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城市污水的處理工藝,具體涉及一種水解酸化法處理城市污水的工藝。
背景技術:
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主要包括初沉、調節、水解酸化、接觸氧化、二次沉淀幾個環節。由于設置了初沉池,使得存在于城市污水的收集、輸送中的這部分活性很強的微生物(占生化系統微生物量的15%以上)還未能在污水處理系統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時就被去除了,造成資源浪費;水解酸化池一般采用升流污泥床形式,反應器底部設有配水系統,配水系統易堵塞;水解酸化池內污水與污泥混合強度較低,污水與污泥間傳質效果差。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污水中的油脂、洗滌劑等污染物含量有較大程度的增加,造成現有污水處理系統使用中存在如下問題污水中有機物及油脂濃度較原設計高,曝氣池運行不穩定;冬季,因油脂降解不徹底,產生多糖類物質聚集在氧化溝內,經常發生污泥膨脹,處理出水不能穩定達標;夏季,因洗滌劑的大量使用,曝氣池中產生大量的泡沫。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工藝簡單,克服了已有技術的缺點,對城市污水進行完全混合水解酸化處理,然后進入好氧池,提高系統污水處理質量的新工藝。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將城市污水送入水解酸化池,進行攪拌,從水解酸化池排出的污水進入沉淀池,并將污泥回流到水解酸化池,從沉淀池出來的污水進入后續的好氧處理工序。
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內水力停留時間為2~3hr。
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將沉淀池污泥回流到水解酸化池的回流比污泥流量/水解酸化池進水流量=30%~50%。
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5~2.0m3/m2.h。
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入水解酸化池的城市污水為經過格柵、沉砂池后的污水。
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水流經的溝渠和管道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而溝渠和管道就像一個中間反應器,在此中間反應器中即進行著有機物的分解及微生物的適應、選擇和生長繁殖過程。本發明采用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工藝,使得高活性的微生物會在水解酸化池內富積,形成獨特的微生物種群,促進對污水中油脂、洗滌劑等難降解污染物轉化為易降解的有機物。
水解酸化池內水力停留時間(指水解酸化池容量/小時進水流量)為2~3hr,混合消耗功率約10~15W/m3;沉淀池表面負荷可高于二沉池,可取1.5~2.0m3/m2.h;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工藝對城市污水的COD去除率達到約40%~50%。
本發明采用從水解酸化池出來的污泥進入沉淀池進行固液分離后,再回流到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內潛水攪拌機使污泥處于流化態,污泥和廢水的接觸非常好,物質與污泥間的傳質效果好,能有效降低長鏈脂肪酸局部濃度過大的危險,也可促使長鏈脂肪酸降解,適用于高濃度油脂污水的處理。完全混合水解酸化池不會堵塞,而且由于完全混合水解酸化池內混合較好,不利于產氨細菌和甲烷菌的生長,將大大減少不良氣味的產生,改善廠區工作環境。
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工藝對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貢獻1、提高系統抗沖擊負荷能力。廢水進入水解酸化池就被池內大量混合液稀釋,水解酸化池使水質得到均衡,使完全混合水解酸化池對高濃度進水引起的沖擊負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確保原水水質均衡。
2、提高后續氧化溝進水的可生化性。利用水解菌和產酸菌的反應,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機物、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大大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
3、提高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處理效率。水解酸化池可降解部分有機物,且提高了污水可生化性,減輕了后續氧化溝的負荷,提高了處理出水的水質。
4、可降低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能耗。水解酸化池可降解部分有機物,減輕了后續氧化溝的負荷,減少了氧化溝的需氧量,可節約曝氣充氧的動力費用。
本發明工藝實現了各處理單元優勢互補和總體技術性能的提升,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具體表現在(1)、水解酸化池使水質得到均衡,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大大地削減了后續好氧處理工序的沖擊負荷。
(2)水解酸化工藝可降解部分有機物,減輕了后續氧化溝的負荷,減少了氧化溝的需氧量,節約了曝氣充氧的動力費用,降低了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能耗。氧化溝出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運行平穩,確保污水處理后能夠達標排放。
(3)、本發明針對系統內無細格柵的特點,采用完全混合水解酸化池,解決了水解酸化池可能的堵塞問題。
(4)、水解酸化工藝可將污水中的油脂、表面活性劑等難降解有機物降解為可生化性較好的小分子有機物,以避免在后續氧化溝中產生多糖類物質聚集而發生污泥膨脹或產生大量泡沫。水解池可部分降低污泥有機物,減少整個系統污泥排放量。
本發明應用于新建污水處理廠可減少工程建設投資,降低好氧生物處理工藝的停留時間,降低系統處理能耗;應用于現有污水處理廠改造,可提高污水處理效率,降低系統運轉能耗,增加污水處理水量。
附圖為本發明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應用于合肥市某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城市污水經過粗、細格柵除雜,經過沉砂池除沙后,再經過本發明工藝處理流程。
經過上述處理的城市污水送入水解酸化池,池內設潛水攪拌機進行攪拌,混合消耗功率約10~15W/m3,水解酸化池內水力停留時間(指水解酸化池有效容積/小時進水流量)為2~3hr,從水解酸化池排出的污水進入沉淀池,沉淀池表面負荷可高于二沉池,可取1.5~2.0m3/m2.h。并將沉淀池污泥回流到水解酸化池,污泥的回流比污泥流量/水解酸化池進水流量=30%~50%。從沉淀池出來的污水進入后續的好氧處理工序。經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工藝處理后的城市污水,其COD去除率達到約40%~50%。較原工藝相比,改善了出水水質,節約運行費用約0.12元/噸水;節約建設投資約200元/噸水(占總投資約20%)。
權利要求
1.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將城市污水送入水解酸化池,進行攪拌,從水解酸化池排出的污水進入沉淀池,并將污泥回流到水解酸化池,從沉淀池出來的污水進入后續的好氧處理工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內水力停留時間為2~3hr。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將沉淀池污泥回流到水解酸化池的回流比污泥流量/水解酸化池進水流量=30%~5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表面負荷為1.5~2.0m3/m2.h。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入水解酸化池的城市污水為經過格柵、沉砂池后的污水。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完全混合水解酸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將城市污水送入水解酸化池,進行攪拌,從水解酸化池排出的污水進入沉淀池,并將沉淀池污泥回流到水解酸化池,從沉淀池出來的污水進入后續的好氧處理工序。本發明工藝對城市生活污水的COD去除率達到約40%~50%,可有效改善出水品質,減少了后續氧化處理工序的負荷,解決了已有技術的水解酸化池堵塞問題。
文檔編號C02F3/28GK1693233SQ20041004164
公開日2005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7日
發明者劉紹根, 黃顯懷, 趙峰, 黃明, 王坤, 王健 申請人:安徽建筑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