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環境污染治理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尤其適合進入湖泊、河道排污口排出的污水的原位控制,達到削減入湖或進入河道水體營養負荷的目的。
背景技術:
近幾年來,由于工業迅速發展,人口劇增,城市化加重,環境嚴重污染,我國許多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加劇,造成嚴重水質惡化,直接影響了水體的質量和可利用度,并危害著牲畜和人類的健康。同許多湖泊、湖灣、河道污染嚴重,水體發黑、產生難聞異味,嚴重影響環境、生態景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人們都在尋求一種既能削減水體富營養化負荷,又不影響生態景觀或又能達到改善和美化環境的解決辦法。環境污染可分為"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體的污染物從非特定的地點,在降水(或融雪)沖刷作用下,通過徑流過程而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灣等)并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點源污染主要包括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 口集中排放。目前對于點源污染主要通過建設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進行集中處理后再排放。但是,有些地方的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并沒有通過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后就直接排放或處理不徹底就排放到河道或湖泊,尤其在城郊較為突出。本發明是針對此種情況,在排污口采用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通過本發明處理后,可以使污染物得到處理或大大降低后進入湖泊、河道,達到處理或削減入湖或入河道水體營養負荷的目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簡便,尤其適合進入湖泊、河道排污口污水的原位控制,達到了削減入湖或入河道水體營養負荷的目的,本發明施工簡便,不需要占用土地,成本低,效果好,同時可以美化環境等優點。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措施: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其步驟是:1、在沿堤岸的污排污口下端3-5cm處建立下行過濾池和上行過濾池(二個過濾池),下行過濾池和上行過濾池的大小根據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多少而定。2、在下行過濾池和上行過濾池中放入填料層和陶粒層,通過一段時間(2-3天)后填料上可以自然生長出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通過微生物消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并去除氨氮、磷實現治污的目標。污水進入下行過濾池,由上至下流經填料(填料為碎石)層,經過填料(碎石)的過濾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污水到達下行過濾池底部通過透水孔進入上行過濾池,水再由下至上流經陶粒層,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3、在下行過濾池和上行過濾池表面栽種水生植物,一方面通過水生植物吸收部分水體中的營養物,達到凈化作用,另一方面,濾池表明栽種景觀水生植物可以遮蓋排污口和濾池,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所述的表面栽種水生植物為再力花、鳶尾、美人蕉、梭魚草、香蒲、菖蒲和千屈菜等;景觀水生植物與表面栽種水生植物相同。4、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在下行過濾池和上行過濾池滯留10-12小時后SS ( 20mg/l、COD消減60-75%、氨氮消減80-90%。處理后清水從上行過濾池頂部溢出,進入河道或湖泊。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I由排污口進入湖泊或河道的污染物得到原位控制,避免了大量污染物直接進入湖泊或河道,造成污染物擴散或溶于湖泊水體,難以處理。2本發明在過濾池表明栽種水生植物,一方面通過水生植物根系吸收部分水體中的營養物,達到凈化水體的作用,另一方面,濾池表明栽種景觀水生植物可以遮蓋排污口和濾池,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3本發明簡單易行,系統造價成本低廉,適宜在湖泊、河道等水體推廣應用。
圖1為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的工藝流程圖;圖2為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的構筑物剖面圖;圖3為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平面示意圖。I 一堤岸、2 —排污口、3 —污水、4 一下行過濾池、5 —上行過濾池、6 —水生植物、7 —填料(碎石)、8 —填料·(陶粒)、9 一透水孔、10 —清水、11 一隔墻。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描述: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其步驟是:I在廣東省惠州市的西湖實施本發明,惠州西湖沿堤岸I有多處污排污管(口),排污口 2污水排出量約為10-20m3/天,在排污口 3下端3-5cm處建立二個過濾池,即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下行過濾池4長1.5m,寬1.5m,高1.5m,上行過濾池5長2m,寬2m,高1.25m。池體和隔墻均用混凝土制作,隔墻11位于池體中,將池體分隔為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 (兩個過濾池)之間的隔墻11底部開四個長20cm高5cm的透水孔9聯通,形成水流通道。下行過濾池4填料為粒徑3-5cm碎石7層,上行過濾池5填料為粒徑l_3cm陶粒8層,通過2-3天后填料上生長出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可以吸收大量的污染物。2污水經排污口進入下行過濾池4,由上至下流經填料(碎石)7層,經過填料(碎石)7層上的過濾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污水到達下行過濾池4底部通過透水孔9進入上行過濾池5,水再由下至上流經填料(陶粒)8層,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懸浮物得到過濾為清水。3水生植物栽種:在下行過濾池4表面下行池水生植物6為再力花和美人蕉種植密度為:9株/m2 ;上行池表面水生植物6為多色鳶尾和梭魚草5-8株/m2。一方面通過水生植物6吸收部分水體中的營養物,達到凈化作用,另一方面,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表明栽種景觀水生植物6可以遮蓋排污口 2,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所述的表面栽種水生植物為再力花、鳶尾、美人蕉、梭魚草、香蒲、菖蒲和千屈菜其中的一種或2 — 7種的任意組合;景觀水生植物與表面栽種水生植物相同。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在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滯留10-12小時后SS ( 20mg/
1、C0D消減60-75%、氨氮消減80-90%。處理后清水10從上行過濾池5頂部溢出,進入河道或湖泊。尤其適用于入河道 湖泊排污口排出的污水的原位控制。
權利要求
1.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其步驟是: 在沿堤岸(I)的污排污口(3)下端3-5cm處建立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 在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中放入填料(7)層和陶粒(8)層,通過2-3天后填料上自然生長出微生物形成生物膜,通過微生物消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并去除氨氮、磷,污水進入下行過濾池(4),由上至下流經填料(7)層,經過填料(7)層的過濾和吸附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污水到達下行過濾池(4)底部通過透水孔(9)進入上行過濾池(5),水再由下至上流經陶粒(8)層,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在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表面栽種水生植物,一方面通過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達到凈化;另一方面,濾池表明栽種景觀水生植物遮蓋排污口和濾池,達到美化環境; 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在下行過濾池(4)和上行過濾池(5)滯留10-12小時后SS ( 20mg/1、COD消減60-75%、氨氮消減80-90%,處理后清水從上行過濾池(5)頂部溢出,進入河道或湖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料(7)為碎石;所述的填料(8)為陶粒。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栽種水生植物為再力花、鳶尾、美人蕉、梭魚草、香蒲、菖蒲和千屈菜其中的一種或2 — 7種的任意組合。·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原位消減或控制方法,其步驟A、在河道湖泊沿堤岸的污排污口下端建立下行過濾池和上行過濾池;B、在過濾池中放入填料,2-3天后填料上自然生長出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進入下行過濾池,由上至下流經填料,到達下行過濾池底部通過透水孔進入過濾池,水再由下至上流經填料,通過生物膜上的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過濾和吸附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C、在過濾池表面栽種水生植物,達到凈化和景觀效果;D、排污口排出的污水在過濾池滯留10-12小時后,氮、磷及COD得到消減,處理后清水從過濾池頂部溢入河內。本方法易行,操作簡便,成本低,效果好;適用于入河道湖泊排污口排出的污水的原位控制。
文檔編號C02F9/14GK103241899SQ20131016804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6日
發明者劉浩, 張聰, 沈銀武, 劉永定 申請人:武漢昌寶環保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