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與水處理行業有關,具體涉及飲用水的過濾。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包括設置進、出水管路接口的下置機座,還包括左右兩排設置的雙排濾筒及設置顯示窗口的封閉設備倉、前殼體及承重緊固件;設置封閉蓋和上連接結構的雙排濾筒與下置機座連接構成一體,其左、右兩側濾筒的筒壁構成兩側殼體;通過帶顯示窗口的前殼體上部設置凸凹插接結構或通孔結構,并與位于前端濾筒壁上設置的凹凸插接結構,或螺紋孔結構連接配合構成上連接體;其下部與下置機座接觸配合并通過承重緊固件連接一體構成封閉設備倉;或通過筒壁設置顯示窗口的前端濾倉端口與封閉蓋連接構成封閉設備倉;各過水濾筒串接在進、出水管路接口之間。
【專利說明】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與水處理行業有關,具體涉及到飲用水的深度過濾、凈化方面。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凈水器在國內使用已比較普及。然而,隨著凈水器的推廣,它們在應用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也逐步暴露出來了:中、低價位凈水器大多采用開放式內膽配置裸機模式。內置內膽的濾殼吊裝在機座下方的機器結構,雖然濾殼可以重復使用,相應降低消費者更換濾膽費用的10?20%,但也相應帶來產品結構單一、內膽更換困難等難題。通常凈水器通過內置濾膽的濾殼直接放置在廚柜內,在更換內膽時需要將凈水器取出、架空才可以裝卸位于下部濾筒中的濾膽。由于裝有水的凈水器很重,并且受進、出水軟管牽扯,很難操作,費力費時。對于使用開放式濾筒的內置濾膽,由于設置內螺紋的旋蓋尺寸較大并且與筒體密封嚴密,需要使用專用扳手打開更換內膽。現有開放式濾筒內的內置濾膽都是隨濾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來的,操作非常麻煩。放置凈水器的環境通常都比較差,在更換濾膽過程中外泄的水流速太快不易去除,既造成操作不便,還導致浸泡櫥柜甚至損壞柜板。而且,由于內膽是串接在凈水器中的,更換時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現漏水現象。因此,凈水器消費者每當需要更換濾膽時都要與專業維修人員聯系預約上門服務,相應增加專業銷售服務公司的人力、財力及交通費用等無謂支出。用戶即不方便又增加了使用成本。還有,由于在櫥柜水槽下方寬度不足二十公分、長度不足五十五公分、高度小于四十五公分的凈水器放置空間內,現有的凈水器單排機座極少有超過三個濾筒的單排多濾筒結構。然而為了提高性能和機器檔次,凈水器產品越來越需要采用設置多濾筒或多濾芯并設置空倉或預留濾膽安裝位置,此外,雖然采用下置機座和上置開放式濾筒的的臥式凈水器更換濾膽便捷、省力,但由于上蓋上方需要留有開蓋空間,因此也不能像采用內置濾膽的傳統開啟式濾腔結構凈水器一樣,將其他封閉濾膽放置在機器上方。而且與現有凈水器不同,置于下置機座上的電控裝置因低于濾筒端口,每當更換濾膽或濾腔漏水,電控裝置極易觸水損壞。鑒于各濾膽的壽命長短不一,短僅半年,長則二、三年,濾膽更換一直伴隨著凈水器使用的全過程,由更換濾膽引出的相關問題經常反復出現,以致被公認為是凈水器難以普及的三大難題之一。上述缺陷及不足致嚴重影響凈水器的推廣和提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簡單實用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0004]一種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包括設置進、出水管路接口的下置機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右兩排設置的雙排濾筒及設置顯示窗口的封閉設備倉、前殼體及承重緊固件;設置封閉蓋和上連接結構的雙排濾筒相互連接并與下置機座連接構成一體,其左、右兩側濾筒的筒壁構成兩側殼體;其位于前端濾筒壁上的上連接結構或是凹凸插接結構,或是螺紋孔結構;帶顯示窗口的前殼體上部設置相應的凸凹插接結構或對應的通孔結構,并與前端濾筒連接配合構成上連接體;其下部與下置機座接觸配合并通過承重緊固件連接一體,從而與筒體筒壁、下置機座構成放置電控部件的封閉設備倉;各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的各分段管路,并連接進、出水管路的進、出水管路接口之間構成過水通道;其各內置濾膽前、后連接構成過濾通道。
