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傳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熱傳送裝置,例如,可作為空調裝置的制冷劑回路等而被利用的熱傳送裝置,尤其涉及不需諸如泵之類的驅動源便能使熱傳送介質循環以進行熱傳送的熱傳送裝置。
到目前為止,如特開昭62-238951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由2個系統構成的空調裝置制冷劑回路已得到公認。這種制冷劑回路包括通過制冷劑管道將壓縮機、第1熱源側熱交換器、減壓機構及第1利用側熱交換器按一定順序連接而構成的1級制冷劑回路及通過制冷劑管道將泵、第2熱源側熱交換器、第2利用側熱交換器按一定順序連接而構成的2級制冷劑回路。
這樣,在1級制冷劑回路的第1利用側熱交換器和2級制冷劑回路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器之間進行熱交換的同時,第2利用側熱交換器被安裝在需要進行溫度調節的房間內。
在此制冷劑回路中,當對房間進行制冷時,制冷劑在第1利用側熱交換器中蒸發,在第2熱源側熱交換器中凝結。在第2利用側熱交換器中,此凝結制冷劑和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房間就這樣被制冷了。
另一方面,當對房間進行制暖時,制冷劑在第1利用側熱交換器中凝結,在第2熱源側熱交換器中蒸發。在第2利用側熱交換器中,此蒸發制冷劑和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凝結。房間就這樣被制暖了。
這樣做是為了縮短1級制冷劑回路中管道的長度,并提高其冷凍能力。
但是,在此構成下,要使制冷劑在2級制冷劑回路中循環,必須特設泵作驅動源。其結果將造成功耗增大等。另外,由于此驅動源的存在,還會造成故障發生處增多,出現整個裝置可靠性欠佳等不良現象。
在2級制冷劑回路中,不安裝驅動源,即采用無功力熱傳送方式的熱傳送裝置,可作為解決以上這些課題的制冷劑回路。在特開昭63-180022號公報中公開過這樣的熱傳送裝置。該熱傳送裝置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由加熱器、冷凝器及密閉容器通過制冷劑管道按順序連接而構成,且密閉容器被安裝在高于加熱器的位置上。此外,加熱器和密閉容器通過裝有開關閥的均壓管而被連接起來。
按此構成,當對房間進行制暖時,首先,使開關閥處于關閉狀態,將在加熱器中加熱過的氣體制冷劑在冷凝器中冷凝并液化后,將該液體制冷劑回收到密閉容器中。之后,打開開關閥,由均壓管使加熱器和密閉容器處于均壓狀態,再將液體制冷劑從位于加熱器之上的密閉容器中送回到加熱器中。
在2級制冷劑回路中不設諸如泵一類的驅動源,重復此運動,便可使制冷劑進行循環。
但是,在此熱傳送裝置中當氣體制冷劑從冷凝器流入密閉容器時,此密閉容器內的壓力上升,故有制冷劑不能進行良好循環的危險。因此,為使該氣體制冷劑不從冷凝器中流出,該制冷劑應在該冷凝器中處于過冷卻狀態。
還有,盡管已通過改良密閉容器的構造來抑制此密閉容器內壓力上升,但是還不能說已具有了足夠的可靠性。
還有,為將液體制冷劑可靠地導入密閉容器,必須將冷凝器設置在高于密閉容器的位置上,且對各機器間相互安裝位置之限制也多,因此,難以適用于大規模系統和長管道系統。
本發明有鑒于這些問題,其目的在于在不設驅動源即無動力的熱傳送方式的熱傳送裝置中,減少對各機器間的相互安裝位置之限制,獲得高可靠性和通用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對利用側制冷劑回路中的制冷劑施加壓力,利用此壓力使制冷劑在該利用側制冷劑回路中循環。然后控制制冷劑的循環方向以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能進行所要求的運動。
具體說來,如圖1所示,本發明第1方面中所述的裝置備有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還備有將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上端連接起來的氣體管道(6)及將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下端連接起來的液體管道(7)。
再者,備有交替進行加熱運動和吸熱運動的熱源裝置(A),其中加熱運動為將熱量傳送給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制冷劑使該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內壓上升;吸熱運動則為從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制冷劑中吸取熱量,使該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內壓下降。
再加上,還備有制冷劑控制裝置(G),其作用為對應于該熱源裝置(A)的加熱運動和吸熱運動,允許制冷劑流過氣體管道(6)和液體管道(7)中之一方,與此同時,阻止制冷劑流過另一方。這樣,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將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將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從而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作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
在第1方面所述的發明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熱量被傳給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的制冷劑,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內壓上升。另一方面,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熱量被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制冷劑中奪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內壓便下降。
與此運動相對應,制冷劑控制裝置(G)允許制冷劑流過氣體管道(6)和液體管道(7)中之一方,與此同時,阻止制冷劑流過另一方。制冷劑就這樣按所規定的方向在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之間循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則進行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其結果,制冷劑靠在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所進行的熱交換而進行循環。
因此,如果采用本發明第1方面所涉及的發明,使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的制冷劑重復進行吸熱及放熱,并利用由此而產生的制冷劑的壓力變化,使制冷劑在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之間循環,因此,便不需要用于使制冷劑進行循環的諸如泵之類的特殊傳送裝置。其結果,可降低功耗,減少故障發生處,以確保整個裝置的可靠性。
還有,對各機器間的相互安裝位置限制也減少,并可提高其可靠性和通用性。
還有,由于熱源裝置(A)能對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穩定地進行加熱、吸熱運動,故即使將整個回路大型化,也可使制冷劑循環良好,即有希望將該系統擴大。
本發明第2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的結構為在上述第1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的情況下,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制冷劑控制裝置(G)一方面允許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同時,又阻止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制冷劑控制裝置(G)一方面允許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同時,又阻止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在第2方面所述的發明中,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時,液體制冷劑被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且該液體制冷劑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蒸發。此氣體制冷劑被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因此,通過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蒸發制冷劑便可實現吸熱運動。
這樣一來,如果采用本發明第2方面所涉及的發明,在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僅允許將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在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僅允許將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就這樣,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動,故能可靠地進行此吸熱運動,并有希望提高其可靠性。
本發明第3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的結構為在上述第1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的情況下,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制冷劑控制裝置(G)一方面允許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又阻止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制冷劑控制裝置(G)一方面允許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同時,又阻止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在本發明第3方面所涉及的發明中,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時,氣體制冷劑被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且該氣體制冷劑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凝結。此液體制冷劑被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因此,通過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凝結制冷劑便可實現放熱運動。
這樣一來,如果采用本發明第3方面所涉及的發明,在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僅允許將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在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僅允許將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就這樣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故能確實地進行此放熱運轉,并有希望提高其可靠性。
本發明第4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1方面所述的裝置中,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是由1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1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的。
于是,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時,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的情況下,僅對第1熱交換器(1a)加熱并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上升,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該第2熱交換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
在第4方面所述的發明中,被加熱了的第1熱交換器(1a)內壓上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因此,從第2熱交換器(1b)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即上述第1熱交換器(1a)產生為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所需的驅動壓力。
這樣,如果采用本發明第4方面所涉及的發明,僅對第1熱交換器(1a)加熱并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上升,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從該第2熱交換器(1b)把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正因為如此,方可在第1熱交換器(1a)中,產生為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驅動壓力。其結果,既可減少傳送給熱交換器(1a)的熱量,又能可靠地進行制冷劑供給運動。
本發明第5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1方面所述的裝置中,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是由1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1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的。
于是,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時,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的情況下,僅從第1熱交換器(1a)中吸熱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下降,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該第2熱交換器(1b)中。
在第5方面所述的發明中,被吸熱了的第1熱交換器(1a)內壓下降,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因此,液體制冷劑被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2熱交換器(1b)中。即上述第1熱交換器(1a)產生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液體制冷劑所需的驅動壓力。
這樣,如果采用本發明第5方面所涉及的發明,僅從第1熱交換器(1a)吸熱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下降,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該第2熱交換器(1b)中。正因為如此,方能在上述第1熱交換器(1a)中,產生回收液體制冷劑所需的驅動壓力。其結果,既可減少從熱交換器(1a)中奪走的熱量,又能可靠地進行制冷劑回收運動。
