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污水收集池、厭氧處理池、污泥沉淀池、凈化池和濕地,所述厭氧處理池與污泥沉淀池之間通過雨污分流裝置連通;所述雨污分流裝置包括溝道和隔斷支撐物,所述隔斷支撐物將溝道分隔為雨水明溝與污水暗溝,實現了雨污分流,減少了生活污水的總量;污水收集池內利用三通管過濾,不會發生堵塞現象,清洗方便,提高了生活污水處理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多年來,邊遠農村發展相對滯后,農村環境衛生的整治受地理條件、經濟因素和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比較落后。尤其是大多數散居農戶,如果參照集中居住的模式建設污水處理系統,不僅投入大,而且效益差。現如今大多散居農戶一般將生活污水、人畜糞便引入半開放式的蓄污池中進行簡單的厭氧處理,然后利用自然地形和開放式排污渠匯入低洼地帶。這種處理及排放方式往往導致污水漫流,臭氣外溢,不僅污染環境,且易滋生病菌。如遇大雨,雨水還會進入開放式的蓄污池和開放式的排污渠,增加污水排放量,其影響更為嚴重。因此農村生活污水都要納入到統一進行處理,其處理裝置一般包括包括污水收集池、厭氧處理池、污泥沉淀池、凈化池和濕地,將各用戶的生活污水集中到污水收集池進行過濾,然后將過濾后的污通入厭氧消化池進行分解,分解后的污水進入沉淀池內沉淀,將沉淀后的污水進一步進行生態凈化處理,使凈后的污水到排污標準。現有的污水收集池中使用格柵網過濾,容易堵塞,且清洗困難。
[0003]中國專利號為:CN201120418788.X的一種雨污分流裝置的發明,本雨污分流裝置包括:雨污合流管、截流井、截污管、雨水排放管,截流井內設置兩個平行固定軸,其中一個固定軸與截污管的中心軸線平行設置且位于截污管的正上方;閘門位于截流框內,閘門與浮筒分別經所述兩固定軸連接;雨水排放管出口安裝一輕型拍門,其主要是利用浮筒的浮力,在截流井內設置閘板與浮筒連接,來控制污水與雨水的分流,這種裝置可應用于城市管網的雨污分流,但對農村生活污水的雨污分流并不并適用,且不簡單和方便。
[0004]另有中國專利號為:CN201320021857.2公開了一種污水收集池以及包含該污水收集池的污水處理系統。本發明所涉及的污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不滲透材料制成的密封的本體;與本體的一端密封結合且與本體相連通的進料管;與本體的另一端密封結合且與本體相連通的出液管;將本體分隔成多個腔體的至少一個隔艙板,將與一端相鄰的隔艙板與一端之間的腔體記作進料腔;設置于每個隔艙板上并穿過隔艙板而與隔艙板密封結合的至少一個中間管;設置于進料腔的上方的清理口 ;以及設置于腔體的上方的至少一個檢查口,其中,進料管的一個端部伸出本體,另一端部處于進料腔內并向本體底部延伸,中間管靠近進料管的一端朝向本體底部延伸,靠近出液管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在該專利中每個隔艙板上并穿過隔艙板而與隔艙板密封結合的至少一個中間管,但中間管不能起到過濾的作用。
[0005]如何用最少投入獲得最佳處理效果,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重點考慮的內容。本發明結合山區和丘 陵地區的自然地形條件和散居農戶的生活方式,設計出一種簡單可行的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既符合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又滿足了農戶的實際需求。
【發明內容】
[0006]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該處理系統在污水過濾過程中不會發生堵塞現象,同時使經厭氧處理后的污水通過雨污分流裝置進入污水沉淀池,阻隔了雨污合流,大大減少了污水總量,有利于定期清溝,同時清污方便,提高了生活污水處理效率。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污水收集池、厭氧處理池、污泥沉淀池、凈化池和濕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厭氧處理池與污泥沉淀池之間通過雨污分流裝置連通;所述雨污分流裝置包括溝道和隔斷支撐物,所述溝道由左溝壁、右溝壁和溝底組成;所述隔斷支撐物一端與右溝壁的上部固定,另一端與溝底的中部固定;所述隔斷支撐物將溝道分隔為雨水明溝與污水暗溝;所述污水暗溝由右溝壁、隔斷支撐物和溝底圍成;所述雨水明溝由左溝壁、隔斷支撐物和溝底圍成;
