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保溫曝氣生化浮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保溫曝氣生化浮箱包括角樁、箱體框架、前箱墻、后箱墻、左箱墻、右箱墻、底箱墻、親水廊道、曝氣系統、排泥系統、光伏發電系統、頂棚框架、玻璃鋼瓦、保溫卷簾、網狀浮床;角樁豎立在水中,可采用木樁或鋼筋混凝土樁,由四根或多根組成,箱體框架固定在角樁上,前箱墻緊挨河岸,后箱墻靠近河中心一側,左箱墻設有進水口,右箱墻設有出水口和排泥口,前箱墻、后箱墻和右箱墻上布設有三相分離器;曝氣系統包括曝氣泵、進氣管、布氣管、曝氣頭,排泥系統包括排泥泵、排泥管,前箱墻、后箱墻、左箱墻和右箱墻圍成的水面上布設有網狀浮床,網狀浮床由木料或竹竿、尼龍繩制成。
【專利說明】一種保溫曝氣生化浮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環境治理和河流生態修復技術流域,尤其是一種保溫曝氣生化浮箱。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河流、水庫、湖泊、池塘等水體由于工業廢水排放、農田農藥化肥的使用和其它一些污水排放導致污染物質在水環境中不斷累積,使得河流等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水環境日漸惡化;同時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日益深化,河流、湖泊的整治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開始尊重并保護河流、水庫、湖泊等水體的自然風貌和生態功能,通過采用貼近自然的修復技術和方法恢復河流的自然特征和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發展。
[0003]生態浮床、生態浮箱等是河流、湖泊原位修復技術之一,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讓水生植物有一個固定的區域生長,水生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降低C0D、N、P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同時人工營造一個動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修復水生態系統,實現自然生態平衡。
[0004]生態浮床、生態浮箱在氣溫較高時生長、運行良好,起到很好的凈化和美化效果,到了氣溫較低的冬天,植物停止生長,甚至完全死亡,不僅起不到對水體的凈化作用,一些沒有及時清理的植物根莖等還會加重水體的污染。
[0005]對于污染較為嚴重的河流、水庫、湖泊、池塘等水體采用生態浮床、生態浮箱進行修復處理,周期較長,效率偏低。
[0006]中國專利《南方冬季靜水河湖應急高效生態浮床及成形方法》(申請號:201310283008.9)公開了一種冬季靜水河湖應急高效生態浮床及其結構,包括浮床單體框架和薄膜,實現在溫室區域內提高溫度,使浮床植物在冬天基本上能成活,該專利存在以下缺陷:①對于污染較重的河流不適用白天光線較強時溫室區域內上部溫度提高較快,但浮床下部接觸水體部位溫度提升很慢,在結冰季節幾乎不能實現解凍,植物無法正常生長;③沒有保溫措施和設備,晚上浮床內溫度下降迅速,植物會凍壞。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和解決污染較重的河流修復治理和冬天氣溫低、植物無法正常生長的問題以及上述發明存在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運行管理方便的保溫曝氣生化浮箱,既能凈化河水、美化環境,延長植物的生長周期,提高凈化效率,同時也能進行生態養殖,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0008]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的一種保溫曝氣生化浮箱包括:角粧、箱體框架、如箱墻、后箱墻、左箱墻、右箱墻、底箱墻、未水廊道、曝氣系統、排泥系統、光伏發電系統、頂棚框架、玻璃鋼瓦、保溫卷簾、網狀浮床。
