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本實用新型包括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核質光化裝置、缺氧厭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清水消毒池和電器自動控制柜;剩余污泥池污泥回流管分別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和缺氧厭氧池連接,核質光化裝置與剩余污泥沉淀池的連接,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分別與核質光化裝置和常規污水處理裝置污水的進口管連接,核質光化裝置與常規污水處理裝置缺氧厭氧池進口管連接,缺氧厭氧池出口管與好氧池進口管連接,好氧池與沉淀池連接,好氧池與缺氧厭氧池連接,缺氧厭氧池底泥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連接,沉淀池與清水消毒池連接,沉淀池池底與污泥粉沙干化池連接。每個部件通過電器自動控制柜控制自動工作。
【專利說明】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泥生物處理工藝【技術領域】,尤其與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有關。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水污染的日益嚴重,對各種污水進行經濟有效的處理勢在必行。目前全球范圍內已有數以萬計的污水處理廠正在運行,且隨著環境意識與環保要求的提高必將有更多的污水廠行將建設。污水生物處理以高效低耗的突出優點被廣泛用于污水處理,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為代表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現有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并不完善。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多數污水生物處理廠面臨以下問題:
[0003](I)進水量不足,主要由超前規劃和污水排放系統故障導致,影響污水處理裝置的運行;(2)進水水質量不穩定,主要原因是工業廢水排入管網以及節假日和季節變化等導致的生活習慣改變等,可造成沖擊負荷影響污水處理效果;(3)碳源不足,這是各污水處理廠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主要由現代生活習慣所致,可導致生物的營養物失衡影響氮和磷的去除效果。
[0004]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傳統活性污泥法日益暴露出以下缺陷:(1)曝氣池中生物濃度低;(2)耐水質、水量沖擊負荷能力差,運行不夠穩定;(3)易產生污泥膨脹;(4)污泥產量大;(5)基建和運行費用高,占地面積大等。現有污水生物處理工藝最引入注目的問題就是大量剩余污泥的產生。污泥處理的費用異常之高,大約占到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總費用的50%?60%左右。剩余污泥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置因而增加了污水處理的運行費用。如圖1-6所示,傳統常見的污泥減量方法有:厭氧消化和好氧消化、污泥熱處理法(例如濕式氧化法)、污泥濃縮法(例如重力濃縮法和氣浮濃縮法)、污泥脫水法(例如機械脫水和化學混凝法)、污泥干化法(例如自然干化法和烘干法),這些污泥減量方法并未完全解決污泥排放處置存在的一些弊端。
[0005]中國專利申請(公開號CN101481191A)公開了一種污泥回流消化減量的污水處理方法,其中將剩余污泥返回厭氧沉淀池中在厭氧沉淀池下部的沉淀污泥區長期積累以便將污泥消化減量,污水通過厭氧沉淀池后進行污水處理得到凈化水和剩余污泥,未消化的污泥需要定期清掏。
[0006]美國專利申請(公開號US2002/0030003A1)也公開了一種活性污泥污水處理系統和方法,其中在接觸罐中用污泥處理污水,然后在固液分離器中分離污泥和水,分離的污泥與部分污水在消化罐中混合并曝氣以使污泥消化減量,經曝氣的泥水混合液部分返回接觸罐部分排出。
[0007]另外,現有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中對磷的去除效果普遍不佳。磷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因子,并且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因此目前對水體中磷含量的控制日益嚴格,并且逐漸從單一“去除”轉向“回收”。目前的脫磷工藝一般都是基于聚磷菌在厭氧釋磷后在好氧狀態下由微生物超量攝磷,因此只有排出一定量的剩余污泥來實現除磷,這就導致了難以實現原位污泥最大化的減量。
