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清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清控制方法,尤其適用于選煤廠循 環煤泥水的處理。
背景技術:
煤泥水沉降是整個選煤生產系統中最關鍵、最復雜、生產成本最高的環 節。目前各選煤廠主要采取-
1、 藥劑處理普遍采用高分子絮凝劑(如聚丙烯酰胺等),或凝聚劑(如 聚合氯化鋁等),或兩種混合添加方式處理煤泥水。雖然理論上可以實現煤 泥水的沉降,但從技術層面上分析,這種化學絮凝(混凝)的方法只能網捕 粗顆粒,使粗煤泥沉降,細煤泥仍然在系統中循環,形成高濃度的循環煤泥 水體系;從經濟層面上分析,由于藥劑成本高,導致虧量加藥,形成實際生 產過程中的低濃度煤泥水循環。
2、 檢測方法以濃縮機溢流水濃度為主要參考指標來決定相關藥劑的添
加,這種方法檢測滯后,藥劑消耗相對較大,費用較高。
事實上煤泥水的性質隨煤種、產地、采煤方法、運輸方式、選煤手段、 原煤中細粒含量、次生煤泥性質和數量、可溶性鹽類的種類和數量、以及所 用水質的變化而變化。而這些性質直接影響煤泥水的沉降特性和絮凝性質。 從現有技術來看,對煤泥水的認識主要集中在顆粒行為上,技術發展也主要
圍繞設備與藥劑展開,專利號為200610037993, 96117146.4, 93112057, 93110753, 90108956. 7公開的技術均體現這方面的內容,但總體來講都缺乏 對煤泥水本身的研究與認識。從各洗煤廠的運行情況看,隨著礦井開采的不 斷深入,井下地質條件變化很大,煤層變薄、構造和斷層較多,頂底板泥巖 (泥質頁巖、泥質砂巖)大量割入,導致原煤中矸石量大幅增加,且矸石泥 化嚴重,洗煤廠煤泥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高灰細泥的增加,使煤泥水難以 沉降,形成難沉降煤泥水體系。因此煤泥水系統的澄清存在以下具體困難
1、 波動大,藥劑作用滯后。由于來料及加藥等波動,造成煤泥水循環 系統與循環水濃度的波動,特別是隨著細泥量的增加,藥劑添加與調整難以 及時奏效。當煤泥水濃度高時,大量添加絮凝劑還會造成系統呈"膠濁"。 這種煤泥水系統的波動對正常生產帶來嚴重威脅。
2、 檢測控制難。由于煤泥水循環系統與循環水濃度的波動大,難以找 到一個實時反映煤泥水狀態的指標;難以建立檢測量與控制量之間的定量關 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根據已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可在線控制、實 時監測、易檢測、易控制、成本低、澄清效果好的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 清控制方法。
本發明的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清控制方法是
a. 測定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根據水質硬度的值對煤泥水進行 定性分類,將總硬度值〈10德國度的煤泥水定性為難沉降煤泥水,總硬度〉50 德國度的煤泥水定性為易沉降煤泥水;
b. 添加水質調整劑調整水質硬度,實時監測水質硬度值控制水質調整劑 的添加量,將水質調整到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使難沉降煤泥水首先變 成易沉降煤泥水;
c. 測量濃縮機溢流水的硬度和濃度,若煤泥水的總硬度值〈50德國度, 繼續添加水質調整劑直至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再參考溢流水濃度值, 若濃度值〉lg/1,添加絮凝劑,使濃度值〈lg/l即可。
所述水質調整劑可采用礦物型凝聚劑或可溶性鈣鹽、鎂鹽,使用時需預 先溶解、分散均勻,在濃縮機前設置動態混合器添加,使其與煤泥水混合均 勻;所述水質調整劑可采用高硬度、低濃度廢水,添加地點選擇在濃縮機前 水流急促、有利于強力混合的地方。
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 實現了清水選煤,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杜絕煤泥水外排和礦區環境 污染,減少了煤資源的流失與浪費,選煤質量與效率顯著提高;
2、 藥劑消耗量小,總費用比已有技術降低20% 80%,方法簡便,易于 實施。
3、 基于硬度的穩態控制,能夠保持易沉降煤泥水,或把難沉降煤泥水 變成易沉降煤泥水,避免煤泥水系統的惡化與藥劑中毒。
4、 實現來料濃度和硬度的動態測試與水質調整和絮凝劑的即時添加, 實現自動控制與前期預報。
具體實施例方式
首先測定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根據水質硬度的值對煤泥水進
行定性分類,如果總硬度〈10德國度,將煤泥水定性為難沉降煤泥水;如果
總硬度>50德國度,將煤泥水定性為易沉降煤泥水。對于難沉降煤泥水,通 過添加水質調整劑調整水質硬度,實時監測水質硬度和添加水質調整劑,將 水質調整到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使難沉降煤泥水首先變成易沉降煤泥 水。水質調整劑可采用礦物型凝聚劑或可溶性鈣鹽、鎂鹽,也可采用高硬度、 低濃度廢水。采用礦物型凝聚劑或可溶性鈣鹽、鎂鹽作為水質調整劑,需預 先溶解、分散均勻,在濃縮機前設置動態混合器添加,使其與煤泥水混合均 勻。采用高硬度、低濃度廢水作為水質調整劑,添加地點選擇在濃縮機前水 流急促、有利于強力混合的地方。測量濃縮機溢流水的硬度和濃度,如果總 硬度〈50德國度,繼續添加水質調整劑,至總硬度〉50德國度,再參考溢流 水濃度值,如果濃度值〈lg/1,己經達到清水洗煤的目的。如果濃度值〉lg/1, 按照常規方法添加絮凝劑,使煤泥水徹底澄清,絮凝劑一般選用聚丙烯酰胺。 具體實施如下 實例一、
