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業廢水處理用布水設施,尤其涉及一種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
背景技術:
在采用水解酸化池加改良型氧化溝進行工業廢水處理的工藝中,水解酸化工藝可將工業廢水中大分子物質轉化為小分子物質,將環狀結構轉化為鏈狀結構,使廢水的BOD/ COD比進一步提高,提高了工業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后續的消毒處理創造良好的環境。水解酸化反應器良好運行的重要條件之一是保障污泥與工業廢水之間的充分接觸,工業廢水在池內分布的均勻狀況直接影響水解酸化反應速度及出水水質。為使進入池內的工業廢水分布均勻與克服死區,普遍在水解酸化池內設置布水系統,布水系統兼有布水和水力攪拌的功能。現有布水系統由設置在水解酸化池中多個布水器構成,布水器是在一定的工作面積上按一定規律布置工業廢水進水量的裝置,最常用的是在工作面上均勻布水的布水器。布水器可起到使工業廢水均布的作用,確保各單位面積的進水量基本相同,使進入池內的工業廢水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大反應截面上的迅速反應,從而提高水解酸化池出水水質。 如圖Ia-圖Ic所示,在現有水解酸化池Ie中常用的布水器為帶反射翼板的單孔反射布水器,主要包括引進工業廢水的進水管加、與進水管連接的配水箱:3e及由配水箱引出的若干布水管4e。配水箱3e在池內均布排列設置,進水管2e為一體干線管道,依次連接各配水箱3e引入工業廢水,再通過配水箱3e由若干布水管如將工業廢水均勻分布到池底各部位工作面。現有布水系統的主要缺陷是(1)采用管道結構串行依次給各配水箱!Be進水,由于進水管2e中的水頭損失,這樣的進水結構必然造成管道前端和管道末端連接的配水箱得水量不等,水質情況各異。由此造成了活性污泥在水解酸化池底面各處濃度不均勻,導致水解酸化處理效果各處不相同,活性污泥濃度高處則工業廢水可生化性提高明顯,而活性污泥低處工業廢水的可生化性無明顯提高,在工業廢水排出時又將該池內處理效果不同的工業廢水再次混合,使得水解酸化池的整體處理效果不理想。目前的水解酸化處理效果為 COD去除率為15-25%,B0D/C0D值為0. 23-0. 26比較低,而PH值為6. 7-7. 0比較高。(2)現有配水箱:3e為集成設置的整體結構,成套購置,設備自身對結構要求非常嚴格,且設備自重較大,須固定安裝于水解酸化池頂部,由于水解酸化池池體容量有限,很難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給設備的安裝、調節及日后維護帶來諸多困難。(3)帶反射翼板的單孔反射布水器采用不銹鋼材質,價格昂貴,因此設備的初期投入及后期運行維護投入均很高,性價比低。進水管2e為封閉管道,維修時管內積水無法排出,影響正常維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通過改進布水系統結構實現均勻布水,提高工業廢水的可生化性,且設備成本降低,便于安裝維護。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包括若干布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水解酸化池頂部設置一個或多個相互平行且帶有活動蓋板的配水渠,所述配水渠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相對的兩池壁且與池壁垂直設置,配水渠一端壁上設有進水孔且在底部設有放空管;貫穿配水渠全長在渠底沿渠設置縱橫多列上端口高于配水渠渠底、下端口伸至渠外可拆裝連接的豎直置位的配水管,所述配水管上端口高于所述進水孔上沿,且在配水管上端口逆水流側設有堰口 ;所述若干布水管的上端口分別可拆裝連接所述配水管的下端口,布水管下端部垂直水解酸化池底面且以下端口與池底面保有距離均勻排布固定設置。所述布水管以其下端口定位,其分布密度彡1根/m2。所述布水管下端口距水解酸化池底面的距離為200-250mm。在各布水管的下端口與所述水解酸化池底面之間增設固定于池底面的錐頂反射臺,所述錐頂反射臺以其錐頂尖與布水管下端口正對設置,布水管下端口與錐頂尖的距離為50-70mm、與水解酸化池底面距離< 300mm。所述錐頂反射臺的錐頂母線與軸線間夾角為35° -55°。在所述配水管上端口逆水流側設置的堰口為V形堰口。所述配水管上端口的標高誤差< 士 2mm。所述配水渠的活動蓋板是由若干活動單元板組合而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采用配水渠進水、配水管多點分散的布水結構代替了原來的管道進水、配水箱集中式布水結構,這種改進結構使水流無論從配水渠任何部位通過布水管落至池底,都保證布水管水量的均衡、充足以及池底水質的統一性。水流進入渠道后,通過上端口標高誤差< 士2mm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配水管上的V形堰口流入布水管,可以使渠道內水流分配均勻,各布水管進水水量相同,顯著提高了布水系統水流分配的均勻性,使活性污泥在池底各處的濃度相同,污泥作用產生相同的處理效果,保證了生化反應的同時和統一性,提高出水水質的穩定性。且系統本身可調節V形堰口水位, 具有一定的調節功能。( 配水渠與配水管結構的組合,對水解酸化池池底水起到極好的水力攪拌作用,有助于提升水解酸化反應池中COD的去除率。