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及其構建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態控制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及其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河流是人類賴以生存生產和生活的水環境,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河流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劇增,污廢水的排放量也快速增長,導致許多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20年來,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國家及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地表水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2009中國環境公報》指出,中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其中,203條河流408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I -III類、IV-V 類和劣V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7. 3%,24. 3%和18. 4%。對河道的治理在經歷了工程治理(如水力調度、清淤、曝氣)、自然改造階段后,逐漸發展到生態修復階段。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進入河流綜合治理和生物生態修復階段,相繼開展河流的修復工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國外已有案例的初步嘗試和探索階段。現有的河道修復技術可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異位修復需將水體引到鄰近的反應器或處理系統,工程投資大,一般用于修復小規模的嚴重污染的河道。原位生物修復主要指在河道生態系統中,充分利用河道的水文、水力及護岸等條件,進行近自然河道生態修復,而無需將河水引出河道外處理,無二次污染,相對投入少,運行費用低。目前河道的原位修復主要是通過曝氣與引入水生物相結合,如CN 10151^64A公開的《城市黑臭河涌生態治理及綜合利用方法》、CN101580296A公開的《一種治理富營養化河湖的生態方法》等;或者通過生態浮床的構建來凈化水質,如CN101514054A公開的《一種組合型生態浮床裝置》、CN201264948公開的《生態浮島》等。以上技術一方面可以通過植物吸收降解水體的污染物,更一方面浮島可為原生動物、輪蟲、濾食性魚類提供攝食、繁衍的場所。上述現有技術盡管可以凈化水質、有助于受損河道的生態修復,但在實際的河道治理中并沒有大規模的推廣應用,主要由于以下原因我國大部分河流的補給是以雨水為主,因此存在明顯的汛期、枯水期,河流水位、水量、流速不穩定,造成水生植物生態系統凈化效果的不穩定;在國家節能減排工作的努力下,工業及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率逐步提高, 雨水涇流等面源污染對河道污染的貢獻逐步提高,而現在的河岸未能起到有效的污染物緩沖降解作用;河流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出現問題后的局部治理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目前,現有對生態河道的研究及同類河道生態修復技術大多數仍為宏觀性的定性研究,而且定性研究也多是針對某一特定區域或某一河道的治理而進行的,因此,代表性不強,缺乏普遍性和實用性。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及其構建方法,是在不改變河道原有的形態的前提下進行的,減少了對河道現狀的干擾,避免了明顯的人工痕跡,有利于河道健康生態系統的形成與恢復;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的岸坡生態
4緩沖帶、植物重建區、水生植物帶、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等各個子系統有機結合、錯落有致、 形成了立體輪廓線。岸坡生態緩沖帶的主要作用是加固岸坡、消減涇流污染;濱水植物帶的構建完成了河道岸坡陸生生態系統與河流水體生態系統的過渡;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植物的選擇綜合了凈化效果、生理生態以及整體觀賞效果等因素,即可通過降解、吸附、沉淀等作用減少水體的污染物,又可增加水體的溶解氧、為水生動物提供生存的空間及適宜的生境。通過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可在較少投入的前提下,使受損的河道生態系統趨于健康,實現水質與生態的持續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及景觀效果得已恢復和重現。本發明了提出了一種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包括岸坡生態緩沖帶、植物重建區、水生植物帶、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有利于河道生態壞境和河道景觀的恢復;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克服了現有技術治理河道方法中對河道干擾較大,人工痕跡明顯, 缺乏普遍性和實用性等缺陷,能夠在較少投入的前提下,使受損的河道生態系統重新恢復并保持健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岸坡生態緩沖帶、植物重建區、水生植物帶、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其中,所述岸坡生態緩沖帶構建在河道岸坡上,所述植物重建區構建在河道消落帶,所述水生植物帶構建在河道中,所述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于河道中放養。