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扁管與翅片,每一扁管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連通,第一集流管內的隔板將第一集流管分為第一腔體與第二腔體,第二集流管內的隔板將第二集流管分為第三腔體與第四腔體,第二集流管內的隔板開設有通孔,第二集流管設置有一彎折連通管并連接第二集流管的二端,其中一段開設有若干與扁管交換工質的開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通過對集流管結構的改進,使得制冷和制熱過程時工質的分流特性得以改善,可以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可以簡化生產工藝,進而降低對生產技術的要求,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產品的推廣應用,該平行流換熱器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合理等特點。
【專利說明】平行流換熱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換熱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平行流換熱器。
【背景技術】
[0002]中國是鋁資源豐富而銅資源缺乏的國家。空調能效標準逐年提升,勢必會消耗大量的銅資源,造成銅價飛速上漲與銅資源緊缺的風險。因此,鋁代銅技術將成為今后空調換熱器發展的必然趨勢。平行流多孔微通道換熱器就是一種全鋁換熱器,它作為一種用于空調的新型換熱器,越來越受到廣泛的應用。
[0003]然而,現有技術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在用于單冷型空調非常廣泛,但用于熱泵幾乎沒有,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是,在熱泵型平行流換熱器流路設計非常復雜,既要做冷凝器,又要做蒸發器,而作為冷凝器的流路是完全不能適用于做蒸發器。目前,在行業內,分流的專利比較普遍,這些改進結構能夠起到均勻分配工質的作用,但結構仍很復雜,工質的流動性欠佳,影響了工質的換熱效率,且絕大多數專利只針對的是蒸發器(如:CN102027308A),很少有既能滿足冷凝器分流又能兼顧蒸發器的流路設計,再就是集流管對生產技術要求也很高,容易出廢品,致使生產成本難以下降,不利于產品的推廣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平行流換熱器,旨在解決現有的熱泵型平行流換熱器不能兼顧冷凝器和蒸發器的流路設計且集流管對生產技術要求高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設置的第二集流管、設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間且并排間隔的若干根扁管以及設置于相鄰的所述扁管之間的翅片,每一所述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內,每一所述扁管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橫向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形成位于該第一集流管上部的第一腔體以及位于該第一集流管下部的第二腔體,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內部設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橫向分隔所述第二集流管形成位于該第二集流管上部的第三腔體以及位于該第二集流管下部的第四腔體,所述第二隔板上開設有使得所述第三腔體與所述第四腔體相連通的通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設置有彎折的連通管,所述連通管包括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縱向伸入所述第三腔體內部的第一段、伸入所述所述第四腔體內部的第二段及連接于所述第一段與所述第二段的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自由端為封閉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段的側部開設有若干開口,所述第二段的自由端為敞口的第二端。
[000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與所述第二隔板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第一腔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腔體的高度,所述第三腔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腔體的高度。
[0007]進一步地,所述第三腔體內設置有若干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分布于相鄰的所述開口之間,所述第三隔板分隔所述第三腔體形成若干子腔體,所述連通管穿過所有所述第三隔板。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腔體的高度與所述第二腔體的高度之比以及所述第三腔體的高度與所述第四腔體的高度之比是相等的,所述高度之比范圍為2至4。
[0009]進一步地,所述開口的數量與所述扁管的數量之比范圍為1/4至1/3。
[0010]進一步地,相鄰的所述開口之間的距離與相鄰的4至5根所述扁管之間的距離相
坐寸ο
[0011]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隔板之間的距離范圍是5mm至10mm。
[0012]進一步地,所述扁管具有二端口,所述開口正對于與所述第三腔體相連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0013]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端正對于與所述第四腔體相連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001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的軸線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軸線均垂直。
