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洗煤加工工藝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洗煤廢水,即煤礦濕法洗煤加工工藝的工業尾水,其中含有大量的煤泥和泥沙,不進行處理就直接排放會給礦區附近的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其主要特點是性質復雜,不僅具有懸浮液的性質,還具有膠體性質,很難自然澄清。
[0003]現有設備中,大多采用絮凝沉淀池來進行洗煤廢水的煤、水分離,這種方法一方面設備面積大,造價較高;另一方面,自動化程度低,不附和現代煤炭加工工藝的要求。
[0004]因此,設計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是十分有必要的。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難題,提供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給出以下技術方案:
[0007]—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包括粗過濾池、反應池、沉淀池和凈水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過濾池的上部設有濾板,底部設有活性炭層;所述粗過濾池的右側壁上設有濾水管道,所述濾水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反應池;所述反應池的底部設有排渣口,頂部設有加藥口,所述加藥口上設有電子閥門,所述反應池中裝有攪拌器,所述反應池的左側壁上還設有感應單元;所述反應池的右側壁上設有連通閥門,所述連通閥門上設有計時器;所述反應池與沉淀池通過連通閥門連通;所述沉淀池的頂部設有沉淀池出水口,底部設有排污口,所述沉淀池出水口通過出水管道與凈水處理池中的氣泡發生裝置連接,所述氣泡發生裝置的后方設有二次沉降室,所述二次沉降室的底部為排料口,所述二次沉降室的右部設有凈水出口;
[0008]所述電子閥門、攪拌器、感應單元與計時器均連接到微處理器,所述微處理器設置在反應池的外側壁上。
[0009]作為優選,所述氣泡發生裝置為文丘里射流器。將含雜質的液體夾雜空氣打入凈水處理池內,混合效率高,氣泡均勻,更易吸附。
[0010]作為優選,所述沉淀池的外側設有液位觀測視窗。便于了解沉淀池內液體的沉降情況,進行下一步操作。
[0011]作為優選,所述凈水處理池外側設有水位觀測視窗。便于了解凈水處理池內的積存情況,進行下一步操作。
[0012]作為優選,所述氣泡發生裝置上方設有一調流閥門。可根據需求對流量進行適應性調整。
[0013]作為優選,所述二次沉降室為錐形沉降室。整體結構緊湊,二次沉降充分,易于清洗。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主要由粗過濾池、反應池、沉淀池和凈水處理池組成。所述粗過濾池內設有濾板和活性炭層,將洗煤廢水中的煤泥和雜質進行初步過濾和吸附,濾水進入反應池;所述反應池的側壁設有感應單元,反應池內液體水位到達設置的高度時,感應單元將信號傳遞給微處理器,微處理器將工作指令傳給電子閥門,加藥口打開向反應池進藥,進藥結束后,電子閥門關閉,攪拌器開始工作,計時器計時,預定時間內進行充分攪拌,連通閥門打開,液體進入沉淀池進行沉淀,沉淀物通過排污口排出,液體在沉淀池出水口通過出水管道進入凈水處理池;通過氣泡發生裝置,將液體夾雜空氣打入凈水處理池內部,在二次沉降室中進行充分沉降,雜質經排料口排除,澄清水則由凈水出口進入其他工序。具有結構簡單緊湊,洗煤廢水處理效果好,廢料分層排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的優點,同時更加節能環保。
[0016]此外,本實用新型方法原理可靠,步驟簡單,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0017]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的連接示意圖。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的流程圖。
[0021 ] 其中,1-粗過濾池,2-反應池,3-沉淀池,4-凈水處理池,5-濾板,6_活性炭層,7_濾水管道,8-排渣口,9-加藥口,10-電子閥門,11-攪拌器,12-感應單元,13-連通閥門,14-計時器,15-沉淀池出水口,16-排污口,17-出水管道,18-氣泡發生裝置,19-二次沉降室,20-排料口,21-凈水出口,22-微處理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方式。
[0023]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包括粗過濾池1、反應池2、沉淀池3和凈水處理池4,所述粗過濾池I的上部設有濾板5,底部設有活性炭層6;所述粗過濾池I的右側壁上設有濾水管道7,所述濾水管道7的另一端連接反應池2;所述反應池2的底部設有排渣口 8,頂部設有加藥口 9,所述加藥口 9上設有電子閥門10,所述反應池2中裝有攪拌器11,所述反應池2的左側壁上還設有感應單元12;所述反應池2的右側壁上設有連通閥門13,所述連通閥門13上設有計時器14;所述反應池2與沉淀池3通過連通閥門13連通;所述沉淀池3的頂部設有沉淀池出水口 15,底部設有排污口 16,所述沉淀池出水口 15通過出水管道17與凈水處理池4中的氣泡發生裝置18連接,所述氣泡發生裝置18的后方設有二次沉降室19,所述二次沉降室19的底部為排料口 20,所述二次沉降室19的右部設有凈水出口 21;