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所述岸坡生態緩沖帶包括種植在岸坡頂部的喬木植物,以及種植在岸坡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群;其中,所述喬木植物是柳樹、松樹或楊樹, 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是女貞、扶芳藤、小冠花或紫花苜蓿。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所述植物重建區種植的是濕生植物群,所述濕生植物是紅蓼、蒲葦或蘆葦。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所述水生植物帶包括挺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和沉水植物帶;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帶由香蒲帶、菖蒲帶或茭草帶構成,所述浮水植物帶由荇菜、菱或大漂構成,所述沉水植物帶由菹草帶、黑藻帶或狐尾藻帶構成。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所述底棲動物是螺或蛘,所述水生動物是鰱魚、 鯽魚或草魚。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所述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河道岸坡構建岸坡生態緩沖帶,在河道消落帶構建植物重建區,在河道中構建水生植物帶,及在河道中放養底棲動物及水生動物。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中,所述的在河道岸坡構建岸坡生態緩沖帶是指在當年2-3月份,在所述河道岸坡頂部種植所述喬木植物,種植密度是每隔4-6 米一株;將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種植于坡度為1 :2-1 5的岸坡處,其中,所述女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式進行種植,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5 - 35株,所述扶芳藤采用扦插的方法進行種植,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0-30株,所述小冠花和紫花苜蓿采用種子播撒的方法種植,每 1000平方米播種的種子量小冠花為0. 8-1. 0kg,紫花苜蓿為0. 6-0. Skgo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中,所述在河道消落帶構建植物重建區是指當年3月份開始,在所述河道的消落帶,以播種的方式種植紅蓼,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6-8個穴,每穴播種子8-12粒,以根苗移植的方式種植蒲葦和蘆葦,所述蒲葦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2叢,每叢15-25棵,所述蘆葦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5-22株。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中,所述水生植物帶的構建于當年的 2-4月份進行;
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帶的種植區域位于水深0-0. ail處;其中,所述香蒲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叢2-3株,每平方米8-16叢,所述菖蒲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叢3-4株,每平方米10-18叢, 所述茭草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叢2-4株,每平方米12-14叢;
其中,所述浮水植物帶的種植區域位于水深0. 2-0. 5m處;其中,所述荇菜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5-35株,所述菱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3-5株,所述大漂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5-35株;