[0005]所述的兩側殼體是波浪形凹凸殼體。
[0006]還包括后殼體及承重緊固件;所述雙排濾筒后端的濾筒筒體壁上設置凹凸插接結構;后殼體的上部設置相應的凸凹插接結構,并通過凸凹插接結構與后端濾筒的凹凸插接結構相互插接配合構成上連接體;其下部與下置機座接觸配合并通過承重緊固件連接一體,從而與筒體筒壁、下置機座構成后設備倉;所述的承重緊固件是插接件;所述的前、后殼體和下置機座均設置相應的插孔,并通過插接件插接構成全封閉機座。
[0007]—種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包括設置進、出水管路接口的下置機座,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右兩排設置的雙排濾筒及設置顯示窗口的封閉設備倉;設置封閉蓋的雙排濾筒相互連接并與下置機座連接構成一體,其左、右兩側筒壁構成兩側波浪形凹凸殼體;其前端濾筒的壁筒設置顯示窗口,并與封閉蓋連接構成放置電控部件的封閉設備倉;其他各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的各分段管路,并連接進、出水管路的進、出水管路接口之間構成過水通道;其各內置濾膽前、后連接構成過濾通道。
[0008]所述的前殼體設置拉手結構;前殼體的顯示窗口或與拉手結構處于同一側立面上;或位于拉手結構下方的凹槽內,與其處于不同的側立面上。在設置僅用于向上拉起的單向前拉手結構基礎上,還可以改進成雙向拉手結構,用于將機器向上拉起,或者向前拉出。
[0009]所述的顯示窗口位于拉手結構下方的凹槽內。
[0010]所述的下置機座設置滾輪。
[0011]所述的下置機座上設置水路切換器;該水路切換器側立并位于下置機座前端,其轉動軸伸出前殼體,其外接進、出水管路串接在下置機座進、出水口之間,其內接各切換水口連接在相關串接濾筒的兩端管路中。
[0012]所述的下置機座設置向上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0013]所述的下置機座是貫通前端的槽形機座,并內置由前端抽出的集水容器。
[0014]所述下置機座的管路中串接軸壓式換向閥,其控制端延伸至前殼體上方,其進水口和常開出水口導通串接管路,其常閉出水口連通集水容器。
[0015]本實用新型與現有凈水器相比具有以下優點:采用活動上蓋及上提內置濾膽模式,移動機器及更換濾膽便捷、省力;設置多濾筒可選擇多種濾膽過濾模式并預留升級濾膽空間;將傳統的縱向進、出水接口改為垂直進、出水接口,減小機器縱向占用空間。以雙排濾筒的筒體構成兩側波浪形凹凸殼體最大限度地利用機器的寬度尺寸空間,以便于盡量設置大尺寸濾筒。在下置機座上設置封閉設備倉,以及濾腔排水和水泄露處置裝置改善機器使用環境。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采用前、后端殼體以凹凸插接結構與固定在下置機座上、具有波浪形凹凸殼體的雙排封閉濾筒筒壁插接配合,并以彈性插接件與下置機座插接構成全封閉設備倉的結構示意圖。[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采用固定在下置機座上、具有波浪形凹凸殼體的雙排封閉濾筒及筒壁設置顯示窗口的封閉筒體構成全封閉設備倉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1中,八個帶封閉蓋21的濾筒呈雙排排列,相互連接并與下置機座上連接構成一體。各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I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間(未標出),構成過水通道。雙排濾筒的筒體構成兩側波浪形凹凸殼體。設置顯示窗口 11和軸壓式換向閥操控孔的前殼體5通過設置的燕尾形凸結構6與位于前端濾筒筒壁上的燕尾槽形凹結構7相互以豎直方向插接構成上連接體。前殼體5的下端設置的水平插孔8與下置槽型機座I的插孔對應,通過彈性插接件9插接并鎖定,使前殼體5與下置槽型機座I和雙排濾筒4連接固定在一起,構成放置電控部件14的封閉設備倉。各封閉蓋21與對應的濾筒端口之間通過螺紋連接結構連接并以密封件密封間隙。