所述污水收集池包括池體,所述池體上設有進污口和排污口 ;所述排污口設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上口端、下口端和中口端;所述三通管通過中口端與排污口配合連接,所述三通管的上口端高于進污口的高度,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設有間隙;所述污水收集池通過排污口與厭氧處理池的底部相通。
[0008]所述右溝壁的中上部設有凹槽,溝底的中部設有凹槽,所述隔斷支撐物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凹槽中。
[0009]所述溝底的凹槽內設有 用于緊固隔斷支撐物的填塞物,所述填塞物高于溝底的底面。
[0010]所述填塞物為泥土、石塊或木塊。
[0011]所述隔斷支撐物為具有彈性的竹編支撐物。
[0012]所述三通管的中口端套入排污口中,并與排污口配合連接。
[0013]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IOcm — 40cm。
[0014]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20cm — 30cm。
[0015]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中厭氧處理池與污泥沉淀池通過雨污分流裝置連通,其中雨污裝置包括溝道和隔斷支撐物,所述隔斷支撐物一端與右溝壁的上部固定,另一端與溝底的中部固定,所述隔斷支撐物將溝道分隔為雨水明溝與污水暗溝;所述右溝壁、隔斷支撐物和溝底圍成污水暗溝,所述左溝壁、隔斷支撐物和溝底形成雨水明溝,下雨時,雨水絕大部分從雨水明溝a區快速通過,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中,能防止下雨時,大量雨水與生少污水匯集,實現了雨污分流,大大減少了生活污水的總量,隔斷支撐物易于從右溝壁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溝、清污方便。
[0016]污水收集池中設置的三通管的作用相當于原有污水收集池中的用于過濾的格柵網,所述三通管包括上口端、下口端和中口端;所述三通管通過中口端與排污口配合連接,所述三通管的上口端高于進污口的高度,防止漂浮物從上口端進入三通管,堵塞三通管并影響下級污水處理;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設有間隙,從進污口進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從三通管的下口端進入并通過中口端相配合的連接的排污口排出進入下級處理,因此從進污口進入到池體中的污水,其中的漂浮物不會通過下端口進入排污口中,更不會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會漂浮在污水收集池內,通過網兜打撈;或在池內沉積,形成污泥,進而清除;將排污口與厭氧處理池的底部相通,污水進入厭氧處理池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厭氧處理池中進行厭氧處理,因此這種污水集池通過三通管過濾污水收集池內漂浮的雜物,且在過濾過程中不會發生堵塞現象,省去清洗過慮格柵網的工序,提高整個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處理污水的效率。
[0017]2、本發明中右溝壁的中上部設有凹槽,溝底的中部設有凹槽,所述隔斷支撐物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凹槽中,在農村生活污水雨污分流中,便于施工改造,溝底的凹槽內設有用于緊固隔斷支撐物的填塞物,所述填塞物高于溝底的底面,防止下雨時,雨水侵入污水暗溝中;同時填塞物為泥土、石塊或木塊,就地取材,十分簡單。
[0018]3、本發明中隔斷支撐物為具有彈性的竹編支撐物,彈性易取,無二次污染,竹編支撐物老化后當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燒。
[0019]4、本發明中三通管的中口端套入排污口中,并與排污口配合連接,這個過程中三通管的中口端形成了排污口,簡化污水收集池。
