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氣懸浮集污和內循環沉降處理污水的方法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一種氣懸浮集污和內循環沉降同步處理污水的方法,采用生化和物理 的方式對污水進行懸浮和沉降分離處理;本發明還公開了實現該方法的處理裝置,提高了 污水處理的效果,大幅縮短了工藝總長度,屬環保污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環保污水處理技術領域中,現有的生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后的生化剩余物無 論比重小于1或大于1的生化污染物都是流入下一單元后,分別對其中的上浮沫子和沉淀 物繼續進行統一分離處理,經過反復消極沉降、濾材過濾或者專用機械進一步去除才能達 到目的,其生化處理單元結構復雜成本高,并且延長了污水處理工藝總長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公開一種氣懸浮集污和內循環強力沉降同步處理污水方法,進行氣懸浮集 污和內循環強力沉降同步的污水處理裝置。本發明進一步公開了實現該方法的處理裝置,有效解決了生化處理裝置,單元內 生化剩余物有效處理收集排除的問題,極大縮短了生化處理的工藝總長度。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
將污水處理裝置分割成上、下分布的生化氣懸浮功能區和無流沉降區的兩個污水處 理區,生化氣懸浮功能區設有曝氣裝置,污水中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水的浮力和曝氣裝 置發出的上升微氣泡表面張力共同作用下隨水流緩慢上升,由污水處理裝置頂部排出,部 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途徑吸附填料區時被吸附式軟件填料吸附完成好氧、厭氧生化過 程,再經生物脫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排出本體;比重大于1的污染物在無流沉降區經內循 環無流沉降與水分離至污水處裝置下部排出,實現比重小于1和比重大于1水的污水中的 生化剩余污染物同步處理。實現本發明方法的具體裝置結構如下
處理裝置的單元本體為箱式或池式結構,其內設有生化裝置,生化裝置的底部為曝氣 床,布水系統與本體的進水口相連接,生化裝置的中部為吸附填料區,側面為懸浮區出水 口,頂部裝置有集污罩與上集污排放口連通,生化裝置內為污水懸浮區,在底部曝氣床發出 的微氣泡表面張力與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由緩慢上升的水流帶動污水中比重小于的污染 物進入吸附填料區,對流經的污水進行吸附處理,完成污染物的好氧、厭氧生化過程;經吸 附填料區吸附后,部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被生物吸附,再經生物脫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 與相連接的下集污道排出本體外;剩余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繼續懸浮至頂部的上集污排放 口排出處理裝置單元本體,單元本體與生化裝置之間的空間為開放式污水無流沉降區;懸 浮區出水口與單元出水口背向設置最長距離的兩端,以保證污水進入無流沉降區后循環沉 降至排出的行程最長,比重大于1的污染物在此區域完成缺氧無流沉降過程;經本體的底 部沉降物收集漏斗與下排污口連通將沉降物排出本體外。
本發明進行污水處理時,污水從生化裝置布水系統進入,經曝氣床微孔暴氣后,在 無數微小氣泡表面張力和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使比重小于1的生化剩余物同水流一起上 升與編織式軟填料吸附區接觸,進行好氧、厭氧、消化反消化等生物降解吸附后,部分經生 化脫膜后由下集污道排出,剩余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水的浮力和微氣泡表面張力作用下 送至上集污排放口排出,剩余的污水進入無流沉降區,經強力沉降后比重大于1的污染物 沉降至下排污口有效排除,清水從單元出水口排除,達到了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在于解決了傳統生化處理工藝中,生化處理單元生化剩余物 流入下一單元反復沉降處理的局面,極大的縮短了工藝總長度,提高了污水處理的精度及 出水標準,降低了基本建設投資和后期的運行費用,本發明處理污水不用加藥除沫。此項技 術可用于大型污水處理新建項目,減少基建投入和運行費用,提高出水標準,也可用于不能 達標排放的改造工程,來提高排放標準,也可用于紡織、印染及其它污水處理工程中單項處 理環節。可廣泛用于城市污水和工業行業污水處理,新建和改造項目。
圖1為發明結構原理圖。其中,1、生化裝置;2、曝氣床;3、布水系統;4、吸附填料區;5、懸浮區出水口 ;6、集 污罩;7、上集污排放口 ;8、單元污水進水口 ;9、單元出水口 ;10、單元本體;11、沉降物收集 斗;12、下排污口 ;13、下集污道;14、無流沉降區;15、氣懸浮區。
具體實施例方式
