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冷凝器(1)。在冷凝器(1)的第一集液箱(4)上設置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使第二集液箱(5)的下端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使其上端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一集液箱(5)中的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設置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12)。第二集液箱(5)兼作為蓄液部(2)。使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內和第二集液箱(5)內的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連通部(21)連通。在第二集液箱(5)內設置使從連通部(21)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2)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
【專利說明】冷凝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適合使用在例如搭載于汽車上的汽車空調中的冷凝器。
[0002]另外,在本說明書以及權利要求書中,上下、左右是指圖1、圖2以及圖9的上下、左右。
【背景技術】
[0003]例如作為汽車空調的冷凝器公知有如下的冷凝器,該冷凝器以使冷凝部位于過冷卻部的上側的方式設有冷凝部以及過冷卻部,并且在冷凝部與過冷卻部之間設有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冷凝部具有:由多個熱交換管構成的至少一個熱交換通路,所述多個熱交換管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為并列狀;和使冷凝部的下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連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過冷卻部具有:由多個熱交換管構成的至少一個熱交換通路,所述多個熱交換管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為并列狀;和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配置在左右任意相同側,且使過冷卻部的上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蓄液部的下端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蓄液部的上端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具有: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側且連接有冷凝部以及過冷卻部的全部熱交換管的集液箱;和與集液箱獨立地形成的蓄液部,集液箱通過分隔壁分割為上下兩個區域,在集液箱的上側區域中設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并且在集液箱的下側區域中設有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和蓄液部內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第一連通部而連通,蓄液部內的與第一連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與集液箱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經由第二連通部而連通,在第一連通部的蓄液部側端部上設有使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蓄液部內的制冷劑流入口,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第一連通部通過并從制冷劑流入口以橫向流入至蓄液部內,流入至蓄液部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第二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參照日本特開2003-302126號公報)。
[0004]根據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在組裝有該冷凝器的制冷循環中,為了決定向汽車空調封入的制冷劑封入量,求出過冷度和制冷劑封入量之間的關系并制作圖11所示的加載曲線圖,在該情況下,當蓄液部中的與第一連通部的制冷劑流入口的中心相比存在于上方的部分由液相制冷劑充滿時,能夠得到圖11的加載曲線圖的過冷度成為固定的穩定區域S。
[0005]但是,在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中,從制冷劑流出口通過并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以橫向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制冷劑流入口通過并以橫向流入至蓄液部內,此時,流動紊亂而使以氣泡狀態包含在液相主體制冷劑中的氣相制冷劑上升。該結果為,上述穩定區域S的制冷劑封入量的范圍變得比較狹窄,具有無法得到相對于負荷變動和制冷劑泄漏穩定的過冷特性的情況。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鑒于上述情況,提供一種能夠擴大上述加載曲線圖中的穩定區域的范圍的冷凝器。
[0007]本實用新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構成。
