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物活性復合填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境工程學科中的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生物活性復合填料的的制備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在當前污水處理技術領域中,活性污泥法是應用最多的污水處理工藝。然而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工藝本身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制約了其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如活性污泥法易發生污泥膨脹、高污泥產率、污泥分離特性較差、脫氮除磷效果不穩定及處理過程惡臭污染問題一直困擾污水廠設計及運行。由于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因此對于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工藝,如何通過改善其系統內活性污泥的特性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對于活性污泥法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在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的污泥回流工段增加污泥強化池,池中裝有特殊制備的生物活性復合填料,作為微生物的培養基質和附著載體;使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中一部分回流污泥進入污泥強化池停留一段時間,與生物活性復合填料進行充分接觸后,按不同比例回流到活性污泥法的曝氣池或粗格柵、初沉池。通過這一過程,在生物活性復合填料的共同作用下,具有特定代謝功能的微生物,如芽孢桿菌屬,硫桿菌屬,假單胞菌屬,微球菌屬,產堿桿菌屬,不動桿菌屬,氣單胞菌屬等目標菌屬在池內部得到富集、活化和增殖,可使系統內活性污泥的性能得到改善,污水的處理效果得到強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步驟以一定比例的鋸末、腐殖酸有機肥、粉煤灰、剩余活性污泥、粘土等材料制備生物活性復合填料。在制備該生物活性復合填料過程中,也可添加鐵、鎂化合物及纖維素。將上述生物活性復合填料加入設在污泥回流系統中的污泥強化池。該池底部設有曝氣裝置,主要作用是提供少量的溶解氧,同時起到對污泥與填料的攪拌混合接觸作用。污泥強化池中間為裝填填料的金屬籠,金屬籠分為2部分,下半部裝填浮石填料,上半部裝填生物活性復合填料。污泥培養池的頂部有進泥管,中部和底部有排泥管。該污泥強化池的設計和運行參數為生物活性復合填料和浮石填料的體積比為 1 2 ;培養池中污泥停留時間為M 48小時;污泥濃度維持在8,000 10,000mg/L ;溶解氧在0. 5mg/L ;培養池間歇曝氣12小時。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1、系統運行穩定,脫氮除磷效果較好,不易出現污泥膨脹,可實現污水、污泥處理過程的無臭化。2、系統內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泥水分離特性,污泥產率低,可大幅度減輕污泥處理負擔。3、操作簡單易行,適合于對常規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的升級改造。
具體實施例方式1.制備生物活性復合填料按一定比例將鋸末、腐殖酸有機肥、粉煤灰、剩余活性污泥、粘土等材料攪拌混合、 成型烘干,使其比重為0. 95 1,長為3 km,直徑1. 0 1. 5cm。在制備該生物活性復合填料過程中,也可添加鐵、鎂化合物及纖維素。2.設置污泥強化池在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的污泥回流工段,單獨設置污泥強化池,其容積大小應根據回流污泥的流量而定。該池頂部有進泥管,中部和底部有排泥管,底部設有微孔曝氣裝置。污泥強化池中部為裝填生物活性填料的金屬籠,金屬籠分為2部分,下半部裝填浮石填料,浮石填料為直徑2 3cm左右的形狀不規則的天然浮石。該污泥強化池的運行參數為生物活性復合填料和浮石填料的體積比為1 2; 培養池中污泥停留時間為M 48小時;污泥濃度維持在8,000 10,000mg/L ;溶解氧在 0. 5mg/L ;培養池間歇曝氣12小時。3.運行方式使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中10 20 %回流污泥進入污泥強化池停留M 48 小時,與生物活性復合填料進行充分接觸后,按不同比例回流到活性污泥系統的曝氣池或粗格柵、初沉池。
權利要求
1.本發明的使用特征是以一定比例的鋸末、腐殖酸有機肥、粉煤灰、剩余活性污泥、 粘土等材料制備生物活性復合填料,在此過程中,也可添加鐵、鎂化合物及纖維素。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物活性復合填料的制備和使用方法,屬于環境工程學科中的污水處理技術領域。為了改善污水生物處理系統內的活性污泥生物特性,本發明在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的污泥回流工段增加污泥強化池,池中裝有一種特殊制備的生物活性復合填料,作為微生物的培養基質和附著載體,然后使污水處理系統中一部分回流污泥進入污泥強化池停留一定時間,與生物活性復合填料進行充分接觸,再按不同比例回流到活性污泥法的曝氣池或粗格柵、初沉池。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不易出現污泥膨脹,污泥產率低,可實現污水、污泥處理過程的無臭化,適合于對常規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系統的升級改造。
文檔編號C02F3/10GK102173506SQ20111006663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1日
發明者尹軍, 崔星華, 趙可 申請人: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