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油收集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浮油收集設備,包含一個浮油收集裝置及一個油水分離桶,且該浮油收集裝置包含一儲液槽、一浮油收集槽及一浮油吸取單元,該浮油吸取單元安裝于該浮油收集槽,并具有一個汲吸動力件及一個吸油件,該吸油件具有一個吸油口及一個能延伸至外部的排出管,該油水分離桶的一主容室連通于該排出管,且一個第一溢流堰與一個底部之間的一個第一距離介于500㎜至3500㎜之間,利用該第一距離的高度作用,能達到較佳的油水分離效果,且利用該儲液槽、該浮油收集槽與該浮油吸取單元,以及配合該油水分離桶的作用,能順利去除浮油。
【專利說明】浮油收集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環保處理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能收集廢液中的浮油的浮油收集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對于加工后的切削廢液的處理設備,如中國臺灣證書號M415739號專利案,是使一個浮盤懸浮于切削廢液上,該浮盤具有一條入液管及一條出液管,該入液管供導流該切削廢液至該浮盤內,該出液管與該入液管相連通,且一個油水分離桶上安裝有一個泵,該泵借由一條連通管連通至該出液管及該油水分離桶,該泵供抽取該切削廢液至該油水分離桶內。
[0003]雖然利用上述的油水分離裝置,能使切削廢液中的冷卻水及切削油達到分離目的,但是卻具有下列缺失:
[0004]一、因為該泵為自吸式泵,凡是自吸式泵皆靠各零件精密嚙合密封、不漏氣,才能達成預期的使用功能,所以零件必須精密制作、組配的困難度也較高,成本也相對提高,另夕卜,若廢液中含有大量雜質、鐵屑,也容易出現卡死的問題。
[0005]二、因為該泵為齒輪式泵且會自吸,間斷吸入水或空氣皆能運作,但是所述齒輪之間必須精密的嚙合才不會漏氣,且才能產生真空吸力,但是切削液上面的浮渣是工件表面的污油摻雜很多工作現場的鐵屑、鑄鐵灰、粉塵等雜質,當含有雜質的浮渣被吸入該泵內部時,雜質會造成所述齒輪之間的磨損、增大齒隙,也可能造成自吸式泵漏氣。
[0006]三、當浮渣并非很理想的液體油,而是呈油泥或像豆花狀的皂化油時,可能導致該浮盤吸入口被堵塞,或該浮盤受出液管的干擾而傾斜時,該浮盤吸入口可能都會吸不到油水,只吸到空氣,則這種齒輪式泵若連續運轉數分鐘,沒有吸到油或水進入冷卻、潤滑,就會發熱卡死,甚至損壞。
[0007]另外,現有一種可適用于CNC工具機切削廢液的油水分離桶,具有一個能界定出一個空間的周壁、多個呈豎立設置在該空間中的隔板、一個設于該周壁近底部的冷卻水出口及一個設于該周壁頂部的切削廢油出口。
[0008]雖然這種油水分離桶能達到油水分離目的,但是所述隔板的作用只是用來降低切削廢液的流速。且由于所述隔板的上方空間呈相通狀,當該連通管將切削廢液導入至該油水分離桶內部時,含有水份的油脂會在所述隔板上方快速流動,導致切削廢液在尚未完成油水分離之前,就會由該切削廢油出口排出,油水分離的效果并不佳。
【發明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浮油收集容易且油水分離的效果佳的浮油收集設備。
[0010]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包含一個浮油收集裝置及一個油水分離桶,該浮油收集裝置具有一個儲液槽、一個浮油收集槽及一個浮油吸取單元,該儲液槽具有一個能供盛納廢液的第一空間,該浮油收集槽鄰近于該儲液槽,并具有一個能與該第一空間互相區隔的第二空間及一個能連通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的溢流口,該浮油吸取單元安裝于該浮油收集槽,并具有一個汲吸動力件及一個連接于該汲吸動力件的吸油件,該吸油件具有一個吸油口及一個能延伸至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外部的排出管,該吸油口的位置低于該溢流口底緣,該油水分離桶具有一個底部、一個頂部及一個桶身,該桶身由該底部朝該頂部延伸,且具有一個連通于該排出管的主容室、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一側的出液室、一個使該主容室與該出液室互相連通的連通孔、一個連通于該主容室且趨近于該頂部的排油口、一個由該出液室連通至外部的排液口及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與該排油口相鄰處的第一溢流堰,該第一溢流堰趨近于該頂部,該第一溢流堰與該底部之間的一個第一距離介于500mm至3500 mm之間。
[0011]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吸取單元的汲吸動力件具有一個設置在該第二空間上方的馬達、一個連接在該馬達下方的殼體及一個安裝在該殼體內部且受該馬達驅動的葉輪,該吸油件具有一個設于該殼體一側的引入段及一個接設在該殼體另一側的引出段,該吸油口設于該引入段,該排出管設于該引出段。