其中,所述沉水植物帶的種植區域位于水深小于兩倍透明度的區域處;其中,所述菹草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38-55株,所述黑藻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8_16 株,所述狐尾藻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4-6株。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中,所述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的放養方法是在當年的3-4月份,將所述底棲動物放養在離常水位水平距離一米以內的河道區域,放養量0. 5-2Kg/m2 ;在次年的3-4月份間,將所述水生動物放養到河道中,放養密度為 10-20尾/m3,放養魚苗的規格為50-100g/尾。本發明中,“常水位”是經過長時期對河流水位的觀測后,得出的,在一年或若干年中,有50%的水位等于或超過該水位的高程值。本發明針對河道功能單一,生物群落單一,生態及景觀功能嚴重退化的問題,提出一種輕污染的無能耗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及其構建方法,將河道視為有機生命體,通過植物群落的重構提高水體水質水生態狀況,運用科學的技術與方法優化河道生態系統,提升河道作為生態廊道的生態及景觀功能。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由岸坡生態緩沖帶、植物重建區、水生植物帶、底棲動物和水生生物構成,構建工作在當年2月份-次年4月份開展,具體如下
岸坡生態緩沖帶的構建岸坡頂部種植喬木植物如柳樹、松樹、楊樹等,每隔4-6米一株。在坡度1 :2-1 :5的岸坡種植灌木以及草本植物,植物選擇根據河道所在的地區選擇,盡量選擇適應氣候能力強、成活率高、根系發達、抗逆性強、根系固土能力強、耐粗放管理、水質凈化效果好的植物。消落帶植物重建區的構建消落帶是指河流、湖泊、水庫周邊等因周期性水位漲落而被淹沒和出露成陸的區域,河流消落帶是地表滲流污染物流入河流的最后的屏障。在河流的消落帶構建濕生植物群落以實現該區域植被的恢復,如紅蓼帶(每平方米6-8個穴,每穴播種子8-12粒)、蒲葦帶(每平方米1-2叢,每叢15- 棵)、蘆葦帶(每平方米15-22株)寸。水生植物帶的構建水生植物帶包括挺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挺水植物帶和浮水植物帶靠近河岸,可借助生態浮床為載體也可通過直接在河流種植物方式構建。挺水植物帶可由香蒲帶(每叢2-3株,每平方米8-16叢)、菖蒲帶(每叢3-4株,每平方米10-18叢)、或者茭草帶(每叢2-4株,每平方米12-14叢)等構成。浮水植物帶可由荇菜帶(每平方米25-;35株)、菱帶(每平方米3-5株)、大漂帶(每平方米25-;35株)等組成。在水深小于兩倍透明度的區域構建沉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可由菹草帶(每平方米38-55株)、黑藻帶(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8-16株)、狐尾藻帶(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4_6株)等構成。水生生物群落構建水生生物主要指底棲動物和高等的魚類的構建。其中底棲動物,主要放養在離常水位水平距離一米以內的河道區域,,通常放養密度為0. 5-2Kg/m2,放養時間通常放在構建水生植物系統后一到三個月內進行,放養品種根據河道本身水文水質特征,通常可采用螺、蛘等;高等魚類,主要指鰱魚、鯽魚和部分草魚等,放養時間為次年的 3到4月,放養密度為10-20尾/m3,放養魚的規格為50_100g /尾。本發明提出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是通過岸坡生態緩沖帶、濱水區消落帶、水生植物帶和水生生物群落的構建,完善河道生態系統,與其他現有的河道治理技術相比較優點如下
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是在不改變河道原有的形態的前提下進行的,減少了對河道現狀的干擾,避免了明顯的人工痕跡,有利于河道健康生態系統的形成與恢復;
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有機結合、錯落有致、形成了立體輪廓線。岸坡生態緩沖帶的主要作用是加固岸坡、消減面源(涇流)污染;濱水植物帶的構建完成了河道岸坡陸生生態系統與河流水體生態系統的過渡;水生植物群落是河流水質凈化與改善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水生動物(包括底棲和魚類等)則是實現河道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植物是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植物的選擇綜合了凈化效果、生理生態以及整體觀賞效果等因素,即可通過降解、吸附、沉淀等作用減少水體的污染物,又可增加水體的溶解氧、為水生動物提供生存的空間及適宜的生境;
水生動物(底棲和魚類)是河道生態系統健康完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底棲動物的選取原則是耐污和耐高濁度,底棲生物能夠分泌粘性物質,促進水體透明度的改善和水質的凈化,而且有利于水體與植物、水生其它生物的傳質;魚類的放養原則是,在河道植物生態構建完畢,并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逐步,分批次引入,用來控制水生植物的過量生長和增加系統的傳質等,魚類的引入,必將帶來人的參與,比如垂釣等, 最終形成良好健康的河道生態系統。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可在較少投入的前提下,使受損的河道生態系統趨于健康,實現水質與生態的持續有效改善,景觀及生態效果得已重現。
