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生物鏈構造技術修復河湖水系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體修復技術,具體涉及河湖水系生物鏈構造技術。
背景技術:
河湖水系原有的生態系統,又稱原生凈化系統,是由存在于其中的礫石、河床及河 岸材料以及生長于其中的水生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以及大型水生植物構成。這一系 統具有一定的水質凈化能力,可以對外來污染物進行稀釋、分解。但是,隨著河湖水體污染 的日益嚴重,原生凈化系統遭到破壞,河湖水系原有的凈化能力逐漸減弱;當外來污染達到 一定程度以后,則原生凈化系統的凈化能力徹底消失,并隨著污染的累積,污染程度不斷加 劇,最終導致水體的惡化和水環境功能的喪失。城市中以再生水作為補水水源輸入河湖,其 水質中部分污染物質的濃度相對較高,對現有十分脆弱的城市河湖的原生凈化系統造成一 定程度的破壞,且原生凈化系統凈化能力有限,不能滿足凈化再生水的需要。所以必須對部 分河湖缺失的原生凈化系統進行強化,構造生物鏈,對消失的原生凈化系統進行恢復和重 建,使其具備一定的凈化功能及耐沖擊能力,以應對再生水輸入后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目前公知的河湖水體修復或凈化方法片面強調某一種作用,如物理方法、化學方 法,單一強調水體充氧或注重降低氮、磷、有機物的含量;部分應用的生物方法片面強調水 生植物或微生物的作用,單一種植沉水植物或投放微生物,沒有從河湖水系生態系統的全 面因素和作用加以考慮,因此收效甚微或效果維持時間較短。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本發明利用生物鏈構造技術,提供一種在肯定河湖水 系原有生態結構和功能作用的前提下,采取人為措施加以干預,從構成水系生態系統的重 要元素——水生植物、水生動物、浮游動物等入手,恢復和健全水系生態結構,改善水系功 能,從而同時實現水質的凈化和生態的修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實現河湖水系的健康發展 和良性循環的水體生態修復方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包括如下技術方案生物鏈構造技術修復河湖水系的方法,該方法是在河湖水系中構建生物鏈系統, 該生物鏈系統由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和水生動物組成。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沉水植物可植入河湖水系水底,初次種植密度優選為縱橫 間距30-g0cm,種植面積優選為覆蓋水體面積40-70% ;挺水植物可植入河湖水系水底,種 植面積優選為覆蓋水體面積不超過20%,初次種植密度優選為每平方米1-2株;漂浮植物 和浮葉植物種植面積優選為覆蓋水體面積不超過10%,初次種植密度優選為每平方米1-2 株;水生動物優選為魚類、河蛘和/或螺類,魚類初始放養密度優選為不大于50g/立方米 水,河蛘和/或螺類放養密度優選為不大于Ig/升水。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沉水植物可選自金魚藻、狐尾藻、黑藻、馬來眼子菜、龍須 眼子菜、微齒眼子菜和穿葉眼子菜中的至少三種。
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挺水植物優選為蘆葦、蒲草、菖蒲、鳶尾、水蔥、慈姑和/或 千屈菜。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漂浮植物和浮葉植物優選為菱角、睡蓮、水葫蘆和/或荇
ο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魚類優選為白鰱、鳙魚、鯉魚、草魚和/或鯽魚。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河蛘優選為背角無齒蛘、冠蛘和/或三角帆蛘。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生物鏈系統還可包括浮游動物。如上所述的方法,其中,浮游動物優選為橈足類和/或枝角類動物。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應用本發明的方法構建生物鏈系統,避免了物理或化學 技術對水體的擾動和破壞,適用于水系生態結構受損或不健全的河湖水體。經過該技術處 理的河湖水體接近自然水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自凈能力逐步提高。