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綠色建筑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實現人居環境四季恒溫、舒適健康、高效節能的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包括空氣源外機(3)、冷媒調配器(5)、末端散熱網(6)及熱交換水箱(1);所述熱交換水箱(1)的冷媒端口經電磁閥(2)分別與空氣源外機(3)的第一端口及末端散熱網(6)的第一端口相接;所述空氣源外機(3)的第二端口與末端散熱網(6)的第二端口相通;所述冷媒調配器(5)固定配于末端散熱網(6)的端口。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自動檢測室內溫度,實現自動恒溫,實現夏季制冷免費提供熱水,減少安裝成本,節省運行費用。
【專利說明】一種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綠色建筑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實現人居環境四季恒溫、舒適健康、高效節能的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
【背景技術】
[0002]全球50%的土地、礦石、木材資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風,5%的能源用于其設備的制造,40%的水資源被用于建筑的維護,16%的水資源用于建筑的建造。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緊張,能源(包括二次能源)緊張,已愈來愈強烈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0003]近年來,南方居民對冬季采暖的呼聲越來越高。從2012年開始,全國政協委員就連續在“兩會”上提出,傳統的泰嶺——淮河供暖分界線已經過時,南方冬季陰冷天氣遠比北方難熬,而且近年來屢遭“冷冬”,再加上生活條件和消費能力的提升,采暖已經成為南方區域的剛性需求。
[0004]對南方供暖模式,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進行了長期的調研并認為,與北方不同,我國長江流域的供暖期只有1-2個月,集中供暖系統建設規模大、周期長、投資高。如在長江流域采用集中供暖,則意味著除供暖期之外的10個月內,設備、運行人員都要閑置,造成巨大的浪費。此外,長江流域冬季室內外溫差不大,基本在10°C _15°C的范圍內,且低于0°C的小時數少。同時,太陽輻射得熱和室內得熱的影響易于造成各房間熱負荷的差異。加之城鎮居民居住較為分散、房屋建筑保溫性差,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條件最適合應用分散式間歇采暖和獨立調控。未來以家庭為單位、小規模住宅一體為單位實施分散式采暖將成為南方供暖的趨勢。
[0005]由此可見,不論是氣候特點、建筑分布情況、居民習慣,還是國家節能減排大形勢的要求,與集中供暖相比,獨立可調的分散采暖及對室內新風的渴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0006]目前,市場雖有空調可以解決,但由于運行費用高,很難在市場中普及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自動檢測室內溫度,實現自動恒溫,實現夏季制冷免費提供熱水,減少安裝成本,節省運行費用的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
[0008]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0009]一種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氣源外機、冷媒調配器、末端散熱網及熱交換水箱;所述熱交換水箱的冷媒端口經電磁閥分別與空氣源外機的第一端口及末端散熱網的第一端口相接;所述空氣源外機的第二端口與末端散熱網的第二端口相通;所述冷媒調配器固定配于末端散熱網的端口。
[0010]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熱交換水箱包括保溫層、超導熱銅芯鋁肋管及換熱水箱內膽;所述超導熱銅芯鋁肋管螺旋纏繞于換熱水箱內膽的外壁;所述保溫層配于換熱水箱內膽之上。
[0011]本實用新型機組能夠使一個單體建筑室內(如一戶普通住宅),采用一臺空氣源熱泵運行,就能夠實現自動檢測室內溫度,實現自動恒溫,實現夏季制冷免費提供熱水,減少安裝成本(不需安裝熱水器),節省運行費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僅局限于下列內容的表述。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熱交換水箱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末端散熱網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1、熱交換水箱;2、電磁閥;3、空氣源外機;4、節流閥;5、冷媒調配器;6、末端散熱網;7、保溫層;8、超導熱銅芯鋁肋管;9、換熱水箱內膽;10、冷媒輸入口 ;11、出水口 ;12、進水口 ; 13、冷媒排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所示,一種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它包括空氣源外機3、冷媒調配器5、末端散熱網6及熱交換水箱I ;所述熱交換水箱I的冷媒端口經電磁閥2分別與空氣源外機3的第一端口及末端散熱網6的第一端口相接;所述空氣源外機3的第二端口與末端散熱網6的第二端口相通;所述冷媒調配器5固定配于末端散熱網6的端口。
