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快速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澄清池的改進,尤其涉及一種泥水分離效率高,占地面 積少,停留時間短,出水水質好,建設投資少的快速澄清池。
背景技術:
澄清池主要用于地表水、高濁度原水澄清處理、污水及其回用處理等, 實現泥砂水的分離使水盡快澄清,澄清池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處理噸水占 地面積及投資成本。為實現快速澄清,現有技術較多采用將混合、絮凝反
應及沉淀工藝綜合在一個池內的機械攪拌澄清池,基本結構如圖8所示, 在圓形池9中,同心設置有機械攪拌混凝反應池和帶斜管4的澄清池,根 據池大小刮泥機6傳動分為套軸式中心傳動或針齒盤式側邊傳動,通過可 提升的攪拌裝置,使經第一混凝反應水流至第二混凝反應進一步絮凝使絮 體增大,而后擴散進入澄清池進行澄清分離。中國專利2330649所述泥渣 分離接觸型澄清池,基本屬于此結構。此類澄清池的不足是第一級混凝 室反應水依靠可提升的提耙開啟后進入第二級混凝室反應,然而實際運行 操作中,操作人員為減少操作上的麻煩,通常將攪拌提耙設置為半提耙或 全開啟狀態,導致處理進水未經第一混凝室充分反應就直流上升至第二混 凝室,造成混凝反應不充分,從而降低了后續澄清分離效果,影響出水水 質;為確保處理出水效果,需另外增加價格較高的助凝劑,顯著增加了運 行成本。其次,澄清過程只有一次泥水分離(不包括斜板或斜管分離,下 同),水停留時間長,出水難以達到高要求。第三,處理大型水量(例如 400n^/h及以上)裝置,結構決定旋轉刮泥機只能采用針齒盤式傳動,針齒 盤偏置驅動,刮泥機刮臂又為360度三等分結構,會導致刮耙運行時力學 結構的不穩定,特別是在進水中泥砂含量較大時,容易造成受力不均勻, 進而引起刮臂扭曲變形,影響正常刮泥,最終會使刮泥機損壞;而中心傳 動的套軸式刮泥機,又僅只能用于小水量處理。再就是,此結構澄清池底 部因上部為封閉結構,施工較為困難,因此造成大部分池底難以做到平整, 只能在安裝刮泥機后,修正相關刮板高度滿足運行,對設備結構帶來不良 影響。并且其只能處理低濁度水。針對上述不足人們對機械加速澄清池提 出了多種改進方案中國專利2318216公開的高效沉淀池,重視增進了絮凝反應效果,將 反應區和澄清區分開,改為由相鄰設置的反應區、過渡區、沉淀區組成矩 形結構,反應區由設有多個內置有自上而下曲折起伏折板的孔室彼此鄰接 構成,靠近反應區出口處設有迷宮翼片斜板,過渡區和沉淀區的底部,設 有排泥管,排泥管外接泥漿回流管,泥漿回流管再與進水管連接。雖然此 結構可以采用中心傳動旋轉刮泥機,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例如為提高絮 凝效果將反應區外移,增大了占地面積,而且為確保良好混凝反應效果, 反應區必須有足夠的面積,更是增大了占地,加大了投資和造價,沒有能 充分發揮加速澄清池占地面積小的特點。其次,為使絮凝反應水進入澄清 池后能盡快泥水分離,增設了外置過渡區,同樣也增加了占地。再就是, 澄清過程僅只有一次泥水分離,分離效率低,只能處理低濁度水。
中國專利CN1669945公開的中置式沉淀池,澄清池采用上部正方形下 部圓形結構,內偏置由筒體隔斷的攪拌混凝反應筒,并在澄清池外再旁置 一機械攪拌混合池。采用二級分開機械攪拌混凝,雖然可以避免操作帶來 影響寧凝反應不足,提高混凝效果,然而旁置混合池,同樣增加了占地面 積,如果將其設計得較小,其混凝效果增加又有限;并且在池體外增加一 混合池結構不利于組合布置;其次,上方下圓澄清池,雖然有利于相鄰設 置,以減小占地面積,但下部為適應旋轉刮泥仍然采用圓形截面,未能充 分發揮上下正方形池型同等占地最大池容特點,并且土建施工需分二次進 行,先開挖砌筑成上下全截面正方形池,然后再將下部填補修復成圓形, 增加土建成本;另外,經劇烈機械攪拌混凝反應后溢流進入澄清池,對水 的擾流較大,不利于實現快速分離穩流澄清,從而導致處理水在澄清池中 停留時間要長,影響處理效率或是要增大池容。再就是,澄清過程僅只有 一次泥水分離,分離效率低,只能處理低濁度水。
中國專利CN1683049公開的全中式沉淀池,基本同CN1669945,僅是 減少了外置混合池,減少外置混合池,顯然會降低混凝效果,同樣對快速 澄清是不利的;另外上述其他不足仍然存在。