[0012]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汲吸動力件的殼體具有一個穿孔,該吸油件的引入段能轉動地樞接設在該殼體,并具有一個對應于該穿孔的導孔、一個相反于該導孔且對應于該第二空間的液面的懸浮端及一個安裝于該懸浮端的浮球,該吸油口設置于該懸浮端。
[0013]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吸取單元還具有一個定位件及數個能調整地安裝于該定位件的調整件,該汲吸動力件及該吸油件安裝于該定位件,藉所述調整件,能調整該定位件相對于該浮油收集槽的高度。
[0014]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儲液槽與該浮油收集槽連結成一體,該浮油收集裝置還包含一個設置在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間的隔板,該溢流口設置在該隔板頂端部。
[0015]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收集槽設置在該儲液槽的第一空間中,且該浮油收集槽還具有一個底壁及一個由該底壁周緣向上延伸的周壁,該底壁與該周壁共同界定出該第二空間,該周壁具有一個設置在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間的隔板,該溢流口設置在該隔板頂端部。
[0016]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收集槽具有一對導軌,該隔板由可撓性板體制成呈單一板狀,該隔板能滑動地設置于該導軌中,且能相對于該儲液槽與該浮油收集槽產生調整,并具有一個能調整高度位置的頂緣,該頂緣設置于該溢流口的底端部。
[0017]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收集槽具有一對導軌,該隔板能滑動地設置于該導軌中,并具有多個互相樞接的板片,該隔板能相對于該儲液槽與該浮油收集槽產生調整,并具有一個能調整高度位置的頂緣,該頂緣設置于該溢流口的底端部。
[0018]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還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浮油收集槽上方的水位控制單元,該水位控制單元能控制該浮油收集槽的液面恒保持趨近于該吸油件的吸油口。[0019]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水位控制單元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浮油收集槽上方的補液桶及一個由該補液桶延伸至該第二空間的補液管及一個由該補液桶朝該第二空間的液面延伸的水位控制管,該水位控制管具有一個控制液面高度的端口,該端口的位置低于該溢流口的底緣,且位于該吸油口的上方。
[0020]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出液室與該排液口相鄰處的第二溢流堰,該第一溢流堰與該底部之間的第一距離大于該第二溢流堰與該底部之間的一個第二距離。
[0021]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油水分離桶還具有一個接設于該桶身的排油管,該排油管由該桶身外部延伸至該主容室,該排油管具有一個導管部及一個能調整地螺鎖于該導管部的調整環套件,該導管部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桶身外部的外側端部及一個設置在該主容室中的內側端部,該內側端部具有一個螺紋部,該調整環套件螺鎖于該螺紋部,該第一溢流堰設置在該調整環套件頂緣,該第一溢流堰圍繞形成該排油口。
[0022]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油水分離桶的排油管還具有一個設于該導管部且在停機時能使該主容室保持氣密的泵浦。
[0023]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連通該主容室與該出液室的引流管,該引流管具有一個對應于該主容室的第一端部及一個對應于該出液室的第二端部,該連通孔設置于該引流管的第一端部。
[0024]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對應于該頂部的入液管,該入液管具有一個低于該排油口的入液口。