本發明第6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2或者第4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制冷劑控制裝置(G)是由第1電磁閥(SV1)和第2電磁閥(SV2)構成的。第1電磁閥(SV1)被設在氣體管道(6)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它開啟;進行加熱運動時,它關閉。第2電磁閥(SV2)被設在液體管道(7)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它開啟;進行吸熱運動時,它關閉。
還有,本發明第7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3或者第5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制冷劑控制裝置(G)是由第1電磁閥(SV1)和第2電磁閥(SV2)構成的。第1電磁閥(SV1)被設于氣體管道(6)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它開啟;進行吸熱運動時,它關閉。第2電磁閥(SV2)被設于液體管道(7)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它開啟;進行加熱運動時,它關閉。
還有,本發明第8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2或者第4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制冷劑控制裝置(G)由第1止回閥(CV1)和第2止回閥(CV2)構成,其中,第1止回閥(CV1)被設于氣體管道(6)中,僅允許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流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第2止回閥(CV2)被設于液體管道(7)中,僅允許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流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還有,本發明第9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3或者第5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制冷劑控制裝置(G)由第1止回閥(CV3)和第2止回閥(CV4)構成,其中,第1止回閥(CV3)被設于氣體管道(6)中,僅允許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流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第2止回閥(CV4)被設于液體管道(7)中,僅允許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流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
于是,如果采用本發明第6~第9方面所涉及的發明,能具體實現制冷劑控制裝置(G)的構成;還能正確地設定制冷劑循環方向,以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能進行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又有希望提高運行可靠性及實用性。
本發明第10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的結構為在上述第1、第2、第3或者第4方面所述的裝置中,設有與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并聯連接,并回收該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液體制冷劑的貯存裝置(20)。
于是,如果采用本發明第10方面所涉及的發明,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液體制冷劑被貯存在此貯存裝置(20)中,因此可將該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效率設定得較高,以提高整個裝置的性能。
本發明第11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通過用多個熱交換器構成熱源側熱交換裝置,來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連續地進行放熱運轉或者吸熱運轉。
具體說來,備有1個以上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1個以上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及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
另外,還備有連接上述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及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上端的多個氣體管道(6a、6b);連接上述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及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下端的多個液體管道(7a、7b)。
再者,還備有交替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和第2熱交換運動的熱源裝置(A)。其中,第1熱交換運動為對上述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的制冷劑加熱使其內壓上升的同時,從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的制冷劑中奪取熱量使其內壓下降;第2熱交換運動為從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的制冷劑中奪取熱量使其內壓下降的同時,對上述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的制冷劑加熱使其內壓上升。
再加上,還備有能完成下述運動的制冷劑控制裝置(G)通過與該熱源裝置(A)的熱交換運動相對應,改變氣體管道(6a、6b)和液體管道(7a、7b)中制冷劑的流通狀態來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時,將制冷劑從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同時,又將其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2熱交換運動時,將制冷劑從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同時,又將其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
在第11方面所述的發明中,一邊在熱源裝置(A)中交替進行第1和第2熱交換運動,一邊通過制冷劑控制裝置(G)阻止制冷劑的流通。由此,可交替切換向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供給制冷劑的熱源側熱交換部和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制冷劑的熱源側熱交換部,從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可連續進行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
這樣,若采用本發明第11方面所涉及的發明,由于交替切換了向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供給制冷劑的熱源側熱交換部和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制冷劑的熱源側熱交換部,故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可連續進行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從而,達到了提高整個裝置性能及其實用性的目的。
還有,由于不用特殊的傳送裝置來使制冷劑在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之間循環,所以,能達到降低功耗、減少故障發生處、確保整個裝置可靠性的目的。
再者,在減少機器間安裝位置的限制,獲得高可靠性的同時,還能達到提高其通用性的目的。
本發明第12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的結構為在上述第11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制冷劑控制裝置(G)控制氣體管道(6a、6b)及液體管道(7a、7b)中的制冷劑流通狀態來執行以下運動。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的情況下,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液體管道(7a)把液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氣體管道(6b)把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2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液體管道(7b)把液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氣體管道(6a)把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
在第12方面所述的發明中,一邊把液體制冷劑從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又一邊將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另一方面,一邊把液體制冷劑從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又一邊將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由于交替進行以上2個運動,故可連續地進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吸熱運轉。
這樣,若采用本發明第12方面所涉及的發明,把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之一方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與此同時,又把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的另一方,由于此運動交替進行,故可連續地進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吸熱運轉。從而提高裝置本身的性能及其實用性。
本發明第13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的結構為在上述第11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制冷劑控制裝置(G)控制氣體管道(6a、6b)及液體管道(7a、7b)中的制冷劑流通狀態來實現以下運動。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的情況下,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氣體管道(6a)把氣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液體管道(7b)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2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氣體管道(6b)把氣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液體管道(7a)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
在第13方面所述的發明中,一邊把氣體制冷劑從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又一邊將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另一方面,一邊把氣體制冷劑從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又一邊將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由于以上2個運動交替進行,故可連續地進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放熱運轉。
這樣,若采用本發明第13方面所涉及的發明,把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之一方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與此同時,又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的另一方,由于能使此運動交替進行,故可連續地進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放熱運轉。從而能提高裝置本身的性能及其實用性。
本發明第14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11或者第12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是由1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1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的。
于是,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時,從熱源裝置(A)獲取了熱量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中,只有第1熱交換器(1a)被加熱并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上升,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該第2熱交換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在第14方面所述的發明中,從熱源裝置(A)獲取了熱量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中的第1熱交換器(1a)內壓上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液體制冷劑被從第2熱交換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即上述第1熱交換器(1a)產生為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驅動壓力。
這樣,若采用本發明第14方面所涉及的發明,僅對第1熱交換器(1a)加熱并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上升,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把液體制冷劑從該第2熱交換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正因為如此,方可讓第1熱交換器(1a)產生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所需的驅動壓力。其結果,既可減少傳送給熱交換器(1a)的熱量,又能可靠地進行制冷劑供給運動。
