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含油廢水的流化床處理方法及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含油廢水的處理方法,具體涉及一種以高效可回收的高吸 油樹脂,采用流化床工藝吸收廢水中所含的油性污染物,實現油性污染物和水 體分離的方法;本發明還涉及流化床工藝下吸油樹脂的再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含油污水、廢棄液體以及工業事故如油船的泄 漏等造成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有機廢水中,苯、甲苯、鹵代烴類物質對環境 造成較大的危害,而這些物質又難以降解,在水體中又往往以細小液滴或者液 膜的形式存在,用常規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較難處理。處理油性污染物,使用高效吸油材料進行吸油是常用的方法。高效吸油樹 脂是指一種能在油類物質中溶脹但不溶解的具有空間交聯結構的網狀聚合物, 在壓力下保油性能好、不漏油。一般的吸油工藝采用將吸油材料大量拋灑至水中的方法,通過吸油材料和 分散于廢水中的油性污染物的自然接觸而吸油,這種方法不但吸油速率慢、效 率低,而且吸油后的吸油材料需從廢水中打撈出來,而后集中處理。這種工藝 操作繁瑣、效率低下,而且對某些具有回收價值的油性污染物和吸油材料本身 也造成極大的浪費。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 1185121A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從油水混合物中 分離油和水的方法和設備,其方法為使混合物通過一流化床,流化床含有懸浮 在水體中的聚合物材料,比如橡膠顆粒,所述顆粒通過暴露于使其親水的物質 如乙醇或醇基物質而呈現活性,因而從進入管流過流化床的混合物接觸顆粒, 使大比例的油成分被顆粒滯留,從而與水成分相分離,水成分則通過排放管排 出。然而,該專利所公開的方法存在下列缺點其一,由于油水混合物是從上 往下通過流化床的,由于吸油材料顆粒吸油之后體積膨脹,導致流化床床層阻 力增大,含油廢水流過床層時壓降增大,處理速度慢;其二,該發明中的吸油材料需要乙醇或者醇基物質活化。在吸附各類含油污染物之后,有些油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吸油樹脂也 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中國專利CN1231991提供了一種將吸油后的樹脂經蒸 餾回收油品再生樹脂重復使用的方法,該方法主要用于散放的吸油樹脂,對將 吸油樹脂填裝在吸油設備中的含油樹脂不適用。授權公告號為CN1209399C 的中國專利公開了--種高吸油樹脂的回用方法,通過脫附劑的競爭性吸附作 用,使得所吸附的油品在室溫下就能與樹脂分離,樹脂得以再生;通過蒸餾使 得脫附液與吸附油品可以很好地再分離。但是該方法要將脫附劑與吸油樹脂充 分浸泡2 3小時。發明內容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采用流化床工藝,基于高效可回收的吸油樹脂吸收 廢水中的油性污染物,分離油性污染物和水體,以及重生后處理吸油樹脂的方 法,該方法處理量大,吸油效率高,操作簡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含油廢水的流化床處理 方法,使含油廢水通過載有吸油材料的流化床,吸油材料吸收廢水中的油性污 染物,所述含油廢水從流化床的下端入口進入,從上端流出,自下而上通過吸 油材料床層;所述吸油材料為高吸油樹脂。吸油樹脂的初始安裝體積一般占床 層體積的1/3-1/2。上文中,采用高吸油樹脂作為吸油材料,含油廢水通過載有吸油材料的流 化床,與高吸油樹脂充分接觸,高吸油樹脂吸收廢水中的油性污染物,達到油 性污染物和水成分分離的目的,清水可以進入其他工序進一步處理或者直接排 放。所吸收的油性物質為芳烴類、鹵代烴或其他有機溶劑,包括苯、甲苯、二 甲苯、氯苯、氯仿、N, N-二甲基甲酰胺等。上述技術方案中,可以在所述流化床內設置攪拌裝置,在吸油過程中對流 化床內的高吸油樹脂進行攪拌操作,攪拌槳的攪拌速度為30-60轉/分。由此,可 以使高吸油樹脂和含油廢水充分接觸,提高吸油的速率;還可以防止吸油樹脂 床層發生粘連現象。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在吸油結束后,對所述吸油材料進行再生處理,所述再生處理為,萃取劑從流化床的上端入口進入,自上而下通過吸油材料床層, 萃取吸油材料所吸收的油性污染物,從流化床下端出口流出。 萃取劑為可選甲醇、乙醇等物質。所述萃取劑從流化床下端出口流出后,進入相鄰的精餾設備,分離含油污染物和萃取劑;萃取劑可以循環利用,油性污染物可以回收或集中處理。實現上述方法的用于處理含油廢水的流化床設備,包括一流化床床體,分 別和床體上下兩端連接的一上封頭和一下封頭,下封頭通過一可卸載法蘭盤與 流化床床體的下端相連接,所述上封頭設有一萃取劑入口,下封頭設有一廢水 入口,該廢水入口可作為萃取劑出口,在流化床的上端床壁設有一清水出口, 所述流化床床體為上粗下細的錐筒形結構,流化床床層為高吸油樹脂床層,床 層上方設有一吸油樹脂隔網,床層內設有一床層內攪拌裝置。