上述對機械加速澄清池的改進,都只是克服了部分缺點,并且存在"顧 此失彼"現象,即改進一方面,會造成另一方面的損失,仍然存在一些難 以克服的缺陷,例如要么濯凝反應不夠充分,要么為滿足混凝反應增大了 占地面積和投資成本;因而優良的混凝效果與大的占地矛盾沒有得到徹底 解決,為實現快速澄清占地面積還是相對較大。其次,它們存在二個共同缺點 一是澄清分離均只有一次泥水分離,分離效率低,相對停留時間長, 只能處理低濁度水,對高濁度水,不是處理效果難以保證,就是處理能力 降低。二是由于受到旋轉刮泥機只能刮圓面積的限制,澄清池至少下部仍 然要采用圓形結構,雖然有提出上部正方形下部圓形池結構,仍不能充分 發揮占地最大容積(同深度)效應,處理水量仍未能達到占地最大化,多 池共建因不能共壁,也不能實現投資最小化。
申請人再先申請的中國專利CN1840220水處理沉淀池及刮泥機,雖然 提出了一種正方形沉淀池及配套的旋轉刮泥機方案,但僅是單純從污水處 理工藝沉淀角度考慮,未能認識到在水澄清處理中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仍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組合了多種泥水 分離技術于一體,不僅能充分發揮混凝及絮凝效果,而且占地和投資更省, 并有多次泥水分離的快速澄清池。
本發明目的實現,主要改進一是在澄清池上部外和/或內周,增設有混 凝反應槽,使之有長的混凝反應時間,和高的混凝反應效果,達到既提高 混凝反應效果,又不增加占地;二是在澄清池中部再增加一絮凝反應裝置, 進一步使微小顆粒和/或絮體增大,并為多次泥水分離創造條件;三是將原 內置混凝反應室機械攪拌劇烈混凝反應,改為相對平穩的紊流混凝反應, 為快速澄清提供了條件。由此提高了澄清泥水分離效果,實現本發明目的 快速澄清,又基本不增加占地,投資成本也省。具體說,本發明快速澄清 池,包括澄清池體,及上部斜板或斜管分離裝置,內置混凝反應室,分離 裝置上部的出水槽,其特征在于澄清池壁上部有環繞的混凝反應槽,混凝 反應槽內相間設置有紊流裝置,內置混凝反應室中有豎向相間波紋板,環 繞混凝反應槽與混凝反應室間有連通水道,澄清池中下部有相間"人"字 或倒"W"結構渦流絮凝反應裝置。
本發明所說
澄清池體,可以是現有技術的上下全截面圓形池,也可以是申請人再 先公開的上下全截面正方形池,例如圓外切正方形,以及與之配套的旋轉 刮泥機,本發明優先采用上下全截面正方形池,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占 地池容,達到占地最小化,多池合建時,可以通過相鄰共用壁,使占地和 投資都達到最小化;而且正方形澄清池有較圓形更好的水力特性,在澄清過程中還能增進微粒或微絮體的團聚增大。澄清過程池底產生的沉淀泥渣, 如現有技術,可以采用重力排泥,也可以采用刮/吸泥機排泥,視處理水質 而定。 一種較好是在澄清池底設置旋轉刮泥裝置。旋轉刮泥裝置,根據所 選擇池型,可以采用傳動可靠的中心傳動或周邊傳動方式,如果采用上下 全截面正方形澄清池,其旋轉刮臂至少一個端區鉸接有與池平面大至平行 的平行四邊形機構,平行四邊形機構對向桿件上設置有副刮泥裝置,平行 四邊形一桿件在預置外力作用下,保持向外徑向變形,使平行四邊形對向 桿件外端部始終緊靠正方形池壁,并隨刮泥機旋轉作徑向往復伸縮。
澄清池壁上部環繞的混凝反應槽,此設計為本發明一個重要區別特征, 既有長的混凝反應時間,能達到增進混凝反應,又通過懸置結構不增加占 地。經加藥的處理水通過設置其中相間的紊流裝置產生紊流,長的流程及 波動性紊流使藥劑與水充分絮凝反應。紊流裝置相間設置目的, 一是有利 于減小水流阻力,這樣可以降低混凝反應槽及整個澄清池深度,降低工程
造價;二是可以產生"波動性紊流",提高混合絮凝效果。紊流裝置,可 以是網格,波紋板,折板,隔板,以及其它技術人員理解的能產生紊流的 裝置,水通過它們能夠形成紊流產生絮凝,它們可以單一相間設置于混凝 反應槽,也可以混合相間設置。本發明一種較好為采用相間網格,水通過 各種形狀網格肋(例如圓形、矩形、梯形、棱形等)形成繞流產生渦流, 既能產生混凝所需紊流,又形成水力半徑小,更有利于水中微顆粒旋渦運 動,使微小雜質相互接觸增大聚凝顆粒,且其阻力損失又小,最后完全可 以通過自流進入后續處理。環繞的混凝反應槽,可以是在池的外圍,也可 以是在池內壁;其可以是圍繞澄清池基本完整的一環圈,也可以是短于澄 清池周長,本發明優選采用完整的一環圈,長的混凝反應流程更有利于混 凝反應充分,當然技術人員能夠理解到還可以采用將混凝反應槽縱向分隔, 這樣可以有更長的混凝反應。混凝反應槽設置在澄清池上部,主要是從節 省占地考慮,使之既有長的優良的混凝反應效果,又不增加占地。