[0025]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一側的入液室及一個設置在該入液室中的隔板,該入液管連通該主容室與該入液室,該主容室對應于該頂部且與該入液管相連通,該隔板將該入液室區隔成一個引入空間及一個透過該入液口與該主容室相連通的緩沖空間,該隔板的頂緣位置高于該排油口。
[0026]本實用新型的浮油收集設備,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上桶件、一個底座、一個接設在該上桶件與該底座之間的第一管件及一個接設在該上桶件與該底座之間的第二管件,該第一容示與該第二容室并列地設置在該上桶件內部,該連通孔設置在該底座中,該第一管件接通于該主容室與該連通孔之間,該第二管件接通于該連通孔與該出液室之間
[002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該儲液槽與該浮油收集槽的配置,以及該浮油吸取單元的吸油件的吸油口的作用,能達到較佳的吸油效率、機件不容易損壞且能降低成本等目的,再配合該油水分離桶整體配置,以及該第一溢流堰與該底部之間的第一距離介于500 mm至3500 mm之間,則能產生較佳的油水分離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個平面配置圖,顯示包含一個浮油收集裝置及一個油水分離桶;
[0029]圖2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個浮油收集裝置的組合剖面圖;
[0030]圖3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個油水分離桶的組合剖面圖;
[0031]圖4是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的組合剖面圖;[0032]圖5是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的組合剖面圖;
[0033]圖6是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四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的組合剖面圖;
[0034]圖7是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的一個隔板調整示意圖;
[0035]圖8是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五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的組合剖面圖;
[0036]圖9是該第五較佳實施例的一個隔板調整示意圖;
[0037]圖10是該第五較佳實施例的一個浮油吸取單元的立體圖;
[0038]圖11是該第五較佳實施例的浮油吸取單元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0039]圖12是該第五較佳實施例的浮油吸取單元的俯視示意圖;
[0040]圖13是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六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的組合剖面圖;
[0041]圖14是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七較佳實施例的一個油水分離桶的組合剖面圖;
[0042]圖15是該第七較佳實施例的一個油水分離桶的俯視示意圖;
[0043]圖16是該第七較佳實施例的油水分離桶的另一組合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45]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的一個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個浮油收集裝置100及一個油水分離桶200。
[0046]參閱圖2,該浮油收集裝置100包含一個儲液槽10、一個浮油收集槽20、一個隔板30、一個浮油吸取單元40及一個水位控制單元50。
[0047]該儲液槽10具有一個能供盛納廢液且開口朝上的第一空間11。
[0048]該浮油收集槽20設置在該儲液槽10的一側且鄰近該儲液槽10,并具有一個能與該第一空間11相區隔且開口朝上的第二空間21及一個能連通該第一空間11與該第二空間21的溢流口 22,該溢流口 22趨近于該第一空間11、該第二空間21的上端部。本實施例中,該儲液槽10與該浮油收集槽20連結成一體,且該隔板30設置在該第一空間11與該第二空間21之間,該溢流口 22為一貫穿該隔板30頂端部的缺口,該溢流口 22也可直接在該隔板30鉆孔而產生(圖未示)。另外,該浮油收集槽20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第二空間21上方的固定架25。本實施例中,該隔板30呈固定板狀,且該隔板30具有一個高度位置呈固定的頂緣31,該頂緣31設置于該溢流口 22的底端部。
