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處理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澄清池,特別是一種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
背景技術:
水處理工藝包括水和藥劑的混合、反應及絮 凝體與水的分離三個階段。澄清池就是完成上述三個過程于一體的專門設備,澄清池也可稱為沉淀池。澄清池中起到截留分離雜質顆粒作用的介質是呈懸浮狀的泥渣。在澄清池中,沉泥被提升起來并使之處于均勻分布的懸浮狀態,在池中形成高濃度的穩定活性泥渣層。原水在澄清池中由下向上流動,泥渣層由于重力作用可在上升水流中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當原水通過活性污泥層時,利用接觸絮凝原理,原水中的懸浮物便被活性污泥渣層阻留下來,使水獲得澄清。清水在澄清池上部被收集。泥渣懸浮層上升流速與泥渣的體積、濃度有關,因此,正確選用上升流速,保持良好的泥渣懸浮層,是澄清池取得較好處理效果的基本條件。如中國專利文獻資料公開提出的一種高效物化水處理沉淀池[申請號200620026574. 7 ;授權公告號CN 2931458Y],它主要由微渦流水力混合器、導流隔板、絮凝反應攪拌機、絮凝反應池,斜管沉淀區、集水槽,污泥濃縮區和污泥濃縮機組成,在進水管之后,絮凝反應池進水管之前設有微渦流水力混合器和混凝劑加藥管;在沉淀池的進水側設有絮凝反應池,且絮凝反應池內設有一個導流筒,導流筒中心設有混合攪拌機,攪拌機下部設有加藥環管,池底部設有進水管和來自沉淀池的污泥回流管,在絮凝反應池四壁分別設有導流隔板;在沉淀池下部設有污泥濃縮區和污泥濃縮機,濃縮機底部中央最底端設有排泥管和污泥回流管,在沉淀池上部設有斜管沉淀分離裝置,在斜管裝置上部設有集水槽,該集水槽與沉淀池外側的出水渠連通。當由于該沉淀池的絮凝反應室與污泥濃縮室分別單獨設置,因此使該沉淀池在絮凝反應的過程中,未沉降的不溶介質不能夠及時返回到絮凝反應池進行絮凝反應,因此使絮凝反應的程度不夠理想,且沉淀池的絮凝反應室與污泥濃縮室分別單獨設置,使該沉淀池的結構較為復雜且造價較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能夠達到充分發生絮凝反應使原水能夠達到較好的澄清以及結構較為簡單緊湊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包括污泥濃縮室、第一絮凝反應室、第二絮凝反應室、澄清分離室、污泥循環裝置,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連接有進水管,所述的進水管依次設有混凝劑投加管和水力混合裝置,所述的污泥濃縮室的底部設有排污管,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呈筒狀且其中心設有機械攪拌裝置,所述的澄清分離室環設在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外側且澄清分離室與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之間設有第二絮凝反應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濃縮室位于所述的第二絮凝反應室的下部,所述的澄清分離室與所述的污泥濃縮室之間設有穿孔隔板,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的上腔與所述的第二絮凝反應室相連通,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的下腔與所述的污泥濃縮室相連通,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與助凝劑投加管相連通,所述的污泥濃縮室與所述的污泥循環裝置相連通。本澄清池在工作時,需要被澄清的原水從進水管流入,并從混凝劑投加管往進水管內投加混凝劑,混有混凝劑的原水流到水力混合裝置時,通過水力混合裝置使原水和混凝劑混合并進入到第一絮凝反應室內,再通過機械攪拌裝置將原水和混凝劑充分攪拌并生成絮體。第一絮凝反應室的中部還設有助凝劑投加管,并通過助凝劑投加管往第一絮凝反應室內添加助凝劑,使生成較大的絮體發生沉降,通過水力混合裝置以及機械攪拌裝置的動力,將較小的絮體自下往上輸送到第二絮凝反應室,使其生成較為大且結實的絮體,使較大的絮體沉降到污泥濃縮室內,水流以較快速度穿過穿孔郵隔板轉折而上,未被截留小的絮體繼續沉降,當水流上升至澄清分離室,沒有沉降的絮體再得到加速沉降。而沉 降的絮體回落到污泥濃縮室。濃縮后的帶不溶介質顆粒污泥大部分從污泥濃縮室被吸入第一絮凝反應室循環參與絮凝反應。回流循環量的多少可通過調節機械攪拌裝置的轉速來控制。在上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中,所述的污泥濃縮室連接有污泥循環裝置,所述的污泥循環裝置包括輸送管道、水泵,所述的輸送管道的一端部為環形穿孔管且環設于所述的污泥濃縮室內,所述的輸送管道的另一端設有旋流器,所述的旋流器的下端口位于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的上部。