[0019]前殼體5的頂部設置活動插蓋13和插槽。該活動插蓋13由前殼體5的前端插入插槽封蓋軸壓式換向閥15的操控端。下置機座I設置貫通前端的槽型結構19,內置一個由前端抽出的集水容器20。該集水容器20的兩側架在槽型結構19的的滑軌上。在下置槽型機座I的上表面上設置引水結構,其低端設置通孔18對應集水容器20。下置槽型機座I上設置水路切換器17和軸壓式換向閥15。其中,軸壓式換向閥15的進水口和常通出水口串接在水路切換器17的外接出水管路中;其常閉出水口 16對應集水容器20。
[0020]水路切換器17側立并位于下置機座I前端,其轉動軸伸出前殼體5,其外接進、出水管路串接在下置機座進、出水口 2、3之間,其內接各切換水口連接在相關串接濾筒的兩端管路中。
[0021]在下置槽型機座I的后部設置紫外線殺菌裝置24、設置帶管路豁口和手柄裝置23插筒的后殼體12、向上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2、3,以及滾輪26。后殼體12通過設置的燕尾形凸結構6與位于前端濾筒筒壁上的燕尾槽形凹結構7相互以豎直方向插接構成上連接體。前殼體5的下端設置的水平插孔8與下置槽型機座I的插孔對應,通過彈性插接件9插接并鎖定,使前殼體5與下置槽型機座I和雙排濾筒4連接固定在一起。前、后殼體5、12分別設置前、后拉手結構10、25。
[0022]圖2中,八個帶封閉蓋21的濾筒呈雙排排列,相互插接并與下置機座上連接構成一體。其中,七個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I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間(未標出),構成過水通道。雙排濾筒的筒體構成兩側波浪形凹凸殼體。一個前端濾筒的筒壁上設置連通內腔的顯示窗口,其內腔放置電控裝置16。封閉蓋與各濾筒端口之間通過螺紋連接結構連接并以密封件密封間隙。在串接濾筒中的最后一個濾筒內設置紫外線殺菌裝置24,并將手柄裝置23插入該濾筒封閉蓋21的非圓形盲孔22內。下置槽型機座I的后部設置增壓水泵27、向上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2、3,以及連通帶節流閥排濃水管路的排濃水口 28。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實施例一。實施例1是本實用新型的最優實施例。八個濾筒為連體濾筒,其底面與下置槽型機座連接固定構成一體,各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I的各分段管路,并連接進、出水管路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間構成過水通道。其各內置濾膽前、后連接構成過濾通道。前、后殼體5、12的兩側與兩前、后端濾筒的筒壁接觸配合,并延續雙排濾筒構成的兩側波浪形凹凸殼體。彈性插接件9是承重接插件。在機器的前、后殼體上設置前、后拉手結構10、25,以便于機器裝箱,或者從箱內提取及移動。當抬起前、后拉手結構10、25,整個機器的重量連同濾腔及過水管路注滿的水重量集中在各彈性插接件9上。位于封閉設備倉內的電控部件14顯示輸出端連接的顯示器位于顯示窗口 11上,以便于觀察顯示內容。
[0024]當水路切換器17處于過濾切換位置上時,機器進水管路中的自來水經水路切換器17的外接進水口、轉動盤常開進水口、對應串接各濾膽的固定盤前端進水口及固定盤末端出水口、轉動盤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機器出水管路流出。
[0025]當轉動水路切換器17的轉動盤錯過一個等分切換位置,使其處于對應第一濾膽的反沖切換位置上時,機器進水管路中的自來水經水路切換器17的外接進水口、轉動盤常開進水口、對應串接各濾膽中第一濾膽出水口的固定盤內接第一切換水口、對應該濾膽進水口的固定盤內接前端進水口、轉動盤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機器出水管路流出,構成串接各濾膽中第一濾膽的反沖通道。
[0026]當轉動水路切換器17的轉動盤繼續錯過一個等分切換位置,使其處于對應第二濾膽的反沖切換位置上時,機器進水管路中的自來水經水路切換器17的外接進水口、轉動盤常開進水口、對應串接各濾膽中第二濾膽出水口的固定盤內接第二切換水口、對應該濾膽進水口的固定盤內接第一切換水口、轉動盤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機器出水管路流出,構成串接各濾膽中第二濾膽的反沖通道。