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1、 本發明的吸油工藝中,含油廢水從高吸油樹脂床層的下方進入床層, 避免了因樹脂吸油吸油膨脹后導致床層阻力增大,含油廢水流過床層時壓降增 大的現象發生。2、 本發明中所涉及的流化床設備為上粗下細的錐筒形結構,為吸油樹脂 吸油后發生膨脹提供了充分的空間,避免因樹脂吸油膨脹導致的樹脂擠壓、粘 連,吸油樹脂不能重復利用的現象發生。3、 本發明中,可以將吸油工藝和吸油樹脂的后處理工藝都集成于同一套 設備,節約了大量的設備投資;并且可以很方便的在吸油和吸油樹脂后處理這 兩個過程之間相互切換,在設置兩套流化床設備時可以通過這兩個過程的切換 實現對含油廢水的不間斷連續處理。4、 本發明中所涉及的流化床中設置了攪拌裝置, 一方面可以增加含油廢 水中的油性污染物之間的接觸時間,另一方面還可進一步保證樹脂在吸油或者 進行后處理時不出現樹脂的粘連現象。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的流化床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中處理含油廢水工藝流程示意圖。其中1、流化床床體;2、上封頭;3、下封頭;4、可卸載法蘭盤;5、 萃取劑入口; 6、廢水入口; 7、清水出口; 8、流化床床層;9、吸油樹脂隔網; 10、攪拌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參見附圖l所示, 一種用于處理含油廢水的流化床設備,包括 一流化床床體1,分別和床體上下兩端連接的一上封頭2和一下封頭3,下封 頭3通過一可卸載法蘭盤4與流化床床體的下端相連接,所述上封頭2設有一 萃取劑入口 5,下封頭3設有一廢水入口 6,該廢水入口 6可作為萃取劑出口, 在流化床的上端床壁設有一清水出口 7,所述流化床床體1為上粗下細的錐筒 形結構,流化床床層8為高吸油樹脂床層,床層8上方設有一吸油樹脂隔網9, 床層8內設有一床層內攪拌裝置10。實施例二至五進一步描述本發明涉及到的吸油過程。實施例二參見附圖l、附圖2所示,使用附圖1所示的流化床設備,將 含油廢水(含10% (體積含量)二甲苯)從流化床的下端的含油廢水入口 6 通過載有高吸油樹脂材料的流化床,含油廢水流速為20升/小時,攪拌裝置10 不工作,清水可以進入其他工序或者直接排放,清水中二甲苯含量為3%。實施例三使用附圖1所示的流化床設備,將含油廢水(含10% (體積 含量)二甲苯)從流化床的下端的含油廢水入口 6通過載有高吸油樹脂材料的 流化床,含油廢水流速為20升/小時,攪拌裝置10工作,清水可以進入其他 工序或者直接排放,清水中二甲苯含量小于1%。實施例四使用附圖1所示的流化床設備,將含油廢水(含10% (體積 含量)氯仿)從流化床的下端的含油廢水入口 6通過載有高吸油樹脂材料的流 化床,含油廢水流速為30升/小時,攪拌裝置10不工作,清水可以進入其他 工序或者直接排放,清水中氯仿含量小于1%。實施例五使用附圖1所示的流化床設備,將含油廢水(含10% (體積 含量)氯仿)從流化床的下端的含油廢水入口 6通過載有高吸油樹脂材料的流化床,含油廢水流速為30升/小時,攪拌裝置10工作,清水可以進入其他工 序或者直接排放,清水中基本不含油性物質。實施例六、七進一步描述高吸油樹脂的后處理方法。實施例六使用附圖l所示的流化床設備,樹脂床層吸二甲苯,操作步驟 可參見實施例一,吸油后樹脂重為干重的3.5倍,開始吸油樹脂的后處理過程, 萃取劑從流化床的上端入口 5進入,萃取劑流速為30升/小時,從上往下通過 吸油材料床層8,床層內攪拌裝置10打開,萃取時間為10分鐘,萃取吸油材 料所吸收的油性污染物,從流化床下端出口流出,進入與流化床相連的精餾設 備。樹脂重為干重的1.2倍。實施例七使用附圖l所示的流化床設備,樹脂床層吸氯仿,操作步驟可 參見實施例三,吸油后樹脂重為干重的5.4倍,開始吸油樹脂的后處理過程, 萃取劑從流化床的上端入口 5進入,萃取劑流速為30升/小時,從上往下通過 吸油材料床層8,床層內攪拌裝置10打開,萃取時間為10分鐘,萃取吸油材 料所吸收的油性污染物,從流化床下端出口流出,進入與流化床相連的精餾設 備。樹脂重為干重的1.6倍。
權利要求
1.一種含油廢水的流化床處理方法,使含油廢水通過載有吸油材料的流化床,吸油材料吸收廢水中的油性污染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油廢水從流化床的下端入口進入,從上端流出,自下而上通過吸油材料床層;所述吸油材料為高吸油樹脂。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流化床處理含油廢水的工藝和設備,將含有廢水從流化床的下端進入,從下往上通過載有高吸油樹脂床層的流化床,高吸油樹脂吸收含油組分;在吸油樹脂的后處理過程中,萃取劑從流化床的上端入口進入,從上往下通過吸油材料床層,萃取吸油材料所吸收的油性污染物,從流化床下端出口流出;所述流化床設備為上粗下細的錐筒形結構,且設有一攪拌裝置,含油廢水入口設置在流化床的下封頭上。本發明避免了因樹脂吸油膨脹后導致床層阻力增大,含油廢水流過床層時壓降增大的現象發生,吸油效率高,吸油樹脂可重復利用。
文檔編號C02F1/40GK101219822SQ20081001911
公開日2008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9日
發明者夏雪偉, 路建美 申請人: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