本發明第15方面中所述的裝置為在上述第11或者第13方面所述的裝置中,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是由1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1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的。
于是,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時,被熱源裝置(A)奪走了熱量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中,只有第1熱交換器(1a)被冷卻并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下降,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該第2熱交換器(1b)中。
在第15方面所述的發明中,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中的第1熱交換器(1a)內壓下降,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因此,液體制冷劑被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2熱交換器(1b)中。即上述第1熱交換器(1a)產生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液體制冷劑所需的驅動壓力。
這樣,若采用本發明第15方面所涉及的發明,僅從第1熱交換器(1a)吸熱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下降,并使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該第2熱交換器(1b)中。正因為如此,方能使上述第1熱交換器(1a)產生回收液體制冷劑所需的驅動壓力。其結果,既可減少從熱交換器(1a)中奪走的熱量,又能可靠地進行制冷劑回收運動。
下面對附圖進行簡單說明圖1是表示第1及第2實施例中制冷劑回路的整體構成圖。
圖2是第3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圖。
圖3是第4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圖。
圖4是第5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圖。
圖5是第6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圖。
圖6是表示第7實施例中2級制冷劑回路一部分的局部圖。
圖7是第7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的整體圖。
圖8是表示第8實施例中2級制冷劑回路一部分的局部圖。
圖9是第8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的整體圖。
圖10是表示第9實施例中2級制冷劑回路一部分的局部圖。
圖11是表示第9實施例的變形例中2級制冷劑回路一部分的局部圖。
圖12是第10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的整體圖。
圖13是表示第11實施例中制冷劑回路的整體構成圖。
圖14是第11實施例中的第1制冷運轉狀態圖。
圖15是第11實施例中的第2制冷運轉狀態圖。
圖16是第11實施例中的第1制暖運轉狀態圖。
圖17是第11實施例中的第2制暖運轉狀態圖。
圖18是第12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的整體圖。
圖19是表示第13實施例中的制冷運轉狀態的制冷劑回路的整體構成圖。
圖20是表示第13實施例中的制暖運轉狀態的制冷劑回路的整體構成圖。
圖21是第14實施例中的制冷運轉狀態圖。
圖22是第14實施例中的制暖運轉狀態圖。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例。各實施例中都具有1級和2級2系統制冷劑回路,利用1級制冷劑回路施加給2級制冷劑回路的熱量,使制冷劑在該2級制冷劑回路中循環。另外,各實施例中使本發明適用于上述的使制冷劑循環以進行室內空氣調節的空調裝置的制冷劑回路上。
(第1實施例)首先,參照圖1對第1實施例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適用于制冷專用的空調裝置。圖1表示本實施例的熱傳送裝置的整個制冷劑回路。如圖1所示,本制冷劑回路的構成為使作為熱源裝置的1級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和2級制冷劑回路(B)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
首先,對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以冷卻室內的2級制冷劑回路(B)進行說明。
該2級制冷劑回路(B)是通過氣體管道(6)和液體管道(7)把設置在需要空調的室內且作為利用側熱交換裝置的室內熱交換器(3)和與1級制冷劑回路(A)進行熱交換的作為熱源側熱交換裝置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連接起來而構成的,并該2級制冷劑回路(B)構成制冷劑循環的封閉回路。上述氣體管道(6)被連接到室內熱交換器(3)和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上端,液體管道(7)被連接到室內熱交換器(3)和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下端。
上述氣體管道(6)設有第1電磁閥(SV1),上述液體管道(7)設有第2電磁閥(SV2),并在該液體管道(7)中的室內熱交換器(3)和第2電磁閥(SV2)之間設有室內電動膨脹閥(EV1)。制冷劑控制裝置(G)由電磁閥(SV1、SV2)構成。
其次,對將熱量供給該2級制冷劑回路(B)的作為熱源裝置的1級制冷劑回路(A)進行說明。
在該1級制冷劑回路(A)中,壓縮機(11)、四通換向閥(22)、室外熱交換器(14)和1級熱源熱交換器(12)由制冷劑管道(16)互相連接。該1級制冷劑回路(A)通過切換四通換向閥(22)被切換為以下兩種狀態室外熱交換器(14)連接到壓縮機(11)的噴出側、1級熱源熱交換器(12)連接到壓縮機(11)的吸入側的狀態(圖1中實線所示狀態)和室外熱交換器(14)連接到壓縮機(11)的吸入側、1級熱源熱交換器(12)連接到壓縮機(11)的噴出側的狀態(圖1中虛線所示狀態)。在上述室外熱交換器(14)和1級熱源熱交換器(12)之間設有第1和第2室外電動膨脹閥(EV2、EV3)。
上述各電磁閥(SV1、SV2)、電動膨脹閥(EV1、EV2、EV3)以及四通換向閥(22)的開關由控制器(C)控制。
接著,對上述1級制冷劑回路(A)和2級制冷劑回路(B)的制冷過程進行說明。
當此制冷運轉開始時,首先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四通換向閥(22)切換到實線一側,并將第1室外電動膨脹閥(EV2)調整為全開狀態,將第2室外電動膨脹閥(EV3)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打開第1電磁閥(SV1)且關閉第2電磁閥(SV2)。
在此狀態下,驅動壓縮機(11),則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1中實線箭頭方向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體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冷凝后,被第2電動膨脹閥(EV3)減壓,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中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進行熱交換。然后從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奪取熱量而蒸發,最后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進行熱交換而被奪走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冷凝,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下降。該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靠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經由氣體管道(6)被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該被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氣體制冷劑被流通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中的制冷劑冷卻成液體制冷劑,然后貯存在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中。
上述動作完成后,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進行切換操作,則將四通換向閥(22)切換到虛線一側,并將第2室外電動膨脹閥(EV3)調整為全開狀態,將第1室外電動膨脹閥(EV2)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另外,關閉第1電磁閥(SV1)且打開第2電磁閥(SV2)。
這樣一來,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1中虛線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體制冷劑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中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進行熱交換,將熱量供給到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并冷凝之后,被第1室外電動膨脹閥(EV2)減壓,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之后,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進行熱交換獲得了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一部分制冷劑蒸發,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上升。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內的液體制冷劑靠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從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下部經由液體管道(7)被壓向室內熱交換器(3)。該被壓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經過室內電動膨脹閥(EV1)減壓后,在室內熱交換器(3)中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從而冷卻室內空氣。
如上所述,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交替進行切換操作,制冷劑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循環以冷卻室內。
于是,在本實施例中,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不設泵之類的驅動源,便能在該2級制冷劑回路(B)中進行熱傳送。由此,能達到降低功耗、減少故障誘發處、以及確保裝置整體的可靠性的目的。
另外,能縮小機器安裝時的位置上的限制而得到較高的可靠性和通用性。
再者,由于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能穩定地進行吸熱,放熱操作,所以即使將該2級制冷劑回路(B)大型化,制冷劑仍能良好地進行循環,有希望將系統擴大。
(第2實施例)其次,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的回路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相同,則構成制暖專用的空氣調節裝置。
下面,利用圖1對本實施例的制暖過程進行說明。
當此制暖運轉開始時,首先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四通換向閥(22)切換到實線一側,并將第1室外電動膨脹閥(EV2)調整為全開狀態,將第2室外電動膨脹閥(EV3)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關閉第1電磁閥(SV1)且打開第2電磁閥(SV2)。
在此狀態下,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實線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體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冷凝后,被第2電動膨脹閥(EV3)減壓,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中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進行熱交換,然后蒸發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如點劃線的箭頭所示,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進行熱交換而被奪走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冷凝,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下降。該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靠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經由液體管道(7)被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
上述動作完成后,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進行切換操作,則將四通換向閥(22)切換到虛線一側,并將第2室外電動膨脹閥(EV3)調整為全開狀態,將第1室外電動膨脹閥(EV2)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另外,打開第1電磁閥(SV1)且關閉第2電磁閥(SV2)。
這樣一來,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虛線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體制冷劑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中冷凝后,被第1室外電動膨脹閥(EV2)減壓,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蒸發之后,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如雙點劃線的箭頭所示,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進行熱交換獲得了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蒸發,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上升。由于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內的氣體制冷劑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上部經由氣體管道(6)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中。該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在室內熱交換器(3)中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室內氣溫上升。