[0049]該浮油吸取單元40安裝于該浮油收集槽20,并具有一個汲吸動力件41及一個連接于該汲吸動力件41的吸油件42,該汲吸動力件41具有一個設置在該第二空間21上方且固定于該固定架25上的馬達411、一個連接在該馬達411下方的殼體412及一個安裝在該殼體412內部且受該馬達411驅動的葉輪413,該吸油件42具有一個接設在該殼體412一側的引入段421、一個設于該引入段421末端且開口朝上的吸油口 422、一個接設在該殼體412另一側的引出段423及一個設于該引出段423且能延伸至該第一空間11與該第二空間21外部的排出管424,該吸油口 422的位置低于該溢流口 22底緣且位于液面下方。
[0050]該水位控制單元50設置在該浮油收集槽20上方,能控制該浮油收集槽20的液面恒保持高于該吸油件42的吸油口 422,并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浮油收集槽20上方的補液桶51及一個由該補液桶51延伸至該第二空間21的補液管52及一個由該補液桶51朝該第二空間21的液面延伸的水位控制管53,該水位控制管53具有一個控制液面高度的端口 531,該端口 531的位置低于該溢流口 22的底緣,且位于該吸油口 422的上方。
[0051]如圖3所示,該油水分離桶200包含一個底部60、一個頂部70及一個桶身80。
[0052]該底部60具有一個清掃孔61。
[0053]該桶身80由該底部60朝該頂部70延伸,且具有一個主容室81、一個由該桶身80外部延伸至該主容室81的排油管82、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81 —側的入液室83、一個連通該主容室81與該入液室83的入液管84、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81另一側的出液室85及一個連通該主容室81與該出液室85的引流管86。
[0054]該排油管82具有一個導管部821、一個能調整地螺鎖于該導管部821的調整環套件822及一個設于該導管部821且在停機時能使該主容室81保持氣密的泵浦823。該導管部821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桶身80外部的外側端部824及一個設置在該主容室81中的內側端部825,該內側端部825具有一個螺紋部826,該調整環套件822能調整地螺鎖于該螺紋部826,該調整環套件822具有一個位于頂緣的第一溢流堰827及一個由該第一溢流堰827所圍繞產生的排油口 828,且該第一溢流堰827趨近于該頂部70,該第一溢流堰827設置于該主容室81與該排油口 828相鄰處,該排油口 828連通于該主容室81且趨近于該頂部70。
[0055]該入液室83對應于該頂部70且與該入液管84相連通,并具有一個隔板831,該隔板831將該入液室83區隔成一個引入空間832及一個緩沖空間833,該隔板831的頂緣位置高于該排油口 828。
[0056]該入液管84具有一個延伸至該主容室81且低于該排油口 828的入液口 841,該入液管84透過該入液口 841與該主容室81相連通。
[0057]該出液室85設置在一個能連通至外部的排液口 851的一側,在該出液室85與該排液口 851鄰接處具有一個第二溢流堰852,該第一溢流堰827與該底部60之間的一個第一距離hi大于該第二溢流堰852與該底部60之間的一個第二距離h2,該第一距離hi介于500 mm至 3500 mm之間。
[0058]該引流管86具有一個對應于該主容室81的第一端部861、一個對應于該出液室85的第二端部862、一個由該第一端部861延伸至該第二端部862且使該主容室81朝該出液室85連通的連通孔863,該第一端部861趨近于該底部60。
[0059]再如圖1及圖2所示,當該浮油吸取單元40與該水位控制單元50都已安裝定位在該浮油收集槽20上,且該水位控制單元50的補液桶51中預先充填有補充液。當含有油脂的廢液持續導入該儲液槽10的第一空間11時,比重較輕的油脂會懸浮在該第一空間11的液面,且當液面超越該溢流口 22的底緣時,就會自該溢流口 22溢流至該第二空間21中,當該第二空間21的液面已高于該吸油口 422且介于該吸油口 422與該溢流口 22底緣之間時,該浮油吸取單元40的馬達411啟動,會帶動該葉輪413在該殼體412轉動,并產生汲吸作用,且使得懸浮于液面的油脂可自該吸油口 422吸入于該引入段421,并經該引出段423、該排出管424排引至該入液室83。[0060]再如圖3所示,當廢油、廢液利用該排出管424、該排油管82排送至該入液室83、該入液管84而導入該主容室81內部時,利用水與油的比重差異,在該主容室81中產生一個液層811及一個懸浮于該液層811上方的油層812,會讓廢油懸浮在該主容室81上方,該液層811的廢液則透過該引流管86的連通孔863流至該出液室85,最后由該排液口 851排出。而該油層812的廢油,會越過所對應的第一溢流堰827而進入該排油口 828,并順著該排油管82而由該內側端部825朝該外側端部824排流,同時,引流至該出液室85中的廢液,會越過所對應的第二溢流堰852而朝該排液口 851排流。且利用該第一溢流堰827與該底部60之間的第一距離hi介于500 mm至3500 mm之間的作用,則使得懸浮于該主容室81液面的廢油厚度大,油水分離效果佳。
