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包括pH調節區、一次加藥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絮凝沉淀區和污泥濃縮區;pH調節區、一次加藥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和絮凝沉淀區依次連通,其中,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分別與第二入口、第三入口、第四入口和第五入口連通,且pH調節區、一次加藥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和絮凝沉淀區底部均設有與污泥濃縮區連通的排泥管,而污泥濃縮區外側設有至少一根出水管。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能改善廢水處理質量,且特別適合小型生產企業使用。
【專利說明】一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水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 置。
【背景技術】
[0002] 表面活性劑廢水屬于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隨著表面活性劑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表面活性劑的生產廠家也相應增多,而國內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 的工藝控制和生產規模各不相同,對應的廢水水質與水量也存在較大差別。
[0003] 大型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因其生產量大,產品種類繁多、生產工藝復雜,故廢水呈 LAS含量高、C0D含量高、總鹽含量高、廢水水量大、水質較穩定等特點,可通過一定的"物化 +生化"工藝處理至達標排放。但小型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一般生產量較小,產品單一,生 產工藝較簡單,而廢水呈LAS、C0D、總鹽等含量均較低的特點,一般的洗滌劑類廢水治理工 藝對其并不適宜;同時,受制于企業規模與效益,小型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也無力承擔完善 復雜的污水處理站較高的建設和運營費用,并且不能降解廢水中含量較低的各類污染物, 嚴重影響了廢水處理質量。但廢水中的表面活性劑,即直鏈烷基苯磺酸鈉 LAS為低毒物質, 易起泡,有刺激性、致畸性,屬于生物難降解物質,排入水體后會乳化水中其他污染物,增大 污物濃度,還會引起水中傳氧速率降低,惡化水質,同時對動植物和人體也有一定的毒害作 用,簡單的生物處理并不能使之有效降解,研發適宜該類型企業的廢水治理裝置迫在眉睫。
【發明內容】
[0004]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小型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處 理廢水的成本高且廢水處理質量低等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能改善廢水處 理質量且適合小型生產企業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
[0005]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 一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包括pH調節區、一次加藥區、Fenton 反應區、二次加藥區、絮凝沉淀區和污泥濃縮區;
[0007] pH調節區設有第一加藥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且其內部設有第一攪拌結構;
[0008] -次加藥區設有第二加藥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且其內部設有第二攪拌結 構;
[0009] Fenton反應區設有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且其內部設有第三攪拌結構;
[0010] 所述二次加藥區設有第三加藥口、第四入口和第四出口;
[0011] 所述絮凝沉淀區設有第五入口和第五出口;
[0012] pH調節區、一次加藥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和絮凝沉淀區依次連通,其 中,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分別與第二入口、第三入口、第四入口和第五 入口連通,且pH調節區、一次加藥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和絮凝沉淀區底部均設有 與污泥濃縮區連通的排泥管,而污泥濃縮區外側設有至少一根出水管。
[0013]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包括pH調節區、一次 加藥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絮凝沉淀區和污泥濃縮區,其中,pH調節區、一次加藥 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和絮凝沉淀區依次連通,結構十分簡單,有助于降低成本。
[0014] 在利用所述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進行廢水處理時,從第一加藥口 向pH調節區加入H2S04和FeS04,調節廢水pH至4~5,高于一般Fenton反應所需pH,以減少 藥劑成本;從第二加藥口向一次加藥區添加 H202,即分開添加 FeS04和H202,以提高藥劑利用 率。