如上所述,通過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交替進行切換操作,制冷劑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循環以供暖于室內。總之,即使此制暖過程,也可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不設泵之類的驅動源的情況下,在該2級制冷劑回路(B)中進行熱傳送。
(2級制冷劑回路的變形例)在下面的第3實施例~第12實施例中,對能與上述1級制冷劑回路(A)配套使用的2級制冷劑回路(B)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第3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不設第1實施例中所述的電磁閥(SV1、SV2)而設止回閥(CV1、CV2)來構成專用于制冷的空氣調節裝置的2級制冷劑回路(B)。
如圖2所示,該2級制冷劑回路(B)的構成為在氣體管道(6)中設有止回閥(CV1)以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向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氣體制冷劑的流通;在液體管道(7)中設有止回閥(CV2)以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的流通。
在本實施例的制冷運轉時,與上述第1實施例一樣,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進行四通換向閥(22)和電動膨脹閥(EV2、EV3)的切換操作,伴隨此操作而產生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之間的壓力差使2級制冷劑回路(B)中的制冷劑循環(請參照圖2中實線箭頭和虛線箭頭)。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2級制冷劑回路(B)中沒設電磁閥,就是說,只通過1級制冷劑回路(A)的四通換向閥(22)和電動膨脹閥(EV2、EV3)的切換操作,便能使2級制冷劑回路(B)中的制冷劑循環。
(第4實施例)本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不設第2實施例中所述的電磁閥(SV1、SV2)而設止回閥以構成制暖專用的空氣調節裝置的2級制冷劑回路(B)。
如圖3所示,該2級制冷劑回路(B)的構成為在氣體管道(6)中設有止回閥(CV3)以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的流通;在液體管道(7)中設有止回閥(CV4)以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向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液體制冷劑的流通。
在本實施例的制暖運轉時,與上述第2實施例一樣,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進行四通換向閥(22)和電動膨脹閥(EV2、EV3)的切換操作,伴隨此操作而產生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之間的壓力差使2級制冷劑回路(B)中的制冷劑循環(請參照圖3中的點劃線箭頭和雙點劃線箭頭)。
又在本實施例中,2級制冷劑回路(B)中沒設電磁閥,就是說,只通過1級制冷劑回路(A)的四通換向閥(22)和電動膨脹閥(EV2、EV3)的切換操作,便能使2級制冷劑回路(B)中的制冷劑循環。
(第5實施例)在本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中,各管道(6、7)設有止回閥的同時,以一對熱交換器(1a、1b)來構成2級熱源熱交換器(1)。而且,本實施例構成制冷專用的空氣調節裝置的2級制冷劑回路(B)。
如圖4所示,該2級制冷劑回路(B)的構成和上述第3實施例一樣在氣體管道(6)中設有止回閥(CV1)以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向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氣體制冷劑的流通;在液體管道(7)中設有止回閥(CV2)以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的流通。
上述2級熱源熱交換器(1)由第1和第2個2級熱交換器(1a、1b)并聯連接來構成,各熱交換器(1a、1b)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之間進行熱交換。
另一方面,1級熱源熱交換器(12)對應于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而由一對熱交換器(12a、12b)構成,各熱交換器(12a、12b)分別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之間進行熱交換。另外,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形成得比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小。
制冷運轉時的2級制冷劑回路(B)的制冷劑循環動作如下;通過與在各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b)中要蒸發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而被奪取熱量的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制冷劑冷凝,使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內壓下降。然后,如圖4的實線箭頭所示,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經由氣體管道(6)被回收到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中,被冷卻成液體制冷劑而被貯存。
然后,切換1級制冷劑回路(A)之后,只在第一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和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之間進行熱交換,從該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獲得了熱量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制冷劑蒸發,使其內壓上升。該壓力作用于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時,如圖4的虛線箭頭所示,貯存在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液體制冷劑經由液體管道(7)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該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被室內電動膨脹閥(EV1)減壓之后,在室內熱交換器(3)中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蒸發以冷卻室內空氣。
通過交替且反復進行如上一些操作,使2級制冷劑回路(B)的制冷劑循環以冷卻室內。總之,在本實施例中,由一對熱交換器(1a、1b)構成2級熱源熱交換器(1),其中的一個用來貯存將要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另一個用來產生作為供給液體制冷劑時所要的驅動力的壓力。
(第6實施例)在本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中,各管道(6、7)設有止回閥的同時,以一對熱交換器(1a、1b)來構成2級熱源熱交換器(1)。而且,本實施例構成制冷專用的空氣調節裝置的2級制冷劑回路(B)。
如圖5所示,該2級制冷劑回路(B)的構成和上述第4實施例一樣在氣體管道(6)中設有止回閥(CV3)以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的流通;在液體管道(7)中設有止回閥(CV4)以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向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液體制冷劑的流通。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構成與上述制冷專用機中的相同。
制暖運轉時的2級制冷劑回路(B)的制冷劑循環操作如下;首先,只在第一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和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之間進行熱交換,通過與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中蒸發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而被奪取熱量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制冷劑冷凝,該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下降。與此同時,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內壓也下降。然后,如圖5的點劃線箭頭所示,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經由液體管道(7)被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b)中。
然后,切換1級制冷劑回路(A)之后,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b)和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之間進行熱交換,從該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b)獲得了熱量的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制冷劑蒸發,使其內壓上升。然后,如圖5的雙點劃線箭頭所示,貯存在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液體制冷劑經由氣體管道(6)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該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在室內熱交換器(3)中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冷凝以加溫室內空氣。室內就這樣暖和起來了。
(第7實施例)本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中,設置多個(在本實施例中,設置兩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備有上述第5實施例中所述的一對熱交換器(1a、1b)來構成制冷專用的空調裝置的2級制冷劑回路(B)。
下面,對該2級制冷劑回路(B)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將氣體管道(6)和液體管道(7)分別分支成兩個分支管(6a、6b、7a、7b),在氣體管道(6)的各分支管(6a、6b)中設有止回閥(CV1、CV1)以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向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氣體制冷劑的流通;在液體管道(7)的各分支管(7a、7b)中設有止回閥(CV2、CV2)以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的流通。
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分別由第1和第2個2級熱交換器(1a、1b)并聯連接來構成,各熱交換器(1a、1b)與未圖示的1級熱源熱交換器(參照圖4)之間進行熱交換。
其次,對制冷運轉時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中的制冷劑循環動作進行說明。
切換1級制冷劑回路(A)使在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中的制冷劑正在冷凝(進行放熱動作)時,另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制冷劑蒸發(進行吸熱動作)。通過交替并反復地進行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放熱狀態和吸熱狀態,就能連續地進行制冷劑的循環。
具體來說,例如在圖6中,位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放熱狀態而從室內熱交換器(3)回收氣體制冷劑時(參照圖6中實線箭頭),位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則處于吸熱狀態。結果,伴隨制冷劑蒸發引起內壓上升,該內壓作用于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從而該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室內熱交換器(3)(參照圖6中的虛線箭頭)。
然后,在兩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中交替而反復進行放熱和吸熱動作。這樣,就能連續地進行室內冷卻,從而能提高空調性能。
圖7表示一種將這種2級制冷劑回路(B)適用于安裝有多個室內熱交換器(3)的所謂多臺式室內機的回路。在圖7中,(F’)為室內扇。
另外,雖在該第7實施例中,由第1和第2這兩個2級熱交換器(1a、1b)構成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但由1個熱交換器來構成也可。
(第8實施例)本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中,與上述第7實施例一樣,設置多個(在本實施例中,設置兩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備有一對熱交換器(1a、1b)來構成制暖專用的空調裝置的2級制冷劑回路(B)。另外,在此對與上述第7實施例的回路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在氣體管道(6)的各分支管(6a、6b)中設有止回閥(CV3、CV3)以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的流通;在液體管道(7)的各分支管(7a、7b)中設有止回閥(CV4、CV4)以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向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液體制冷劑的流通。
其次,對制暖運轉時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中的制冷劑循環動作進行說明。
與上述第7實施例的情況一樣,切換1級制冷劑回路(A)以使在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中進行放熱動作時,另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進行吸熱動作。通過該兩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交替并反復處于放熱狀態和吸熱狀態,就能連續地進行制冷劑的循環。