此外,該系統操作簡 單,投資省,無污染,且不占用河湖水體以外的額外空間,節省土地。應用試驗表明,依照本發明的方法構建生物鏈系統后,生態修復區內水體感官狀 況明顯好于修復區外,水面沒有明顯水華,水體透明度較修復區外提高5-lOcm;生態修復 區內與修復區外相比,氨氮、懸浮物、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葉綠素a的去除率分別為 33%、17%、14%、28%、14%和41 %,主要污染物濃度有明顯降低。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用本發明方法構建的生物鏈系統是由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 和水生動物組成。沉水植物是該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為修復水體所在地區的本地品種,北方 可采用金魚藻、狐尾藻、黑藻、馬來眼子菜、穿葉眼子菜等;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適當引進外 地品種,主要以生長能力強、水質凈化效果好的品種為主。同一水域中沉水植物種類不得少 于三種,初次種植密度為縱橫間距30-80cm,密度過大,不利于植物吸收光照,過小不易形成 群落,植物量少。種植面積應覆蓋水體面積40-70%,覆蓋面積過小,植物不能形成群落,不 利于生長,且凈化效果差,面積過大,富余空間小,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長分蘗,且不利于其它 挺水和浮葉植物及水生動物生長。可采用根部裹泥直接沉入水底的種植方法,也可根據實 際情況采用其它方法。不同種類植物可單獨種植也可分開種植。挺水植物在該系統中主要起凈化和美觀的作用,主要為修復水體所在地區的本地 品種,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適當引進外地品種,主要以生長能力強、水質凈化和景觀效果好 的品種為主,在北方地區應能耐寒越冬,例如可選用蘆葦、蒲草、鳶尾、水蔥、千屈菜等。挺水 植物的種植面積應覆蓋水體面積不超過20%,因其生長繁殖較快,所以初始密度不宜過大。 初次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2株,可采用鐵鍬挖坑直接種植的方式,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 用其它方法。不同種類植物可單獨種植也可分開種植。漂浮植物和浮葉植物在該系統中主要起凈化和美觀的作用,主要為修復水體所在 地區的本地品種,以生長能力強、生物量大和景觀效果好的品種為主,在北方地區應能耐寒 越冬,例如菱角、荇菜等。漂浮植物種植面積應覆蓋水體面積不超過10%,避免過多覆蓋水 體,影響光照,不利沉水植物生長。初次種植密度為每平方米1-2株。
考慮水體深度和景觀效果,沉水、挺水、浮葉植物自岸邊向水體中間的種植順序應 為挺水和浮葉-沉水。挺水和浮葉植物可種在岸邊淺水區,沉水植物可在水體較深區域種 植,漂浮植物可以與其它三類植物交叉種植。水生動物主要指魚類、河蛘、螺類,為生物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藻類含量 高(水體透明度< 20cm)的水體初始放養魚類以白鰱為主,密度為不大于50g/方水;隨著 藻類含量降低(水體透明度增加> 100cm),可以適當增加鳙魚,密度為不大于IOg/方水; 后期沉水植物生長旺盛,水質較好后,可適當增加鯉魚、草魚和鯽魚,三種總密度不大于5g/ 方水。河蛘可以采用修復水體所在地區的本地品種,也可從外地引進,以背角無齒蛘、冠蛘、 三角帆蛘為主,密度為不大于Ig/升水,如果有條件,蛘類宜采用懸掛放養方式,有利于水 體表層藻類的去除。該系統中還可包括浮游動物,主要指橈足類、枝角類等,具體品種可從本地浮游動 物豐富的水體中引進,具體密度沒有要求,可分季節不定期引入。該生物鏈系統中,沉水植物的莖、葉和表皮都與根一樣具有吸收作用,且皮層細胞 含有葉綠素,有進行光合作用的功能,這種結構對水體中營養鹽類的吸收降解及對重金屬 元素的濃縮富集都有很強的作用,因此沉水植物可以有效地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降解人 工合成物質和有害物質等,并釋放氧氣,有利于水生動物生長。同時,沉水植物通過與浮游 藻類爭奪營養、光照而有效抑制藻類的過量生長,從而提高水體透明度。挺水植物可以通過 根系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并減少水面光照。漂浮植物和浮葉植物不僅可以增加水體美 觀,更可以減少水體光照,抑制藻類生長。