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包括冷凝裝置和蒸發裝置,冷凝裝置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兩端的端口管A和端口管B均延伸出塔式冷卻裝置,冷凝裝置通過端口管A和端口管B與蒸發裝置連接。以裝置成為基礎,節省了冷卻水循環所需的管殼或套管,以及用于連接冷卻塔和制冷機主間的冷卻水管件,及人工費,降低設備重量和成本,將冷卻水分為低溫水和熱交換的高溫水。提高了熱交換效率,節省了機房,同時提高能效比。
【專利說明】黑發冷凝分罔式集冷集熱二集成冷凍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設備,具體是指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水冷機組和水冷集成冷凍站,它們的冷凝器熱交換管道,都是通過管殼或套管與冷卻水熱交換后在將冷卻水送于冷卻塔降溫處理,需要大量冷卻水連接管件,管殼或套管成本高,自身重量重,日后維護保養除水垢很不方便,混合水溫熱交換效率低,并需要建設機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以裝置成為基礎,節省了冷卻水循環所需的管殼或套管,以及用于連接冷卻塔和制冷機主間的冷卻水管件,及人工費,降低設備重量和成本,將冷卻水分為低溫水和熱交換的高溫水。提高了熱交換效率,節省了機房,同時提高能效比。
[0004]本實用新型的實現方案如下: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包括冷凝裝置和蒸發裝置,冷凝裝置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兩端的端口管A和端口管B均延伸出塔式冷卻裝置,冷凝裝置通過端口管A和端口管B與蒸發裝置連接。
[0005]蒸發裝置包括壓縮機、蒸發器、節流閥、冷凍水泵、控制器、冷凍水出口、冷凍水入口,防曬防水隔音箱體,壓縮機與蒸發器連接,蒸發器連接節流閥,冷凍水泵獨立與蒸發器的循環水管殼連接,控制器均與冷凍水泵、節流閥、壓縮機連接,壓縮機、蒸發器、節流閥、冷凍水泵、控制器均設置在防曬防水隔音箱體內部。蒸發器與端口管B連接,致使蒸發器內的冷媒直接流入到塔式冷卻裝置區域內,在塔式冷卻裝置內進行熱交換,相比傳統的設備而言,現有技術采用雙管方式或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到塔式冷卻裝置內進行冷卻。本實用新型中取消了位于蒸發裝置部分的冷凝器,而將用于冷卻的部分采用塔式冷卻裝置代替傳統的冷凝器,這樣,在蒸發裝置與冷凝裝置之間直接采用2根管道構成冷媒的回路,這樣可節約大量的管道建設成本和冷卻水泵功率。
[0006]塔式冷卻裝置包括依次從上至下設置的水淋區、水循環填料區、積水盤,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積水盤內。
[0007]積水盤與水循環填料區之間的區域設置有集冷集熱裝置。
[0008]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集冷集熱裝置與積水盤底面之間區域,冷凝器熱交換管道與集冷集熱裝置之間的區域設置有水泵,水淋區內設置有淋水器,水泵與淋水器連通。
[0009]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集冷集熱裝置與積水盤底面之間區域,由于集冷集熱裝置為一個一端開口指向積水盤底面、另一端封閉的隔熱容器,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開口正下方或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內,使得積水盤內的水熱分布進行隔離處理,集冷集熱裝置倒扣在積水盤上,使得集冷集熱裝置與積水盤之間的區域的水在冷凝器熱交換管道的熱交換下進行不斷的升溫,由于集冷集熱裝置的隔熱作用,使得從集冷集熱裝置上方淋流而下的冷水不能快速的進入到集冷集熱裝置內側面與積水盤的區域,集冷集熱裝置內側面與積水盤之間的區域為集熱區,這樣集熱區的水溫能快速的升到較高溫度,集熱區域的水通過提升裝置被抽到水淋區進行過風冷卻,使得溫差變大,提高熱交換的效率。相比傳統的冷卻水和熱交換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水,然后被提升進行熱交換,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的熱效交換明顯提高,一般熱交換效率提高至少2倍大大減少了冷卻水循環量,降低了水泵功率,集冷集熱裝置外側面與積水盤內側面構成的區域為集冷區域,集冷區域的冷卻水對流下降與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實現熱交換,熱交換效率提高1.5倍。
[0010]水淋區上方為塔式冷卻裝置的出風口,出風口內設置有風機,所述積水盤與水循環填料區之間的區域為通風區,通風區開有進風口。