[0008]綜上所述,急需研發新的污水生物處理方法并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同步完成有機污泥的全部消解處理,才是真正完善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活性污水處理工藝存在的大量剩余污泥產生、現有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存在的上述各項不足及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存在的去磷效果普遍不佳的問題。
[0010]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污水處理裝置包括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核質光化裝置、缺氧厭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清水消毒池和電器自動控制柜;剩余污泥池污泥回流管分別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和缺氧厭氧池連接,所述核質光化裝置與剩余污泥沉淀池連接,所述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分別與核質光化裝置和常規污水處理裝置污水的進口管連接,所述核質光化裝置與常規污水處理裝置缺氧厭氧池進口管連接,所述缺氧厭氧池出口管與好氧池進口管連接,所述好氧池的上清液出口管與沉淀池的進口管連接,所述好氧池的底泥回流管與缺氧厭氧池連接,所述缺氧厭氧池底泥回流管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連接,所述沉淀池的上清液與清水消毒池連接,所述沉淀池池底與污泥粉沙干化池連接。每個部件通過電器自動控制柜控制自動工作。
[0011]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補充和完善,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以下技術特征。
[0012]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調節池,調節池的作用是將破解細胞混合液與原污水均質混合作為污水進水的設備。
[001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4]第I步、將污水生物處理過程沉淀池的剩余污泥通過臭氧微納米氣泡處理后得到破壁細胞分解混合液,與原污水均質混合作為污水進水,進入厭氧缺氧后進入好氧池。其操作步驟中,混合液的污泥濃度控制為20000?30000mg/L。微納米臭氧氣泡破壁細胞脫水處理時間為0.5?2小時,其混合液的溶解氧濃度控制為3?4mg/L ;
[0015]第2步、將通過臭氧微納米氣泡處理后得到的破壁細胞分解混合液的部分混合液通過生命之光選擇培養出活性核質光化微生物得到的混合液,與原污水均質混合進入厭氧缺氧池(也可直接進入好氧池)進行系列生化反應。其操作步驟中光源采用遠紅外線波長2.5—15微米的碳纖維發熱管,溶解氧濃度控制為2?3mg/L ;污泥濃度控制在12000—16000mg/L,光化微生物光化培養時間為12?18小時。
[0016]第3步、將好氧池反應后得到的混合液進行分離得到上清液和濃縮混合液。其操作步驟中厭氧缺氧處理時間為0.8?4小時;厭氧缺氧處理以沉淀方式實現,污泥濃度控制在3500—30000mg/L ;好氧池反應時間2_6小時,好氧處理以微納米空氣氧氣泡方式實現,污泥濃度控制在4200—8500mg/L。
[0017]第4步、將第3步分離得到的上清液排出,濃縮混合液返回執行第I步和第2步步驟。其操作步驟中回流污泥返回第I步的濃縮混合液的污泥量是剩余污泥總量的90-95%,返回第2步的濃縮混合液的污泥量是剩余污泥總量的5-10%。
[0018]第5步、將第3步分離得到的上清液凈化消毒處理作為出水排出,濃縮混合液池底與厭氧缺氧池剩余污泥、無機粉沙進行干化處置。其操作步驟中分離得到的上清液消毒時間15-30分鐘后作為凈化出水排出,以微納米臭氧氣泡實現;濃縮混合液池底(二沉池)與沉砂池(初沉池)剩余污泥、無機粉沙進行處置,以低溫干化裝置實現。
[0019]按上述依次循環處理污泥污水,可以實現污泥污水原位同步長期穩定運行而無需排除有機污泥,同時保障污水處理達標排放。
[0020]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以方便地與各種合適的污水生物處理方法結合而形成新的污水污泥同步生物處理方法。污水生物處理方法產生的剩余污泥可以由本實用新型的污泥消解處理方法處理而無需排泥。此外,由本實用新型的污泥處理方法產生的出水通常呈中性,即pH值在6?8之間,因此無需調節pH值即可進一步通過污水深度處理達到符合排放標準的出水。與傳統污水生物處理方法相比,新的污水污泥生物同步處理方法能夠顯著減少甚至完全消除污泥排放,抗沖擊負荷能力和運行穩定性較高,具有良好的污水處理效果和出水水質,設備占地面積小、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低。本實用新型的污泥污水同步生物處理方法特別適合用于改造各種現有的污水生物處理裝置,實現顯著減少甚至完全消除有機污泥排放。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現有活性污泥法的一種工藝示意圖。