[0008]I) 一種冷凝器,以使冷凝部位于過冷卻部的上側的方式設有冷凝部以及過冷卻部,并且在冷凝部與過冷卻部之間設有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冷凝部具有:由多個熱交換管構成的至少一個熱交換通路,所述多個熱交換管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為并列狀;和使冷凝部的下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連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過冷卻部具有:由多個熱交換管構成的至少一個熱交換通路,所述多個熱交換管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為并列狀;和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配置在左右任意相同側,且使過冷卻部的上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蓄液部的下端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蓄液部的上端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和蓄液部內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連通部而連通,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連通部通過并以橫向流入至蓄液部內,其特征在于,
[0009]在蓄液部內的與連通部的蓄液部側端部對應的高度位置上,設有使從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
[0010]2)根據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流速降低部件由網狀物構成。
[0011]3)根據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在蓄液部內的流速降低部件的下游設有異物去除部件。
[0012]4)根據上述3)所述的冷凝器,成為流速降低部件的網狀物保持在保持框上,異物去除部件由具有使制冷劑通過的連通口的框部件、和將連通口堵塞的過濾器構成,流速降低部件的保持框和異物去除部件的框部件一體成形,或者組裝而總成化。
[0013]5)根據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蓄液部內設有將從連通部通過并以橫向流入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引導至下方的引導件,在引導件的起始端或者與起始端相比位于下游側部分上配置有流速降低部件。
[0014]6)根據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蓄液部內以不與流速降低部件干涉的方式配置有干燥劑。
[0015]7)根據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側,以使第二集液箱與第一集液箱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外側的方式,設有連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熱交換管的第一集液箱、和連接有過冷卻部的全部熱交換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設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的下端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其上端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二集液箱中的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設有過冷卻入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兼作為蓄液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和第二集液箱內的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連通部而連通,在第二集液箱內設有流速降低部件,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內,通過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
[0016]8)根據上述7)所述的冷凝器,在冷凝部上設有一個熱交換通路,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上連接有冷凝部的熱交換通路的全部熱交換管,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高度的中部相比位于下側的部分、與第二集液箱經由連通部而連通。
[0017]9)根據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具有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側且連接有冷凝部以及過冷卻部的全部熱交換管的集液箱、和與集液箱獨立地形成的蓄液部,集液箱通過分隔壁分割為上下兩個區域,在集液箱的上側區域中設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并且在集液箱的下側區域中設有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和蓄液部內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第一連通部而連通,蓄液部內的與第一連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與集液箱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經由第二連通部而連通,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第一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內,通過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第二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
[0018]10)根據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在使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與蓄液部中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連通的連通部的蓄液部側端部上,設有使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蓄液部內的制冷劑流入口,根據一點透視圖畫法而制作的制冷劑流入口的內周緣的上半部的透視投影圖描繪在流速降低部件上,該一點透視圖畫法將視點設在從制冷劑流入口的中心通過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線上的與制冷劑流入口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側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線和所述水平線所成的角度成為45度。