[0011]集冷集熱裝置的優選方案:集冷集熱裝置為一端開口指向積水盤底面,且開口邊緣與積水盤底面有水循環間隙、另一端封閉的隔熱容器,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開口正下方或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內。優選的,調節液面,使得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全部埋入液面以下。
[0012]集冷集熱裝置的優選方案:集冷集熱裝置為隔熱板和隔熱導流管組合構成的隔離裝置,隔熱導流管位于隔熱板靠近積水盤的一面上,隔熱導流管指向積水盤底面,隔熱導流管遠離隔熱板的一端與積水盤底面存在間隙。
[0013]水泵位于隔熱板與積水盤底面之間,且水泵的進水口高于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底面的一端,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水泵的進水口與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底面的一端之間。
[0014]集冷集熱裝置還可以是隔熱板加隔熱導流管組合構成隔離裝置,隔熱導流管與隔熱板中部連接,隔熱導流管位于隔熱板靠近積水盤的一面上,隔熱導流管指向積水盤底面,隔熱導流管遠離隔熱板的一端與積水盤底面存在間隙。隔熱導流管數量為至少I個,水泵位于隔熱板與積水盤底面之間,且水泵的進水口高于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底面的一端。當水淋區的冷卻水下流到隔熱板上后,通過隔熱導流管流向積水盤底部,當冷凝器熱交換管道進行熱交換后,積水盤內的冷卻水與冷凝器熱交換管道熱交換,水溫升高,熱水上浮,上浮熱水通過水泵提升循環。以此分為熱水去和冷水區。
[0015]風機設置在水循環填料區下方或側面,循環水流向與風流向互相垂直。實用于橫流式冷卻塔。
[0016]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是: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包括冷凝器,冷凝器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包括從上至下設置的水淋區、水循環填料區、積水盤,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循環管道,冷凝器循環管道兩端的端口管A和端口管B均延伸出塔式冷卻裝置,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穿過水淋區、水循環填料區、積水盤積水區。
[0017]冷凝器循環管道位于水循環填料區和積水盤積水區域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或翅片式管道或板式熱交換管道等各種形式的其他熱交換管道。
[0018]冷凝器循環管道位于水淋區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或翅片式管道或板式熱交換管道等各種形式的其他熱交換管道。
[0019]水淋區內設置有淋水器,水循環填料區下方設置有積水盤,積水盤內設置有水泵,水泵與淋水器連通。[0020]所述水淋區上方為塔式冷卻裝置的出風口,出風口內設置有風機。
[0021]所述積水盤與水循環填料區之間的區域為通風區,通風區開有進風口。
[0022]具有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的熱交換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壓縮機、上述冷凝器、蒸發器,冷凝器循環管道兩端的端口管A與壓縮機的壓縮A 口連通,冷凝器循環管道的端口管B與蒸發器連通,蒸發器與壓縮機的壓縮B 口連通。
[0023]所述的熱交換系統,還包括節流閥,當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進行制冷時,節流閥位于蒸發器與冷凝器循環管道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為壓縮機排氣口,壓縮B口為壓縮機吸氣口。
[0024]所述的熱交換系統,還包括節流閥,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進行制熱時,節流閥位于壓縮A 口與冷凝器循環管道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為壓縮機吸氣口,壓縮B口為壓縮機排氣口。
[0025]具體的說,熱交換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所述冷凝器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包括從上至下設置的水淋區、水循環填料區、積水盤,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循環管道,冷凝器循環管道的一端與壓縮機的壓縮A 口連通,冷凝器循環管道的另一端與蒸發器連通,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穿過水淋區、水循環填料區、積水盤或冷凝器循環管道只位于積水盤,蒸發器與壓縮機的壓縮B 口連通。