圖1是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平面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剖面示意圖。其中1是喬木植物,2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群,3是濕生植物群,4是挺水植物帶,5 是浮水植物帶,6是沉水植物帶,7是河道,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的范圍是從濕生植物群到整個河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結合以下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保護內容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在不背離發明構思的精神和范圍下,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想到的變化和優點都被包括在本發明中,并且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為保護范圍。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包括岸坡生態緩沖帶、植物重建區、水生植物帶、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其中,岸坡生態緩沖帶構建在河道岸坡上,植物重建區構建在河道消落帶,水生植物帶構建在河道中,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于河道中放養。結合如圖1和圖2,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岸坡生態緩沖帶包括種植在岸坡頂部的喬木植物1,以及種植在岸坡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群2 ;其中,喬木植物是柳樹、 松樹或楊樹,灌木和草本植物是女貞、扶芳藤、小冠花或紫花苜蓿。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植物重建區種植的是濕生植物群3,濕生植物是紅蓼、蒲葦或蘆葦。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水生植物帶包括挺水植物帶4、浮水植物帶5和沉水植物帶6 ;其中,挺水植物帶4由香蒲帶、菖蒲帶或茭草帶構成,浮水植物帶5由荇菜、 菱或大漂構成,沉水植物帶6由菹草帶、黑藻帶或狐尾藻帶構成。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所述底棲動物是螺或蛘,所述水生動物是鰱魚、 鯽魚或草魚。本發明是在河道7原位構建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具體構建方法如下
在2-3月份開展岸坡生態緩沖帶的構建。在岸坡頂部種植一排喬木植物如柳樹、松樹、 楊樹等,每隔4-6米一株。在移植喬木樹苗前挖好樹穴,樹穴大小為樹種地徑8-12倍,深度為40-50cm。在坡度1:2-1:5的岸坡處,灌木和草本植物通過組合構建圖案布于護坡處。女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式進行,每平方米25 - 35株,起苗應選擇陰天進行,苗根帶土,根系不能暴曬和風吹,在備好的栽植穴內。在喬、灌木種苗移植時,應注意埋土至苗株根際原有土痕時輕提苗木一下,使根系舒展,扶正填土踏實,澆定根水,有利成活。扶芳藤的種植采用扦插的方法,插入土中的枝條深度為1-1. 5cm,密度為每平方米20-30株。小冠花和紫花苜蓿采用種子播撒的方法進行,每1000平方米播種的種子量分別為0. 8-1. Okg和0. 6-0. Skgo3月份開始進行消落帶植被的恢復。紅蓼采用播種的方式進行,3月初在岸坡每平方米6-8個,深約7-15cm,每穴播種子8_12粒,蓋上草木灰或細土約Icm左右,待苗長出2-3片真葉時,勻苗、補苗,確保每穴有苗2-4株。蒲葦和蘆葦采用根苗移植的方式,覆土時,植株周圍再加3-5cm的草木灰或細土,蒲葦為叢生植物每平方米1-2叢,每叢15-25棵、 蘆葦帶為每平方米15-22株。進行水生植物帶的構建。水生植物帶包括挺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 宜在2-4月份構建。挺水植物帶和浮水植物帶靠近河岸,可借助生態浮床為載體也可通過直接在河流種植物方式構建。挺水植物帶位于水深0-0. 2m處種植,香蒲帶(每叢2-3株,每平方米8-16株)、菖蒲帶(每叢3-4株,每平方米10-18株)、或者茭草(每叢2_4株,每平方米12-14叢)帶構成。若直接在河道中種植,入土深度為3-7cm。浮水植物的種植區域位于水深0. 2-0. 5m處,采取拋種法,包裹無紡布包裹種植土和植物的根部,向水中拋灑,密度如下荇菜帶每平方米25-35株、菱每平方米3-5株、大漂每平方米25-35株。在水深小于兩倍透明度的區域構建沉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可由菹草帶(每平方米38-55株)、黑藻帶(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8-16株)、狐尾藻帶(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4_6株)構成。菹草、 黑藻種植時取其芽苞,撒播在種植水域。狐尾藻種植時,采用竹叉種植法即用一頭帶叉的竹竿,作業人員乘船用竹叉叉住植株的莖部,叉入水中。水生生物群落構建。水生生物主要指底棲動物和高等的魚類的構建。其中底棲動物,放養時間通常放在構建水生植物系統后一到三個月內進行,放養品種根據河道本身水文水質特征,通常可采用螺、蛘等,主要放養在離常水位水平距離一米以內的河道區域,放養密度為0. 5-2Kg/m2 ;高等魚類可采用鰱魚、鯽魚或部分草魚等,放養時間為次年的3到4 月,放養密度為10-20尾/m3,放養魚的規格為50-100g/尾。實施例1
在上海市浦東區某河流的構建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所實施河道長300米。 本實施例所構建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岸坡生態緩沖帶由柳樹(每隔5m —株)、扶芳藤 (密度為每平方米25株)、紫花苜蓿(每1000平方米播撒0. 7千克)構成,消落帶植物重建區采用紅蓼(每平方米6個穴,每穴播種子8粒),水生植物帶由菖蒲(每叢4株,每平方米12 叢)、菱(每平方米4株)、菹草(每平方米38株)構成,底棲動物和水生生物群落構建由螺(放養密度為lKg/m2)和花白鰱魚(放養密度為10尾/m3,放養魚的規格為60g/尾)構成。本實施例中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具體如下,