具體來說,例如在圖8中,位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放熱狀態時,該低壓作用于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而從室內熱交換器(3)回收液體制冷劑(參照圖8中的點劃線箭頭)。此時,位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則處于吸熱狀態,將氣體制冷劑供給室內熱交換器(3)(參照圖8中的雙點劃線箭頭)。
然后,交替而反復地進行該放熱和吸熱動作。這樣,就能連續地供暖室內,從而能提高空調性能。
圖9表示一種將這種2級制冷劑回路(B)適用于安裝有多個室內熱交換器(3)的所謂多臺式室內機的回路。
另外,雖在該第8實施例中,分別由第1和第2這兩個2級熱交換器(1a、1b)構成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但由1個熱交換器來構成也可。
(第9實施例)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的構成為在上述第5實施例中所示的制冷專用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中備有與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并聯連接的受液器(20)。
按照這種回路構造,當各熱源側熱交換器(1a、1b)處于放熱狀態而從室內熱交換器(3)回收氣體制冷劑并進行冷凝時,就能將該冷凝后的液體制冷劑貯存于受液器(20)中。結果,能減少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中的液體制冷劑的貯存量。因此,能確保其較大的熱交換面積而提高熱交換功率,提高整個裝置的性能。
另外,在圖11中,在上述第6實施例中所示的制暖專用的2級制冷劑回路(B)上加設同樣的受液器(20)。按照此構造,在各熱源側熱交換器(1a、1b)處于吸熱狀態而從室內熱交換器(3)回收液體制冷劑時,又能將此液體制冷劑貯存于受液器(20)中。由此也能保證較大的熱交換面積,導致裝置整體的性能提高。
(第10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將上述第7和第8實施例中所示的備有多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2級制冷劑回路(B)構成為能夠進行室內冷卻和供暖的所謂熱泵回路。另外,在此,僅就與上述第7和第8實施例的制冷劑回路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氣體管道(6)的各分支管(6a、6b)分別分支成制冷用分支管(6a-C、6b-C)和制暖用分支管(6a-W、6b-W)。在制冷用分支管(6a-C、6b-C)上設有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氣體制冷劑流通的止回閥(CV1)和在制冷運轉時打開、制暖運轉時關閉的電磁閥(SVC-1)。另外,在制暖用分支管(6a-W、6b-W)上設有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到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流通的止回閥(CV3)和在制暖運轉時打開、制冷運轉時關閉的電磁閥(SVW-1)。
液體管道(7)的各分支管(7a、7b)分別分支成制冷用分支管(7a-C、7b-C)和制暖用分支管(7a-W、7b-W)。在制冷用分支管(7a-C、7b-C)上設有只允許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到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流通的止回閥(CV2)和在制冷運轉時打開、制暖運轉時關閉的電磁閥(SVC-2)。另外,在制暖用分支管(7a-W、7b-W)上設有只允許從室內熱交換器(3)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的液體制冷劑流通的止回閥(CV3)和在制暖運轉時打開、制冷運轉時關閉的電磁閥(SVW-2)。
接著,說明運轉過程。
在制冷運轉時,則切換為兩種狀態。一種狀態是打開與位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連通的電磁閥(SVC-1)和與位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連通的電磁閥(SVC-2),并關閉其它電磁閥。
另一種狀態是打開與位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連通的電磁閥(SVC-2)和與位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連通的電磁閥(SVC-1),并關閉其它電磁閥。
通過交替切換成該兩種狀態進行與上述第7實施例同樣的制冷劑循環動作,冷卻室內。
另一方面,在室內供暖運轉時,一種狀態為打開與位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連通的電磁閥(SVW-1)和與位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連通的電磁閥(SVW-2),并關閉其它電磁閥。
另一種狀態是打開與位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連通的電磁閥(SVW-2)和與位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連通的電磁閥(SVW-1),并關閉其它電磁閥。
通過交替切換成該兩種狀態進行與上述第8實施例同樣的制冷劑循環動作,供暖給室內。
如上說述,按照本實施例的制冷劑回路,通過電磁閥(SVC-1、SVC-2、SVW-1、SVW-2)的切換操作,能任意地設定室內制冷運轉或制暖運轉,從而能得到實用性高的空調機。
另外,在該第10實施例中,又分別由第1和第2這兩個2級熱交換器(1a、1b)構成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但由1個熱交換器來構成也可。
(第11實施例)下面,說明已在第10實施例中所說明過的2級制冷劑回路(B)與1級制冷劑回路(A)組合后的整個回路的具體構造。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1級制冷劑回路(A)具有壓縮機(11)、四通換向閥(22)、旁邊配置有室外扇(F)的室外熱交換器(14)、室外電動膨脹閥(EV)、以及由多個熱交換器構成的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B)。上述室外熱交換器(14)的一端(即氣體側)連接有氣體側管道(24),在另一端(即液體側)連接有液體側管道(25)。
氣體側管道(24)通過切換四通換向閥(22)與壓縮機(11)的噴出側或吸入側相通。也就是說,該氣體側管道(24)備有將壓縮機(11)的噴出側連接于四通換向閥(22)的噴出氣體線路(24a)和將壓縮機(11)的吸入側連接于四通換向閥(22)的吸入氣體線路(24b)。并且,在該吸入氣體線路(24b)上設有積蓄器(28)。
液體側管道(25)上設有上述室外電動膨脹閥(EV),其中一端連接于室外熱交換器(14),另一端分支連接于各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c)。該液體側管道(25)備有主液體管道(25A)和從該主液體管道(25A)分支形成的分支液體管道(25a~25c),并該各分支液體管道(25a~25c)分別連接于各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c)。
并且,上述1級制冷劑回路(A)備有將壓縮機(11)的噴出側連接于各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c)的噴出線路(30)和將來自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c)的氣體制冷劑回收到壓縮機(11)的吸入側的吸入線路(31)。
另外,在6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c)當中,示于圖13左邊的3個熱交換器(12a~12c)是與上述第10實施例(參照圖12)中的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第1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A)。右邊的3個熱交換器(12a~12c)是與上述第10實施例中的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之間進行熱交換的第2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B)。
再者,因為各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12B)的構造幾乎相同,故在此僅就一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與各管道(25a~25c、30、31)的連接狀態進行說明。此外,為方便說明,從位于右邊的開始按順序稱為第1、第2和第3熱交換器(12a~12c)。
第1熱交換器(12a)的下端連接于從主液體管道(25A)分支且備有毛細管(CP)的第1分支液體管道(25a)。在該第1分支液體管道(25a)上的毛細管(CP)和第1熱交換器(12a)之間連接著第1液體管道(25d)的一端,該第1液體管道(25d)的另一端連接于主液體管道(25A),并備有只允許液體制冷劑從第1熱交換器(12a)流向主液體管道(25A)的止回閥(CV3)。該第1熱交換器(12a)的上端由第1氣體管道(30a)連接于噴出線路(30),由第2,氣體管道(31a)連接于吸入線路(31)。這些氣體管道(30a、31a)上分別設有電磁閥(SV3、SV4)。
第2熱交換器(12b)的下端連接于從主液體管道(25A)分支且備有只允許液體制冷劑從該第2熱交換器(12b)流向主液體管道(25A)的止回閥(CV4)的第2分支液體管道(25b)。該第2熱交換器(12b)的上端由第3氣體管道(30b)連接于噴出線路(30)。該第3氣體管道(30b)上設有電磁閥(SV5)。
第3熱交換器(12c)的下端連接于從主液體管道(25A)分支且備有只允許液體制冷劑從該主液體管道(25A)流向第3熱交換器(12c)的止回閥(CV5)以及毛細管(CP)的第3分支液體管道(25c)。該第3熱交換器(12c)的上端由第4氣體管道(31b)連接于吸入線路(31)。該第4氣體管道(31b)上也設有電磁閥(SV6)。
在上述第2分支液體管道(25b)上的第2熱交換器(12b)和止回閥(CV4)之間連接著第1連結管(32)的一端,該第1連結管(32)的另一端則連接于第3分支液體管道(25c)上的第3熱交換器(12c)和毛細管(CP)之間。在上述第3氣體管道(30b)上中的第2熱交換器(12b)和電磁閥(SV5)之間連接著第2連結管(33)的一端,該第2連結管(33)的另一端則連接于第4氣體管道(31b)上的第3熱交換器(12c)和電磁閥(SV6)之間。
此時,2級制冷劑回路(B)是與上述第10實施例中所說明過的那個相同。第10實施例中的分別成對的熱交換器(1a、1b)當中,位于右邊的小型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鄰接著上述第1熱交換器(12a)與其進行熱交換。另外,左邊的大型熱交換器(1b)由相互并聯連接且成對的第2和第3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1b’)構成,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b、1b’)分別鄰接著第2和第3熱交換器(12b、12c)進行熱交換。也就是說,這些熱交換器(1a、1b、1b’)相互并聯連接,并其各上端連接于氣體管道(6)的分支管(6a、6b)、其各下端連接于液體管道(7)的分支管(7a、7b)。
下面,就空調運轉時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14和15說明制冷過程。
該制冷運轉開始時,作為第1制冷運轉狀態,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四通換向閥(22)切換到實線一側,并打開第2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B)中的第1氣體管道(30a)上的電磁閥(SV3)、第1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A)中的第2氣體管道(31a)上的電磁閥(SV4)、第3氣體管道(31b)上的電磁閥(SV6)以及電動閥(EV),并關閉其他電磁閥。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將與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連通的電磁閥(SVC-1)和與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連通的電磁閥(SVC-2)打開,同時關閉其他電磁閥。
在這種狀態下驅動壓縮機(11)時,如圖14中實線箭頭所示,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從壓縮機(11)噴出來的一部分制冷劑被室外熱交換器(14)冷凝之后,被連通于第1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的第1及第3分支液體管道(25a、25c)上的毛細管(CP)減壓,然后流到第1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A)的各熱交換器(12a、12b、12c)。該液體制冷劑與第1個2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A)的各熱交換器(1a、1b、1b’)之間進行熱交換,從該各熱交換器(1a、1b、1b’)的制冷劑奪取熱量并蒸發之后,通過吸入線路(31)返回到壓縮機(11)。
從上述壓縮機(11)噴出來的剩下的制冷劑通過噴出線路(30)流向第2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B)的第1熱交換器(12a),與第2個2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B)的第1熱交換器(1a)之間進行熱交換,將熱供給該熱交換器(1a)的制冷劑,自身冷凝之后,經由第1分支液體管道(25a)和第1液體管道(25d)與主液體管道(25A)的液體制冷劑合并,然后流到第1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A)。
此時,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由于在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中進行制冷劑的冷凝(放熱運動),在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第1熱交換器(1a)中進行制冷劑的蒸發(吸熱運動),所以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上升。該壓力作用到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第2和第3熱交換器(1b、1b’),結果,如圖14中虛線箭頭所示,液體制冷劑從這些熱交換器(1a、1b、1b’)通過液體管道(7)的分支管(7b)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被室內電動膨脹閥(EV1)減壓并在該室內熱交換器(3)中蒸發之后,通過氣體管道(6)的分支管(6a)被回收到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各熱交換器(1a、1b、1b’)中。該被回收到各熱交換器(1a、1b、1b’)中的氣體制冷劑與第1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的各熱交換器(12a、12b、12c)進行熱交換,冷凝成液體制冷劑之后,被貯存。