[0009]所述角樁豎立在水中,可采用木樁或鋼筋混凝土樁,由四根或多根組成。
[0010]所述箱體框架固定在角樁上,可由木料制成,或者采用不銹鋼材料焊接制成,箱體框架制成長方體結構,箱體框架可根據水面高低調節其高度。
[0011]所述前箱墻靠近河岸一側,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前箱墻中間設有一扇門,門框上安裝保溫棉門簾。
[0012]所述后箱墻靠近河中心一側,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
[0013]所述左箱墻、右箱墻與前箱墻結構相同,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左箱墻下部設有可開關的進水口,右箱墻上部設有可開關的出水口,右箱墻下部設有排泥口。
[0014]所述前箱墻、后箱墻和右箱墻上布設有三相分離器。
[0015]所述底箱墻與前箱墻結構相同,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
[0016]所述曝氣系統包括曝氣泵、進氣管、布氣管、曝氣頭,曝氣泵安裝在箱體框架上,布氣管和曝氣頭布設在底箱墻上部,進氣管連接曝氣泵和布氣管。
[0017]所述排泥系統包括排泥泵、排泥管,排泥管連接排泥泵和右箱墻下部的排泥口,并把剩余污泥排放到河岸上的綠化帶中。
[0018]所述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在角樁上并通過電纜與與曝氣泵和排泥泵連接。
[0019]所述親水廊道成“一”字形,由木板或竹竿制成,兩端搭放在河岸上和箱墻上,親水廊道略高于水面。
[0020]所述頂棚框架采用拱形結構,由不銹鋼材料焊接制成,固定在箱體框架上。
[0021]所述玻璃鋼瓦位于頂棚框架的上部,用聚氨酯膠水使玻璃鋼瓦相互粘接并與頂棚框架粘接,玻璃鋼瓦采用透明體,白天陽光可以透過透明的玻璃缸瓦照射到浮箱內。
[0022]所述保溫卷簾位于玻璃鋼瓦的上部,可由稻草等作物秸桿制成,保溫卷簾的長度與前箱墻、后箱墻的長度相同,通過繩索實現保溫卷簾的卷起和攤放,當白天陽光充足時卷起保溫卷簾,陽光照射到浮箱內,使浮箱內內溫度升高,晚上攤放保溫卷簾,達到保溫的目的。
[0023]作為優選,所述的河堤上還設置有若干人行臺階,方便系統的管理和行人參觀行走。
[0024]所述的前箱墻、后箱墻、左箱墻和右箱墻圍成的水面上布設有網狀浮床。
[0025]所述網狀浮床由木料或竹竿、尼龍繩制成,具體地,所述網狀浮床的制作過程為:
[0026](I)用木料或竹竿制成長方體框架,接頭處可用螺絲或鋼絲捆扎連接;
[0027](2)用尼龍繩在長方體框架的上層和下層織成網狀,上層網眼大于下層網眼,上下網眼錯開;
[0028](3)在網眼內種植植物;可選用耐寒植物,如黃菖蒲、西伯利亞鳶尾;或者可以種植蔬菜,如水芹菜、空心菜。
[0029]網狀浮床下部水體可放養魚類,進行生態養殖,利用植物、動物對污染水體進行凈化處理。
[003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打開左箱墻下部的進水口,污水進入曝氣生化浮箱內,白天光伏發電系統產生的電能帶動曝氣泵工作,通過進氣管、布氣管和曝氣頭對水體進行好氧曝氣,發生生化反應對污水進行好氧處理,也可為網狀浮床下部水體放養的魚類提供氧氣,網狀浮床上種植的水生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進一步降低C0D、N、P等營養物質的含量,箱體上的三相分離器實現空氣、污泥和水的分離,處理后的水由右箱墻上部的出水口排出,剩余污泥由排泥系統定期排出;本發明的保溫曝氣生化浮箱結構簡單、運行管理方便,既能延長植物的生長周期,提高凈化效率,美化環境,同時也能進行生態養殖,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32]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橫剖面示意圖;