[0015]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扁管與翅片,每一扁管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連通,第一集流管內的隔板將第一集流管分為第一腔體與第二腔體,第二集流管內的隔板將第二集流管分為第三腔體與第四腔體,第二集流管內的隔板開設有通孔,第二集流管設置有一彎折連通管并連接第二集流管的二端,其中一段開設有若干與扁管交換工質的開口。制冷使用時,工質從第一腔體均勻分配進入,經過上部扁管與第一腔體,大部分工質通過隔板的通孔進入第四腔體,少部分工質通過連通管的若干開口進入連通管,順著連通管進入到第四腔體,兩股工質混合后沿下部扁管流動進入第二腔體,全部工質從第二腔體流出并匯集;制熱使用時,工質從第二腔體均勻分配進入,經過下部扁管流動進入第四腔體,少部分工質通過第二集流管內隔板上的通孔噴射進入第三腔體,大部分工質進入連通管并從連通管的若干開口噴射進入第三腔體,氣液兩相工質在第三腔體內混合均勻后再經上部扁管流動進入第一腔體,最后全部工質從第一腔體流出并匯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通過對集流管結構的改進,使得制冷和制熱過程時工質的分流特性得以改善,可以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可以簡化生產工藝,進而降低對生產技術的要求,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產品的推廣應用,該平行流換熱器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合理等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的立體圖;
[0017]圖2是圖1的平行流換熱器的正視圖;
[0018]圖3是圖2的A處的放大圖;
[0019]圖4是圖2的B處的放大圖;
[0020]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的立體圖;
[0021]圖6是圖5的平行流換熱器的正視圖;
[0022]圖7是圖6的C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4]請參閱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1、與所述第一集流管11并排設置的第二集流管12、設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1與所述第二集流管12之間且并排間隔的若干根扁管30以及設置于相鄰的所述扁管30之間的翅片40,每一所述扁管30的相對兩端分別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11與所述第二集流管12內,每一所述扁管30與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2相連通。
[0025]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隔板14,所述第一隔板14橫向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11形成位于上部的第一腔體111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二腔體112,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內部設置有第二隔板15,所述第二隔板15橫向分隔所述第二集流管12形成位于上部的第三腔體121以及位于下部的第四腔體122。所述第二隔板15上開設有使得所述第三腔體121與所述第四腔體122相連通的通孔151,通孔151的尺寸取決于換熱器的換熱量。該平行流換熱器的流路結構既滿足制冷工況的需要又滿足制熱工況的需要。
[0026]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上設置有彎折的連通管20,所述連通管20包括沿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縱向伸入所述第三腔體121內部的第一段21、伸入所述所述第四腔體122內部的第二段22及連接于所述第一段21與所述第二段22的第三段23,所述第一段21的自由端為封閉的第一端21a,所述第一段21的側部開設有若干開口 23,所述第二段22的自由端為敞口的第二端22a。該平行流換熱器的流路結構簡單,可起到均勻分配工質的作用,擁有良好的工質流動性,有利于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同時,集流管對生產技術要求降低,從而生產成本降低,有利于產品的推廣。
[0027]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扁管30與翅片40,每一扁管30與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相連通,第一集流管11內的隔板14將第一集流管11分為第一腔體111與第二腔體112,第二集流管12內的隔板15將第二集流管12分為第三腔體121與第四腔體122,第二集流管12內的隔板15開設有通孔151,第二集流管12設置有一彎折連通管20并連接第二集流管12的二端,其中一段開設有若干與扁管30交換工質的開口 23。制冷使用時,工質從第一腔體111均勻分配進入,經過上部扁管30與第一腔體111,大部分工質通過隔板的通孔151進入第四腔體122,少部分工質通過連通管20的若干開口 23進入連通管20,順著連通管20進入到第四腔體122,兩股工質混合后沿下部扁管30流動進入第二腔體112,全部工質從第二腔體112流出并匯集;制熱使用時,工質從第二腔體112均勻分配進入,經過下部扁管30流動進入第四腔體122,少部分工質通過第二集流管12內隔板上的通孔151噴射進入第三腔體121,大部分工質進入連通管20并從連通管20的若干開口 23噴射進入第三腔體121,氣液兩相工質在第三腔體121內混合均勻后再經上部扁管30流動進入第一腔體111,最后全部工質從第一腔體111流出并匯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通過對集流管結構的改進,使得制冷和制熱過程時工質的分流特性得以改善,可以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可以簡化生產工藝,進而降低對生產技術的要求,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產品的推廣應用,該平行流換熱器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合理等特點。
[002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14與所述第二隔板15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1與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隔板14與所述第二隔板15設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上,保證在制冷工況時或在制熱工況時,工質均能在流路中流動。所述第一腔體111大于所述第二腔體112的高度,所述第三腔體12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腔體122的高度。
[0029]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腔體111的高度與所述第二腔體112的高度之比以及所述第三腔體121的高度與所述第四腔體122的高度之比是相等的,所述高度之比范圍為2至4。該數值范圍能保證平行流換熱器在制冷工況或制熱工況時擁有良好的工質換熱效率。