[0061]由于水的比重大于油,因此,利用該第一溢流堰827與該底部60之間的第一距離hi大于該第二溢流堰852與該底部60之間的第二距離h2的作用,能使懸浮于該主容室81的油層812,通過該第一溢流堰827而由該排油口 828、泵浦823而自該主容室81中排出,油水分離效果確實。
[0062]且上述的浮油收集操作過程中,一旦該第二空間21的液面低于該水位控制管53的端口 531時,外部的空氣可循著該端口 531進入到該補液桶51中,則利用該補液桶51內、外部壓力平衡的作用,該補液桶51內部所盛裝的補充液就會經由該補液管52流至該第二空間21中,直到液面升高至該端口 531為止,該水位控制單元50就能停止補液,如此一來可以確保液面位置不會低于該吸油口 422,且確保浮油收集順利進行。
[0063]因此,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功效可歸納如下:
[0064]一、利用該儲液槽10與該浮油收集槽20、該隔板30、該溢流口 22的設置,可有效地使浮油先集中于該第二空間21中,再利用該浮油吸取單元40的馬達411、葉輪413及吸油件42的配合,能有效率地進行浮油收集操作。
[0065]二、利用該水位控制單元50的設置,可自動地調整該第二空間21的液面高度,且確保浮油收集順利進行。
[0066]三、該浮油吸取單元40的馬達411設置在該浮油收集槽20頂端部,且由該殼體412與該葉輪413所構成的渦卷式泵浦,不但維修容易、成本較低,且因為該渦卷式泵浦適用于含有雜(渣)質的污物,在葉輪413與該殼體412之間有較大間隙,因此即使10 mm以下的雜(渣)質、顆粒,也可順利通過,可以解決現有的油水分離裝置因為該泵為自吸式泵,會有因廢液中含有大量雜質、鐵屑,容易卡死等問題。
[0067]四、即使浮渣并非很理想的液體油,而是呈油泥或像豆花狀的皂化油時,利用啟動該浮油吸取單元40的馬達411,帶動該葉輪413在該殼體412轉動,可解決現有油水分離裝置的齒輪式泵沒有吸到油或水進入冷卻、潤滑,就會發熱卡死,甚至損壞的缺點。
[0068]五、利用該第一溢流堰827與該底部60之間的第一距離hi介于500 mm至3500 mm之間的作用,則使得該油層812的厚度大,油水分離效果佳。
[0069]六、利用該入液管84的入液口 841低于該排油口 828,且該入液口 841朝向該底部60,則當廢液自該入液室83輸導至該主容室81內部時,不會造成該油層812的廢油產生波動,廢油收集穩定,油水分離效果佳。
[0070]七、若將該油水分離桶200內部制成封閉狀,在廢液持續輸入該主容室81時,會使該油水分離桶200內部保持在大于外部氣壓的狀態,且使該排液口 851可自動對工具機的工件和刀具進行噴出切屑液的作用。若該油水分離桶200內部非呈密閉狀態,則只是單純地進行油水分離。
[0071]八、利用該底部60的清掃孔61可對該油水分離桶200進行清理,確保功能正常。
[0072]九、利用該泵浦823的設置可使在停機時,呈密閉狀態的主容室81內部仍保持有壓力。
[0073]值得一提的是,本實用新型的浮油吸取裝置適用的廢液包含CNC加工機的切削廢液、工業廢液等。且該儲液槽10設置在CNC工具機機床上方,并直接盛接切削加工后的切削廢液,且經由該浮油吸取裝置的排出管424排出的油液會再配合一油水分離桶200進一步進行油水分離。
[0074]再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浮油收集設備一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100’,也包含一個儲液槽10’、一個浮油收集槽20’、一浮油吸取單元40’及一水位控制單元50,。
[0075]該儲液槽10’具有一個能供盛納廢液且開口朝上的第一空間11’。
[0076]該浮油收集槽20’設置在該儲液槽10’的第一空間11’中,且該浮油收集槽20’具有一個底壁23’、一個由該底壁23’周緣向上延伸的周壁24’,該底壁23’與該周壁24’共同界定出該第二空間21’,該周壁24’具有一個設置在該第一空間11’與該第二空間21’之間且也呈固定板狀的隔板30’,該溢流口 22’設置在界于該第一空間11’與該第二空間21’之間的隔板30’頂端部。且本實施例中,該溢流口 22’呈頂端貫穿的缺口狀,也可直接在該周壁24’鉆孔而形成(圖未示)。
[0077]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100’也能達到與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功效,且該浮油收集槽20’能自該儲液槽10’拆離,使用上更加方便。