[0033]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縱剖面示意圖;
[0034]圖中:1.角樁,2.箱體框架,3.前箱墻,4.后箱墻,5.左箱墻,6.右箱墻,7.底箱墻,8.親水廊道,9.頂棚框架,10.網狀浮床,11.進水口,12.出水口,13.排泥口,14.三相分離器,15.布氣管,16.曝氣頭,17.人行臺階
【具體實施方式】
[0035]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0036]實施例
[0037]如圖1和圖2所示的本發明的一種保溫曝氣生化浮箱包括:角樁1、箱體框架2、前箱墻3、后箱墻4、左箱墻5、右箱墻6、底箱墻7、親水廊道8、曝氣系統、排泥系統、光伏發電系統、頂棚框架9、玻璃鋼瓦、保溫卷簾、網狀浮床10。
[0038]所述角樁I豎立在水中,采用鋼筋混凝土樁,由四根組成。
[0039]所述箱體框架2通過鐵絲固定在角樁上,采用不銹鋼角鐵材料焊接制成,箱體框架2制成長方體結構,可根據水面高低調節其高度。
[0040]所述前箱墻3靠近河岸一側,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前箱墻中間設有一扇門,門框上安裝保溫棉門簾,既方便工作人員進出,又能起到良好的保溫作用。
[0041]所述后箱墻4靠近河中心一側,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
[0042]所述左箱墻5、右箱墻6與前箱墻3結構相同,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左箱墻5下部設有可開關的進水口 11,右箱墻上部設有出水口 12,右箱墻下部設有排泥口 13。
[0043]所述前箱墻3、后箱墻4和右箱墻6上布設有三相分離器14。
[0044]所述底箱墻7與前箱墻3結構相同,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
[0045]所述曝氣系統包括曝氣泵、進氣管、布氣管15、曝氣頭16,曝氣泵安裝在箱體框架2上,布氣管15和曝氣頭16布設在底箱墻7上部,進氣管連接曝氣泵和布氣管15。
[0046]所述排泥系統包括排泥泵、排泥管,排泥管連接排泥泵和右箱墻下部的排泥口 13,并把剩余污泥排放到河岸上的綠化帶中。
[0047]所述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在角樁I上并通過電纜與與曝氣泵和排泥泵連接。
[0048]所述親水廊道8設計成“一”字形,由木板制成,兩端搭放在河岸上和箱墻上,親水廊道8略高于水面。
[0049]所述頂棚框架9采用拱形結構,由不銹鋼材料焊接制成,固定在箱體框架2上和箱體上。
[0050]所述玻璃鋼瓦位于頂棚框架的上部,用聚氨酯膠水使玻璃鋼瓦相互粘接并與頂棚框架粘接,玻璃鋼瓦采用透明體,白天陽光可以透過透明的玻璃缸瓦照射到浮箱內。玻璃鋼瓦具有良好的隔熱、保溫效果,同時玻璃鋼瓦又具備耐強風、抗壓能力。
[0051]所述保溫卷簾位于玻璃鋼瓦的上部,可由稻草等作物秸桿制成,保溫卷簾的長度與前箱墻、后箱墻的長度相同,通過繩索實現保溫卷簾的卷起和攤放,當白天陽光充足時卷起保溫卷簾,陽光照射到浮箱內,使浮箱內內溫度升高,晚上攤放保溫卷簾,達到保溫的目的。
[0052]作為優選,所述的河堤上還設置有若干人行臺階17,方便系統的管理和行人參觀行走。
[0053]所述的前箱墻3、后箱墻4、左箱墻5和右箱墻6圍成的水面上布設有網狀浮床10。
[0054]所述網狀浮床10由木料或竹竿、尼龍繩制成,具體地,所述網狀浮床10的制作過程為:
[0055](I)用木料或竹竿制成長方體框架,接頭處可用螺絲或鋼絲捆扎連接;
[0056](2)用尼龍繩在長方體框架的上層和下層織成網狀,上層網眼大于下層網眼,上下網眼錯開;
[0057](3)在網眼內種植植物;可選用耐寒植物,如黃菖蒲、西伯利亞鳶尾;或者可以種植蔬菜,如水芹菜、空心菜;網狀浮床10下部水體可放養魚類。