在當年2月份,在河道岸坡頂部種植所述柳樹,種植密度是每隔5米一株;在坡度為1 2-1 5的岸坡處,將扶芳藤和紫花苜蓿通過組合構建圖案布于護坡處,扶芳藤采用扦插的方法進行種植,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5株,紫花苜蓿采用種子播撒的方法種植,每1000平方米播撒0. 7Kg。當年3月份開始,在河道的消落帶以播種的方式種植紅蓼,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6 個穴,每穴播種子8粒。于當年的3月份構建水生植物帶于水深0. an處構建挺水植物帶,以每叢4株,每平方米12叢的種植密度種植菖蒲;于水深0. ^!處構建浮水植物帶,以每平方米4株的種植密度種植菱;于水深1. 2m處構建沉水植物帶,以每平方米38株的種植密度種植菹草。在當年的4月份,將螺以lKg/m2的放養密度放養到在離常水位水平距離0. 8米的河道區域;在次年的3月份,將花白鰱魚放養到河道中,放養密度為10尾/m3,放養魚的規格為60g/尾。本實施例中,在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構建后河道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水生植物優勢群落由原來的水葫蘆轉變為多種水生植物共有,河道景觀呈現了縱橫立體的景觀展示,河道水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污染物經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得到有效的去除,其中COD的降解率達20%-30%,TN的降解率達20%-55%,TP的降解率達25%_40%。實施例2
在山東省微山縣某一南四湖入湖河流的下游構建本發明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所實施河道長200米。本實施例所構建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中,岸坡生態緩沖帶由楊樹(每隔 5m 一株)、女貞(密度為每平方米30株)、小冠花(每1000平方米播撒0. 8千克)構成,消落帶植物重建區采用蘆葦(每平方米20株),水生植物帶由香蒲(每叢2株,每平方米10叢)、 荇菜(每平方米30株)、黑藻(每平方米20叢)和狐尾藻(每平方米20叢)構成,水生生物群落構建由螺(放養密度為1. ^(g/m2)、草魚(放養密度為15尾/ m3,放養魚的規格為50g/尾)
9構成。本實施例中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具體如下,
在當年2月份,在河道岸坡頂部種植所述楊樹,種植密度是每隔5米一株;在坡度為1 2-1 5的岸坡處,將女貞和小冠花通過組合構建圖案布于護坡處,女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法進行種植,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30株,小冠花采用種子播撒的方法種植,每1000平方米播撒0. 8Kg。當年3月份開始,在河道的消落帶以根苗移植種植蘆葦,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0 株。于當年的3月份構建水生植物帶于水深0. Im處構建挺水植物帶,以每叢2株,每平方米10叢的種植密度種植香蒲;于水深0. 3m處構建浮水植物帶,以每平方米30株的種植密度種植荇菜;于水深Im處構建沉水植物帶,以每平方米20株的種植密度種植黑藻和狐尾藻。在當年的4月份,將螺以1. 5Kg/m2的放養密度放養在離常水位水平距離1米的河道區域;在次年的4月份,將草魚放養到河道中,放養密度為15尾/m3,放養魚的規格為 50g/尾。本實施例中,在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構建后河道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水生植物優勢群落由原來的喜旱蓮子草轉變為多種水生植物共有,河道景觀優美、水質得到了持續有效的改善,污染物經本發明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得到有效的去除,其中COD的降解率達15%-30%,氨氮的降解率達30%-50%,河流水質達到COD小于30 mg/L,氨氮小于1. 5 mg/L0
權利要求
1.一種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岸坡生態緩沖帶、植物重建區、水生植物帶、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其中,所述岸坡生態緩沖帶構建在河道岸坡上,所述植物重建區構建在河道消落帶,所述水生植物帶構建在河道中,所述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于河道中放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生態緩沖帶包括種植在岸坡頂部的喬木植物,以及種植在岸坡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群;其中,所述喬木植物是柳樹、松樹或楊樹,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是女貞、扶芳藤、小冠花或紫花苜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重建區種植的是濕生植物群,所述濕生植物是紅蓼、蒲葦或蘆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帶包括挺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和沉水植物帶;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帶由香蒲帶、菖蒲帶或茭草帶構成, 所述浮水植物帶由荇菜、菱或大漂構成,所述沉水植物帶由菹草帶、黑藻帶或狐尾藻帶構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棲動物是螺或蛘,所述水生動物是鰱魚、鯽魚或草魚。