[0024]所述電子閥門10、攪拌器11、感應單元12與計時器14均連接到微處理器22,所述微處理器22設置在反應池2的外側壁上。
[002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氣泡發生裝置18為文丘里射流器。將含雜質的液體夾雜空氣打入凈水處理池4內,混合效率高,氣泡均勻,更易吸附。
[002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沉淀池3的外側設有液位觀測視窗。便于了解沉淀池內液體的沉降情況,進行下一步操作。
[0027]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凈水處理池4外側設有水位觀測視窗。便于了解凈水處理池4內的積存情況,進行下一步操作。
[0028]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氣泡發生裝置18上方設有一調流閥門。可根據需求對流量進行適應性調整。
[0029]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二次沉降室19為錐形沉降室。整體結構緊湊,二次沉降充分,易于清洗。
[003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主要由粗過濾池1、反應池2、沉淀池3和凈水處理池4組成。所述粗過濾池I內設有濾板5和活性炭層6,將洗煤廢水中的煤泥和雜質進行初步過濾和吸附,濾水進入反應池2;所述反應池2的側壁設有感應單元12,反應池2內液體水位到達設置的高度時,感應單元12將信號傳遞給微處理器22,微處理器22將工作指令傳給電子閥門10,加藥口9打開向反應池2進藥,進藥結束后,電子閥門10關閉,攪拌器11開始工作,計時器14計時,預定時間內進行充分攪拌,攪拌時間到,連通閥門13打開,液體進入沉淀池3進行沉淀,沉淀物通過排污口 16排出,液體在沉淀池出水口 15通過出水管道17進入凈水處理池4;通過氣泡發生裝置18,將液體夾雜空氣打入凈水處理池4內部,在二次沉降室19中進行充分沉降,雜質經排料口 20排除,澄清水則由凈水出口 21進入其他工序。具有結構簡單緊湊,洗煤廢水處理效果好,廢料分層排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的優點,同時更加節能環保。
[003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包括粗過濾池、反應池、沉淀池和凈水處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過濾池的上部設有濾板,底部設有活性炭層;所述粗過濾池的右側壁上設有濾水管道,所述濾水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反應池;所述反應池的底部設有排渣口,頂部設有加藥口,所述加藥口上設有電子閥門,所述反應池中裝有攪拌器,所述反應池的左側壁上還設有感應單元;所述反應池的右側壁上設有連通閥門,所述連通閥門上設有計時器;所述反應池與沉淀池通過連通閥門連通;所述沉淀池的頂部設有沉淀池出水口,底部設有排污口,所述沉淀池出水口通過出水管道與凈水處理池中的氣泡發生裝置連接,所述氣泡發生裝置的后方設有二次沉降室,所述二次沉降室的底部為排料口,所述二次沉降室的右部設有凈水出口; 所述電子閥門、攪拌器、感應單元與計時器均連接到微處理器,所述微處理器設置在反應池的外側壁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泡發生裝置為文丘里射流器。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外側設有液位觀測視窗。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凈水處理池外側設有一水位觀測視窗。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泡發生裝置上方設有一調流閥門。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沉降室為錐形沉降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洗煤廢水的智能化處理裝置,包括粗過濾池、反應池、沉淀池和凈水處理池,粗過濾池的上部設有濾板,底部設有活性炭層,可對水體進行初步過濾;反應池的底部設有排渣口,頂部設有加藥口,加藥口上設有電子閥門,反應池中裝有攪拌器,反應池的左側壁上還設有感應單元;反應池的右側壁上設有連通閥門,連通閥門上設有計時器;反應池與沉淀池通過連通閥門連通;沉淀池的頂部設有沉淀池出水口,底部設有排污口,完成水體的化學反應,然后進行沉淀;沉淀池出水口與凈水處理池中的氣泡發生裝置連接,氣泡發生裝置的后方設有二次沉降室,二次沉降室的底部為排料口,二次沉降室的右部設有凈水出口,反應充分,結構緊密。
【IPC分類】C02F9/04
【公開號】CN205387517
【申請號】CN201620178580
【發明人】李健, 亢玉紅, 閆龍, 馬亞軍, 劉慧瑾
【申請人】榆林學院
【公開日】2016年7月2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