1、 在某選煤廠的入料口處檢測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測得入料 濃度為80g/l,總硬度為5德國度,確定該煤泥水為難沉降煤泥水;
2、 選用礦物型凝聚劑作為水質調整劑。在濃縮機前將溶解分散均勻的礦 物型凝聚劑加入到煤泥水入料管中,通過動態混合器將礦物型凝聚劑與煤泥 水混合均勻,實時監測煤泥水的水質硬度值并控制礦物型凝聚劑的添加量, 將水質調整到煤泥水總硬度大于50德國度,使難沉降煤泥水變成易沉降煤 泥水。
3、在濃縮機溢流水處測量煤泥水的硬度和濃度,測得總硬度為45德國 度,濃度為20g/1,不滿足總硬度〉50德國度易沉降煤泥水條件,因此需繼 續添加礦物型凝聚劑,直至總硬度〉50德國度,同時添加聚丙烯酰胺,使溢
流水濃度值〈lg/1,即達到清水洗煤的目的。 實例二、
1、 在某選煤廠的入料口處檢測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測得入
料濃度為50g/1,總硬度為30德國度,確定該煤泥水為中度沉降煤泥水。
2、 選用可溶性鈣鹽作為水質調整劑。在濃縮機前將溶解分散均勻的鈣 鹽溶液加入到煤泥水入料管中,通過動態混合器將鈣鹽溶液與煤泥水混合均 勻,實時監測煤泥水的水質硬度值并控制鈣鹽溶液的添加量,將水質調整到 煤泥水總硬度大于50德國度。使中度沉降煤泥水變成易沉降煤泥水。
3、 在濃縮機溢流水處測量煤泥水的硬度和濃度,測得總硬度為65德國 度,滿足易沉降煤泥水條件;測得濃度為0.8g/1,已達到清水洗煤的目的。
實例三、
1、 在某選煤廠的入料口處檢測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測得入料 濃度為30g/1,總硬度為45德國度,確定該煤泥水為中度沉降煤泥水。
2、 由于該選煤廠附近有高硬度、低濃度廢水源,可選用高硬度、低濃 度廢水作為水質調整劑,將其引入濃縮機前水流急促、有利于強力混合的地 方,實時監測煤泥水的水質硬度值。
3、 在濃縮機溢流水處測量煤泥水的硬度和濃度,測得總硬度為55德國 度,滿足易沉降煤泥水條件;測得濃度為8 gA,不滿足清水洗煤的條件, 此時添加聚丙烯酰胺,使溢流水濃度值〈lg/1,即達到清水洗煤的目的。
實例四、
1、 在某選煤廠的入料口處檢測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測得入料 濃度為25g/1,總硬度為55德國度,確定該煤泥水為易沉降煤泥水,實時監 測煤泥水的水質硬度值。
2、 在濃縮機溢流水處測量煤泥水的硬度和濃度,測得總硬度為52德國 度,滿足易沉降煤泥水條件;測得濃度為10 g/1,不滿足清水洗煤的條件, 此時添加聚丙烯酰胺,使溢流水濃度值〈lg/1,即達到清水洗煤的目的。
權利要求
1.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a.測定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根據水質硬度的值對煤泥水進行定性分類,將總硬度值<10德國度的煤泥水定性為難沉降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的煤泥水定性為易沉降煤泥水;b.添加水質調整劑調整水質硬度,實時監測水質硬度值控制水質調整劑的添加量,將水質調整到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使難沉降煤泥水首先變成易沉降煤泥水;c.測量濃縮機溢流水的硬度和濃度,若煤泥水的總硬度值<50德國度,繼續添加水質調整劑直至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再參考溢流水濃度值,若濃度值>1g/l,添加絮凝劑,使濃度值<1g/l即可。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質調整劑可采用礦物型凝聚劑或可溶性鈣鹽、鎂鹽,使用時需預先溶解,分散均勻,在濃縮機前設置動態混合器添加,使其與煤泥水混合均勻。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質調整劑可采用高硬度,低濃度廢水,添加地點選擇在濃縮機前水流急促,有利于強力混合的地方.
全文摘要
一種基于水質調整的煤泥水澄清控制方法,適用于選煤廠循環煤泥水的處理。首先測定煤泥水的入料濃度和水質硬度,根據水質硬度的值對煤泥水進行定性分類,按水質硬度情況添加水質調整劑調整水質硬度,實時監測水質硬度值控制水質調整劑的添加量,將水質調整到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使難沉降煤泥水首先變成易沉降煤泥水;測量濃縮機溢流水的硬度和濃度,若煤泥水的總硬度值<50德國度,繼續添加水質調整劑直至煤泥水總硬度>50德國度;再參考溢流水的濃度值,若濃度值>1g/l,添加絮凝劑,使濃度值<1g/l即可。該方法可實現清水選煤,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杜絕煤泥水外排和礦區環境污染,減少了煤資源的流失與浪費,消耗量小,總費用比已有技術降低20%~80%,方法簡便,易于實施。
文檔編號C02F1/52GK101186368SQ20071019052
公開日2008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30日
發明者莉 馮, 劉炯天 申請人: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