[0026]依照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壓縮機對冷媒進行壓縮處理,冷凝器對冷媒進行冷卻處理,蒸發器進行制冷或制熱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在制冷時,冷媒從壓縮機內流出,沿著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進入塔式冷卻裝置的水淋區、水循環填料區、積水盤,最后冷卻后的冷媒進入蒸發器,在蒸發器內進行熱交換,蒸發器吸收室內熱量對室內降溫,起到制冷的目的,最后受熱的冷媒進入壓縮機,再次進行循環。在制熱時,壓縮機對冷媒進行壓縮,冷媒的溫度升高,先進入蒸發器,蒸發器釋放冷媒的熱量,使得室內空氣的溫度升高,完成制熱處理,然后,冷媒沿著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進入塔式冷卻裝置的水循環填料區、水淋區、積水盤,最后再次進入壓縮機。
[0027]優選的,冷凝器循環管道位于水循環填料區及積水盤積水區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等。可增加冷凝器循環管道的冷卻面積,使得采用水冷的效率更高,冷卻時間更短。
[0028]冷凝器循環管道位于水淋區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等。可增加冷凝器循環管道的冷卻面積,使得采用水冷的效率更高,冷卻時間更短。
[0029]水淋區內設置有淋水器。淋水器從整個塔式冷卻裝置的上方進行噴水處理,對位于水循環填料區、水淋區內的冷凝器循環管道進行水冷和風冷同時冷卻。
[0030]水循環填料區下方設置有積水盤,積水盤內設置有水泵,水泵與淋水器連通。積水盤接收上方落下的水源,將降溫后的水匯集起來,另外,水泵將積水盤內的積水抽起,然后輸送到淋水器內,進行循環噴射。
[0031]所述水淋區上方為塔式冷卻裝置的出風口,出風口內設置有風機。
[0032]水循環填料區下方設置有積水盤。
[0033]所述積水盤與水循環填料區之間的區域為通風區,通風區開有進風口。利用風機對塔式冷卻裝置內部抽氣,外部的氣體從通風區的進風口內吸入塔式冷卻裝置,這樣可完成空氣冷卻處理,基于上述,水冷原理和風冷原理,本實用新型可實現水冷和風冷雙重的冷卻效果。
[0034]還包括節流閥,當蒸發風冷式熱交換總成進行制冷時,節流閥位于蒸發器與冷凝器循環管道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為壓縮機排氣口,壓縮B 口為壓縮機吸氣口。
[0035]還包括節流閥,當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進行制熱時,節流閥位于壓縮A 口與冷凝器循環管道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為壓縮機吸氣口,壓縮B 口為壓縮機排氣口。它們之間需要通過空調專用的電動四通閥來進行吸氣排氣方式的相互轉換,從而才能實現制熱制冷的轉換。
[0036]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提高能效比高,可用于傳統的變頻多聯機、風冷模塊機以及各種風冷型空調機組,也可以用于傳統的水冷機組,將傳統單冷式水冷機組轉變成冷熱兩用機組,并實現了風冷、水冷同時進行,提高了機組的能效比。
[0037]在制熱時,當室外溫度為0度以下時,需冷卻塔內加注防凍液。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8]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實施例1
[0040]如圖1所示。
[0041]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包括冷凝裝置和蒸發裝置,冷凝裝置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兩端的端口管AlOl和端口管B102均延伸出塔式冷卻裝置,冷凝裝置通過端口管AlOl和端口管B102與蒸發裝置連接。
[0042]蒸發裝置包括壓縮機、蒸發器11、節流閥8、冷凍水泵、控制器、防曬防水隔音箱體,壓縮機與蒸發器11連接,蒸發器11連接節流閥,冷凍水泵獨立與蒸發器11的水循環管殼連接,控制器均與冷凍水泵、水泵9、風機、節流閥8、壓縮機連接,壓縮機、蒸發器11、節流閥8、冷凍水泵、控制器均設置在防曬防水隔音箱體內部。
[0043]塔式冷卻裝置包括依次從上至下設置的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積水盤7,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位于積水盤7內。
[0044]積水盤7與水循環填料區13之間的區域設置有集冷集熱裝置91。
[0045]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位于集冷集熱裝置91與積水盤7底面之間區域,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與集冷集熱裝置91之間的區域設置有水泵9,水淋區5內設置有淋水器2,水泵9與淋水器2連通。