根據圖1所示在本發明中,處理裝置的單元本體10為箱式或池式結構,其內設有生化 裝置1,生化裝置1的底部為曝氣床2,布水系統3與本體10進水口 8相連接,中部為吸附 填料區4,側面為懸浮區出水口 5,頂部裝置有集污罩6與上集污排放口 7連通,生化裝置1 內為污水懸浮區15,在底部曝氣床2發出的微氣泡表面張力與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由緩慢 上升的水流帶動污水中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進入吸附填料區4,對流經的污水進行吸附處 理,完成污染物的好氧、厭氧生化過程;經吸附填料區4吸附后,部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被 生物吸附,再經生物脫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 12與相連接的13下集污道排出本體1外;剩余 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繼續懸浮至頂部的上集污排放口 7排出處理裝置單元本體1,單元本 體10與生化裝置1之間的空間為開放式污水無流沉降區域14 ;懸浮區出水口 5與單元出 水口 9背向設置使沉降距離最長,以保證污水進入無流沉降區14后循環沉降至排出的行程 最長,該區域為污水無流沉降區14,比重大于1的污染物在此區域完成缺氧沉降過程;本體 10的底部為沉降物收集漏斗11與下排污口 12連通將沉降物排出本體1外,實現本發明目 的。本發明處理裝置的單元可單獨使用還可以數個串聯或并聯使用。
權利要求
一種氣懸浮集污和內循環沉降同步處理污水的方法,將污水處理裝置分割成上、下分布的生化氣懸浮功能區和無流沉降區的兩個污水處理區,生化氣懸浮功能區設有曝氣裝置,污水中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水的浮力和曝氣裝置發出的上升微氣泡表面張力共同作用下隨水流緩慢上升,由污水處理裝置頂部排出,部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途徑吸附填料區時被吸附式軟件填料吸附完成好氧、厭氧生化過程,再經生物脫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排出本體;比重大于l的污染物在無流沉降區經內循環無流沉降與水分離至污水處裝置下部排出,實現比重小于l和比重大于l水的污水中的生化剩余污染物同步處理。
2.實現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處理裝置的單元本體(10) 為箱式或池式結構,其內設有生化裝置(1),生化裝置(1)的底部為曝氣床(2),布水系統 (3)與本體(10)的進水口(8)相連接,生化裝置(1)的中部為吸附填料區(4),側面為懸浮 區出水口(5),頂部裝置有集污罩(6)與上集污排放口(7)連通,生化裝置(1)內為污水懸 浮區(15),在底部曝氣床(2)發出的微氣泡表面張力與水的浮力共同作用下由緩慢上升的 水流帶動污水中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進入吸附填料區(4),對流經的污水進行吸附處理, 完成污染物的好氧、厭氧生化過程;經吸附填料區(4)吸附后,部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被 生物吸附,再經生物脫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12)與相連接的下集污道(13)排出本體(10) 外;剩余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繼續懸浮至頂部的上集污排放口(7)排出處理裝置單元本體 (10),單元本體(10)與生化裝置(1)之間的空間為開放式污水無流沉降區(14);懸浮區出 水口(5)與單元出水口(9)背向設置最長距離的兩端,以保證污水進入無流沉降區(14)后 循環沉降至排出的行程最長,比重大于1的污染物在此區域完成缺氧無流沉降過程;經本 體(10)的底部沉降物收集漏斗(11)與下排污口(12)連通將沉降物排出本體(10)外。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氣懸浮集污和內循環強力沉降同步處理污水方法及裝置,將污水處理裝置分割成上、下分布的生化氣懸浮功能區和無流沉降區的兩個污水處理區,生化氣懸浮功能區設有曝氣裝置,污水中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水的浮力和曝氣裝置發出的上升微氣泡表面張力共同作用下隨水流緩慢上升,由污水處理裝置頂部排出,部分比重小于1的污染物在途徑吸附填料區時被吸附式軟件填料吸附完成好氧、厭氧生化過程,再經生物脫膜后沉降至下集污口排出本體;比重大于l的污染物在無流沉降區經內循環無流沉降與水分離至污水處裝置下部排出,實現比重小于l和比重大于l水的污水中的生化剩余污染物同步處理。采用生化和物理的方式對污水進行懸浮和沉降分離處理;解決了傳統生化處理工藝中,生化處理單元生化剩余物流入下一單元反復沉降處理的局面,縮短了工藝總長度,提高了污水處理的精度及出水標準。
文檔編號C02F3/30GK101983939SQ201010262200
公開日2011年3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25日
發明者李廣洲 申請人:李廣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