[0020]5、本發明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IOcm — 40cm,既防止污水收集池內的污泥進入三通管,也能有效讓污水從下口端進入三通管進入下級污水處理。其最佳間隙為20cm—30cm。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污水收集池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的雨污分流裝置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雨污分流裝置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雨污分流裝置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為污水收集池,2為厭氧處理池,3為污泥沉淀池,4為凈化池,5為濕地,6為雨污分流裝置,11為池體,12為進污口,13為三通管,13A為上口端,13B為下口端,13C中口端,14為污泥,15為污水,61為溝道,62為左溝壁,63為右溝壁,64為溝底,65為隔斷支撐物,66、67為凹槽,68為填塞物,a為雨水明溝,b為污水暗溝。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實施例1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污水收集池1、厭氧處理池2、污泥沉淀池3、凈化池4和濕地5,所述厭氧處理池2與污泥沉淀池3之間通過雨污分流裝置6連通;所述雨污分流裝置6包括溝道61和隔斷支撐物65,所述溝道61由左溝壁62、右溝壁63和溝底64組成,所述隔斷支撐物65 —端與右溝壁63的上部固定,另一端與溝底64的中上部固定,即上述隔斷支撐物65將溝道61分隔為雨水明溝a(區)與污水暗溝b (區);上述污水暗溝b由右溝壁63、隔斷支撐物65和溝底64圍成的通道,所述雨水明溝a由左溝壁62、隔斷支撐物65和溝底64圍成的通道。下雨時,雨水絕大部分從雨水明溝a區快速通過,防止大量雨水與污水暗溝b中的生少污水匯集,實現了雨污分流,大大減少了生活污水的總量,隔斷 支撐物65易于從右溝壁63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溝、清污方便。
[0023]進一步的,所述右溝壁63的上部(或中上部)設有凹槽66,溝底64的中部設有凹槽67,所述隔斷支撐物6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凹槽66、67中。
[0024]優選的,所述溝底64的凹槽67內設有用于緊固隔斷支撐物的填塞物68,所述填塞物68高于溝底64的底面,所述填塞物68為泥土、石塊或木塊,防止下雨時,雨水侵入污水暗溝b中;同時填塞物68為泥土、石塊或木塊,就地取材,十分簡單。
[0025]進一步優選,所述隔斷支撐物65為具有彈性的竹編支撐物,同時將隔斷支撐物制成弧形,所述污水暗溝的截面為扇形。彈性的竹編支撐物,彈性易取,無二次污染,竹編支撐物老化后當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燒。
[0026]同時對污水收集池I進行了重新設計,污水收集池I包括池體11,在池體11上設有進污口 12和排污口,在排污口處設有三通管13,所述三通管13有三個開口,分別為上口端13A、下口端13B和中口端13C ;三通管13設在排污口一側的池體11上,三通管13通過中口端13C與排污口配合連接,將三通管13的中口端13C套入排污口中,并與排污口配合連接,(即中口端13C實質形成了排污口),所述三通管13的上口端13A高于進污口 12的高度,防止漂浮物從上口端13A進入三通管,所述三通管13的下口端13B與池體11的底部之間設有間隙;污水收集池I通過排污口與厭氧處理池2的底部相通,污水15進入厭氧處理池2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厭氧處理池2中進行厭氧處理;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IOcm — 40cm。其工作原理是:從進污口 12進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15,從三通管的下口端13B進入并通過中口端13C相配合的連接的排污口排出進入厭氧處理池2中進行處理,因此從進污口 12進入到池體中的污水15,其中的漂浮物不會通過下端口 3B進入排污口中,更不會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會漂浮在污水收集池I內,通過網兜打撈;或在池內沉積,形成污泥4,進而清除;因此這種污水集池通過三通管過濾污水收集池內漂浮的雜物,且在過濾過程中不會發生堵塞現象,省去清洗過慮格柵網的工序,提高了生活污水處理的效率。
[0027]實施例2