[0018]本實用新型所述熱交換水箱I包括保溫層7、超導熱銅芯鋁肋管8及換熱水箱內膽9 ;所述超導熱銅芯鋁肋管8螺旋纏繞于換熱水箱內膽9的外壁;所述保溫層7配于換熱水箱內膽9之上。
[0019]本實用新型主要由空氣源外機3、電磁閥2、節流閥4、冷媒調配器5、末端散熱網6及熱交換水箱I構成。
[0020]本實用新型空氣源外機3連接冷媒調配器5和熱交換水箱I。冷媒調配器5連接末端散熱網6,由智能控制器指令電磁閥2和節流閥4調控機組智能化運行。
[0021]本實用新型所述空氣源外機,主要采用空氣源熱泵技術,空氣源熱泵外機在墻面(或地面)反向安裝(換風扇朝向墻體),換風扇反向旋轉,可更加高效集吸自然中的大氣溫度和建筑的輻射溫度,運行更加高效節能,為機組的運行供應廉價的熱源或冷源。
[0022]本實用新型所述冷媒調配器5采用緊固件無焊連接,主要作用是實現對空氣源外機供給的冷媒(熱能或冷能)進行科學的調配和傳導,輸送到末端散熱網6和熱交換水箱I。
[0023]本實用新型所述末端散熱網6由不銹鋼微孔管構成(按建筑面積和用戶需要鋪設密度和長度),主要敷設在建筑地面、樓面、或墻體,對冷媒調配器5傳輸過來的熱源或冷源,通過不銹鋼微孔管一方面通過建筑地面(樓面、墻體)低溫儲能,另一方面輻射散溫,實現人居環境恒溫、舒適、健康。
[0024]本實用新型所述熱交換水箱I熱交換管為超導熱銅芯鋁肋管,可實現熱交換水箱在換熱時超大面積換熱,比傳統熱交換水箱的線型接觸換熱面積提高4倍以上,提高能效比2倍以上,可在制冷時無償提供熱水或在制熱時高效提供熱水。
[0025]本實用新型所述智能控制器,是機組只能運行的司令部,可根據自然溫度的變化和用戶的個性化需要,實現對整套機組設備的智能化恒溫控制,也能實現通過互聯網利用手機進行遠程控制。
[0026]本實用新型智能控制器為綜合控制器,可實現自動單獨制冷模式、自動單獨制熱模式、自動制冷熱水模式、自動制熱熱水模式、制動單獨熱水模式、遠程控制模式。
[0027]單獨制冷模式時,制熱模式和熱水模式自動關閉;單獨制熱模式時制冷模式和熱水模式自動關閉;制冷熱水模式時制熱模式自動關閉;制熱熱水模式時制冷模式自動關閉;遠程控制模式可利用互聯網控制。
[0028]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末端散熱網包括冷媒輸入總管、冷媒回流總管、冷媒輸入分支管、冷媒回流分支管、冷媒回流分配器及冷媒輸入分配器。
[0029]其主要埋敷工藝是:采用不銹鋼微孔管,大面積埋敷在建筑地板面、樓頂面、或墻體面,形成建筑地面、樓面、或墻體超大面積儲能和輻射散熱,根據建筑空間和個性化的需要埋敷密度和幾何圖形;不銹鋼微孔管埋敷時用卡子固定在建筑地面、樓面、或墻體上,用水泥砂漿灌實,并做水泥沙灰保護層;冷媒輸入分支管并聯相連,并與冷媒輸入總管相接;冷媒回流分支管并聯相連,并與冷媒回流總管相接;由于不銹鋼微孔管在建筑地面、樓面、或墻體大面積埋敷,通過冷媒在不銹鋼微孔管中傳導熱能或冷能,形成建筑地面、樓面、或墻體超大面積儲能和輻射散熱,空氣源外機3可在低溫區間(20— 25°C )運行,空氣源外機3工況下制熱能效比(COP)平均可達到1:5.5,制冷能效比(COP)最大達到1:9以上,節能效果十分顯著;并且沒有現有空調運行時的熱(冷)風現象,不會產生“空調病”,四季溫暖如春,溫馨健康。
[0030]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熱交換水箱I包括保溫層7、超導熱銅芯鋁肋管8及換熱水箱內膽9 ;所述超導熱銅芯鋁肋管8螺旋纏繞于換熱水箱內膽9的外壁;所述保溫層7配于換熱水箱內膽9之上。10為冷媒輸入口 ;11為進水口 5 ;12為出水口 6。超導熱銅芯鋁肋管3的鋁肋架為拉伸工藝制作,導熱銅管卡在鋁肋架上,按需要纏繞在換熱水箱內膽上,可實現熱交換水箱在換熱時超大面積換熱,比傳統熱交換水箱的線型接觸換熱面積提高4倍以上,提高能效比2倍以上。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氣源外機(3 )、冷媒調配器(5 )、末端散熱網(6 )及熱交換水箱(I);所述熱交換水箱(I)的冷媒端口經電磁閥(2 )分別與空氣源外機(3)的第一端口及末端散熱網(6)的第一端口相接;所述空氣源外機(3)的第二端口與末端散熱網(6)的第二端口相通;所述冷媒調配器(5)固定配于末端散熱網(6)的端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儲能微耗冷暖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水箱(I)包括保溫層(7)、超導熱銅芯鋁肋管(8)及換熱水箱內膽(9);所述超導熱銅芯鋁肋管(8)螺旋纏繞于換熱水箱內膽(9)的外壁;所述保溫層(7)配于換熱水箱內膽(9)之上。
【文檔編號】F25B29/00GK203629130SQ201320748521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5日
【發明者】楊建良 申請人:楊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