上述動作完成之后,就處于第2制冷運轉狀態,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進行切換操作以使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中的放熱和吸熱運動交替進行。從而,如圖15中實線和虛線箭頭所示,制冷劑就進行以下的循環制冷劑從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流到室內熱交換器(3)之后,被回收到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中。
其次,對室內制暖過程進行說明。
該制暖運轉開始時,首先作為第1制暖運轉狀態,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打開第1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A)中的第1氣體管道(30a)上的電磁閥(SV3)和第3氣體管道(30b)上的電磁閥(SV5)、第2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B)中的第2氣體管道(31a)上的電磁閥(SV4),并關閉其他電磁閥。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將與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連通的電磁閥(SVW-1)和與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連通的電磁閥(SVW-2)打開,同時關閉其他電磁閥。
在這種狀態下驅動壓縮機(11)時,如圖16中實線箭頭所示,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從壓縮機(11)噴出來的制冷劑通過噴出線路(30)流向第1個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的各熱交換器(12a~12c),與第1個2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A)的各熱交換器(1a、1b、1b’)之間進行熱交換,將熱供給該熱交換器(1a、1b、1b’)的制冷劑,自身冷凝。然后,第1熱交換器(1a)的制冷劑經由第1分支液體管道(25a)和第1液體管道(25d)、第2和第3熱交換器(1b、1b’)的制冷劑經由第2分支液體管道(25b),流到主液體管道(25A)。該流到主液體管道(25A)的液體制冷劑接著流到第2個1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2B)的第1熱交換器(12a),與第2個2級熱源側熱交換器(1B)的第1熱交換器(1a)進行熱交換,從該熱交換器(1a)的制冷劑奪取熱量而蒸發之后,通過第2氣體管道(31a)和吸入線路(31)返回到壓縮機(11)。
此時,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由于在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中進行制冷劑的蒸發(吸熱運動),在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第1熱交換器(1a)中進行制冷劑的冷凝(放熱運動),所以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各熱交換器(1a、1b、1b’)的內壓上升。結果,氣體制冷劑從該各熱交換器(1a、1b、1b’)通過氣體管道(6)的分支管(6a)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在該室內熱交換器(3)中冷凝之后,通過液體管道(7)的分支管(7b)被回收到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各熱交換器(1a、1b、1b’)中。
上述動作完成后,就處于第2制暖運轉狀態,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進行切換操作以使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中的放熱和吸熱運動交替進行。從而,如圖17中實線和虛線箭頭所示,制冷劑就進行以下的循環制冷劑從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被導入室內熱交換器(3)之后,被回收到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中。
總之,若采用本實施例,就能任意地設定室內制冷運轉或室內制暖運轉,并能連續地進行此運轉。因此,能得到實用性高的空調機。
(第12實施例)本實施例構成適用于在多個室內中分別安裝多個室內熱交換器(3、3、…),其中各自都能個別選擇制冷運轉或制暖運轉,即所謂的冷暖自由的多臺式空調裝置的2級制冷劑回路(B)。另外,在此對與上述第10實施例的制冷劑回路(參照圖12)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如圖18所示,本2級制冷劑回路(B)備有第1和第2兩根氣體管道(6A、6B),第1氣體管道(6A)連接于制冷用分支管(6a-C、6b-C),第2氣體管道(6B)連接于制暖用分支管(6a-W、6b-W)。各室內熱交換器(3、3、…)的氣體側管道(3A)分支成第1連接管(3A-1)和第2連接管(3A-2),第1連接管(3A-1)連接于第1氣體管道(6A)、第2連接管(3A-2)連接于第2氣體管道(6B)。在各連接管(3A-1、3A-2)上設有電磁閥(SV7、SV8)。其他構造與上述第10實施例的相同。
下面,說明空調運轉過程。
首先,所有室內熱交換器(3、3、…)的熱量總和要求制冷時(例如,進行制冷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多于進行制暖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時),切換為以下兩種狀態第1種狀態為打開連通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C-1)和連通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C-2),并關閉其他電磁閥的狀態。
第2種狀態為打開連通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C-2)和連通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C-1),并關閉其他電磁閥的狀態。這兩種狀態交替進行。
其次,所有室內熱交換器(3、3、…)的熱量總和要求制暖時(例如,進行制暖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多于進行制冷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時),則切換為以下兩種狀態第1種狀態為打開連通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W-1)和連通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W-2),并關閉其他電磁閥的狀態。
第2種狀態為打開連通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W-2)和連通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W-1),并關閉其他電磁閥的狀態。這兩種狀態交替進行。
再者,設置于第1連接管(3A-1)和第2連接管(3A-2)上的電磁閥(SV7、SV8)的開關狀態為打開連接于制冷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3)的第1連接管(3A-1)上的電磁閥(SV7)并關閉第2連接管(3A-2)上的電磁閥(SV8);另外,打開連接于制暖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3)的第2連接管(3A-2)上的電磁閥(SV8)并關閉第1連接管(3A-1)上的電磁閥(SV7)。
在此狀態下,對進行制冷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3)通過液體管道(7)供給液體制冷劑;對進行制暖運轉的室內熱交換器(3)通過第2氣體管道(6B)和第2連接管(3A-2)供給液體制冷劑。這樣,各室內熱交換器(3、3、…)都能獨立地進行制冷運轉和制暖運轉。
(1級制冷劑回路的變形例)在以下的第13和第14實施例中,對能與上述2級制冷劑回路(B)組合使用的1級制冷劑回路(A)的變形例進行說明。
(第13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的1級制冷劑回路(A)為一個能與上述第1實施例中的2級制冷劑回路(B)組合使用的1級制冷劑回路(A)的變形例,并構成為熱泵回路。
如圖19所示,本實施例的1級制冷劑回路(A)由制冷劑管道(16)連接壓縮機(11)、四通換向閥(22)、室外熱交換器(14)、第1電動閥(EVW)、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第2電動閥(13)以及輔助熱交換器(15A)來構成。在該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和四通換向閥(22)之間設有旁路輔助熱交換器(15A)的旁路線路(BPL)。該旁路線路(BPL)在中途被分支為兩個系統,在一根分支管上設有只允許制冷劑從壓縮機(11)流向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的止回閥(CV-B1)和噴出側電磁閥(SV-B1)。在另一根分支管上設有只允許制冷劑從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流向壓縮機(11)的止回閥(CV-B2)和吸入側電磁閥(SV-B2)。
再者,1級制冷劑回路(A)則伴隨著四通換向閥(22)的切換動作被切換為以下的兩種狀態室外熱交換器(14)連接于壓縮機(11)的噴出側、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連接于壓縮機(11)的吸入側的狀態(圖1中實線所示的狀態);室外熱交換器(14)連接于壓縮機(11)的吸入側、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連接于壓縮機(11)的噴出側的狀態(圖1中虛線所示的狀態)。
另外,2級制冷劑回路(B)的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例中的相同。
再者,各電磁閥(SV1、SV2、SV-B1、SV-B2)、電動閥(EVW、13、EV1)和四通換向閥(22)的開關被控制器(C)控制。
下面,對上述所構成的本制冷劑回路(A、B)中的室內制冷運轉操作進行說明。
當此制冷運轉開始時,首先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四通換向閥(22)切換到實線一側,并將第1電動閥(EVW)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將第2電動閥(13)調整為全關狀態。在旁路線路(BPL)中,打開吸入側電磁閥(SV-B2)并關閉噴出側電磁閥(SV-B1)。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打開第1電磁閥(SV1)并關閉第2電磁閥(SV2)。
在此狀態下,驅動壓縮機(11),則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19中實線的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體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冷凝之后,經過第1電動閥(EVW)減壓,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中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進行熱交換。然后從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奪取熱量而蒸發,通過旁路線路(BPL)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如圖19中雙點劃線的箭頭所示,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進行熱交換而被奪取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冷凝,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下降。由于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該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經由氣體管道(6)被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該被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氣體制冷劑被流通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中的制冷劑冷卻成液體制冷劑,然后貯存在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中。
上述動作完成后,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進行切換操作,則將第1電動閥(EVW)調整為全開狀態,將第2電動閥(13)調整為規定的開度。關閉旁路線路(BPL)中的各電磁閥(SV-B1、SV-B2)。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關閉第1電磁閥(SV1)并打開第2電磁閥(SV2)和室內電動膨脹閥(EV1)。
這樣一來,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19中的虛線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之后,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中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進行熱交換,將熱供給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成為過冷卻狀態之后,經過第2電動閥(13)咸壓,在輔助熱交換器(15A)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之后,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如圖19中雙點劃線的箭頭所示,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進行熱交換獲得了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一部分制冷劑蒸發,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上升。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內的液體制冷劑靠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從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下部經由液體管道(7)被壓向室內熱交換器(3)。該被壓向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經過室內電動膨脹閥(EV1)減壓后,在室內熱交換器(3)中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從而冷卻室內空氣。
如上所述,通過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交替進行切換操作,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制冷劑循環以冷卻室內。這樣,若采用本實施例的熱傳送裝置,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不設置泵之類的驅動源,便能在該2級制冷劑回路(B)中進行熱傳送。
下面,利用圖20對制暖運轉操作進行說明。