[0022]圖2為現有活性污泥法的一種工藝示意圖。
[0023]圖3為現有活性污泥法的一種工藝示意圖。
[0024]圖4為現有活性污泥法的一種工藝示意圖。
[0025]圖5為現有活性污泥法的一種工藝示意圖。
[0026]圖6為現有活性污泥法的一種工藝示意圖。
[0027]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連接示意圖。
[0028]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0029]圖9為本實用新型試驗數據圖。
[0030]圖10為本實用新型試驗數據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
[0032]實施例:如圖7-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核質光化裝置4、缺氧厭氧池5、好氧池6、沉淀池7、清水消毒池8和電器自動控制柜;剩余污泥池3污泥回流管分別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和缺氧厭氧池5連接,所述核質光化裝置4與剩余污泥沉淀池連接,所述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分別與核質光化裝置4和常規污水處理裝置污水的進口管I連接,所述核質光化裝置4與常規污水處理裝置缺氧厭氧池5進口管連接,所述缺氧厭氧池5出口管與好氧池6進口管連接,所述好氧池6的上清液出口管與沉淀池7的進口管連接,所述好氧池6的底泥回流管與缺氧厭氧池5連接,所述缺氧厭氧池5底泥回流管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連接,所述沉淀池7的上清液與清水消毒池8連接,所述沉淀池7池底與污泥粉沙干化池9連接,每個部件通過電器自動控制柜控制自動工作。
[0033]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調節池,調節池的作用是將破解細胞混合液與原污水均質混合作為污水進水的設備。
[0034]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5]第I步、將污水生物處理過程沉淀池的剩余污泥通過臭氧微納米氣泡處理后得到破壁細胞分解混合液,與原污水均質混合作為污水進水,進入厭氧缺氧后進入好氧池。其操作步驟中,混合液的污泥濃度控制為20000?30000mg/L。微納米臭氧氣泡破壁細胞脫水處理時間為0.5?2小時,其混合液的溶解氧濃度控制為3?4mg/L ;
[0036]第2步、將通過臭氧微納米氣泡處理后得到的破壁細胞分解混合液的部分混合液通過生命之光選擇培養出活性核質光化微生物得到的混合液,與原污水均質混合進入厭氧缺氧池(也可直接進入好氧池)進行系列生化反應。其操作步驟中光源采用遠紅外線波長2.5—15微米的碳纖維發熱管,溶解氧濃度控制為2?3mg/L ;污泥濃度控制在12000—16000mg/L,光化微生物光化培養時間為12?18小時。
[0037]第3步、將好氧池反應后得到的混合液進行分離得到上清液和濃縮混合液。其操作步驟中厭氧缺氧處理時間為0.8?4小時;厭氧缺氧處理以沉淀方式實現,污泥濃度控制在3500—30000mg/L ;好氧池反應時間2_6小時,好氧處理以微納米空氣氧氣泡方式實現,污泥濃度控制在4200—8500mg/L。
[0038]第4步、將第3步分離得到的上清液排出,濃縮混合液返回執行第I步和第2步步驟。其操作步驟中回流污泥返回第I步的濃縮混合液的污泥量是剩余污泥總量的90-95%,返回第2步的濃縮混合液的污泥量是剩余污泥總量的5-10%。
[0039]第5步、將第3步分離得到的上清液凈化消毒處理作為出水排出,濃縮混合液池底與厭氧缺氧池剩余污泥、無機粉沙進行干化處置。其操作步驟中分離得到的上清液消毒時間15-30分鐘后作為凈化出水排出,以微納米臭氧氣泡實現;濃縮混合液池底(二沉池)與沉砂池(初沉池)剩余污泥、無機粉沙進行處置,以低溫熱交換裝置實現。
[0040]按上述依次循環處理污泥污水,可以實現污泥污水原位同步長期穩定運行而無需排除有機污泥,同時保障污水處理達標排放。
[0041]本實用新型的完全生物調控消解污泥及其裝置可獨立進行污泥處理,也可鑲嵌于以下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實現污泥污水原位同步處理:A/0工藝、A2/0工藝、倒置A2/0工藝、Wuhrmann 工藝、SBR 工藝、MSBR 工藝、Bardenpho 工藝、TNCU 工藝、Phoredox 工藝、UCT工藝、MUCT工藝、VIP工藝、OWASA工藝、JHB工藝、D^hanox工藝、BCFS工藝、AB工藝、氧化溝工藝、生物膜工藝、流動床工藝或其組合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
[0042]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原理:1、強化微生物:天然系統存在的微生物并非全是最有效的微生物。污泥消解微生物是經過篩選的頭領微生物集團軍,其能保持自身強壯又能激活天然菌株的活性,優化和控制微生物種群的平衡,增加擴大系統中EM細菌(有益菌)的種類、濃度和代謝活性,而且能抑制PM菌(有害菌)的生長。
