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強化混凝投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針對水源水質處理中水旋澄清池的投藥而設計的強化混凝投藥器。
背景技術:
在我國,有些地區給水廠所用水源水水質復雜、濁度較高,投藥不合適時,經常會影響出水水質,引起許多市民的投訴。
當水旋澄清池進水濁度變化較大時,現有技術的解決方式是增加投藥量。有些強化措施,由于投藥點選擇不合適,投藥配合不當,效果不明顯,制水成本大大提高,且處理水中還因混凝劑的大量投加,而增加了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高濁度或微污染的水源水除濁或提高有機物去除效率的強化混凝投藥器,它能夠強化混凝效果、減少混凝劑的投加量、提高水旋澄清池的出水質量、降低制水成本。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該強化混凝投藥器由投藥器殼體、進水電磁閥、出水電磁閥、前投藥管、后投藥管和排泥管組成,前投藥管設置在進水電磁閥的出水口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前方設置的擋板組成前投藥區,混凝劑從前投藥區投入迅速混合,可在10秒內完成;中間混合區上方設一擋板;后投藥管設置在出水電磁閥的進水口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后方的擋板組成后投藥區,第二種混凝劑從后投藥區投入迅速混合,隨后進入水旋澄清池,投藥器殼體的底部與排泥管相通。
上述與投藥器殼體底部相通的排泥管可設置在投藥區擋板的前后、淤泥易堆積處,便于清洗維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強化混凝投藥器,是為水旋澄清池的投藥系統設計的,它采用一個投藥器不同點投藥,以強化混凝效果,提高效率,減少混凝劑的投加量,使出水濁度滿足飲用水的要求,使水中有機物濃度大大降低,有效提高水旋澄清池的出水質量。當高濁度水進入強化混凝投藥器后,在投藥器進水處混凝劑A隨進水在投藥器中混合,在出水處投加混凝劑B,濁度水在混凝劑A和混凝劑B的強化作用下,通過反應沉淀也可以大大提高濁度的去除效率,同時對原水中有機物的去除也可以提高20%左右。通過增設強化混凝投藥器,可大大減少混凝劑的投加量(在相同出水效果時,可減少50%的混凝劑投加量),減少制水成本,同時還可提高出水水質(出水濁度降低,出水中有機物含量比未用投藥器前減少20%)。
圖1為強化混凝投藥器的外觀圖圖2為強化混凝投藥器的結構圖圖中1-投藥器殼體;2-進水電磁閥;3-出水電磁閥;4-前投藥管;5-后投藥管;6-前排泥管;7-后排泥管;8-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2,該強化混凝投藥器殼體1用碳鋼或不銹鋼制作,總裝置由投藥器殼體1、進水電磁閥2、出水電磁閥3、前投藥管4、后投藥管5、前排泥管6和后排泥管7組成。前投藥管4設置在進水電磁閥2的出水口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后方設置的擋板8組成前投藥區,混凝劑從前投藥區投入迅速混合,可在10秒內完成;中間混合區上方設一擋板8;后投藥管5設置在出水電磁閥3的進水口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前方的擋板8組成后投藥區,可迅速將第二種混凝劑從后投藥區投入迅速混合,隨后進入水旋澄清池。投藥器殼體1的底部與前排泥管6、后排泥管7相通,設置在各投藥區擋板的前后、淤泥易堆積處,強化混凝投藥器運行一定的時間后,可打開排泥閥6、7進行清洗維護。
強化混凝投藥器由進出水電磁閥2、3自動控制進出水調節流量。
權利要求1.一種強化混凝投藥器,其特征在于它由投藥器殼體(1)、進水電磁閥(2)、出水電磁閥(3)、前投藥管(4)、后投藥管(5)和排泥管(6、7)組成,前投藥管(4)設置在進水電磁閥(2)的出水口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后方設置的擋板(8)組成前投藥區;中間混合區上方設一擋板(8);后投藥管(5)設置在出水電磁閥(3)的進水口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前方的擋板(8)組成后投藥區;投藥器殼體(1)的底部與排泥管(6、7)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上述強化混凝投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與投藥器殼體(1)底部相通的排泥管(6、7)可設置在投藥區擋板(8)的前后淤泥易堆積處。
專利摘要一種強化混凝投藥器,由殼體、進出水電磁閥、前后投藥管和排泥管組成,前投藥管設置在進水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后方設置的擋板組成前投藥區,混凝劑從前投藥區投入迅速混合,可在10秒內完成;中間混合區上方設一擋板;后投藥管設置在出水處,由投藥嘴、噴嘴及其前方的擋板組成后投藥區,將第二種混凝劑迅速投入,隨后進入水旋澄清池,殼體底部與排泥管相通。該投藥器是為水旋澄清池的投藥系統設計的,它采用一個投藥器不同點投藥,以強化混凝效果,提高效率,減少混凝劑的投加量,使水中有機物濃度大大降低,有效提高水旋澄清池的出水質量。在相同出水效果時,可減少50%的混凝劑投加量,對原水中有機物的去除也可以提高20%左右,出水中有機物含量比未用投藥器前減少20%,使出水濁度滿足飲用水的要求。
文檔編號C02F1/52GK2709430SQ20042007776
公開日2005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13日
發明者李德生, 于連群, 張金萍 申請人:蘭州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