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市政給水、排水及水污染環境治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
背景技術:
我國城市的污水處理近幾十年的努力,覆蓋面已經達到80%左右,據不完全統計, 全國擁有污水處理廠約2200座,各種水處理裝置應運而生。目前應用的澄清池種類主要有機械攪拌澄清池、水利循環澄清池、泥渣懸浮澄清池、脈沖澄清池等。上述方案的缺點在于懸浮澄清池耐沖擊負荷差,在水量水溫變化時難于實現懸浮狀態,達不到澄清效果;脈沖澄清池管理較為復雜,投資較高;水利循環澄清池結構較為復雜,反應時間較短,遇沖擊負荷時出水不穩定;機械攪拌澄清池,結構復雜,建設費用較高,維護費用高。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上述技術方案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一體化成型的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本專利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種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包括池體,池體內設置由旋流器、混合器、反應器和消能器構成的反應單元,所述旋流器側壁設置加藥管和進水管,底部設置收泥管,收泥管側壁設置進氣管,所述反應單元與池壁之間設置導流筒,以使反應單元與導流筒之間構成絮凝區、導流筒與池壁之間構成沉淀區,所述沉淀區底部設置排泥管,所述池壁上設置出水堰。本專利所述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其工作流程如下澄清池工作時,進水和藥劑分別從進水管和加藥管進入旋流器,污泥從收泥管通過進氣管氣體的氣提作用進入旋流器,與進水和藥劑混合后,一同進入混合器進行混合反應。混合液通過混合器后,進入反應器和消能器,然后進入導流筒和反應區之間的絮凝區, 進行絮凝反應。最后混合液通過絮凝區進入沉淀區,在沉淀區進行泥水分離。清水從澄清池出水堰排放,污泥一部分循環到收泥管,再進入旋流器,另一部分污泥通過排泥管排出澄清池。本專利所述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將絮凝、混合、沉淀功能統一結合,功能全面;設備結構簡單,一體化成型,有利于大規模推廣。
下面根據附圖及實施例對該專利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本專利整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池體2、旋流器;3、混合器;4、反應器;5、消能器;6、加藥管;7、進水管;8、收泥管;9、進氣管;10、導流筒;11、絮凝區;12、沉淀區;13、排泥管;14、池壁;15、反應區;16、出水堰。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包括池體1,池體1內設置由旋流器2、混合器3、反應器4和消能器5構成的反應單元,所述旋流器2側壁設置加藥管6和進水管7, 底部設置收泥管8,收泥管8側壁設置進氣管9,所述反應單元與池壁14之間設置導流筒 10,以使反應單元與導流筒10之間構成絮凝區11、導流筒10與池壁14之間構成沉淀區12, 所述沉淀區12底部設置排泥管13,所述池壁14上設置出水堰16。本專利所述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其工作流程如下澄清池工作時,進水和藥劑分別從進水管7和加藥管6進入旋流器2,污泥從收泥管8通過進氣管9氣體的氣提作用進入旋流器2,與進水和藥劑混合后,一同進入混合器3 進行混合反應;混合液通過混合器3后,進入反應器4和消能器5,然后進入導流筒10和反應區15之間的絮凝區11,進行絮凝反應;最后混合液通過絮凝區11進入沉淀區12,在沉淀區12進行泥水分離。清水從澄清池出水堰16排放,污泥一部分循環到收泥管8,再進入旋流器2,另一部分污泥通過排泥管13排出澄清池。本專利所述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將絮凝、混合、沉淀功能統一結合,功能全面;設備結構簡單,一體化成型,有利于大規模推廣。本技術領域中的相關技術人員應當熟悉到,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對上述實施例所做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
權利要求1. 一種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池體內設置由旋流器、混合器、反應器和消能器構成的反應單元,所述旋流器側壁設置加藥管和進水管,底部設置收泥管,收泥管側壁設置進氣管,所述反應單元與池壁之間設置導流筒,所述沉淀區底部設置排泥管, 所述池壁上設置出水堰。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包括池體,池體內設置由旋流器、混合器、反應器和消能器構成的反應單元,反應單元與池壁之間設置導流筒,以使反應單元與導流筒之間構成絮凝區、導流筒與池壁之間構成沉淀區。本專利所述新型旋流反應澄清池,將絮凝、混合、沉淀功能統一結合,功能全面;設備結構簡單,一體化成型,有利于大規模推廣。
文檔編號C02F1/52GK202028242SQ201120085979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9日
發明者周菁華, 李巖, 王興全, 王茂才, 王靜, 陳彥, 顧之東 申請人:北京中聯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