內置混凝反應室,作用與現有技術相同,在本發明中起繼續混凝反應 作用,本發明采用豎向相間波紋板,通過相間波紋板截面寬窄變化流道, 使水產生紊流,達到既產生絮凝反應效果,同時水流又相對平穩,從而有 利于進入澄清池后的快速泥水分離澄清,較好解決了混凝反應與澄清同池 設置相互影響矛盾。混凝反應室截面可以是圓形,也可以為正方形,還可 以是連通兩側壁的長條形或十字形,當然其他形狀截面也是可以的,只是增加建造成本,本發明較好采用中置圓或正方形截面,其具有較好的水力 流態,并較少占用澄清面積。混凝反應室截面, 一種較好為占澄清池截面
的2-5%,截面過大只是影響澄清池內泥水分離面積,同時也會增加建造成 本。混凝反應室與混凝反應槽的水連通,根據混凝反應室設置方式不同而 異,只要能使兩者水連通均可。
相間"人"字或倒"W"形渦流絮凝反應裝置,為本發明又一重要區 別特征,經二級混凝反應水,通過相間分開的"人"字或倒"W"狹縫上 升,由于流道截面由窄變寬的變化產生渦流,起到進一步絮凝反應,使己 經微絮或還未絮凝顆粒進一步增絮,從而強化了對微小顆粒物的分離效果, 并且此渦流絮凝反應相對更為平穩,不會影響澄清分離,不僅提高了澄清 分離效果,而且還提高了出水水質。此外,增設"人"字或倒"W"結構 渦流絮凝反應裝置,既進一步增加了絮凝反應效果,又為澄清池能夠產生 三次泥水分離創造了條件,經絮凝反應水進入渦流絮凝反應裝置下方,首 先較大絮體沉淀分離,而后進入反應裝置形成渦流絮凝反應,上升流一方 面與來自上部斜板(管)分離區下滑污泥形成接觸沉淀,另一方面在此區 域還進行澄清分離,從而顯著提高了泥水分離效果。"人"字或倒"W" 形渦流絮凝反應裝置,其自身高度較低,不會增加澄清池的深度,因此基 本不會增加造價。如果采用波紋板代替,雖然也能夠形成形渦流絮凝反應, 但會明顯增加池的深度,增加造價。
此外,混凝反應室下部還可以設置導流擴散喇叭口,以增加進入澄清 池布水均勻度,并可使一部分已經形成的大泥渣絮體先行沉淀。
本發明快速澄清池,由于組合了多種泥水分離技術于一體,在不增加 占地情況下..,可以實現二級混凝、 一級助凝和一級絮凝的多次混凝和絮凝 反應,顯著提高了絮凝效果和后續泥水分離效率,不僅縮短了水力停留時 間,可以增大處理能力,并能實現快速泥水分離,而且多次絮凝出水水質 好。因此可以做到不需添加助凝藥劑,也省略了投加設備,也節省了機械 混凝運行費用。不增加占地的多級混凝、絮凝反應,顯著提高了泥水分離 效果,處理能力適應性強,表面負荷高,可以適應各種進水水質、水量變 化,耐水質水量沖擊性好,出水水質優異,特別適用于高濁度水的處理。 特別是采用圓外切上下全截面正方形澄清池,及與之配套的旋轉刮泥機, 可以使相同占地池容最大化,可以節省占地面積約28%左右,相鄰池可以 合建,多池組合更是節省了投資;而且正方形池全截面相等,具有更好的
7水力特性,能充分利用池下部刮泥機轉動,水與正方形池四角碰撞產生紊 流,有利于進一步形成有利于絮凝的雜亂紊流,較圓形池具有更好的絮凝 反應效果,使來自前級混凝反應池中未能充分徹底絮凝反應的藥劑與水及 微絮體,可以得到進一步充分接觸絮凝反應,可使微絮體或微顆粒進一增 大提高易分離性,因而具有比圓形池有更理想的泥水分離效果,此也為正 方形池用于澄清工藝的一大創新。同占地面積、同建設投資,同出水水質,
可提高處理水量約25-28%,節約運行費用30%以上。本發明快速澄清池, 較好解決了充分絮凝與占地矛盾,以及沉淀、澄清、接觸沉淀在同一體內 完成的多次泥水分離, 一個最大特點是,不增加占地,充分提高混凝、絮 凝反應效果和澄清分離效果,因而不僅可以實現快速澄清,處理能力強, 占地處理能力達到最大化,而且出水水質好,耐沖擊負荷能力強。
以下結合幾個優化實施方式,示例性說明及幫助進一步理解本發明, 但實施例具體細節僅是為了說明本發明,并不代表本發明構思下全部技術 方案,因此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總的技術方案限定, 一些在技術人員看來, 不偏離本發明構思的非實質性改動,例如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技術效果的技 術特征簡單改變或替換,均屬本發明保護范圍。