[0078]再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100”,也包含一個儲液槽10”、一個浮油收集槽20”、一個浮油吸取單元40”及一個水位控制單元50”。
[0079]該儲液槽10”與該浮油收集槽20”分離制作,該儲液槽10”設置在一側,且該浮油收集槽20”的溢流口 22”呈管狀,且連通在該儲液槽10”的第一空間11”與該浮油收集槽20”的該第二空間21”之間。且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也可達到與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功效。
[0080]另外,該第三實施例的浮油吸取單元40”,相較于該第一實施例,直接省略一個彎管構件,且將該吸油件402”連接在該馬達401”下方,且使該葉輪413”安裝在該吸油件402”內部,該吸油件402”具有一設于上部的吸油口 403”,該第三實施例的浮油吸取單元40”也能達到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功效。
[0081]再如圖6及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第四較佳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也包含一個儲液槽1、一個浮油收集槽2及一個浮油吸取單元4。
[0082]該浮油收集槽2具有一個底壁203、一個由該底壁203周緣向上延伸的周壁204及一對設置于該周壁204 —側的導軌205,該底壁203與該周壁204共同界定出一個第二空間201,該周壁204具有一個設置在一第一空間101與該第二空間201之間的隔板3,一個溢流口 202設置在界于該第一空間101與該第二空間201之間的隔板3頂端部。本實施例中,該隔板3由可撓性板體(例如軟質塑膠板體)制成呈單一板狀,該隔板3能滑動地設置于該導軌205中,且能相對于該儲液槽I與該浮油收集槽2產生調整,并具有一個能調整高度位置的頂緣301,該頂緣301設置于該溢流口 202的底端部,該隔板3調整后能利用多個穿過該導軌205的螺絲303鎖緊而定位。
[0083]配合參閱圖10、圖11及圖12所示,該浮油吸取單元4具有一個定位件43”、一個安裝于該定位件43”上的汲吸動力件41”、一個連接于該汲吸動力件41”且安裝于該定位件43”的吸油件42”及多個能調整地安裝于該定位件43”的調整件44”。該汲吸動力件41”的殼體412”具有一個穿孔414”,該吸油件42”的引入段421”能轉動地樞接設在該殼體412”,并具有一個能對應于該穿孔414”的導孔425”、一個相反于該導孔425”且對應于該第二空間201”的液面的懸浮端426”及一個安裝于該懸浮端426”的浮球427”,該懸浮端426”呈管狀,該吸油口 422”設置于該懸浮端426”。該定位件43”具有設于該浮油吸取單元4下部且呈輻射狀朝外延伸的支撐桿431”,所述調整件44”為螺桿,且分別螺設于所述支撐桿431”上。
[0084]因此,利用該隔板3能相對于該儲液槽I與該浮油收集槽2產生調整的作用,能調整該溢流口 202的高度,可以依不同種類的浮油回收的需求而加以調整,適用范圍較廣泛。且利用該浮球427”的浮力可使該吸油口 422”配合該隔板3頂緣301高度及液面的高度,達到較佳的浮油吸取效果,且借操作所述調整件44”,能依使用需求調整該定位件43”相對于該隔板3頂緣301的高度。且該浮油吸取單元4可相對于該浮油收集槽2隨時拆離進行調整,安裝也相當容易。
[0085]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浮油吸取單元也能安裝于本實施例中的該定位件43”上(圖未示),且利用該定位件43”與所述調整件44”的配合,且使該浮油吸取單元能相對于該浮油收集槽進行調整,就能達到調整吸油口高度的目的。
[0086]再如圖8及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個第五較佳實施例,其與第四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的差異在于:該隔板3’具有多個互相樞接的板片302’,該隔板3’能滑動地設置于該導軌205’中,且能相對于該儲液槽I’與該浮油收集槽2’產生調整,并具有一個能調整高度位置的頂緣301’,該頂緣301’設置于該溢流口 202’的底端部。利用該隔板3’的可撓特性及能相對于該儲液槽I’與該浮油收集槽2’產生調整的作用,能調整該溢流口 202’的高度,也可以依不同種類的浮油回收的需求而加以調整,適用范圍較廣泛。
[0087]再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一至第五實施例較適用于新機器設備的浮油回收,也就是說,依使用需求能預先制備符合使用需求的儲液槽、浮油收集槽,而具有較佳的適用性。