隨著絮凝反應室的運行時間的增長,其內部污泥濃度隨之增加,需要進行排泥。排泥時,開啟污泥循環裝置將污泥濃縮區內的污泥送到設置在構筑物頂端的水力旋流器,進行高密度顆粒與泥水分離,高密度顆粒從分離器下端出口噴入絮凝反應室繼續參與絮凝反應,而泥水從分離器上端出口溢出,通過管道輸入污泥濃縮池,這樣就形成了外排污泥中的高密度顆粒回收循環,增加了第一絮凝反應室內的高密度顆粒的濃度,使第一絮凝反應室更加充分的發生絮凝反應。在上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中,所述的澄清分離室包括供絮體沉降的斜管和用于回收澄清后的清水的集水槽,所述的集水槽還連接有出水管。在澄清分離室發生沉降時,水流經斜管沉淀澄清后流入到集水槽進行收集,并可通過出水管流出澄清池外。在上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中,所述的機械攪拌裝置包括固定在第二絮凝反應室筒體上的電機,所述的電機的主軸連接一轉軸,所述的轉軸的下端固連有葉片,所述的轉軸與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同軸設置且所述的葉片位于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的內腔中部,所述的助凝劑投加管的出口位于第一絮凝反應室的下部。通過電機帶動轉軸的轉動,來帶動葉片的轉動,對第一絮凝反應室里的原水進行攪拌,具有結構簡單,使其充分攪拌并發生充分的絮凝反應的優點。在上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中,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的上部為呈錐形的筒體一且自下而上往外傾斜,其下部為呈圓筒形的筒體二,所述的筒體一與所述的筒體二無縫連接且所述的葉片位于所述的筒體一內。第一絮凝反應室的筒體一的葉片對原水進行攪拌并發生絮凝反應,然后將其提升至筒體一的上端,由于筒體一呈錐形且自下而上往外傾斜,因此能夠使絮體緩慢的進入到第二絮凝反應室內,增加了較小的絮體在第二絮凝反應室內生成較大而結實的絮體。在上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中,所述的筒體一的錐度為15° 45°。筒體一的錐度為15° 45°,使進入到第二絮凝反應室的絮體能夠較為平緩,且更加容易發生絮凝反應。在上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中,所述的污泥濃縮室呈錐形且其自下而上往外側傾斜,錐體的錐度為15° 5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具有以下優點I、通過將污泥濃縮室與第二絮凝反應室采用一體制造,使本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的沉淀效率高,結構緊湊并節約了建設用地;2、由于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中澄清分離室內的原水的上升流速較快,因此其表面水力負荷高,高密度礬花在此得到很好的沉淀,因此處理相同規模水量,成本較其它同類的澄清池低;3、通過污泥循環裝置將沉降后的污泥轉化成高密度顆粒直接投放到第一絮凝反應室中,提高了排放的污泥濃度并避免了后續的濃縮工藝,與靜態沉淀池相比,水量損失非常低;4、運行模式靈活選擇,不同季節,不同的原水水質、水量,可采取不同的運行模式。當原水具有較好的絮凝條件,只投加混凝劑,不投加助凝劑,不開啟機械攪拌;當原水出現突發高濁或低溫、低濁時采用調高攪拌機轉速和投加助凝劑。運行模式轉換快捷,容易操作。5、通過設置污泥循環裝置,使本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投入的混凝劑相對普通的澄清池較少,使運行成本低,且出水的水質較好的優點。
圖I是本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污泥濃縮室;2、第一絮凝反應室;2a、筒體一 ;2b、筒體二 ;3、第二絮凝反應室;4、澄清分離室;4a、斜管;4b、集水槽;4c、出水管;5、進水管;6、混凝劑投加管;7、水力混合裝置;8、排污管;9、機械攪拌裝置;9a、電機;%、轉軸;9c、葉片;10、助凝劑投加管;11、穿孔隔板;12、污泥循環裝置;12a、輸送管道;12b、旋流器;12c、水泵;12d、環形穿孔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如圖I所示,一種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包括污泥濃縮室I、第一絮凝反應室2、第二絮凝反應室3、澄清分離室4、進水管5以及污泥循環裝置12。