圖1為本發明一種快速澄清池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l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種快速澄清池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用于正方形澄清池刮泥機結構示意圖。 圖5為另一種紊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6為再一種紊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7為另一種紊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8為現有技術機械加速澄清池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參見圖1、 2、 4,本發明快速澄清池,包括上下全截面正方 形池體9,中心懸置圓形無底反應室7,反應筒截面占澄清池截面2-5%,反 應室內置并列相間波紋板3,反應室底有擴大喇叭口8,池底面呈錐形,緊 貼錐底有中心驅動旋轉刮泥機6,池上方區域有斜板或斜管分離裝置4,斜 板或斜管分離裝置上方有若干出水槽2,并相互連通由出水總管11排出, 斜板(管)分離裝置與旋轉刮泥機間(澄清池中下部)有相間"人"字組
8成的渦流反應裝置5,正方形池體上部池壁外圍有一環繞池體周長的絮凝反 應槽12,內相間設有若干網格l。
澄清池中的中心傳動旋轉刮泥機6,主刮臂26上有主刮板23,刮臂兩 端有活動變形的平行四邊形構成的副刮泥機構,用于刮除正方形四角污泥。 平行四邊形副刮泥機構,由設置在刮泥機刮臂26兩未端部45。 ±2°斜置、 有豎向面的斜支座22構成連接支座,斜支座上有豎直立軸14.1和14.2,以 及套設的轉動套18.1和18.2構成轉動鉸鏈(用于連接平行四邊形機構), 對向桿件17.1和17.2及鄰接桿件21和斜支座22,共同組成與池平面平行 的平行四邊形機構,四邊各通過4個轉動支點15活動連接,使之可以產生 平行四邊形變形。平行四邊形機構對向桿件21向兩端(也可以僅為外端)延 長構成擺動副刮臂,其上設置有副刮板20,外端部(靠池壁端)設有滾輪19, 另一端懸吊有平衡配重W。平行桿件17.1和17.2上,設置有鋼絲斜拉繩17.3 和17.4及拉緊調節16.1和16.2,使平行四邊形保持平行(也可以在桿件17.1 和17.2上設置接地支撐輪維持平衡)。平行四邊形桿件17.1靠刮臂26端 通過鋼絲繩24、及設置在斜支座22及豎向面上的兩個轉向定滑輪懸掛有配 重25,其下垂重力使平行四邊形機構始終保持外張變形,從而使平行四邊 形對向桿件21副刮臂外端滾輪19始終保持貼池壁面,使刮泥機以正方形 澄清池中心為圓心旋轉時,刮臂端部增設的平行四邊形刮泥機構,能在旋 轉過程中保持依池壁作徑向往復擺動F,依正方形軌跡移動刮泥,將正方形 澄清池四角沉淀污泥連續不斷刮向池中心,從而達到對正方形澄清池四角 污泥的有效刮除。更詳細參見中國專利CN1840220。
經加有混凝藥劑的處理水,首先進入外圍絮凝反應槽12,在經過各相 間串聯網格1時繞流產生絮凝反應,經一圈后通過水槽進入中部有相間波 紋板3組成的混凝反應室7,進一步絮凝反應,使水中顆粒絮體進一步增大, 然后由下部喇叭口 8擴散至快速澄清池9全截面,首先大絮體得到沉淀分 離,小絮體及未形成絮體的小顆粒,隨水流由相間"人"板5縫隙上升, 通過變截面形成渦流,使絮體及小顆粒進一步絮凝反應增大,同時與上部 斜板分離產生的下滑泥渣接觸沉淀,同時在此區域還進行澄清分離,形成 的泥渣依重力由相間"人"字縫隙下滑下沉至池底,未分離小絮體隨水上 升由斜板4分離,出斜板清水溢流進入各出水槽2,匯流后經總出水管ll 排出。沉淀池底泥渣由旋轉刮泥機6刮向池中心,由底部集泥坑排出,從 而完成快速澄清分離。實施例2:參見圖3,如實施例,正方形池體改為截面為圓形池IO,中 心絮凝反應室13截面為正方形,刮泥機為普通圓形中心傳動旋轉刮泥機。
實施例3:參見圖5,如前述,其中混凝反應槽12內相間紊流裝置為 相間折板26。