[0088]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第六實施例的浮油收集裝置,也包含有一個儲液槽2”、一個浮油收集槽4”及一個浮油吸取單元5”。且是將第四、第五實施例的定位件定義為該浮油收集槽4”,將第四、第五實施例的該吸油口定義為溢流口 202”,該溢流口 202”連接于一個浮球530而可隨液面高低調整高度,該吸取單元5”安裝于該浮油收集槽4”,并具有一個汲吸動力件510及一個連接于該汲吸動力件510的吸油件520,該吸油件520具有一個吸油口 528及一個能延伸至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外部的排出管54,該吸油口 528的位置低于該溢流口 202”底緣。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例利用該溢流口 202”連接于該浮球530且可隨液面高低調整高度,適用于舊有機器設備的浮油回收,也就是說,利用該浮油收集槽與該浮油吸取單元可適用于既有的儲液槽,則可以不受到該儲液槽的高度限制,而具有較佳的適用性。
[0089]再如圖14、圖15及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第七較佳實施例的油水分離桶200’,也包含一個底部60’、一個頂部70’及一個桶身80’。且與第一實施例油水分離桶200
的差異在于:
[0090] 該桶身80’還具有一個上桶件87’、一個底座88’、一個設置于該上桶件87’與該底座88’之間的第一管件891’及一個接設在該上桶件87’與該底座88’之間的第二管件892’,該主容室81’與該出液室85’并列地設置在該上桶件87’內部,在該主容室81’中產生一個液層811’及一個懸浮于該液層811’上方的油層812’,該連通孔863’設置在該底座88’中,該第一管件891’接通于該主容室81’與該連通孔863’之間,該第二管件892’接通于該連通孔863’與該出液室85’之間。且該排油口 828,連通于該主容室81’且趨近于該頂部70’,該第一溢流堰827’設置于該主容室81’與該排油口 828’相鄰處,該排液口 851’由該出液室85’連通至外部,該第二溢流堰852’設置于該出液室85’與該排液口 851’相鄰處,該第一溢流堰827’與該底部60’之間的一個第一距離hi也大于該第二溢流堰852’與該底部60’之間的一個第二距離h2。另外,如圖15及圖16所示,該入液室83’對應于該頂部70’且透過該入液管84’與該主容室81’相連通。因此,本實施例也可達成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功效。
【權利要求】
1.一種浮油收集設備,包含一個浮油收集裝置及一個油水分離桶,其特征在于: 該浮油收集裝置,具有一個儲液槽、一個浮油收集槽及一個浮油吸取單元,該儲液槽具有一個能供盛納廢液的第一空間,該浮油收集槽鄰近于該儲液槽,并具有一個能與該第一空間互相區隔的第二空間及一個能連通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的溢流口,該浮油吸取單元安裝于該浮油收集槽,并具有一個汲吸動力件及一個連接于該汲吸動力件的吸油件,該吸油件具有一個吸油口及一個能延伸至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外部的排出管,該吸油口的位置低于該溢流口底緣; 該油水分離桶,具有一個底部、一個頂部及一個桶身,該桶身由該底部朝該頂部延伸,且具有一個連通于該排出管的主容室、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一側的出液室、一個使該主容室與該出液室互相連通的連通孔、一個連通于該主容室且趨近于該頂部的排油口、一個由該出液室連通至外部的排液口及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與該排油口相鄰處的第一溢流堰,該第一溢流堰趨近于該頂部,該第一溢流堰與該底部之間的一個第一距離介于500 IM至3500mm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吸取單元的汲吸動力件具有一個設置在該第二空間上方的馬達、一個連接在該馬達下方的殼體及一個安裝在該殼體內部且受該馬達驅動的葉輪,該吸油件具有一個設于該殼體一側的引入段及一個接設在該殼體另一側的引出段,該吸油口設于該引入段,該排出管設于該引出段。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汲吸動力件的殼體具有一個穿孔,該吸油件的引入段能轉動地樞接設在該殼體,并具有一個對應于該穿孔的導孔、一個相反于該導孔且對應于該第二空間的液面的懸浮端及一個安裝于該懸浮端的浮球,該吸油口設置于該懸浮端。