如圖1、圖2、圖4所示,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污水收集池1、厭氧處理池2、污泥沉淀池3、凈化池4和濕地5,所述厭氧處理池2與污泥沉淀池3之間通過雨污分流裝置6連通;所述雨污分流裝置6包括溝道61和隔斷支撐物65,所述溝道61由左溝壁62、右溝壁63和溝底64組成,所述隔斷支撐物65 —端與右溝壁63的上部固定,另一端與溝底64的中上部固定,即上述隔斷支撐物65將溝道61分隔為雨水明溝a(區)與污水暗溝b (區);上述污水暗溝b由右溝壁63、隔斷支撐物65和溝底64圍成的通道,所述雨水明溝a由左溝壁62、隔斷支撐物65和溝底64圍成的通道。下雨時,雨水絕大部分從雨水明溝a區快速通過,防止大量雨水與污水暗溝b中的生少污水匯集,實現了雨污分流,大大減少了生活污水的總量,隔斷支撐物65易于從右溝壁63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溝、清污方便。
[0028]進一步的,所述右溝壁63的上部(或中上部)設有凹槽66,溝底64的中部設有凹槽67,所述隔斷支撐物6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凹槽66、67中。
[0029]優選的, 所述溝底64的凹槽67內設有用于緊固隔斷支撐物的填塞物68,所述填塞物68高于溝底64的底面,所述填塞物68為泥土、石塊或木塊,防止下雨時,雨水侵入污水暗溝b中;同時填塞物68為泥土、石塊或木塊,就地取材,十分簡單。
[0030]進一步優選,所述隔斷支撐物65為具有彈性的竹編支撐物,所述隔斷支撐物成直面,所述污水暗溝的截面為三角形。彈性的竹編支撐物,彈性易取,無二次污染,竹編支撐物老化后當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燒。
[0031]同時對污水收集池I進行了重新設計,污水收集池I包括池體11,在池體11上設有進污口 12和排污口,在排污口處設有三通管13,所述三通管13有三個開口,分別為上口端13A、下口端13B和中口端13C ;三通管13設在排污口一側的池體11上,三通管13通過中口端13C與排污口配合連接,將三通管13的中口端13C套入排污口中,并與排污口配合連接,(即中口端13C實質形成了排污口),所述三通管13的上口端13A高于進污口 12的高度,防止漂浮物從上口端13A進入三通管,所述三通管13的下口端13B與池體11的底部之間設有間隙;污水收集池I通過排污口與厭氧處理池2的底部相通,污水15進入厭氧處理池2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厭氧處理池2中進行厭氧處理;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20cm — 30cm。其工作原理是:從進污口 12進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15,從三通管的下口端13B進入并通過中口端13C相配合的連接的排污口排出進入厭氧處理池2中進行處理,因此從進污口 12進入到池體中的污水15,其中的漂浮物不會通過下端口 3B進入排污口中,更不會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會漂浮在污水收集池I內,通過網兜打撈;或在池內沉積,形成污泥4,進而清除;因此這種污水集池通過三通管過濾污水收集池內漂浮的雜物,且在過濾過程中不會發生堵塞現象,省去清洗過慮格柵網的工序,提高了生活污水處理的效率。
[0032]實施例3
如圖1、圖2、圖5所示, 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污水收集池1、厭氧處理池2、污泥沉淀池3、凈化池4和濕地5,所述厭氧處理池2與污泥沉淀池3之間通過雨污分流裝置6連通;所述雨污分流裝置6包括溝道61和隔斷支撐物65,所述溝道61由左溝壁62、右溝壁63和溝底64組成,所述隔斷支撐物65 —端與右溝壁63的上部固定,另一端與溝底64的中上部固定,即上述隔斷支撐物65將溝道61分隔為雨水明溝a(區)與污水暗溝b (區);上述污水暗溝b由右溝壁63、隔斷支撐物65和溝底64圍成的通道,所述雨水明溝a由左溝壁62、隔斷支撐物65和溝底64圍成的通道。下雨時,雨水絕大部分從雨水明溝a區快速通過,防止大量雨水與污水暗溝b中的生少污水匯集,實現了雨污分流,大大減少了生活污水的總量,隔斷支撐物65易于從右溝壁63上拆除,因此可定期清溝、清污方便。
[0033]進一步的,所述右溝壁63的上部(或中上部)設有凹槽66,溝底64的中部設有凹槽67,所述隔斷支撐物65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凹槽66、67中。