尤其與布水管下端口垂直正對設置了錐頂反射臺,使布水管下端口的射流沿錐面向四周散開,更加強化了水利分配和水利攪拌的功效,有效提升了工業廢水的處理效率。COD去除率達30-35%,B0D/C0D值達 0. 25-0. 3,pH值達到6. 5-6. 8,處理效果較現有系統明顯提高。(3)采用帶有活動蓋板的配水渠,克服了現有封閉進水管道維護困難的缺陷,同時便于隨時觀測進水狀況。打開進水渠上的活動蓋板中任一部位的活動單元板即可方便地進行監察、維護和修理。(4)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整體結構的布水器不同,整個系統由分散的不同結構環節構成,每個結構環節都能自由拆裝,如配水管、布水管,配水渠蓋板等,可開展多個工作面不同環節同時進行施工,現場組裝及運輸都極為簡單;結構分散均布的特點給檢修和維護也帶來極大方便,與現有采用整體設備操作空間狹小相比,工作空間寬敞,操作方便。(5)放空管的設置使在系統停運或例行檢修中,配水渠內的工業廢水可通過放空管進行排空處理,保護設備,便于維修。(6) 本實用新型中的結構件,尤其是使用量大的配水管、布水管均采用PVC材質,設備輕便,成本降低;構件多為可拆裝連接,采用的鋼帶卡子等連接件也比現有有布水器的法蘭連接節省材料,整個布水系統初期投入費用及后期維護費用都遠低于現有布水系統,且使用壽命長。(7)由于配水管上端口高于配水渠進水孔上沿,使進水孔保持淹沒狀態,有助于攔截進水中的漂浮物質。
圖Ia是現有采用帶反射翼板的單孔反射布水器布水系統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Ib是圖Ia的A-A剖視圖;圖Ic是圖Ia的B-B剖視圖;圖加是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沘是圖加的C-C剖視圖;圖2c是圖加的D-D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配水渠去除活動蓋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E-E剖視圖;圖5是錐頂反射臺與布水管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中Ie水解酸化池,2e配水箱,3e進水管,如布水管,1水解酸化池,2配水渠,3 活動蓋板,31活動單元板,4布水管,5配水管,51管套,6進水孔,7V形堰口,8綱帶卡子,9 固定架,10錐頂反射臺,11放空管,12固定鋼筋。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圖加 圖4示出一種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包括若干布水管4,其特征在于在水解酸化池1頂部設置一個或多個相互平行且帶有活動蓋板3的配水渠2,上述配水渠2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相對的兩池壁且與池壁垂直設置;配水渠一端壁上設有進水孔6且在底部設有放空管11 ;貫穿配水渠全長在渠底沿渠固定設置縱橫多列上端口高于配水渠渠底、下端口伸至渠外的可拆裝連接的豎直置位的配水管5,配水管5的上端口高于配水渠進水孔6上沿,且在配水管上端口逆水流側設有V形堰口 7 ;配水管5上端口的標高誤差< 士2mm。本例中,配水管5通過以緊配合嵌裝入固定在配水渠渠底過孔上的套管51中,可插拔安裝其上。上述若干布水管4的上端口分別通過綱帶卡子8可拆裝連接配水管5的下端口,布水管4下端部垂直水解酸化池1底面且以下端口與池底面保有距離均勻排布固定設置。上述布水管4以其下端口定位,其分布密度根/m2。布水管下端口距水解酸化池底面的距離為200-250mm。在實際制作中,布水管下端口可通過固定架及綱帶卡子按設定距離及密度固定在水解酸化池底面。如圖5所示,為提高布水系統的布水均勻性及水利攪拌功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最佳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布水系統中各布水管的下端口與上述水解酸化池底面之間增設固定于池底面的錐頂反射臺10,錐頂反射臺10的錐頂母線與軸線間夾角為 35° -55°。錐頂反射臺10以其錐頂尖與布水管4下端口正對設置,布水管4的下端口與錐頂尖的距離為50-70mm、與水解酸化池底面距離< 300mm。
5[0028]在實際制作中,錐頂反射臺10采用鋼筋混凝土砌制,并通過固定鋼筋12固定在水解酸化池1底部。布水管下端口通過砌入錐頂反射臺的固定架9及鋼帶卡子8固定在錐頂反射臺10上。本例中,固定架9為兩根角鋼,用于夾緊布水管下端口,再用鋼帶卡子8箍緊。上述配水渠2的活動蓋板3是由若干活動單元板31組合而成。打開進水渠上的活動蓋板中任一部位的活動單元板即可方便地進行監察、維護和修理。具體實施例 經在天津市津南雙橋污水處理廠使用,在面積為iaiiX 12m = 144m2的水解酸化池中,設置兩個長12米、寬1. 4m的配水渠,每個配水渠中布有70根DN40配水管,1根DN50 放空管,安裝時,配水管上端口的標高誤差彡士2mm;布水管4的出水孔孔徑為Φ40πιπι;正對布水管下端口在池底面設置錐頂反射臺10,布水管與錐頂反射臺10的錐頂尖的距離為 60mm,與水解酸化池底面的距離為^Omm ;布水管以其下端口定位,其分布密度=1根/m2, 錐頂反射臺10的錐頂母線與軸線的夾角為45°。進入池內的工業廢水的B0D/C0D值=0. 