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效除渣除油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效除渣除油池,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工業廢水處理以及冷卻 水循環處理的高效除渣除油池。
背景技術:
傳統直接冷卻水處理工藝是采用一次旋流沉淀池和二次平流沉淀池的組合方案。 該方案處理工藝簡單,操作管理方便,對氧化鐵皮的去除率較高,但存在清渣不及時和除油 效果不理想的問題1、傳統的平流沉淀池端部設計的儲泥區緊鄰沉淀區,由于受刮油刮渣 機刮渣耙行程的限制,與儲泥區緊鄰的沉渣區內部分沉渣無法徹底去除,存在清渣不及時 和沉渣積存的問題,長期下去,必將影響沉淀池除渣效果;2、平流沉淀池常規的除油技術 有鋼帶除油技術,浮筒除油技術和管式除油技術,但上述三種除油技術均存在較大的缺 陷,首先,鋼帶除油技術存在除油面效小,收油能力差等缺點;浮筒除油技術存在除油面積 小,油水不宜分離等缺點;管式浮油技術同樣存在除油面積小,管道易堵和老化的問題。最 近又出現一種新的除油設備,即浮油回收機,該設備采用一種新型集油帶,該集油帶具有化 學性質穩定,收油效率高等特點,但該除油設備在使用時通常將集油帶放在集油槽內,由于 設于集油槽內,減小了集油帶與油的接觸面積,同樣存在著除油面積小的缺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克服了公知工業廢水處理系統或者冷卻水處理 系統的缺點。本實用新型高效除渣除油池包括進水區、沉淀區、除油區、清水區以及刮油刮渣 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區、沉淀區、除油區、清水區順次依序從池體的一端排列到池體的 另一端;所述刮油刮渣機設置于池體頂部軌道上,并且刮渣耙底部接觸到沉渣區底部,以保 證有效刮渣。所述進水區設置于池體一端,其包括配水井、配水閥和配水槽,進水區內設置有一 個隔斷,該隔斷將進水區分為配水井和配水槽兩個區域,該兩個區域通過安裝于隔斷底部 上的配水閥連通。所述沉淀區為高效除渣除油池的除渣工作區域,與進水區之間有隔斷,通過穿設 于隔斷底部的配水管相連通,所述沉淀區包括儲泥區、沉渣區和刮渣耙防掉支墩,其中儲泥 區為一個低于沉渣區底平面的凹設于臨近進水區的用于儲存污泥的區域,所述沉渣區是沉 淀區的底部區域,其中刮渣耙防掉支墩靠設于儲泥區與沉渣區相鄰處的立壁上,防止刮渣 耙掉入儲泥區,同時可以保證沉渣區的污泥更完全的被刮渣耙刮入儲泥區中。所述除油區包括浮油擋板和浮油回收機,其中浮油擋板設置于鄰近于清水區隔斷 的除油區的頂部,用于阻擋浮油絮狀物通過三角堰流入清水區,同時可以使浮油絮狀物集 中,以方便設置于鄰近位置的浮油回收機對浮油絮狀物進行回收處理;所述的清水區設置 于與進水區相對的一端,其通過隔斷與除油區隔離,清水區與除油區通過三角堰相連通,所述三角堰設置于清水區與除油區隔斷的頂部。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原水經過加藥后進入配水井,通過配水閥進入配水槽,再通過 配水管均勻配水后進入沉淀區,加藥后的原水,通過物理化學反應,廢水中的懸浮物在藥劑 的作用下聚集成較大的絮凝體,廢水中的油類物質在藥劑的作用下形成較大的絮狀物漂浮 在水面上。在藥劑、重力和浮力等的作用下,懸浮物最終沉淀于沉渣區,形成沉淀污泥,浮油 絮狀物匯集于廢水水體表面。沉淀污泥通過刮油刮渣機推送至刮渣耙防掉支墩處進入儲泥 區,沉淀后廢水在刮油刮渣機和水流的作用下流向除油區,位于廢水水體表面的浮油絮狀 物被擋在浮油擋板處,由浮油回收機收集后處理,清水從浮油擋板底部流出經三角堰進入 清水區。在整個運行過程中不需要專人值崗,只需定期處理儲泥區的污泥和浮油回收機回 收的浮油即可,故運行管理比較方便。采用了該技術方案的除渣除油池具有除渣和除油雙重處理效果,不僅能有效去除 懸浮物,更能有效的去除浮油,具備能耗低、池體結構簡單,占地省,單位面積負荷高,處理 周期短,出水水質好、運行管理方便等特點。該實用新型不僅適用于工業直接冷卻循環水處 理而且也可廣泛用于工業廢水處理等領域。
圖1為本實用新型高效除渣除油池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構及功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高 效除渣除油池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高效除渣除油池具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其包括進水區 A、沉淀區B、除油區C、清水區D以及刮油刮渣機9,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區A、沉淀區B、除 油區C、清水區D順次依序從池體的一端排布到池體的另一端;所述刮油刮渣機9設置于池 體頂部軌道上,并且刮渣耙底部接觸到沉渣區底部,以保證有效刮渣。所述進水區A設置于池體一端,其包括配水井1、配水閥2和配水槽3,進水區A內 設置有一個隔斷,該隔斷將進水區分為配水井1和配水槽3兩個區域,該兩個區域通過安裝 于隔斷底部上的配水閥2連通。所述沉淀區B為高效除渣除油池的除渣工作區域,與進水區A之間有隔斷,通過穿 設于隔斷底部的配水管4相連通,所述沉淀區B包括儲泥區5、沉渣區8和刮渣耙防掉支墩 6,其中儲泥區5為一個低于沉渣區底平面的凹設于臨近進水區A的用于儲存污泥的區域, 所述沉渣區8是沉淀區的底部區域,其中刮渣耙防掉支墩6靠設于儲泥區5與沉渣區8相 鄰處的立壁上,防止刮渣耙掉入儲泥區5,同時可以保證沉渣區8的污泥更完全的被刮渣耙 刮入儲泥區5中。