[0019]11)根據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流速降低部件的網狀物中,網眼為160 μ m以下,開口率為50%以下。
[0020]根據上述I)?11)的冷凝器,因為在蓄液部內的與連通部的蓄液部側端部對應的高度位置上,設有使從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所以從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的流速被流速降低部件降低,液相主體制冷劑變得易于通過重力向下方流動。因此,使以氣泡狀態包含在液相主體制冷劑中的氣相制冷劑,與液相主體制冷劑一同向下方移動,使得蓄液部內的與連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迅速地被液相制冷劑充滿。該結果為,能夠與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相比,使圖11所示的加載曲線圖中的過冷度成為固定的穩定區域S的制冷劑封入量的范圍擴大,能夠得到相對于負荷變化和制冷劑泄漏穩定的過冷特性。
[0021]根據上述2)的冷凝器,使從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速降低,同時通過將氣相制冷劑細分化而使其易于混入至液相主體制冷劑中,氣相制冷劑也變得易于與通過重力向下方流動的液相主體制冷劑一同被引導至下方。
[0022]根據上述4)的冷凝器,因為流速降低部件的保持框和異物去除部件的框部件一體成形,或者組裝而總成化,所以使流速降低部件以及異物去除部件向蓄液部內的配置作業變得容易。
[0023]根據上述5)的冷凝器,因為通過引導件,使從制冷劑流入口通過并以橫向流入的液相主體制冷劑被引導至向下方,而使其強制性地向下方移動,所以,與通過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的情況對應地,使以氣泡狀態包含在液相主體制冷劑中的氣相制冷劑,也與液相主體制冷劑一同有效地向下方移動。因此,使得蓄液部內的與連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迅速地被液相制冷劑充滿,能夠與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相比,使圖11所示的加載曲線圖中的過冷度成為固定的穩定區域S的制冷劑封入量的范圍擴大,能夠得到相對于負荷變化和制冷劑泄漏穩定的過冷特性。[0024]根據上述6)的冷凝器,通過配置在蓄液部內的干燥劑,能夠防止流速降低部件的作用被阻礙。
[0025]根據上述7)的冷凝器,因為過冷卻部的全部熱交換通路的熱交換管的長度與冷凝部的全部熱交換通路的熱交換管的長度相比變長,所以與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相比,使熱交換部的面積增大,并提高制冷劑過冷卻效率。
[0026]根據上述10)的冷凝器,能夠使從連通部通過并流入至蓄液部內的大部分的液相主體制冷劑的流速,由流速降低部件降低。
[0027]根據上述11)的冷凝器,能夠使從連通部通過并流入至蓄液部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的流速,由流速降低部件有效地降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具體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整體構成的主視圖。
[0029]圖2是示意表示圖1的冷凝器的主視圖。
[0030]圖3是圖1的A-A線放大剖視圖。
[0031]圖4是圖3的B-B線剖視圖。
[0032]圖5是表示圖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部。
[0033]圖6是表示作為流速降低部件而使用在圖1的冷凝器中的網狀物的圖。
[0034]圖7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二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構成的、相當于圖4的圖。
[0035]圖8是表示使用在圖7的冷凝器中的引導件以及異物去除部件的立體圖。
[0036]圖9是具體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整體構成的主視圖。
[0037]圖10是表示圖9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從正面觀察到的垂直剖視圖。
[0038]圖11是表示過冷度與制冷劑封入量之間的關系的加載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0040]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鋁”這一用語除了純鋁之外,還包含鋁合金。
[0041]而且,在全部附圖中,在相同部分以及相同部件上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0042]圖1具體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整體構成,圖2示意表示圖1的冷凝器的主視圖,圖3?圖6表示圖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構成。在圖2中,省略了各個熱交換管的圖示,并且省略了波紋狀翅片、側板、制冷劑流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劑流出口部件的圖示。
[0043]在圖1以及圖2中,在冷凝器I上,以使冷凝部IA位于上側的方式設有冷凝部IA以及過冷卻部1B,并且,在冷凝部IA和過冷卻部IB之間設有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2。冷凝器I具有:在將寬度方向朝向通風方向,(圖1以及圖2的紙面表背方向)并且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狀態下,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的多個鋁制扁平狀熱交換管3A、3B ;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并且通過釬焊而連接有熱交換管3A、3B的左右兩端部的三個鋁制集液箱4、5、6 ;以配置在相鄰的熱交換管3A、3B彼此之間以及上下兩端的外側的方式釬焊在熱交換管3A、3B上的鋁制波紋狀翅片7A、7B ;和以配置在上下兩端的波紋狀翅片7A、7B的外側的方式釬焊在波紋狀翅片7A、7B上的鋁制側板8。