18-0. 22,pH值=6. 8-7. 5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及原理如下工作時,待處理的工業廢水由進水孔6首先進入水解酸化池1的配水渠2,隨水不斷流入,待配水渠水位上升到配水管5的V形堰口 7時,水流自動進入貫穿配水渠全長分散布置的配水管內并流入與其連接的布水管4中。整個布水系統中各布水管內的水在10余秒內均勻布于池底,由于布水管4的下端口垂直對準錐頂反射臺10的錐頂尖,這樣,使布水管下端口的射流沿錐面向四周散開,更加強化了水利分配和水利攪拌的功效,使池底部的泥水進行劇烈混合,充分反應,良好的水解酸化工藝大大提高了工業廢水的可生化性,提高COD去除率,進而為后續的好氧處理提供了便利條件,提升了工業廢水的處理效率。本系統,由于獲得良好的泥水混合效果,保證污泥濃度,還控制了易燃、惡臭氣體產生,保護綠色環境。處理結果經采用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對上述水解酸化池體內各不同部位工業廢水取樣測試,各部位的折合活性污泥濃度均在16000-17000mg/L范圍內,均勻性良好,保證了出水水質。對水解酸化處理后的工業廢水取樣測試C0D去除率達30-35 %與采用現有布水系統的COD去除率15-25 %相比有明顯提高。B0D/C0D值 =0. 25-0. 3,與采用現有布水系統的B0D/C0D值=0. 23-0. 26相比有較大提高;pH值= 6. 5-6. 8,與采用現有布水系統的PH = 6. 7-7. 0相比減小。水流的停留時間由采用現有布水系統的5 6個小時延長到現在的6 7個小時,進一步提升了處理效果。以上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狀及材料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包括若干布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水解酸化池頂部設置一個或多個相互平行且帶有活動蓋板的配水渠,所述配水渠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相對的兩池壁且與池壁垂直設置,配水渠一端壁上設有進水孔且在底部設有放空管;貫穿配水渠全長在渠底沿渠設置縱橫多列上端口高于配水渠渠底、下端口伸至渠外可拆裝連接的豎直置位的配水管,所述配水管上端口高于所述進水孔上沿,且在配水管上端口逆水流側設有堰口 ;所述若干布水管的上端口分別可拆裝連接所述配水管的下端口,布水管下端部垂直水解酸化池底面且以下端口與池底面保有距離均勻排布固定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以其下端口定位,其分布密度> 1根/m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下端口距水解酸化池底面的距離為200-25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各布水管的下端口與所述水解酸化池底面之間增設固定于池底面的錐頂反射臺, 所述錐頂反射臺以其錐頂尖與布水管下端口正對設置,布水管下端口與錐頂尖的距離為 50-70mm、與水解酸化池底面距離< 300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錐頂反射臺的錐頂母線與軸線間夾角為35° -55°。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水管上端口逆水流側設置的堰口為V形堰口。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管上端口的標高誤差< 士 2mm。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的活動蓋板是由若干活動單元板組合而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業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用水渠配水式布水系統,包括若干布水管,其特征是在水解酸化池頂部設置一個或多個帶有活動蓋板的配水渠,配水渠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相對的兩池壁且與池壁垂直設置,配水渠端壁上設有進水孔,底部設有放空管;貫穿配水渠全長在渠底沿渠設置縱橫多列上端口高于配水渠渠底、下端口伸至渠外的豎直配水管,配水管上端口高于進水孔上沿且設有V形堰口;布水管的上端口可拆裝連接配水管的下端口,布水管下端部垂直水解酸化池底面且以下端口與池底面保有距離均勻排布固定設置;布水管的下端口與池底面之間設錐頂反射臺。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實現均勻布水,提高工業廢水的可生化性,設備成本降低,便于安裝維護。
文檔編號C02F3/28GK202193661SQ20112030447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2日
發明者何濤, 龐志謙, 廉偉杰, 楊海, 王向會, 王君, 王森, 胡光彬, 賈濤, 鄭鑫, 高曉芳 申請人:天津市華水自來水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