[0043]2、酶的作用:通過選擇培養的優勢微生物生成大量的水解胞外酶,酶的作用是促進污水中大分子的有機物包括死亡的微生物(污泥)被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并釋放出結合氧。這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物進而被多種微生物作為底物利用,從而達到減少剩余污泥量的目的。
[0044]3、生物合成氧化: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天然微生物種群對有機碳的新陳代謝而將有機物氧化為可利用的小分子有機物、C02和水。活性污泥中細菌生長階段可以減少40%的有機物,同時生物體內的有機碳也可以作為微生物的底物進行新陳代謝,因此,就會減少污泥的產量。例如,污水系統中100g的營養物中用來合成微生物約消耗600g有機物、同時有約400g有機物被氧化為C02和H20。增加和新生的強化生物菌產生的大量水解胞外酶只針對死亡或衰老的細胞起作用、不會對活性高的細胞產生影響,這也是剩余污泥減量而不影響出水水質的原因之一。
[0045]4、提高活性微生物濃度、延長污泥齡:在新增微生物后,提高了活性微生物的濃度,降低了污泥負荷,而部分微生物通過內源呼吸消耗有機物,污泥產生量也自然相應減少。由污泥產量減少自然會使剩余污泥量相應減少而延長了污泥齡,由于污泥齡的延長是通過水解死亡或衰老的細胞來實現的,因此不會影響污泥活性,相反能提高污泥中活性微生物的比例。
[0046]5、生物捕食作用:由于低效的生物轉換,能量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的傳遞過程中會發生損失,因此,最大化消耗是能量損失量最大和生物產生量最少。根據這個原理,加長食物鏈,促進捕食細菌的生物生長,有利于增加能量損失,減少合成生物體的數量。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是活性污泥中的捕食者,這類生物的生長周期遠遠大于微生物的生長周期。傳統的活性污泥系統中,由于污泥齡太短,它們的量就會非常少,捕食作用就小。增加微生物后延長了活性污泥齡,也就增強了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對死亡和衰老的生物捕食性,從而也減少了剩余污泥量。
[0047]6、核質生物光化技術:“核質生物光化”是集原核生物、光合作用、微量元素、水和電子、有機物高能氧化為一體的復合技術。其原理是利用遠紅外線波長2.5-15微米碳纖維發熱管的能量、在水和電子下激活原核光合微生物,通過生育之光選擇培養出活性核質光化微生物,近而馴化成兼氧性中間型極限光合微生物,利用中間微生物類群在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產生多種高級酸,促進水中其他科屬種的微生物再生活化,形成活性平衡生物絮體,利用中間型極限微生物的高活性、穩定性和齡期長的特點,通過在缺氧好氧條件下依次連鎖循環持續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質,剩余污泥(包括死泥)。
[0048]7、臭氧微細氣泡降解污泥技術原理:臭氧具有氧化降解不穩定有機物、穿透生物活性細胞的功能,能夠實現污泥脫水解體。傳統工藝臭氧在水中溶解效率極低,不能滿足氧化降解污泥的需求。使用微細氣泡手段可以提高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使水中臭氧濃度達到傳統值的6倍以上,并且臭氧微細氣泡在水中停留時間很長,能夠滿足氧化降解污泥的需求。微細氣泡由液體高速旋轉壓縮產生,具有高能量,能直接打破細胞、高分子、膠體等物資的組織結構,破解結構水。
[0049]在傳統的各種污水生物處理方法中,由于生物的增殖,無論二沉池的污泥是否回流返回工藝的上游,都有剩余污泥排出。就整個工藝而言,由于通常只有污水原水的進入而沒有污泥的回流再處理,因此排出的污泥量總是大于產生的污泥量。此外,由于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性有機物濃度必須處于很低的水平以便滿足出水排放要求,曝氣池必須有足夠的高曝氣量和較長的曝氣時間才能降低水中溶解性有機物的濃度。然而,在好氧條件下,低有機物濃度通常有利于絲狀菌的增殖而導致污泥膨脹。同時,高曝氣量和長曝氣時間也進一步增加了含較高濃度污泥的混合液發生污泥膨脹的可能性。因此說明,在傳統的各種活性污泥工藝中,曝氣池中的污泥濃度通常難以達到較高水平,無法實現生物類群的消長平衡狀態。另外,由于生物對惡劣環境(例如較低的營養物濃度)的適應性,污泥好氧處理方法和污泥厭氧處理方法通常僅能消解最大60%的污泥,因此傳統的工藝仍然需要排出一定量的剩余污泥。
[0050]本實用新型無需排泥的原因如下:首先,由于排出的污泥量小于產生的污泥量,混合液中的污泥量本應持續增長,然而在穩定運行中混合液的污泥濃度盡管很高但并未持續增加而是在高水平下保持穩定,因此可以認為混合液中的生物類群處于消長平衡的狀態,即新增的污泥量和死亡并消解的污泥量達到了動態平衡,因而沒有污泥量的凈增長。
[0051]在本實用新型的污水污泥處理方法,其生化池中溶解性有機物的濃度處于較高水平,因此有利地限制了絲狀菌的增殖,降低了需氧量,從而減小了好氧處理時發生污泥膨脹的可能性。此外,較高水平的溶解性有機物為生物體提供了足夠的營養,形成了有利于生物的代謝、繁殖和生命周期死亡的環境,使得污泥中的生物體在大量繁殖的同時也大量地自身衰竭滅亡。