[0027]當轉動水路切換器17的轉動盤繼續錯過一個等分切換位置,使其處于對應第三濾膽的反沖切換位置上時,機器進水管路中的自來水經水路切換器17的外接進水口、轉動盤常開進水口、對應串接各濾膽中第三濾膽出水口的固定盤內接第三切換水口、對應該濾膽進水口的固定盤內接第二切換水口、轉動盤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機器出水管路流出,構成串接各濾膽中第三濾膽的反沖通道。
[0028]以此類推。當繼續轉動水路切換器17的轉動盤,使其處于對應最后一個濾膽的反沖切換位置上時,機器進水管路中的自來水經水路切換器17的外接進水口、轉動盤常開進水口、對應串接各濾膽中最后濾膽出水口的固定盤內接末端出水口、對應該濾膽進水口的固定盤內接切換水口、轉動盤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機器出水管路流出,構成串接各濾膽中最后濾膽的反沖通道。
[0029]當繼續轉動水路切換器17的轉動盤,使其回到初始的過濾切換位置上時,機器進水管路中的自來水經串接各濾膽的過濾通道流出。
[0030]軸壓式換向閥15的控制端設在濾筒端口附近,以便于觀察濾筒內的情況相應控制軸壓式換向閥15的進水口與常通出水口或常閉出水口 16的連通切換。
[0031]軸壓式換向閥15的進水口與常通出水口串接在機器出水管路中;其常閉出水口16對應集水容器20。當軸壓式換向閥15通過外控桿關閉常通出水口,并通過下壓內控桿導通進水口與常閉出水口 16,并且水路切換器17處于某個濾膽的反沖切換位置上時,其反沖出水經常閉出水口 16流入集水容器20。此外,也可以關閉常閉出水口,反沖出水經軸壓式換向閥15的進水口與常通出水口,由出水龍頭流出。
[0032]作為改進,將軸壓式換向閥15的切換控制裝置改為活動式切換控制裝置,并且設置在手柄裝置23上。既可以使用手柄裝置23的非圓形插接結構22插入封閉蓋21的非圓形插接盲孔22,控制封閉蓋21的旋轉開啟或封閉。又可以通過設置在手柄裝置23上的活動式切換控制裝置,控制軸壓式換向閥15常通出水口與常閉出水口 16之間的切換換向。
[0033]前殼體5的頂部設置活動插蓋13和插槽。該活動插蓋13由前殼體5的前端插入插槽封蓋軸壓式換向閥15的操控端。
[0034]通常,對應水路切換器的各等分切換位置,顯示窗口給出相應的位置提示。此外,當機器的電控裝置檢測出某個內置濾膽需要反沖清洗或更換時,顯示窗口給出相應的提
/Jn ο
[0035]考慮到串接的濾筒數量眾多,在清洗濾筒內腔過程中,一邊要旋轉位于下置機座I前端的水路切換器17,一邊又要觀察相關濾筒內的清洗情況,操控十分不便。為此,通過三種顯示模式提示操控者,其一,在前殼體5的前面和頂面分別設置液晶顯示屏和一組對應阿拉伯數字I?9的發光管。其中,阿拉伯數字I?8對應八個濾筒,阿拉伯數字9對應紫外線殺菌裝置24。液晶顯示屏的顯示內容包括與頂面一組發光管相同的顯示含義。操作者旋轉側立的水路切換器17進行濾腔切換時,通過觀察頂面亮燈的發光管,從對應的阿拉伯數字就知道水路切換器17所處的切換位置,繼而進行相應的清洗操作。
[0036]其二,將前殼體5的前端面與頂端面的部分相交處設置成斜面,并在該斜面上設置一組對應阿拉伯數字I?9的發光管,以便于從機器的頂面和前面觀察。其中,阿拉伯數字I?8對應八個濾筒,阿拉伯數字9對應紫外線殺菌裝置24。
[0037]其三,將前殼體5的前端面和頂端面的內側隔成九個相互隔離的發光區間分別對應對應阿拉伯數字I?9。每個發光區間對應在前殼體5的前端面和頂端面各設置相應的顯示孔。位于前殼體設備倉內的電控部件14設置一組對應阿拉伯數字I?9的發光管,分別置于各發光區間。每個發光管發出的光線都可以從機器的頂面和前面觀察到。其中,阿拉伯數字I?8對應八個濾筒,阿拉伯數字9對應紫外線殺菌裝置24。
[0038]前殼體的顯示窗口 11既可以和拉手結構10處于同一側立面上;也可以位于拉手結構10下方的凹槽內;兩部件處于不同的側立面上。拉手結構10與顯示窗口 11的投影呈前、后排列。
[0039]作為更進一步改進,下置機座I設置的在下置槽型機座I后設備倉內設置的紫外線殺菌裝置24串接在出水管路中。設置向上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2、3,使連接的進、出水軟管向上并通過后殼體12的管路豁口外伸,改變傳統的機座水平設置進、出水管路接口導致進、出水軟管直接外伸的模式,減少機器占用的長度尺寸空間。