[0046]水淋區5上方為塔式冷卻裝置的出風口 10,出風口 10內設置有風機,所述積水盤7與水循環填料區13之間的區域為通風區,通風區開有進風口。
[0047]集冷集熱裝置91為一端開口指向積水盤底面、且開口邊緣與積水盤7底面有適量的水循環間隙,另一端封閉的隔熱容器,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開口正下方或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內。集冷集熱裝置91為一端開口指向積水盤7底面,且開口邊緣與積水盤7底面有水循環間隙、另一端封閉的隔熱容器,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開口正下方或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內。[0048]風機I設置在水循環填料區13下方或側面,循環水流向與風流向互相垂直。
[0049]集冷集熱裝置91為隔熱板和隔熱導流管組合構成的隔離裝置,隔熱導流管位于隔熱板靠近積水盤7的一面上,隔熱導流管指向積水盤7底面,隔熱導流管遠離隔熱板的一端與積水盤7底面存在間隙。
[0050]水泵9位于隔熱板與積水盤7底面之間,且水泵9的進水口高于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7底面的一端,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位于水泵9的進水口與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7底面的一端之間。
[0051]集冷集熱裝置91還可以是隔熱板加隔熱導流管組合構成隔離裝置,隔熱導流管與隔熱板中部連接,隔熱導流管位于隔熱板靠近積水盤7的一面上,隔熱導流管指向積水盤7底面,隔熱導流管遠離隔熱板的一端與積水盤7底面存在間隙,該間隙為流通水的水循環間隙,隔熱導流管數量為至少I個,水泵9位于隔熱板與積水盤7底面之間,且水泵9的進水口高于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7底面的一端。當水淋區5的冷卻水下流到隔熱板上后,通過隔熱導流管流向積水盤7底部,當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進行熱交換后,積水盤7內的冷卻水與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熱交換,水溫升高,熱水上浮,上浮熱水通過水泵9提升循環。以此分為熱水去和冷水區。
[0052]實施例2
[0053]如圖1所示。
[0054]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包括冷凝器,冷凝器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包括從上至下設置的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積水盤,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循環管道,冷凝器循環管道14兩端的端口管AlOl和端口管B102均延伸出塔式冷卻裝置,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穿過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積水盤。
[0055]冷凝器循環管道14位于水循環填料區13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或翅片式管道或板式熱交換管道等各種形式的其他熱交換管道。
[0056]冷凝器循環管道14位于水淋區5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或翅片式管道或板式熱交換管道等各種形式的其他熱交換管道。
[0057]冷凝器循環管道14位于積水盤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或翅片式管道或板式熱交換管道等各種形式的其他熱交換管道。
[0058]水淋區5內設置有淋水器2,水循環填料區13下方設置有積水盤7,積水盤7內設置有水泵9,水泵9與淋水器2連通。
[0059]所述水淋區5上方為塔式冷卻裝置的出風口 10,出風口 10內設置有風機。
[0060]所述積水盤7與水循環填料區13之間的區域為通風區,通風區開有進風口。
[0061]熱交換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壓縮機、上述冷凝器、蒸發器11,冷凝器循環管道14兩端的端口管AlOl與壓縮機的壓縮A 口 3連通,冷凝器循環管道的端口管B102與蒸發器11連通,蒸發器11與壓縮機的壓縮B 口 12連通。
[0062]所述的熱交換系統,還包括節流閥8,當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進行制冷時,節流閥8位于蒸發器11與冷凝器循環管道14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 3為壓縮機排氣口,壓縮B 口為壓縮機吸氣口。