[0052]本實用新型的污泥處理方法中,污泥交替、反復地經好氧和缺氧耦合處理,有利于菌膠團的形成,污泥的沉降速度得到提高。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污泥處理方法可以實現高污泥濃度而不發生污泥膨脹。
[0053]另外,由于濃縮混合液大量甚至全部回流返回使得污泥齡相對較長,使得繁殖速率較慢的微生物得以正常生長,增強了污泥的降解作用。同時在高污泥濃度條件下,經好氧和缺氧耦合處理,混合液中的可生物降解物和難生物降解物(包括死亡生物體)都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消解,使得含碳、氮、磷等的化合物成為溶解性有機物隨上清液排出或成為揮發性物質而逸出。
[0054]本實用新型的污泥處理方法中,混合液中的污泥具有優異的沉降性能和較低的需氧量,并且能夠降解各種有機物質使之成為水溶性物質或氣態物質,因此混合液可以具有相當高的污泥濃度使生物類群處于消長平衡狀態而不發生污泥膨脹,從而實現長期穩定地減少甚至完全無剩余污泥的產生。
[005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污泥處理方法是一種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利用強化生物外源呼吸和內源呼吸降解有機物而減少剩余污泥的污泥處理方法。即:本實用新型的污泥處理方法完全是通過調節生物生理,利用外源呼吸和內源呼吸將以回流形式中的污泥再通過強化型中間光化微生物類群消解,而實現幾乎無剩余污泥產生。
[0056]本實用新型經幾年的試驗實施中證明:在長期運行時,盡管存在改性污泥量的大量回流入,混合液中的污泥量仍然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而不會無限制地增長,該水平受回流污泥的成分和流量以及其他操作條件的影響,例如在污水進水時,也受進水污水的流量的影響,然而盡管回流改性污泥具有較高含量的碳、氮和磷,但在排放的上清液中碳、氮和磷的含量也能保持在較低水平,這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污泥污水同步處理方法具有顯著的去除碳、氮和磷的效果,能保障出水達標排放。
[0057]實驗數據證明:如圖9所示以看出,應用本設計提供的污水污泥同步處理污水處理系統,排放水中的COD和氨氮均達到了 GB18918-2002 —級B標準。
[0058]如圖10所示可以看出,從微納米臭氧氣泡池污泥消解裝置排出的上清液中的COD、氨氮和總磷顯著地比混合液水相的相應值低。因此,污水和污泥回流所帶來的生物體和固體物除了部分轉化為可隨上清液排出的形式外,其余部分都在污泥消解裝置中得到了消解,可以得出消解的生物體和固體物在污泥消解裝置中轉化為氣體形式而逸出,實現了剩余污泥的消解減量。就整個污泥污水處理裝置而言,污水中的污染物質(主要COD、氨氮和總磷)在污水污泥處理裝置中轉化為氣態物質而逸出,因此在得到凈化出水的同時沒有污泥和其它固體或液體物質排出。使得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產生的剩余污泥減量甚至達到污泥零排放。
[0059]本實用新型的最終目標是根據上述原理和污泥污水同步處理方法實現長期穩定運行而無需排泥并且無污泥積累。徹底解決污泥排放問題,具有巨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意義。
[0060]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處理裝置包括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核質光化裝置(4)、缺氧厭氧池(5)、好氧池¢)、沉淀池(7)、清水消毒池⑶和電器自動控制柜;剩余污泥池(3)污泥回流管分別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和缺氧厭氧池(5)連接,所述核質光化裝置(4)與剩余污泥沉淀池連接,所述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分別與核質光化裝置(4)和常規污水處理裝置污水的進口管(I)連接,所述核質光化裝置(4)與常規污水處理裝置缺氧厭氧池(5)進口管連接,所述缺氧厭氧池(5)出口管與好氧池(6)進口管連接,所述好氧池¢)的上清液出口管與沉淀池(7)的進口管連接,所述好氧池(6)的底泥回流管與缺氧厭氧池(5)連接,所述缺氧厭氧池(5)底泥回流管與臭氧微納米氣泡氧化裝置(2)連接,所述沉淀池(7)的上清液與清水消毒池(8)連接,所述沉淀池(7)池底與污泥粉沙干化池(9)連接,每個部件通過電器自動控制柜控制自動工作。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物調控原位消解污泥的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調節池,調節池的作用是將破解細胞混合液與原污水均質混合作為污水進水的設備。
【文檔編號】C02F9-14GK204265615SQ201420761152
【發明者】張培君, 侯小兵, 魏馳, 顏寅龍, 王勇, 崔瑞昆 [申請人]張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