[0040]當清洗濾筒內腔、更換內置濾膽時,通過前殼體的拉手結構10,并借助于下置機座后端的兩個滾輪26向前拉出機器。關閉機器進水閥門,并將水路切換器17切換至對應該濾腔的反沖切換位置上。使用手柄裝置23旋開封閉蓋21取出舊濾膽,用毛刷清洗內腔后,導通軸壓式換向閥15的進水口和常閉出水口,利用水位差將濾筒內含有雜質的水排入集水容器20。將匯集各濾腔內水的集水容器20沿槽型機座的導軌由前端移出處理污水后,重新放回槽型機座內。放入新濾膽再旋緊封閉蓋21,將機器推入櫥柜內。
[0041]當串接的各內置濾膽中設置有帶排濃水口的三水口濾膽,如超濾膜內置濾膽、納濾膜或反滲透膜濾膽時,相關濾筒設置相應的排濃過水口、下置機座I也相應設置帶控制裝置的排濃水管路,以及排濃水口。對于納濾膜或反滲透膜濾膽,還需增添一個增壓水泵并固定在下置槽型機座的下方,并位于集水容器20的后方。該增壓水泵通過其進、出水管路串接在納濾膜或反滲透膜濾膽的進水管路中。[0042]作為實施例1封閉設備倉的另一種連接結構模式,連體濾筒的前、后兩端濾筒的上連接結構采用螺紋孔結構。前、后殼體設置通孔結構與螺紋孔結構對應,并通過常規螺紋標準件固定在連體濾筒上。前、后殼體的下端通過相同的連接模式與下置槽型機座固定連接在一起。作為承重緊固件的常規螺紋標準件承受包括內置濾膽在內的機器本身重量,以及濾腔及過水管路注滿的水重量。
[0043]實施例2。八個分立濾筒按兩排排列,兩兩豎直插接,其底面與下置槽型機座連接固定構成連體濾筒,設置顯示窗口 11的前端濾筒為設備倉;其余各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I的各分段管路,并連接進、出水管路的進、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間構成過水通道。其各內置濾膽前、后連接構成過濾通道。
[0044]當串接的各內置濾膽中設置有帶排濃水口的三水口濾膽,如超濾膜內置濾膽、納濾膜或反滲透膜濾膽時,相關濾筒設置相應的排濃過水口、下置機座I也相應設置帶控制裝置的排濃水管路,以及排濃水口 28。對于納濾膜或反滲透膜濾膽,還需增添一個增壓水泵27并固定在下置槽型機座的后部。該增壓水泵27通過其進、出水管路串接在納濾膜或反滲透膜濾膽的進水管路中。
[0045]作為改進,雙排濾筒的前、后筒體上分別設置前、后拉手結構10、25。
[0046]位于封閉設備倉內的電控部件14顯示輸出端連接的顯示器位于顯示窗口 11上,以便于觀察顯示內容。
[0047]實施例2的過水通道、濾腔封閉蓋21開啟或關閉,以及槽型機座結構19和集水容器20的連接結構原理與實施例1相同或相似。
[0048]雖然雙排濾筒4的每一側各分立筒體之間存在縫隙但不影響構成兩側波浪形凹凸殼體的整體結構。
[0049]在上述兩實施例中,可以根據需要放置一組數量不等的內置濾膽構成過濾通道。未放置濾膽的封閉濾腔可以視為剛性過水通道。
[0050]連通封閉設備倉內部的顯示窗口 11既可以是放置液晶屏或數碼模塊的顯示窗口,也可以是放置發光管元件的顯示通孔;還可以是三種顯示窗口結構中兩種顯示窗口結構的組合;或是三種顯示窗口結構的組合。
[0051]作為上述兩實施例的改進,所述的前殼體的前拉手結構10是雙向拉手結構,既可以向上提拉;又可以向前提拉。優先采用字母“U”拉手結構或兩端支撐的管筒形拉手結構。將前殼體的前拉手結構10設置成雙向拉手結構對機器操控者非常方便。就雙向拉手結而言,更重要的是用于清洗機器和更換濾膽的向前拉出結構。
[0052]下置槽型機座的前、后端設置四個滾輪。
[0053]下置槽型機座的上表面設置到流結構其最低處設置對應集水容器20的導流孔18。在此基礎上,各濾筒端口設置引流豁槽;圍繞前、后殼體5、12與下置機座I配合處設置導流槽并連通導流孔18。當封閉蓋21與濾筒密封連接處漏水時,泄漏的水沿濾筒端口引流豁槽流下,匯入導流孔18。即便泄漏的水沿前、后殼體5、12內壁流下,也會沿前、后殼體5、12與下置機座I配合處設置的導流槽,并通通導流孔18流入集水容器20內。
[0054]雙排濾筒的基本排布不僅限于長方形,也可以是交叉錯位的平行四邊形,以便固定濾筒尺寸的前提下,在有限的空間內“以長度換寬度”。在此基礎上,雙排濾筒還可以衍生出其他排列形狀。[0055]上述各實施方式中,雙排濾筒的個數不僅僅限于八個。根據實際的水處理需要將連體濾筒的個數設置為4?8個,相應連體濾筒的各濾腔排布成雙排。通過下置機座的過水管路串接構成連體多濾腔機型,并且根據實際需要配置若干個不同濾料層的內置插接濾膽,以滿足不同消費層面的消費需求。