所述除油區C包括浮油擋板10和浮油回收機11,其中浮油擋板10設置于鄰近于 清水區D隔斷的除油區的頂部,用于阻擋浮油絮狀物通過三角堰12流入清水區,同時可以 使浮油絮狀物集中,以方便設置于鄰近位置的浮油回收機11對浮油絮狀物進行回收處理; 所述的清水區D設置于與進水區A相對的一端,其通過隔斷與除油區C隔離,清水區D與除 油區C通過三角堰12相連通,所述三角堰12設置于清水區D與除油區C隔斷的頂部。[0016]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原水經過加藥后進入配水井1,通過配水閥2進入配水槽3,再 通過配水管4均勻配水后進入沉淀區B,加藥后的原水,通過物理化學反應,廢水中的懸浮 物在藥劑的作用下聚集成較大的絮凝體,廢水中的油類物質在藥劑的作用下形成較大的絮 狀物漂浮在水面上。在藥劑、重力和浮力等的作用下,懸浮物最終沉淀于沉渣區8,形成沉淀 污泥,浮油絮狀物匯集于廢水水體表面。沉淀污泥通過刮油刮渣機9推送至刮渣耙防掉支 墩6處進入儲泥區5,沉淀后廢水在刮油刮渣機9和水流的作用下流向除油區C,位于廢水 水體表面的浮油絮狀物被擋在浮油擋板10處,由浮油回收機11收集后處理,清水經三角堰 12進入清水區D。在整個運行過程中不需要專人值崗,只需定期處理儲泥區的污泥和浮油 回收機回收的浮油即可,故運行管理比較方便。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 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屬 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高效除渣除油池,其包含有進水區(A)、沉淀區(B)、除油區(C)、清水區(D)以及刮油刮渣機(9),其特征在于,進水區(A)、沉淀區(B)、除油區(C)、清水區(D)順次依序從池體的一端排列到池體的另一端;所述沉淀區(B)包含有沉渣區(8),沉渣區為沉淀區的底部區域;所述清水區(D)設置于與進水區(A)相對的一端,其通過隔斷與除油區(C)隔離,清水區(D)與除油區(C)通過三角堰(12)相連通;所述刮油刮渣機(9)設置于池體頂部軌道上,并且刮渣耙底部接觸到沉淀區(B)底部。
2.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除渣除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區(A)內部設置一縱向隔 板,將進水區(A)分為配水井(1)和配水槽(3),其中配水井(1)和配水槽(3)通過設置于 縱向隔板下端的配水閥(2)聯通,并且配水井(1)緊鄰池體端頭,配水槽(3)緊鄰沉淀區。
3.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除渣除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B)與進水區(A)之間 有隔斷,通過穿設于隔斷底部的配水管(2)相連通。
4.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除渣除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B)還包含有儲泥區 (5),其中儲泥區(5)為一個低于沉渣區(8)底平面的凹設于臨近進水區(A)的用于儲存污 泥的區域。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除渣除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B)還包括刮渣耙防 掉支墩(6),所述刮渣耙防掉支墩(6)靠設于儲泥區(5)與沉渣區⑶相鄰處的立壁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除渣除油池,其特征在于,除油區(C)還包括浮油擋板 (10)和浮油回收機(11),所述浮油擋板(10)設置于鄰近于清水區⑶隔斷的除油區(C) 的頂部,所述浮油回收機(11)設置于臨近于浮油擋板(10)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除渣除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堰(12)設置于除油區 (C)與清水區(D)之間隔斷的頂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工業廢水、冷卻循環水等領域的高效除渣除油池,所述的高效除渣除油池集除油與除渣于一體。由混凝、沉淀、除渣以及除油等技術組成,同時具有除渣和除油的雙重處理效果,其主要包括進水區、沉淀區、除油區、清水區以及刮油刮渣機。本實用新型進水經加藥后先通過進水區的配水井和分配槽進入沉淀區,懸浮物混凝沉降到下部的沉渣區,并通過刮油刮渣機推送進入儲泥區,浮油絮狀物在水流和刮油刮渣機的雙重作用下被推流到除油區的浮油擋板處,通過浮油回收機收集處理,清水從浮油擋板底部流出經三角堰溢流至清水區。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能耗低、池體結構簡單,占地省,單位面積負荷高,處理周期短,出水水質好、運行管理方便。
文檔編號C02F1/40GK201737741SQ20102028955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0日
發明者劉曉紅, 劉歡, 孫福利, 王莉, 邊廣義 申請人:中冶東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