6.如權利要求1所述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河道岸坡構建岸坡生態緩沖帶,在河道消落帶構建植物重建區,在河道中構建水生植物帶, 及在河道中放養底棲動物及水生動物。
7.如權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河道岸坡構建岸坡生態緩沖帶是指在當年2-3月份,在所述河道岸坡頂部種植所述喬木植物,種植密度是每隔4-6米一株;將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種植于坡度為1 :2-1 5的岸坡處,其中, 所述女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式進行種植,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5 - 35株,所述扶芳藤采用扦插的方法進行種植,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0-30株,所述小冠花和紫花苜蓿采用種子播撒的方法種植,每1000平方米播種的種子量小冠花為0. 8-1. 0kg,紫花苜蓿為0. 6-0. Skgo
8.如權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河道消落帶構建植物重建區是指當年3月份開始,在所述河道的消落帶,以播種的方式種植紅蓼, 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6-8個穴,每穴播種子約8-12粒,以根苗移植的方式種植蒲葦和蘆葦, 所述蒲葦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2叢,每叢15-25棵,所述蘆葦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 15-22 株。
9.如權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帶的構建于當年的2-4月份進行;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帶的種植區域位于水深0-0. an處;其中,所述香蒲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叢2-3株,每平方米8-16叢,所述菖蒲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叢3-4株,每平方米10-18叢, 所述茭草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叢2-4株,每平方米12-14叢;其中,所述浮水植物帶的種植區域位于水深0. 2-0. 5m處;其中,所述荇菜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5-35株,所述菱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3-5株,所述大漂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5-35株;其中,所述沉水植物帶的種植區域位于水深小于兩倍透明度的區域處;其中,所述菹草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38-55株,所述黑藻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8_16株,所述狐尾藻帶的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20-35叢,每叢4-6株。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態反應系統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的放養方法是在當年的3-4月份,將所述底棲動物放養在離常水位水平距離一米以內的河道區域,放養量0. 5-2Kg/m2 ;在次年的3-4月份間,將所述水生動物放養到河道中,放養密度為10-20尾/m3,放養魚苗的規格為50-100g/尾。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包括岸坡生態緩沖帶、植物重建區、水生植物帶、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其中,所述岸坡生態緩沖帶構建在河道岸坡上,所述植物重建區構建在河道消落帶,所述水生植物帶構建在河道中,所述底棲動物和水生動物于河道中放養。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河道生態反應器系統的構建方法。本發明方法具有投入低、環境友好等優點,有效的實現了水質的改善、生態功能的提升、景觀的呈現三種效益的統一,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C02F3/32GK102206005SQ20111007228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4日
發明者何國富, 劉偉, 李娟 申請人: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