,4個出泥口 411呈相對于錐形凹陷部41的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出泥蓋412的數量為與出泥口 411對應的4個,所述升降板62上頂開柱65的數量也為4個,4個頂開柱65分別與4個出泥蓋412相對應。
[0027]參見圖2,所述驅動電機50固定在導向底板70上,所述導向底板的底部成型有導向條71,所述管道10的底部內壁上成型有沿管道縱向分布的長條形的導向槽14,所述導向條71插接在所述導向槽14內。
[0028]參見圖4、圖5,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時,待處理的污泥餅從機械壓濾機20進入管道10的進料口 11,再從管道1的進料口 11落入管道1內的污泥傳輸桶40內,與此同時,驅動電機50動作帶動污泥傳輸桶40旋轉,污泥傳輸桶40上的齒圈42旋轉并在與管道10上的齒條13的嚙合作用下使得污泥傳輸桶40向管道10的出料口 12端移動,污泥傳輸桶40在邊旋轉邊移動的過程中,其內的污泥餅在打泥柱43和螺旋形的打泥紋44的作用下被打碎。當污泥傳輸桶40移動至污泥擠壓機構60的正下方時,驅動電機50停止動作,此時污泥傳輸桶40內的污泥餅已初步被粉碎,污泥傳輸桶40停止移動的同時,污泥擠壓機構60的升降氣缸61動作,其活塞桿帶動升降板62下壓,由于擠壓柱63與打泥柱43錯開設置,升降板62上的擠壓柱63向下擠壓污泥傳輸桶40內的污泥,污泥被進一步打碎,與此同時,升降板62上的頂開柱65下壓將鉸接在出泥口 411上的出泥蓋412頂開,而由于出泥口 411設置在錐形凹陷部41的底部側壁上,因此粉碎的污泥由于重力作用從出泥口 411上落入到管道10內壁上,再從管道10的出料口 12輸出管道10并進入燃燒爐30內。
[0029]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采用全封閉輸送,可保證環境衛生和所送的物料不受污染、不泄露,適用于污泥的燃燒無毒化處理,處理效率高,整個過程在密閉的管道內進行,沒有臭氣排放且制造使用成本低、結構緊湊合理、故障率低。
[0030]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包括中間的管道(10),所述管道具有進料口(II)和出料口(I2),所述進料口(II)與機械壓濾機(20)相連,所述出料口(I2)與燃燒爐(30)相連,其特征在于: 所述進料口(11)下方的管道(10)內設有污泥傳輸桶(40),所述污泥傳輸桶的底面上成型有向上凹陷的錐形凹陷部(41),所述錐形凹陷部的頂端固定連接有驅動電機(50)的輸出軸,污泥傳輸桶(40)的外側壁上固定有環形的齒圈(42),管道(10)內壁上成型有沿管道縱向分布的齒條(13),所述齒圈(42)與齒條(13)相嚙合,污泥傳輸桶(40)的內壁底部成型有多個豎直向上的打泥柱(43)、內壁側壁上成型有螺旋形的打泥紋(44),錐形凹陷部(41)的底部側壁上成型有若干出泥口(411),所述出泥口上鉸接有出泥蓋(412); 所述出料口( 12)位于污泥傳輸桶(40)的下方,出料口( 12)—側的污泥傳輸桶(40)上方的管道(10)內設有污泥擠壓機構(60),所述污泥擠壓機構包括升降氣缸(61)、固定在所述升降氣缸活塞桿上的升降板(62)和成型在所述升降板底面上的多個擠壓柱(63),所述升降氣缸(61)豎直設置,所述擠壓柱(63)與污泥傳輸桶(40)內的打泥柱(43)相對應并與打泥柱(43)錯開設置,升降板(62)的底面兩端還成型有與所述出泥蓋(412)相對應的頂開柱(6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錐形凹陷部(41)的底部側壁上成型有4個所述出泥口( 411 ),4個出泥口呈相對于錐形凹陷部(41)的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出泥蓋(412)的數量為與出泥口(411)對應的4個,所述升降板(62)上頂開柱(65)的數量也為4個,4個頂開柱(65)分別與4個出泥蓋(412)相對應。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泥蓋(412)鉸接在出泥口(411)的部位上固定有復位彈簧(413),所述復位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出泥口(411)的側壁上。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電機(50)固定在導向底板(70)上,所述導向底板的底部成型有導向條(71),所述管道(10)的底部內壁上成型有沿管道(10)縱向分布的長條形的導向槽(14),所述導向條(71)插接在所述導向槽(14)內。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開柱(65)的長度大于擠壓柱(63)的長度,所述打泥柱(43)的長度與擠壓柱(63)的長度相等。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齒圈(42)固定在錐形凹陷部(41)上方的污泥傳輸桶(40)的外側壁上。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10)呈中空的圓柱體狀。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泥處理的污泥粉碎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氣缸(61)通過氣缸固定板(64)固定在管道(10)的頂部內壁上,所述升降板(62)的長度小于污泥傳輸桶(40)的內徑。
【文檔編號】C02F11/00GK205710357SQ201620578523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3日
【發明人】周東
【申請人】普利資環境科技(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