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我國是水資源最短缺的國家之一,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迫切需要開發合適的污水資源利用技術。目前常用的水處理技術有物理處理法如沉淀法、離心法等,化學處理法如絮凝、混凝、中和法等,膜分離法如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法等,與常用的污水處理方法比, 生態法水處理具有處理成本低廉、處理效果明顯,并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等優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成本低廉,處理效果好的生態法水處理系統。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位于山腳的污水池、一山體、一位于山頂的山頂水池、一位于山腳的凈水池, 所述的污水池和山頂水池通過水泵、水管相連,其特征還在于所述的山腳周圍還設有一環形集水溝,所述的集水溝與凈水池相連。進一步,所述的環形集水溝和凈水池之間還連接有一水處理裝置。進一步,所述的水處理裝置可以為砂濾、炭濾、微濾、超濾之一或者它們的組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生態法水處理系統應用于污水處理的具體流程為原污水(一般為生活污水)排入山底的污水池,污水池兼具收集污水和調節混勻的作用;污水池的水通過水泵、水管等提升裝置提升到山頂水池,山頂水池水滿之后,通過溢流的方式從山頂往山底流動,污水流經山林生態系統,山林生態系統對污水進行處理,在山坡植被的吸附吸收作用、山地土壤的吸附吸收作用、山地上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及其他作用下,得到凈化; 經山林生態系統處理的水滲流到山底,由山底的環形集水溝收集后,再進入凈水池回用,另外,根據處理要求及是否需要回用的情況,可選擇水處理裝置進行深度處理后再匯入凈水池。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生態法水處理系統的污水池、凈水池、集水溝在山谷的基礎上構建,山頂水池利用山頂地形自然口形成的凹坑或溝壑構建;本處理工藝及系統根據情況盡可能利用山體原有的地勢地貌構建,生態法處理,不用添加化學藥劑,降低成本的同時也避免了二次污染。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生態法水處理系統基本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生態法水處理系統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0012]如圖1、圖2所述,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包括一位于山腳的污水池1、一山體5、 一位于山頂的山頂水池4、一位于山腳的凈水池7,山頂水池利用山頂地形自然形成的凹坑或溝壑構建,污水池1和山頂水池4通過水泵2、水管3相連,山腳周圍還設有一環形集水溝 8,環形集水溝8與凈水池7相連,根據需要還可以在環形集水溝8和凈水池7間設一水處理裝置6,所述的水處理裝置可以為砂濾、炭濾、微濾、超濾之一或者它們的組合。具體使用時,原污水(一般為生活污水)排入山底的污水池1,污水池1兼具收集污水和調節混勻的作用;污水池1的水通過水泵2、水管3提升到山頂水池4,山頂水池4水滿之后,通過溢流的方式從山頂往山底流動,污水流經山體5的山林生態系統,山林生態系統對污水進行處理,在山坡植被的吸附吸收作用、山地上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及其他處理作用下,得到凈化;經山林生態系統處理的水溢流到山底,由山底的環形集水溝8收集后, 再進入凈水池7回用,另外,根據水質及是否需要回用的情況,可選擇水處理裝置6進行深度處理后再匯入凈水池7。盡管結合優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實用新型,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位于山腳的污水池、一山體、一位于山頂的山頂水池、一位于山腳的凈水池,所述的污水池和山頂水池通過水泵、水管相連,其特征還在于所述的山腳周圍還設有一環形集水溝,所述的集水溝與凈水池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形集水溝和凈水池之間還連接有一水處理裝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處理裝置可以為砂濾、炭濾、微濾、超濾之一或者它們的組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生態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位于山腳的污水池、一山體、一位于山頂的山頂水池、一位于山腳的凈水池,所述的污水池和山頂水池通過水泵、水管相連,其特征還在于所述的山腳周圍還設有一環形集水溝,所述的集水溝與凈水池相連。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生態法水處理系統的污水池、凈水池、集水溝在山谷的基礎上構建,山頂水池利用山頂地形自然形成的凹坑或溝壑構建;本處理工藝及系統根據情況盡可能利用山體原有的地勢地貌構建,生態法處理,利用山林生態系統處理污水,不用添加化學藥劑,降低成本的同時也避免了二次污染。
文檔編號C02F9/14GK202046940SQ20112016951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5日
發明者任以偉, 俞海橋, 宋曉銘, 王俊川 申請人:廈門市威士邦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