各類水生植物在發揮各自作用的同時,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增加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有利于水生動物生長,并可以為魚類和浮游動物等提 供覓食和棲息、活動場所,有利于水生動物生長和繁殖。實施例1龍潭西湖生態修復試驗區北京市龍潭西湖水體為再生水補水,水中藻類繁殖旺盛,主要為水華藍藻。生態修 復試驗區面積50平方米,采用防水布四周封閉,底部為湖底原狀底泥,未封閉,修復區內水 體深度0. 6-1. 0米,水體體積30-50方。沉水植物種植品種主要為狐尾藻、黑藻、金魚藻、馬來眼子菜、穿葉眼子菜、龍須眼 子菜、微齒眼子菜,種植面積約50% ;挺水植物主要為蒲草,水體中原有少量蘆葦,種植面積 約10%;漂浮和浮葉植物有菱角、荇菜,種植面積約2%。水生動物主要放養鰱魚和河蛘(背 角無齒蛘和褶紋冠蛘),鰱魚密度35g/立方米,河蛘密度0. 5g/L。因水體中原有一定密度 的浮游動物,故未再引進。生態修復區建成3個月后,現場觀測和水質監測結果顯示,各類植物生長狀況良 好,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均有繁殖、分蘗,菱角和荇菜均結果、開花,魚類和蛘類生長良好; 生態修復區內水體感官狀況明顯好于修復區外,水面沒有明顯水華,水體透明度較修復區 外提高5-lOcm;水質分析結果表明生態修復區內與修復區外相比,氨氮、懸浮物、總磷、總 氮、化學需氧量和葉綠素a的去除率分別為33%、17%、14%、觀%、14%和41%,主要污染 物濃度有明顯降低。
權利要求
1.生物鏈構造技術修復河湖水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是在河湖水系中構建生 物鏈系統,該生物鏈系統由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和水生動物組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植入河湖水系水底,初次種植密度為縱橫間距30-80cm,種植面積為覆蓋 水體面積40-70% ;所述挺水植物植入河湖水系水底,種植面積為覆蓋水體面積不超過20%,初次種植密 度為每平方米1-2株;所述漂浮植物和浮葉植物種植面積為覆蓋水體面積不超過10%,初次種植密度為每平 方米1-2株;所述水生動物為魚類、河蛘和/或螺類,魚類初始放養密度為不大于50g/立方米水,河 蛘和/或螺類放養密度為不大于Ig/升水。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選自金魚藻、狐尾藻、黑 藻、馬來眼子菜、龍須眼子菜、微齒眼子菜和穿葉眼子菜中的至少三種。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為蘆葦、蒲草、菖蒲、鳶尾、 水蔥、慈姑和/或千屈菜。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植物和浮葉植物為菱角、睡蓮、 水葫蘆和/或荇菜。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魚類為白鰱、鳙魚、鯉魚、草魚和/ 或鯽魚。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蛘為背角無齒蛘、冠蛘和/或三 角帆蛘。
8.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鏈系統還包括浮游動物。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游動物為橈足類和/或枝角類動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物鏈構造技術修復河湖水系的方法,該方法是在河湖水系中構建生物鏈系統,該生物鏈系統由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水生動物和浮游動物組成。該方法避免了物理或化學技術對水體的擾動和破壞,適用于水系生態結構受損或不健全的河湖水體。經過該技術處理的河湖水體接近自然水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自凈能力逐步提高。此外,該方法操作簡單,投資省,無污染,且不占用河湖水體以外的額外空間,節省土地。
文檔編號C02F3/32GK102092857SQ20101060810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6日
發明者吳曉輝, 廖日紅, 李壘, 樓春華, 胡秀琳, 許志蘭 申請人: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