污泥濃縮室I呈錐形且其自下而上往外側傾斜且污泥濃縮室I連接有排污管8,進水管5與第一絮凝反應室2之間依次設有能夠向進水管5內添加混凝劑的混凝劑投加管6和能夠使混凝劑與原水充分混合的水力混合裝置7。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上部為呈錐形的筒體一 2a,筒體一 2a的錐度為30。且自下而上往外傾斜,其下部為呈圓筒形的筒體2b,筒體一 2a與筒體2b無縫連接,其中部還設有機械攪拌裝置9。機械攪拌裝置9包括固定在第二絮凝反應室3筒體上的電機9a,電機9a的主軸連接一轉軸%,轉軸9b的下端固連有葉片9c,轉軸9b與第一絮凝反應室2同軸設置且葉片9c位于筒體一 2a內。第一絮凝反應室2中位于葉片9c的下部設有助凝劑投加管10,助凝劑投加管10的出口環繞于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內部。機械攪拌裝置9能夠將第一絮凝反應室2內的混凝劑與需要被澄清的原水充分攪拌發生絮凝反應并將原水從第一絮凝反應室2內提升到第二絮凝反應室3內,澄清分離室4環設在第一絮凝反應室2外側,澄清分離室4與第一絮凝反應室2之間設有第二絮凝反應室3。澄清分離室4包括供絮體沉降的斜管4a和用于回收澄清后的清水的集水槽4b,集水槽4b還連接有出水管4c。污泥濃縮室I位于第二絮凝反應室3的下部并與第二絮凝反應室3以及澄清分離室4 一體制造,污泥濃縮室I、第二絮凝反應室3以及澄清分離室4 一體制造,使整個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的結構更加簡單緊湊。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上腔與第二絮凝反應室3相連通,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下腔與污泥濃縮室I相連通。澄清分離室4與第二絮凝反應室3之間設有穿孔隔板11。污泥濃縮室I連接有污泥循環裝置12,污泥循環裝置12包括輸送管道12a、水泵12c,輸送管道12a的一端為環形穿孔管12d環形穿孔管12d環設在污泥濃縮室I內,輸送管道12a的另一端設有旋流器12b,旋流器12b的下端口位于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上側。本澄清池在工作時,原水從進水管5進入,并從混凝劑投加管6往進水管5內添加混凝劑,混有混凝劑的原水流到水力混合裝置7時,通過水力混合裝置7使原水和混凝劑混合并進入到第一絮凝反應室2內,通過電機9a帶動轉軸9b的轉動,來帶動葉片9c的轉動,對第一絮凝反應室2里的原水進行攪拌,發生絮凝反應后并將絮體輸送到筒體一 2a內;同時并通過助凝劑投加管10往第一絮凝反應室2內添加助凝劑,使生成較大的絮體發生沉降。由于筒體一 2a呈錐形且自下而上往外傾斜,因此能夠使絮體緩慢的進入到第二絮凝反應室3內,增加了較小的絮體在第二絮凝反應室3內生成較大而結實的絮體。通過水力混合裝置7以及機械攪拌裝置9的動力,將較小的絮體自下往上輸送并輸送到第二絮凝反應室3,使較大的絮體沉降到污泥濃縮室I內,水流以較快速度通過穿孔隔板并轉折而上,未被截留的小的絮體繼續沉降,當水流上升至澄清分離室4。在澄清分離室4發生沉降時,水流經斜管4a沉淀澄清后流入到集水槽4b進行收集,并可通過出水管4c流出澄清池外,沒有沉降的絮體再得到加速沉降留。隨著絮凝反應室的運行時間的增長,其內部污泥濃度隨之增加,需要進行排泥,排泥時,開啟水泵12c將污泥濃縮區內的污泥送到設置在構筑物頂端的旋流器12b,進行高密度顆粒與泥水分離,高密度顆粒從分離器下端出口噴入絮凝反應室繼續參與絮凝反應,而泥水從分離器上端出口溢出,通過管道輸入污泥濃縮池,這樣就形成了外排污泥中的高密度顆粒回收循環,增加了第一絮凝反應室2內的高密度顆粒的濃度,使第一絮凝反應室2更加充分的發生絮凝反應。而沉降的絮體回落到污泥濃縮室I并經排污管8排出。濃縮后的帶不溶介質顆粒污泥大部分從污泥濃縮室I被吸入第一絮凝反應室2循環參與絮凝反應。回流循環量的多少可通過調節機械攪拌裝置9的轉速來控制。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污泥濃縮室I、第一絮凝反應室2、筒體一 2a、筒體二 2b、第二絮凝反應室3、澄清分離室4、斜管4a、集水槽4b、出水管4c、進水管5、混凝劑投加管6、水力混合裝置7、排污管8、機械攪拌裝置9、電機9a、轉軸%、葉片9c、助凝劑投加管10、穿孔隔板11、污泥循環裝置12、輸送管道12a、旋 流器12b、水泵12c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1.