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氣體與液體混合的裝置,尤其是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未考慮由電機帶動螺旋槳在有限區域內形成的水流是渦流狀態,因此出水口的設計未考慮將氣水混合渦流的切線方向動能損失降到最小,從而影響了出口處的氣水混合流的速度,進而影響曝氣機的服務面積。另外由于其整體式的設計,不利于開模,從而不利于大規模注塑生產。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噴口朝向下,且噴口沿渦流切線方向,各噴口兩內壁呈一個角度,底部為圓錐面的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導流裝置上部,導流裝置底蓋。導流裝置上部的下端口的同一圓周上開有3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各半噴口面與導流裝置上部圓柱面夾角為α大于90°;導流裝置底蓋同一圓周上開有三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導流裝置下部中間有一向上凸起的圓錐面,各半噴口內壁呈從內而外縮小的一個錐角γ,導流裝置上部的半噴口側面上的螺孔和導流裝置底蓋的半噴口側面的螺孔用螺釘相配成一體。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由于采用了沿渦流切向的噴口,增加了氣水混合流的出口速度,從而增大了服務面積和溶氧率,提高了曝氣機的性能。導流裝置上下部分別注塑制造,而不需要模具抽芯機構,從而降低模具設計難度和制造成本,利于大規模生產,且裝配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裝配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上部的立體圖;圖3是上部的俯視圖;圖4是圖3上部的A-A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底蓋的立體圖;
圖6是底蓋的俯視圖;圖7是圖6底蓋的B-B剖視圖。
圖中1、導流裝置上部,1.1、螺孔,1.2、半噴口,2、導流裝置底蓋,2.1、螺孔,2.2、半噴口。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它包括導流裝置上部1,導流裝置底蓋2;導流裝置上部1的下端口的同一圓周上開有3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1.2,各半噴口1.2面與導流裝置上部1圓柱面夾角為α大于90°;導流裝置底蓋2同一圓周上開有三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2.2,導流裝置下部2中間有一向上凸起的圓錐面,各半噴口內壁呈從內而外縮小的一個錐角γ,導流裝置上部1的半噴口1.2側面上的螺孔1.1和導流裝置底蓋2的半噴口2.2側面的螺孔2.1用螺釘相配成一體。
如圖4所示,所說的各半噴口1.2面與導流裝置上部1圓柱面夾角為α=110°~150°。
如圖7所示,所說的導流裝置下部2中間有一向上凸起的圓錐面錐角β=90°~150°。
如圖3、圖6所示,所說的各噴口兩內壁呈一個錐角γ=5°~18°。噴口為3-8個,噴口截面形狀為圓形,矩形,橢圓形等。
工作過程中整個導流裝置置于水中,由曝氣機螺旋槳產生的渦流從導流裝置上部開口進入,從各導流裝置噴口沿渦流切線方向噴射而出。
權利要求1.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它包括導流裝置上部(1),導流裝置底蓋(2),其特征在于導流裝置上部(1)的下端口的同一圓周上開有3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1.2),各半噴口(1.2)面與導流裝置上部(1)圓柱面夾角為α大于90°;導流裝置底蓋(2)同一圓周上開有三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2.2),導流裝置下部(2)中間有一向上凸起的圓錐面,各半噴口內壁呈從內而外縮小的一個錐角γ,導流裝置上部(1)的半噴口(1.2)側面上的螺孔(1.1)和導流裝置底蓋(2)的半噴口(2.2)側面的螺孔(2.1)用螺釘相配成一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各半噴口(1.2)面與導流裝置上部(1)圓柱面夾角為α=110°~15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導流裝置下部(2)中間有一向上凸起的圓錐面錐角β=90°~15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各噴口兩內壁呈一個錐角γ=5°~18°。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噴口為3-8個,噴口截面形狀為圓形,矩形,橢圓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曝氣機氣水導流裝置。在導流裝置上部的下端口的同一圓周上開有3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各半噴口面與導流裝置上部圓柱面夾角為α大于 90°;導流裝置底蓋同一圓周上開有三個以上沿渦流切線方向等分布置的半噴口,導流裝置下部中間有一向上凸起的圓錐面,各半噴口內壁呈從內而外縮小的一個錐角γ,導流裝置上部的半噴口側面上的螺孔和導流裝置底蓋的半噴口側面的螺孔用螺釘相配成一體。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沿渦流切向的噴口,增加了氣水混合流的出口速度,從而增大了服務面積和溶氧率,提高了曝氣機的性能。導流裝置上下部分別注塑制造,而不需要模具抽芯機構,從而降低模具設計難度和制造成本,利于大規模生產,且裝配方便。
文檔編號C02F7/00GK2690384SQ20042002214
公開日2005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18日
發明者胡樹根, 徐振宇, 宋小文, 黃長林, 王耘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