[0015] 另外,在pH調節區和一次加藥區內部分別設有第一攪拌結構和第二攪拌結構,有 助于促進pH調節區和一次加藥區內藥劑與廢水的快速充分混合,有益于改善廢水處理質 量。
[0016] 在上述Fenton反應區內部也設有第三攪拌結構,同上所述,也能起到提高藥劑與 廢水的混合效率,使得Fenton反應區內無死角,從而達到改善廢水處理質量的目的。
[0017] 在本實用新型所述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中,pH調節區、一次加藥 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和絮凝沉淀區底部均設有與污泥濃縮區連通的排泥管,從而 通過靜壓將pH調節區、一次加藥區、Fenton反應區、二次加藥區和絮凝沉淀區內部的污泥 排至污泥濃縮區,另外,各區內設置的排泥管還具有放空的功能。
[0018] 除此之外,在上述污泥濃縮區外側還設有至少一根出水管,以便排出污泥濃縮區 的濃縮上清液。
[0019]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第三攪拌結構包括攪拌軸,且攪拌 軸上設有網格狀攪拌槳。攪拌軸上設置的網格狀攪拌槳大大地增加了與第三攪拌結構與廢 水的接觸面積,從而使得攪拌更充分、更均勻,有助于進行開環斷鏈破壞發泡結構的反應。
[0020]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二次加藥區設有第四攪拌結構。第 四攪拌結構的設置也能使得加入的藥劑與廢水混合得更充分,也能提高藥劑與廢水的混合 效率。
[0021]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第四出口設有L形出水管,且L形出 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大于第四出口的高度。第四出口設置的L形出水管能對從二次加藥區 流出的廢水起到導流作用,且因為L形出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大于第四出口的高度,使得 廢水從高于第四出口的高度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下來,有利于Fenton反應生成的絮體和 膠體顆粒狀有機物沉降在絮凝沉淀區,從而起到改善廢水處理質量的作用。
[0022]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絮凝沉淀區內設有堅流筒,且L形 出水管的出水口置于堅流筒內部。絮凝沉淀區內堅流筒的設置更進一步加強了 Fenton反 應生成的絮體和膠體顆粒狀有機物的沉降,從而起到改善廢水處理質量的作用。
[0023]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絮凝沉淀區底部設有多個依次相連 的V形污泥斗。V形污泥斗的設置更進一步加強了 Fenton反應生成的絮體和膠體顆粒狀有 機物的沉降效果,也有益于廢水處理質量的改善。
[0024]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出水管設置在污泥濃縮區外側的不 同高度位置。出水管設置在污泥濃縮區外側的不同高度位置,以便分層排出污泥濃縮區的 上清液。
[0025]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所述技術方案中,凡未作特別說明的,均可通過采用本領域中 的常規手段來實現本技術方案。
[0026]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 置,該廢水治理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能改善廢水處理質量,且特別適合小型生產企業使 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0028] 圖1是本實用新型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9] 圖2是圖1中a-a方向的剖面圖;
[0030] 現將附圖中的標號說明如下:1為pH調節區,2為一次加藥區,3為Fenton反應區, 4為二次加藥區,5為絮凝沉淀區,6為污泥濃縮區,7為第一攪拌結構,8為第二攪拌結構,9 為攪拌軸,10為網格狀攪拌槳,11為第四攪拌結構,12為L形出水管,13為出水口,14為堅 流筒,15為V形污泥斗。
【具體實施方式】
[0031]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 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 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32] 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如下:
[0033] -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pH調節區1、一次加 藥區2、Fenton反應區3、二次加藥區4、絮凝沉淀區5和污泥濃縮區6 ;上述pH調節區1設 有第一加藥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上述一次加藥區2設有第二加藥口、第二入口和第二 出口,上述Fenton反應區3設有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上述二次加藥區4設有第三加藥口、 第四入口和第四出口,上述絮凝沉淀區5設有第五入口和第五出口。
[0034] 上述pH調節區1、一次加藥區2、Fenton反應區3、二次加藥區4和絮凝沉淀區5 依次連通,其中,上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分別與上述第二入口、第三 入口、第四入口和第五入口連通,且上述pH調節區1、一次加藥區2、Fenton反應區3、二次 加藥區4和絮凝沉淀區5底部均設有與污泥濃縮區6連通的排泥管,而該污泥濃縮區6外 側不同高度位置分別設置有出水管。