[0063]所述的熱交換系統,還包括節流閥8,水冷風冷混合式熱交換裝置進行制熱時,節流閥8位于壓縮A 口 3與冷凝器循環管道14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 3為壓縮機吸氣口,壓縮B 口為壓縮機排氣口。
[0064]熱交換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11,所述冷凝器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包括從上至下設置的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積水盤,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循環管道,冷凝器循環管道14的一端與壓縮機的壓縮A 口 3連通,冷凝器循環管道的另一端與蒸發器11連通,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穿過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積水盤,蒸發器11與壓縮機的壓縮B 口 12連通。
[0065]依照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壓縮機對冷媒進行壓縮處理,冷凝器對冷媒進行冷卻處理,蒸發器11進行制冷或制熱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在制冷時,冷媒從壓縮機內流出,沿著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進入塔式冷卻裝置的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積水盤,最后冷卻后的冷媒進入蒸發器11,在蒸發器內進行熱交換,蒸發器11吸收室內熱量對室內降溫,起到制冷的目的,最后受熱的冷媒進入壓縮機,再次進行循環。在制熱時,壓縮機對冷媒進行壓縮,冷媒的溫度升高,先進入蒸發器,蒸發器釋放冷媒的熱量,使得室內空氣的溫度升高,完成制熱處理,然后,冷媒沿著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進入塔式冷卻裝置的水循環填料區13、水淋區5、積水盤,最后再次進入壓縮機。
[0066]優選的,冷凝器循環管道14位于水循環填料區13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可增加冷凝器循環管道14的冷卻面積,使得采用水冷的效率更高,冷卻時間更短。
[0067]冷凝器循環管道14位于水淋區5的部分為毛細血管式或盤管式熱交換管道。可增加冷凝器循環管道14的冷卻面積,使得采用水冷的效率更高,冷卻時間更短。
[0068]水淋區5內設置有淋水器2。淋水器2從整個塔式冷卻裝置的上方進行噴水處理,對位于水循環填料區13、水淋區5內的冷凝器循環管道進行水冷卻和風冷卻同時進行。
[0069]水循環填料區13下方設置有積水盤7,積水盤7內設置有水泵9,水泵9與淋水器2連通。積水盤7接收上方落下的水源,將降溫后的水匯集起來,另外,水泵9將積水盤7內的積水抽起,然后輸送到淋水器2內,進行循環噴射。
[0070]所述水淋區5上方為塔式冷卻裝置的出風口 10,出風口 10內設置有風機。
[0071 ] 水循環填料區13下方設置有積水盤7。
[0072]所述積水盤7與水循環填料區13之間的區域為通風區,通風區開有進風口。利用風機對塔式冷卻裝置內部抽氣,外部的氣體從通風區的進風口內吸入塔式冷卻裝置,這樣可完成空氣冷卻處理,基于上述,水冷原理和風冷原理,本實用新型可實現水冷和風冷雙重的冷卻效果。
[0073]還包括節流閥8,當蒸發風冷式熱交換總成進行制冷時,節流閥8位于蒸發器11與冷凝器循環管道14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 3為壓縮機排氣口,壓縮B 口為壓縮機吸氣口。節流閥8起到節流作用。
[0074]由于塔式冷卻裝置內的水處于不斷蒸發的狀態,因此,塔式冷卻裝置還設置有補水口 6,補水口連接補水裝置,不斷對本系統進行補水處理。
[0075]冷凝器對冷媒進行冷卻處理,蒸發器11進行制冷或制熱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在制冷時,冷媒從壓縮機內流出,沿著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進入塔式冷卻裝置的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最后冷卻后的冷媒進入蒸發器11,在蒸發器內進行熱交換,蒸發器11吸收室內熱量對室內降溫,起到制冷的目的,最后受熱的冷媒進入壓縮機,再次進行循環。在水淋區5和水循環填料區13同時采用水冷和風冷進行降溫處理,水冷描述中,水流由上至下,風冷描述中,進風由下至上,形成對流。可將風冷型機組熱交換的溫度提高20攝氏度左右,省電60%,能效比值從原來的3.5提高到6.0。本實施例將傳統空調器的冷凝部分外置,利用水塔改造設計,最終形成外置式冷卻用水塔,增大熱交換面積,采用毛細血管式的熱交換管道,可降低銅材損耗,減少成本,同時可增加受熱效率。降低水泵流量和功率、揚程,同時省去傳統水冷機組的熱交換管殼,降低機組成本和重量。