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吸取單元還具有一個定位件及數個能調整地安裝于該定位件的調整件,該汲吸動力件及該吸油件安裝于該定位件,借所述調整件,能調整該定位件相對于該浮油收集槽的高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儲液槽與該浮油收集槽連結成一體,該浮油收集裝置還包含一個設置在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間的隔板,該溢流口設置在該隔板頂端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收集槽設置在該儲液槽的第一空間中,且該浮油收集槽還具有一個底壁及一個由該底壁周緣向上延伸的周壁,該底壁與該周壁共同界定出該第二空間,該周壁具有一個設置在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間的隔板,該溢流口設置在該隔板頂端部。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收集槽具有一對導軌,該隔板由可撓性板體制成呈單一板狀,該隔板能滑動地設置于該導軌中,且能相對于該儲液槽與該浮油收集槽產生調整,并具有一個能調整高度位置的頂緣,該頂緣設置于該溢流口的底端部。
8.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浮油收集槽具有一對導軌,該隔板能滑動地設置于該導軌中,并具有多個互相樞接的板片,該隔板能相對于該儲液槽與該浮油收集槽產生調整,并具有一個能調整高度位置的頂緣,該頂緣設置于該溢流口的底端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還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浮油收集槽上方的水位控制單元,該水位控制單元能控制該浮油收集槽的液面恒保持趨近于該吸油件的吸油口。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浮油收集裝置的水位控制單元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浮油收集槽上方的補液桶及一個由該補液桶延伸至該第二空間的補液管及一個由該補液桶朝該第二空間的液面延伸的水位控制管,該水位控制管具有一個控制液面高度的端口,該端口的位置低于該溢流口的底緣,且位于該吸油口的上方。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出液室與該排液口相鄰處的第二溢流堰,該第一溢流堰與該底部之間的第一距離大于該第二溢流堰與該底部之間的一個第二距離。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油水分離桶還具有一個接設于該桶身的排油管,該排油管由該桶身外部延伸至該主容室,該排油管具有一個導管部及一個能調整地螺鎖于該導管部的調整環套件,該導管部具有一個設置在該桶身外部的外側端部及一個設置在該主容室中的內側端部,該內側端部具有一個螺紋部,該調整環套件螺鎖于該螺紋部,該第一溢流堰設置在該調整環套件頂緣,該第一溢流堰圍繞形成該排油口。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油水分離桶的排油管還具有一個設于該導管部且在停機時能使該主容室保持氣密的泵浦。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連通該主容室與該出 液室的引流管,該引流管具有一個對應于該主容室的第一端部及一個對應于該出液室的第二端部,該連通孔設置于該引流管的第一端部。
1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對應于該頂部的入液管,該入液管具有一個低于該排油口的入液口。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主容室一側的入液室及一個設置在該入液室中的隔板,該入液管連通該主容室與該入液室,該主容室對應于該頂部且與該入液管相連通,該隔板將該入液室區隔成一個引入空間及一個透過該入液口與該主容室相連通的緩沖空間,該隔板的頂緣位置高于該排油口。
17.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浮油收集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油水分離桶的桶身還具有一個上桶件、一個底座、一個接設在該上桶件與該底座之間的第一管件及一個接設在該上桶件與該底座之間的第二管件,該第一容示與該第二容室并列地設置在該上桶件內部,該連通孔設置在該底座中,該第一管件接通于該主容室與該連通孔之間,該第二管件接通于該連通孔與該出液室之間。
【文檔編號】C02F1/40GK203612992SQ201320744131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1日
【發明者】張錦綸 申請人:張錦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