當此制暖運轉開始時,首先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四通換向閥(22)切換到虛線一側,并將第1電動閥(EVW)調整為全開狀態,將第2電動閥(13)調整為規定的開度。關閉旁路線路(BPL)中的各電磁閥(SV-B1、SV-B2)。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關閉第1電磁閥(SV1)并打開第2電磁閥(SV2)。
在此狀態下,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20中的實線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體制冷劑在輔助熱交換器(15A)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冷凝后,被第2電動閥(13)減壓,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中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進行熱交換并蒸發,然后經過室外熱交換器(14)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如圖20中點劃線的箭頭所示,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進行熱交換而被奪走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冷凝,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下降。該室內熱交換器(3)的液體制冷劑靠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經由液體管道(7)被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
上述動作完成后,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進行切換操作,將第1電動閥(EVW)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將第2電動閥(13)調整為全開狀態。在旁路線路(BPL)中,打開噴出側電磁閥(SV-B1)并關閉吸入側電磁閥(SV-B2)。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打開第1電磁閥(SV1)并關閉第2電磁閥(SV2)。
這樣一來,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虛線的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氣體制冷劑,通過旁路線路(BPL)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中與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冷凝后,經過第1電動閥(EVW)減壓,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蒸發之后,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如圖20中雙點劃線的箭頭所示,與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進行熱交換獲得了熱量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制冷劑蒸發,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內壓上升。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內的氣體制冷劑靠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和室內熱交換器(3)的壓力差,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的上部經由氣體管道(6)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中。該被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的氣體制冷劑在室內熱交換器(3)中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從而室內氣溫上升。
如上所述,通過在各制冷劑回路(A、B)中交替進行切換操作,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制冷劑循環以供暖于室內。總之,在此制暖過程中,也可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不設泵之類的驅動源的情況下,在該2級制冷劑回路(B)中進行熱傳送。
再者,按照本實施例的構成,在進行室內制冷運轉時,能將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冷凝過的液體制冷劑在1級熱源熱交換器(12A)中冷卻成過冷卻狀態,因此能提高1級制冷劑回路(A)的效率。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對與第1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組合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與其他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組合也可以。
(第14實施例)下面,參照圖21和圖22說明第14實施例。本實施例是能與上述第10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組合的1級制冷劑回路(A)的變形例,其適用于制冷運轉和制暖運轉自由切換的空氣調節裝置。
本實施例的1級制冷劑回路(A)將壓縮機(11)、第1和第2這兩個四通換向閥(22A、22B)、室外熱交換器(14)、電動閥(EVW)、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和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由制冷劑管道(16)連接而構成。
該1級制冷劑回路(A)通過切換第1四通換向閥(22A)而被切換成以下兩種狀態,即室外熱交換器(14)連接于壓縮機(11)的噴出側的狀態(圖21中實線所示的狀態)和室外熱交換器(14)連接于壓縮機(11)的吸入側的狀態(圖21中虛線所示的狀態)。
另外,上述1級制冷劑回路(A)通過切換第2四通換向閥(22B)而被切換成以下兩種狀態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連接于室外熱交換器(14),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連接于壓縮機(11)的狀態(圖21中實線所示的狀態);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連接于壓縮機(11),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連接于室外熱交換器(14)的狀態(圖21中虛線所示的狀態)。
2級制冷劑回路(B)與上述第10實施例中所示的相同。在圖12中位于左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與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位于右邊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與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分別進行熱交換。
接著,對上述所構成的本制冷劑回路(A、B)中的室內制冷運轉進行說明。
在此制冷運轉開始時,首先,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第1四通換向閥(22A)和第2四通換向閥(22B)都切換到實線一側,并將電動閥(EVW)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另外,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打開連通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C-1)和連通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C-2)的同時,關閉其他電磁閥。
在此狀態下,驅動壓縮機(11),如圖21的實線箭頭所示,在1級制冷機回路(A)中,從壓縮機(11)噴出來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冷凝之后,在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中與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進行熱交換,將熱供給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制冷劑之后處于過冷卻狀態。然后,液體制冷劑在電磁閥(EVW)中被減壓,在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中與另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進行熱交換,從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制冷劑奪取熱量蒸發之后,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與上述第10實施例的情況相同,位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處于放熱狀態,從室內熱交換器(3)經由氣體管道(6)收回氣體制冷劑。此時,位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吸熱狀態,伴隨著由制冷劑的蒸發引起的內壓上升,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將液體制冷劑經由液體管道(7)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
上述動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之后,切換各制冷劑回路(A、B)。即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第2四通換向閥(22B)切換到虛線一側。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打開連通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C-2)和連通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C-1),并關閉其他電磁閥。
這樣一來,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21中點劃線的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冷凝,又在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中與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進行熱交換,將熱供給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制冷劑之后成為過冷卻狀態。然后,液體制冷劑被電動閥(EVW)減壓,在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中與另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進行熱交換,從該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制冷劑奪取熱量而蒸發之后,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位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放熱狀態,從室內熱交換器(3)收回液體制冷劑。此時,位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吸熱狀態,伴隨著制冷劑的蒸發所引起的內壓上升,第2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
此兩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交替并反復處于放熱和吸熱狀態。這樣,能連續地進行室內制冷,從而能提高空調性能。
其次,對上述所構成的本制冷劑回路(A、B)中的室內制暖運轉進行說明。
在此制暖運轉開始時,首先,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第1四通換向閥(22A)切換到虛線一側、將第2四通換向閥(22B)切換到實線一側,并將電動閥(EVW)調整為規定的開度。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打開連通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W-1)和連通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W-2)的同時,關閉其他電磁閥。
在此狀態下,驅動壓縮機(11),則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22中實線的箭頭所示那樣,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在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中與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進行熱交換并冷凝。然后,液體制冷劑被電動閥(EVW)減壓,在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中與另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進行熱交換并蒸發后,經由室外熱交換器(14)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位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放熱狀態,從室內熱交換器(3)回收液體制冷劑。此時,位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處于吸熱狀態,伴隨著制冷劑的蒸發所引起的內壓上升,將氣體制冷劑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
上述動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之后,切換各制冷劑回路(A-B)。即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將第2四通換向閥(22B)切換到虛線一側。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打開連通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電磁閥(SVW-2)和連通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的電磁閥(SVW-1),并關閉其他電磁閥。
這樣一來,在1級制冷劑回路(A)中,如圖22中點劃線的箭頭所示,從壓縮機(11)噴出的高溫高壓的氣體制冷劑在1級第1熱源熱交換器(12A-1)中與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進行熱交換并冷凝。然后,液體制冷劑被電動閥(EVW)減壓,在1級第2熱源熱交換器(12A-2)中與另一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B)進行熱交換并蒸發后,經由室外熱交換器(14)返回到壓縮機(11)。反復進行此循環。