[0076]實施例3
[0077]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節流閥8的位置和冷媒的流向不同。本實施例還包括節流閥8,當蒸發風冷式熱交換總成進行制熱時,節流閥8位于壓縮A 口 3與冷凝器循環管道14連接的路徑上,此時,壓縮A 口 3為壓縮機吸氣口,壓縮B 口為壓縮機排氣口。在制熱時,壓縮機對冷媒進行壓縮,冷媒的溫度升高,先進入蒸發器,蒸發器釋放冷媒的熱量,使得室內空氣的溫度升高,完成制熱處理,然后,冷媒沿著冷凝器循環管道依次進入塔式冷卻裝置的水循環填料區13、水淋區5,最后再次進入壓縮機。蒸發器連通有冷凝水進管111和冷凝水出管112。
[0078]上述實施例中,當需要制熱時,風機可以反轉,使得風流向改變。冷凍水出口 111、冷凍水入口 112分別為冷凍水泵的出口和進口。
[0079]如上所述,則能很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
1.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裝置和蒸發裝置,冷凝裝置為塔式冷卻裝置,塔式冷卻裝置還包括冷凝器熱交換管道,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兩端的端口管A (101)和端口管B (102)均延伸出塔式冷卻裝置,冷凝裝置通過端口管A(101)和端口管B (102)與蒸發裝置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蒸發裝置包括壓縮機、蒸發器(11)、節流閥(8)、冷凍水泵、冷凍水出口(111)、冷凍水入口(112)、控制器、防曬防水隔音箱體,壓縮機與蒸發器(11)連接,蒸發器(11)連接節流閥,冷凍水泵獨立與蒸發器(11)的水循環管殼連接,控制器均與冷凍水泵、節流閥(8)、壓縮機連接,壓縮機、蒸發器(11)、節流閥(8)、冷凍水泵、控制器均設置在防曬防水隔音箱體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 塔式冷卻裝置包括依次從上至下設置的水淋區(5)、水循環填料區(13)、積水盤(7),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位于積水盤(7)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 積水盤(7 )與水循環填料區(13 )之間的區域設置有集冷集熱裝置(91)。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 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 )位于集冷集熱裝置(91)與積水盤(7 )底面之間區域,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與集冷集熱裝置(91)之間的區域設置有水泵(9),水淋區(5)內設置有淋水器(2),水泵(9)與淋水器(2)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 水淋區(5)上方為塔式冷卻裝置的出風口(10),出風口(10)內設置有風機(1),所述積水盤(7)與水循環填料區(13)之間的區域為通風區,通風區開有進風口。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 集冷集熱裝置(91)為一端開口指向積水盤(7)底面,且開口邊緣與積水盤(7)底面有水循環間隙、另一端封閉的隔熱容器,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開口正下方或冷凝器熱交換管道位于隔熱容器內。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風機(I)設置在水循環填料區(13)下方或側面,循環水流向與風流向互相垂直。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集冷集熱裝置(91)為隔熱板和隔熱導流管組合構成的隔離裝置,隔熱導流管位于隔熱板靠近積水盤(7)的一面上,隔熱導流管指向積水盤(7)底面,隔熱導流管遠離隔熱板的一端與積水盤(7)底面存在間隙。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蒸發冷凝分離式集冷集熱三集成冷凍站,其特征在于:水泵(9)位于隔熱板與積水盤(7)底面之間,且水泵(9)的進水口高于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7)底面的一端,冷凝器熱交換管道(14)位于水泵(9)的進水口與隔熱導流管靠近積水盤(7)底面的一端之間。
【文檔編號】F25B39/02GK203421868SQ201320501724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6日
【發明者】宋道勝 申請人:宋道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