實施例4:參見圖6,如前述,其中混凝反應槽12內相間紊流裝置為 相間隔板27。
實施例5:參見圖7,如前述,其中混凝反應槽12內相間紊流裝置為 相間波紋板'28。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在本專利構思及具體實施例啟示下,能夠 從本專利公開內容及常識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一些變形,或現有技術中常 用公知技術的替代,以及特征間的相互不同組合,例如混凝反應槽也可以 是在池內壁,反應槽為非全周長環槽,反應槽內采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 意識到其他紊流裝置,澄清池采用圓形池,內置混凝反應室為連通兩側壁 的長條形或十字形,以及多組澄清池相鄰組合,處理低濁度水,省略刮泥 機采用重力排泥,等等的非實質性改動,同樣可以被應用,都能實現與上 述實施例基本相同功能和效果,不再一一舉例展開細說,均屬于本專利保 護范圍。
權利要求
1、快速澄清池,包括澄清池體,及上部斜板或斜管分離裝置,內置混凝反應室,分離裝置上部的出水槽,其特征在于澄清池壁上部有環繞的混凝反應槽,混凝反應槽內相間設置有紊流裝置,內置混凝反應室中有豎向相間波紋板,環繞混凝反應槽與混凝反應室間有連通水道,澄清池中下部有相間“人”字或倒“W”結構渦流絮凝反應裝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澄清池體底部有旋轉刮泥裝置。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澄清池為上下全截面正方形池,旋轉刮泥裝置,旋轉刮臂至少一個端區鉸接有與池平面大至平行的平行四邊形機構,平行四邊形機構對向桿件上設置有副刮泥裝置,平行四邊形一桿件在預置外力作用下,保持向外徑向變形,使平行四邊形對向桿件外端部始終緊靠正方形池壁,并隨刮泥機旋轉作徑向往復伸縮。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說正方形澄清池為圓外切正方形。
5、根據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混凝反應槽設i于澄清池外圍。
6、 根據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混凝反應槽內相間設置紊流裝置為網格。
7、 根據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混凝反應室下方有擴散喇叭口。
8、 根據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內置混凝反應室為中置圓或正方形截面。
9、 根據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混凝反應室截面占澄清池截面2-5%。
10、 根據權利要求l、 2、 3或4所述快速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澄清池中下部渦流絮凝反應裝置為相間"人"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關于澄清池的改進,其特征是澄清池壁上部有環繞的混凝反應槽,混凝反應槽內相間設置有紊流裝置,內置混凝反應室中有豎向相間波紋板,環繞混凝反應槽與混凝反應室間有連通水道,澄清池中下部有相間“人”字或倒“W”結構渦流絮凝反應裝置。較好解決了充分絮凝與占地矛盾,以及沉淀、澄清、接觸沉淀在同一體內完成的多次泥水分離,一個最大特點是,不增加占地,充分提高混凝、絮凝反應效果和澄清分離效果,因而不僅可以實現快速澄清,處理能力強,占地處理能力達到最大化,而且出水水質好,耐沖擊負荷能力強。
文檔編號C02F1/52GK101456614SQ20081024278
公開日2009年6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18日
發明者丁南華, 姜志君, 璐 石, 磊 蔣, 虞國良 申請人:江蘇新紀元環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