另一方面,在2級制冷劑回路(B)中,位于左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吸熱狀態,伴隨著制冷劑的蒸發所引起的內壓上升,將液體制冷劑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此時,位于右側的2級熱源熱交換器(1B)的第1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處于放熱狀態,從室內熱交換器(3)回收液體制冷劑。
此兩個2級熱源熱交換器(1A、1B)交替并反復處于放熱和吸熱狀態。這樣,能連續地進行室內制暖,從而能提高空調性能。
再者,在本實施例中,對與第10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組合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與其他實施例的2級制冷劑回路(B)組合也可以。
(其他實施例)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對本發明所涉及的熱傳送裝置適用于空調裝置的制冷劑回路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此,還能適用于其他各種各樣的冷凍機。
綜上所述,本發明適用于能作為空調裝置的制冷劑回路等而被利用的熱傳送裝置,尤其,適用于不設諸如泵之類的驅動源,便能使熱傳送介質循環來進行熱傳送的熱傳送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將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上端連接起來的氣體管道(6);將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和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下端連接起來的液體管道(7);交替進行加熱運動和吸熱運動的熱源裝置(A),其中加熱運動為將熱量傳送給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制冷劑使該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內壓上升;吸熱運動則為從上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制冷劑中吸取熱量使該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內壓下降;制冷劑控制裝置(G),其作用為通過對應于該熱源裝置(A)的加熱運動和吸熱運動,允許制冷劑流過氣體管道(6)和液體管道(7)中之一方的同時,阻止制冷劑流過另一方,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將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將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從而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的情況下,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一方面允許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同時,又阻止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一方面允許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同時,又阻止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的情況下,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一方面允許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又阻止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一方面允許通過液體管道(7)將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同時,又阻止通過氣體管道(6)將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是由一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一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的,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時,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的情況下,僅對第1熱交換器(1a)加熱并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上升,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該第2熱交換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是由一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一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的,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時,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的情況下,僅從第1熱交換器(1a)中吸熱使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下降,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該第2熱交換器(1b)中。
6.如權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由第1電磁閥(SV1)和第2電磁閥(SV2)構成,其中,第1電磁閥(SV1)被設在氣體管道(6)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開啟,進行加熱運動時關閉;第2電磁閥(SV2)被設在液體管道(7)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開啟,進行吸熱運動時關閉。
7.如權利要求3或者5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由第1電磁閥(SV1)和第2電磁閥(SV2)構成,其中,第1電磁閥(SV1)被設于氣體管道(6)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加熱運動時開啟,進行吸熱運動時關閉;第2電磁閥(SV2)被設于液體管道(7)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吸熱運動時開啟,進行加熱運動時關閉。
8.如權利要求2或者4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由第1止回閥(CV1)和第2止回閥(CV2)構成,其中,第1止回閥(CV1)被設于氣體管道(6)中,僅允許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流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第2止回閥(CV2)被設于液體管道(7)中,僅允許液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流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9.如權利要求3或者5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由第1止回閥(CV3)和第2止回閥(CV4)構成,其中,第1止回閥(CV3)被設于氣體管道(6)中,僅允許氣體制冷劑從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流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第2止回閥(CV4)被設于液體管道(7)中,僅允許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流到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中。
10.如權利要求1、2、3或者4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與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并聯連接,并回收該熱源側熱交換裝置(1)的液體制冷劑的貯存裝置(20)。
11.一種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以上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和一個以上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連接上述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及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上端的多個氣體管道(6a、6b);連接上述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及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下端的多個液體管道(7a、7b);交替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和第2熱交換運動的熱源裝置(A),其中,第1熱交換運動為對上述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的制冷劑加熱使其內壓上升的同時,從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的制冷劑中奪取熱量使其內壓下降;第2熱交換運動為從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的制冷劑中奪取熱量使其內壓下降的同時,對上述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的制冷劑加熱使其內壓上升制冷劑控制裝置(G),其作用為通過與該熱源裝置(A)的熱交換運動相對應,控制氣體管道(6a、6b)和液體管道(7a、7b)中制冷劑的流通狀態,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時,將制冷劑從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同時,又將其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2熱交換運動時,將制冷劑從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的同時,又將其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從而使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或者放熱運轉。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的情況下,控制氣體管道(6a、6b)及液體管道(7a、7b)中的制冷劑流通狀態來執行以下運動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液體管道(7a)把液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氣體管道(6b)把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2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液體管道(7b)把液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氣體管道(6a)把氣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劑控制裝置(G),在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的情況下,控制氣體管道(6a、6b)及液體管道(7a、7b)中的制冷劑流通狀態來實現以下運動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1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氣體管道(6a)把氣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液體管道(7b)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中;當熱源裝置(A)進行第2熱交換運動時,通過氣體管道(6b)把氣體制冷劑從被熱源裝置(A)加熱了的第2熱源側熱交換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同時,通過液體管道(7a)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被熱源裝置(A)吸熱了的第1熱源側熱交換部(1A)中。
14.如權利要求11或者12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由一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一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吸熱運轉時,從熱源裝置(A)獲取了熱量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中,只有第1熱交換器(1a)被加熱并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上升,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該第2熱交換器(1b)供給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中。
15.如權利要求11或者13所述的熱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由一個以上的第1熱交換器(1a)和一個以上的第2熱交換器(1b)互相并聯連接而構成,在上述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進行放熱運轉時,被熱源裝置(A)奪走了熱量的熱源側熱交換部(1A、1B)中,只有第1熱交換器(1a)被冷卻并該第1熱交換器(1a)的內壓下降,將此壓力作用于第2熱交換器(1b),然后,通過液體管道(7)把液體制冷劑從利用側熱交換裝置(3)回收到該第2熱交換器(1b)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為一種采用無動力熱傳送方式的熱傳送裝置。1級熱源熱交換器(12)放熱時,只打開液體管道(7)的電磁閥(SV2),利用在2級熱源熱交換器(1)中蒸發的制冷劑的高壓,將液體制冷劑從2級熱源熱交換器(1)供給到室內熱交換器(3)。1級熱源熱交換器(12)吸熱時,只打開氣體管道(6)的電磁閥(SV1),利用在2級熱源熱交換器(1)中冷凝的制冷劑的低壓,將氣體制冷劑從室內熱交換器(3)回收到2級熱源熱交換器(1)。
文檔編號F25B13/00GK1200802SQ96197857
公開日1998年12月2日 申請日期1996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1995年10月24日
發明者佐田真理, 堀靖史, 田中修 申請人:大金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