[0035] 如圖2所示,上述pH調節區1、一次加藥區2、Fenton反應區3和二次加藥區4內 部分別設有第一攪拌結構7、第二攪拌結構8、第三攪拌結構和第四攪拌結構11,且第三攪 拌結構包括攪拌軸9,而該攪拌軸9上設有網格狀攪拌槳10。
[0036] 又如圖2所示,上述第四出口設有L形出水管12,且該L形出水管12的出水口的 高度大于第四出口的高度;上述絮凝沉淀區5設有堅流筒14,該堅流筒14包括筒狀結構以 及與筒狀結構底端相連通的反射板,而上述L形出水管12的出水口置于該堅流筒14的筒 狀結構內部,以便進一步加強Fenton反應生成的絮體和膠體顆粒狀有機物的沉降效果,從 而起到改善廢水處理質量的作用。
[0037] 在本實施例中,又如圖2所示,上述絮凝沉淀區5底部設有多個依次相連的V形污 泥斗15。
[0038]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的外形結構均為矩形, 布置緊湊。
[0039] 利用上述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處理廢水的工藝步驟如下:
[0040] 步驟(1):通過第一加藥口向pH調節區1中投加 H2S〇3M節廢水pH至4~5,并投加 FeS04,且利用第一攪拌結構7在pH調節區1內進行機械攪拌,用于H2S04、FeS0 4 (與H202摩 爾比1:3)與廢水的充分混合;
[0041] 步驟(2):待經pH調節區1的第一出口流出的廢水進入一次加藥區2后,通過第二 加藥口向一次加藥區2投加 H202 ( 15~20g30%H202/gLAS),并利用第二攪拌結構8進行機械 攪拌,使得H 202快速分散到水中,GT彡2000 ;
[0042] 步驟(3):待經一次加藥區2的第二出口流出的廢水進入Fenton反應區3后,利用 其內設置的第三攪拌結構均勻攪拌,進行開環斷鏈破壞發泡結構的反應,反應時間f2hr, GT=104?105 ;
[0043] 步驟(4):待經Fenton反應區3的第三出口流出的廢水進入二次加藥區4后,從第 三加藥口向二次加藥區4內投加堿調節pH至疒8,終止Fenton反應,使Fe 3+逐漸轉變為高 聚物Fe (0H) 3,發揮其聚結和網捕水中膠體狀C0D顆粒的作用,同時投加助凝劑PAM,并利用 第四攪拌結構11進行機械攪拌,促進絮體生成;
[0044] 步驟(5):待經二次加藥區4的第四出口流出的廢水進入絮凝沉淀區5后,向絮凝 沉淀區5加藥后絮體在此凝聚沉淀,同時可以去除部分C0D物質和活性物質,出水達標后經 第五出口排出。
[0045] 在上述廢水處理工藝步驟中,pH調節區1、一次加藥區2、Fenton反應區3、二次加 藥區4和絮凝沉淀區5內的污泥均通過排泥管排至上述污泥濃縮區6內,且污泥濃縮區6 中分層的清液可通過不同的出水管排出。
[0046] 小型生產企業的表面活性劑廢水按上述方式進行處理,出水可達《污水綜合排放 標準》GB8978-1996 -級標準。
[0047] 下表為采用本實施例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處理廢水的數據:
[0048] 表1處理前和處理后廢水中C0D和LAS的含量
[0049]
【權利要求】
1. 一種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pH調節區(1 )、一次加 藥區(2)、Fenton反應區(3)、二次加藥區(4)、絮凝沉淀區(5)和污泥濃縮區(6); 所述pH調節區(1)設有第一加藥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且其內部設有第一攪拌結 構(7); 所述一次加藥區(2)設有第二加藥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且其內部設有第二攪拌結 構(8); 所述Fenton反應區(3)設有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且其內部設有第三攪拌結構; 所述二次加藥區(4)設有第三加藥口、第四入口和第四出口; 所述絮凝沉淀區(5)設有第五入口和第五出口; 所述pH調節區(1)、一次加藥區(2)、Fenton反應區(3)、二次加藥區(4)和絮凝沉淀區 (5)依次連通,其中,所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二入口、 第三入口、第四入口和第五入口連通,且所述pH調節區(1)、一次加藥區(2)、Fenton反應區 (3)、二次加藥區(4)和絮凝沉淀區(5)底部均設有與所述污泥濃縮區(6)連通的排泥管,而 所述污泥濃縮區(6)外側設有至少一根出水管。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三攪拌結構包括攪拌軸(9 ),且所述攪拌軸(9 )上設有網格狀攪拌槳(10 )。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 次加藥區(4)設有第四攪拌結構(11)。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四出口設有L形出水管(12),且所述L形出水管(12)的出水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出口的 高度。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絮凝沉淀區(5)內設有堅流筒(14),且所述L形出水管(12)的出水口置于所述堅流筒(14) 內部。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 凝沉淀區(5)底部設有多個依次相連的V形污泥斗(15)。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一體化表面活性劑廢水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 水管設置在所述污泥濃縮區(6)外側的不同高度位置。
【文檔編號】C02F9/04GK203938540SQ201420275765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8日
【發明者】李家祥, 江蔥, 張勇 申請人:南京綠島環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