[0034]優選的,所述溝底64的凹槽67內設有用于緊固隔斷支撐物的填塞物68,所述填塞物68高于溝底64的底面,所述填塞物68為泥土、石塊或木塊,防止下雨時,雨水侵入污水暗溝b中;同時填塞物68為泥土、石塊或木塊,就地取材,十分簡單。
[0035]進一步優選,所述隔斷支撐物65為具有彈性的竹編支撐物,所述隔斷支撐物成直角轉角面,所述污水暗溝的截面為長方形。彈性的竹編支撐物,彈性易取,無二次污染,竹編支撐物老化后當地老百姓可作柴禾燃燒。
[0036]同時對污水收集池I進行了重新設計,污水收集池I包括池體11,在池體11上設有進污口 12和排污口,在排污口處設有三通管13,所述三通管13有三個開口,分別為上口端13A、下口端13B和中口端13C ;三通管13設在排污口一側的池體11上,三通管13通過中口端13C與排污口配合連接,將三通管13的中口端13C套入排污口中,并與排污口配合連接,(即中口端13C實質形成了排污口),所述三通管13的上口端13A高于進污口 12的高度,防止漂浮物從上口端13A進入三通管,所述三通管13的下口端13B與池體11的底部之間設有間隙;污水收集池I通過排污口與厭氧處理池2的底部相通,污水15進入厭氧處理池2中由下而上的翻流,有利于污水在厭氧處理池2中進行厭氧處理;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30cm。其工作原理是:從進污口 12進入污水收集池的污水15,從三通管的下口端13B進入并通過中口端13C相配合的連接的排污口排出進入厭氧處理池2中進行處理,因此從進 污口 12進入到池體中的污水15,其中的漂浮物不會通過下端口 3B進入排污口中,更不會堵塞排污口,且漂浮物會漂浮在污水收集池I內,通過網兜打撈;或在池內沉積,形成污泥4,進而清除;因此這種污水集池通過三通管過濾污水收集池內漂浮的雜物,且在過濾過程中不會發生堵塞現象,省去清洗過慮格柵網的工序,提高了生活污水處理的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污水收集池、厭氧處理池、污泥沉淀池、凈化池和濕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厭氧處理池與污泥沉淀池之間通過雨污分流裝置連通;所述雨污分流裝置包括溝道和隔斷支撐物,所述溝道由左溝壁、右溝壁和溝底組成;所述隔斷支撐物一端與右溝壁的上部固定,另一端與溝底的中部固定;所述隔斷支撐物將溝道分隔為雨水明溝與污水暗溝;所述污水暗溝由右溝壁、隔斷支撐物和溝底圍成;所述雨水明溝由左溝壁、隔斷支撐物和溝底圍成; 所述污水收集池包括池體,所述池體上設有進污口和排污口 ;所述排污口設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上口端、下口端和中口端;所述三通管通過中口端與排污口配合連接,所述三通管的上口端高于進污口的高度,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設有間隙;所述污水收集池通過排污口與厭氧處理池的底部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溝壁的中上部設有凹槽,溝底的中部設有凹槽,所述隔斷支撐物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凹槽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溝底的凹槽內設有用于緊固隔斷支撐物的填塞物,所述填塞物高于溝底的底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塞物為泥土、石塊或木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斷支撐物為具有彈性的竹編支撐物。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 的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中口端套入排污口中,并與排污口配合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IOcm — 40cm。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下口端與池體的底部之間的間隙為20cm — 30cm。
【文檔編號】C02F9/14GK103787556SQ201410081487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7日
【發明者】張斌, 劉守江, 劉輝, 覃發超, 鄧青春, 林葉彬, 羅明良 申請人: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