[0056]在上述各實施例基礎上,通過將各實施例的主要技術特征進行重新組合可以構成新的實施例,同樣處于本實用新型的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包括設置進、出水管路接口(2、3)的下置機座(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右兩排設置的雙排濾筒(4)及設置顯示窗口(11)的封閉設備倉、前殼體(5)及承重緊固件;設置封閉蓋(21)和上連接結構的雙排濾筒(4)相互連接并與下置機座(1)連接構成一體,其左、右兩側濾筒(4)的筒壁構成兩側殼體;其位于前端濾筒壁上的上連接結構或是凹凸插接結構(7),或是螺紋孔結構;帶顯示窗口(11)的前殼體(5)上部設置相應的凸凹插接結構(6)或對應的通孔結構,并與前端濾筒連接配合構成上連接體;其下部與下置機座(1)接觸配合并通過承重緊固件連接一體,從而與筒體筒壁、下置機座構成封閉設備倉;各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1)的各分段管路,并連接進、出水管路的進、出水管路接口(2、3)之間構成過水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側殼體是波浪形凹凸殼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后殼體(12)及承重緊固件;所述雙排濾筒(4)后端的濾筒筒體壁上設置凹凸插接結構(7);后殼體(12)的上部設置相應的凸凹插接結構(7),并通過凸凹插接結構(6)與后端濾筒的凹凸插接結構(7)相互插接配合構成上連接體;其下部與下置機座(1)接觸配合并通過承重緊固件連接一體,從而與筒體筒壁、下置機座(1)構成后設備倉;所述的承重緊固件是插接件(9);所述的前、后殼體(5、12)和下置機座⑴均設置相應的插孔(8),并通過插接件(9)插接構成全封閉機座。
4.一種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包括設置進、出水管路接口(2、3)的下置機座(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左右兩排設置的雙排濾筒(4)及設置顯示窗口(11)的封閉設備倉;設置封閉蓋(21)的雙排濾筒(4)相互接觸配合并與下置機座(1)連接構成一體,其左、右兩側筒壁構成兩側波浪形凹凸殼體;其前端濾筒的壁筒設置顯示窗口(11),并與封閉蓋(21)連接構成封閉設備倉;其他各濾筒通過各過水口串接在下置機座(1)的各分段管路,并連接進、出水管路的進、出水管路接口(2、3)之間構成過水通道。
5.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殼體(5)設置拉手結構(10);前殼體的顯示窗口(11)或與拉手結構(10)處于同一側立面上;或位于拉手結構(10)下方的凹槽內,與其處于不同的側立面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顯示窗口(11)位于拉手結構(10)下方的凹槽內。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置機座(1)設置滾輪(26)。
8.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置機座(1)上設置水路切換器(17);該水路切換器(17)側立并位于下置機座(1)前端,其轉動軸伸出前殼體(5),其外接進、出水管路串接在下置機座進、出水口(2、3)之間,其內接各切換水口連接在相關串接濾筒的兩端管路中。
9.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置機座(1)是貫通前端的槽形機座,并內置由前端抽出的集水容器(20)。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下置機座和上置雙排濾筒的凈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置機座的管路中串接軸壓式換向閥(15),其控制端延伸至前殼體上方,其進水口和常開出水口導通串 接管路,其常閉出水口(16)連通集水容器(20)。
【文檔編號】C02F9/02GK203668135SQ201320689639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8日
【發明者】杜也兵, 冉伊虹 申請人:杜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