[0058]首先打開左箱墻下部的進水口 11,污水進入曝氣生化浮箱內,白天光伏發電系統產生的電能帶動曝氣泵工作,通過進氣管、布氣管15和曝氣頭16對水體進行好氧曝氣,發生生化反應對污水進行好氧處理,也可為網狀浮床10下部水體放養的魚類提供氧氣;網狀浮床10上種植的水生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進一步降低C0D、N、P等營養物質的含量,箱體上的三相分離器14實現空氣、污泥和水的分離,處理后的水由右箱墻上部的出水口 12排出,剩余污泥由排泥系統定期排出。
[0059]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保溫曝氣生化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曝氣生化浮箱包括角樁(I)、箱體框架(2)、前箱墻(3)、后箱墻(4)、左箱墻(5)、右箱墻¢)、底箱墻(7)、親水廊道(8)、曝氣系統、排泥系統、光伏發電系統、頂棚框架(9)、玻璃鋼瓦、保溫卷簾、網狀浮床(10); 所述角樁(I)豎立在水中,可采用木樁或鋼筋混凝土樁,由四根或多根組成; 所述箱體框架(2)通過鐵絲固定在角樁上,可由木料制成,或者采用不銹鋼材料焊接制成,箱體框架(2)制成長方體結構,可根據水面高低調節其高度; 所述前箱墻(3)靠近河岸一側,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前箱墻中間設有一扇門,門框上安裝保溫棉門簾; 所述后箱墻(4)靠近河中心一側,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所述左箱墻(5)、右箱墻(6)與前箱墻(3)結構相同,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左箱墻(5)下部設有可開關的進水口(11),右箱墻上部設有出水口(12),右箱墻下部設有排泥口(13); 所述前箱墻(3)、后箱墻(4)和右箱墻(6)上布設有三相分離器(14); 所述底箱墻(7)與前箱墻(3)結構相同,可由木板制成,或者采用聚氨酯防水泡沫板制成; 所述曝氣系統包括曝氣泵、進氣管、布氣管(15)、曝氣頭(16),曝氣泵安裝在箱體框架(2)上,布氣管(15)和曝氣頭(16)布設在底箱墻(7)上部,進氣管連接曝氣泵和布氣管(15); 所述排泥系統包括排泥泵、排泥管,排泥管連接排泥泵和右箱墻下部的排泥口(13),并把剩余污泥排放到河岸上的綠化帶中; 所述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在角樁(I)上并通過電纜與與曝氣泵和排泥泵連接; 所述親水廊道(8)設計成“一”字形,由木板或竹竿制成,兩端搭放在河岸上和箱墻上,親水廊道(8)略高于水面; 所述頂棚框架(9)采用拱形結構,由不銹鋼材料焊接制成,固定在箱體框架(2)上;所述玻璃鋼瓦位于頂棚框架的上部,用聚氨酯膠水使玻璃鋼瓦相互粘接并與頂棚框架粘接,玻璃鋼瓦采用透明體,白天陽光可以透過透明的玻璃缸瓦照射到浮箱內; 所述保溫卷簾位于玻璃鋼瓦的上部,可由稻草等作物秸桿制成,保溫卷簾的長度與前箱墻、后箱墻的長度相同,通過繩索實現保溫卷簾的卷起和攤放; 所述的河堤上還設置有若干人行臺階(17),方便系統的管理和行人參觀行走; 所述的前箱墻(3)、后箱墻(4)、左箱墻(5)和右箱墻¢)圍成的水面上布設有網狀浮床(10); 所述網狀浮床(10)由木料或竹竿、尼龍繩制成,具體地,所述網狀浮床(10)的制作過程為: ①用木料或竹竿制成長方體框架,接頭處可用螺絲或鋼絲捆扎連接; ②用尼龍繩在長方體框架的上層和下層織成網狀,上層網眼大于下層網眼,上下網眼錯開; ③在網眼內種植植物;可選用耐寒植物,如黃菖蒲、西伯利亞鳶尾;或者種植蔬菜,如水芹菜、空心菜;網狀浮床(10)下部水體可放養魚類。
【文檔編號】C02F3/32GK104355402SQ201410630939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1日
【發明者】萬玉山, 方慧, 邱立偉, 李旦, 陳艷秋, 黃利 申請人:常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