[003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腔體111的高度與第三腔體121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腔體112的高度與第四腔體122的高度相等。該平行流換熱器的流路結構既滿足制冷工況的需要又滿足制熱工況的需要。
[0031]進一步地,所述開口 23的數量與所述扁管30的數量之比范圍為1/4至1/3。該數值范圍能保證平行流換熱器在制冷工況或制熱工況時擁有良好的工質換熱效率。
[0032]進一步地,相鄰的所述開口 23之間的距離與相鄰的4至5根所述扁管30之間的距離相等。該結構能保證平行流換熱器在制冷工況或制熱工況時擁有良好的工質換熱效率。
[003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端21a與所述第二隔板15之間的距離范圍是5mm至10mm。該平行流換熱器的流路結構既滿足制冷工況的需要又滿足制熱工況的需要。
[0034]進一步地,所述扁管30具有二端口 31,所述開口 23正對于與所述第三腔體121相連通的所述扁管30的所述端口 31。該結構能降低工質的液阻,提高工質的流動性,從而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
[0035]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端22a正對于與所述第四腔體122相連通的所述扁管30的所述端口 31。該結構能降低工質的液阻,提高工質的流動性,從而提高工質的換熱效率。
[003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11與所述第二集流管12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30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30的軸線m與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軸線η均垂直。該平行流換熱器結構簡單,既滿足制冷工況的需要又滿足制熱工況的需要。
[0037]請參閱圖5至圖7,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與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換熱器大致相同,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三腔體121內設置有若干第三隔板16,所述第三隔板16分布于相鄰的所述開口 23之間,所述第三隔板16分隔所述第三腔體121形成若干子腔體121a,所述連通管20穿過所有所述第三隔板16。該結構有利于在制熱使用時,從連通管20的開口 23噴射出的氣液工質均勻分配到每根扁管30內。
[003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設置的第二集流管、設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間且并排間隔的若干根扁管以及設置于相鄰的所述扁管之間的翅片,每一所述扁管的相對兩端分別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內,每一所述扁管與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橫向分隔所述第一集流管形成位于該第一集流管上部的第一腔體以及位于該第一集流管下部的第二腔體,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內部設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橫向分隔所述第二集流管形成位于該第二集流管上部的第三腔體以及位于該第二集流管下部的第四腔體,所述第二隔板上開設有使得所述第三腔體與所述第四腔體相連通的通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設置有彎折的連通管,所述連通管包括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縱向伸入所述第三腔體內部的第一段、伸入所述所述第四腔體內部的第二段及連接于所述第一段與所述第二段的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自由端為封閉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段的側部開設有若干開口,所述第二段的自由端為敞口的第二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與所述第二隔板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所述第一腔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腔體的高度,所述第三腔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四腔體的高度。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體內設置有若干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分布于相鄰的所述開口之間,所述第三隔板分隔所述第三腔體形成若干子腔體,所述連通管穿過所有所述第三隔板。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體的高度與所述第二腔體的高度之比以及所述第三腔體的高度與所述第四腔體的高度之比是相等的,所述高度之比范圍為2至4。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的數量與所述扁管的數量之比范圍為1/4至1/3。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相鄰的所述開口之間的距離與相鄰的4至5根所述扁管之間的距離相等。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隔板之間的距離范圍是5_至10_。
8.如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具有二端口,所述開口正對于與所述第三腔體相連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正對于與所述第四腔體相連通的所述扁管的所述端口。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與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平行分布,所有所述扁管的軸線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軸線均垂直。
【文檔編號】F25B39/00GK203629143SQ201320783964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日
【發明者】李豐, 岑曉維, 汪先送 申請人: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