ー種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包括污泥濃縮室(I)、第一絮凝反應室(2)、第二絮凝反應室(3)、澄清分離室(4)、污泥循環裝置(12),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連接有進水管(5),所述的進水管(5)依次設有混凝劑投加管(6)和水力混合裝置(7),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的底部設有排污管(8),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呈筒狀且其中心設有機械攪拌裝置(9),所述的澄清分離室(4)環設在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外側且澄清分離室(4)與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之間設有第二絮凝反應室(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位于所述的第二絮凝反應室(3)的下部,所述的澄清分離室(4)與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之間設有穿孔隔板(11),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上腔與所述的第二絮凝反應室(3)相連通,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下腔與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相連通,所述的第ー絮凝反應室(2)與一助凝劑投加管(10)相連通,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與所述的污泥循環裝置(12)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連接有污泥循環裝置(12),所述的污泥循環裝置(12)包括輸送管道(12a)、水泵(12c),所述的輸送管道(12a)的一端部為環形穿孔管(12d)且環設于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內,所述的輸送管道(12a)的另一端設有旋流器(12b),所述的旋流器(12b)的下端ロ位于所述的第ー絮凝反應室(2)的上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澄清分離室(4)包括供絮體沉降的斜管(4a)和用于回收澄清后的清水的集水槽(4b),所述的集水槽(4b)還連接有出水管(4c)。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械攪拌裝置(9)包括固定在第二絮凝反應室(3)筒體上的電機(9a),所述的電機(9a)的主軸連接ー轉軸(9b),所述的轉軸(9b)的下端固連有葉片(9c),所述的轉軸(9b)與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同軸設置且所述的葉片(9c)位于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內腔中部,所述的助凝劑投加管(10)的出口位于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下部。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絮凝反應室(2)的上部為呈錐形的筒體一(2a)且自下而上往外傾斜,其下部為呈圓筒形的筒體ニ(2b),所述的筒體一(2a)與所述的筒體ニ(2b)無縫連接且所述的葉片(9c)位于所述的筒體一(2a)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體一(2a)的錐度為15° 45°。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濃縮室(I)呈錐形且其自下而上往外側傾斜,錐體的錐度為15° 5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屬于水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它解決了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的絮凝反應的程度不夠理想且結構較為復雜、造價較高的問題。本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包括污泥濃縮室、第一絮凝反應室、第二絮凝反應室、澄清分離室、污泥循環裝置,污泥濃縮室的底部設有排污管,第一絮凝反應室中心有機械攪拌裝置,澄清分離室環設在第一絮凝反應室外側且澄清分離室與第一絮凝反應室之間設有第二絮凝反應室,污泥濃縮室位于第二絮凝反應室的下部,澄清分離室與污泥濃縮室之間設有穿孔隔板。本高密度機械攪拌澄清池具有絮凝反應的程度較好、出水優且結構簡單的優點。
文檔編號C02F1/52GK202754864SQ20122041665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2日
發明者章文潔 申請人:章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