[0044]在冷凝器I的冷凝部IA以及過冷卻部IB上,分別設有由上下連續并列的多個熱交換管3A、3B構成的至少一個、在此為一個熱交換通路P1、P2,設在冷凝部IA上的熱交換通路Pl成為制冷劑冷凝通路,設在過冷卻部IB上的熱交換通路P2成為制冷劑過冷卻通路。而且,構成各熱交換通路P1、P2的全部的熱交換管3A、3B的制冷劑流動方向相同,并且相鄰的兩個熱交換通路的熱交換管3A、3B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不同。在此,將冷凝部IA的熱交換通路Pl稱為第一熱交換通路,將過冷卻部IB的熱交換通路P2稱為第二熱交換通路。
[0045]在冷凝器I的左端側,以使第二集液箱5位于左右方向外側的方式獨立地設有:通過釬焊而連接有設在冷凝部IA上的第一熱交換通路Pl的全部熱交換管3A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4 ;和通過釬焊而連接有設在過冷卻部IB上的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熱交換管3B的左端部的第二集液箱5。第二集液箱5的上端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此位于與第一集液箱4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第二集液箱5的下端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二集液箱5中的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通過釬焊而連接有構成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全部熱交換管3B。第二集液箱5兼作為將由冷凝部IA冷凝的液相主體制冷劑蓄留并且將液相主體制冷劑向過冷卻部IB供給的蓄液部2。
[0046]在第一集液箱4的整體上,設有使冷凝部IA的第一熱交換通路Pl (冷凝部IA的下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連通的一個冷凝部出口集液部U。在第二集液箱5的與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設有使過冷卻部IB的第二熱交換通路P2 (過冷卻部IB的上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12。
[0047]在冷凝器I的右端部側,配置有連接有構成第一以及第二熱交換通路P1、P2的全部熱交換管3A、3B的右端部的第三集液箱6。第三集液箱6的橫截面形狀與第一集液箱4相同。
[0048]第三集液箱6內通過設在第一熱交換通路Pl和第二熱交換通路P2之間的高度位置上的鋁制分隔部件13,而分割為上下兩個的區域6a、6b,在上側區域6a中設有使冷凝部IA的第一熱交換通路Pl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一個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4,在其下側區域6b中設有使過冷卻部IB的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連通的過冷卻部出口集液部15。在第三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4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形成有制冷劑入口 16,并且,在過冷卻部出口 15上形成有制冷劑出口 17。另外,在第三集液箱6上接合有與制冷劑入口 16連通的制冷劑入口部件18、以及與制冷劑出口 17連通的制冷劑出口部件19。
[0049]如圖3?圖5所示,使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內的與高度的中部相比位于下方且靠近下端的部分、和第二集液箱5內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連通部21而連通。連通部21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4的周壁4a上的貫穿孔22 ;形成在第二集液箱5的周壁5a中的與第一集液箱4的貫穿孔22相同的高度位置上的貫穿孔23 ;和水平筒狀鋁制連通部件24其以配置在第一集液箱4與第二集液箱5之間的方式釬焊在兩集液箱4、5上,且具有使兩集液箱4、5的貫穿孔22、23彼此連通的流路25。在連通部件24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上形成有位于兩集液箱4、5之間的外側鼓出部24a,連通部件24中的外側鼓出部24a的右側部分插入至第一集液箱4的貫穿孔22內并釬焊在第一集液箱4的周壁4a上,其左側部分插入至第二集液箱5的貫穿孔23內并釬焊在第二集液箱5的周壁5a上。連通部件24的流路25的左端開口成為使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蓄液部2內的制冷劑流入口 26。兩貫穿孔22、23的形狀以及連通部件24的橫截面形狀為縱長圓形。
[0050]在蓄液部2即第二集液箱5內,設有使從連通部21通過并從制冷劑流入口 26以橫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5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流速降低部件27由網狀物構成,在垂直配置的縱長方形的合成樹脂制框狀保持框28的右側面部上,以將保持框28所包圍的開口堵塞的方式布置。構成流速降低部件27的網狀物優選為,網眼為160μπι以下,開口率為50%以下。在此,開口率是指,{網的網眼/(構成網的線的直徑+網眼)}2Χ 100%。另外,流速降低部件27的大小、以及流速降低部件27與制冷劑流入口 26之間的距離優選為,以下這樣地決定。即,如圖6所示,優選為,以使根據一點透視圖畫法而得到的制冷劑流入口 26的內周緣的上半部的透視投影圖29Α描繪到流速降低部件27上的方式,決定流速降低部件27的大小、以及流速降低部件27與制冷劑流入口 26之間的距離,上述一點透視圖畫法為,將視點設定至從制冷劑流入口 26的中心O通過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線上的與制冷劑流入口 26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側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線和上述水平線所成的角度為45度。而且,雖然根據一點透視圖畫法而得到的制冷劑流入口 26的內周緣的下半部的透視投影圖29Β不需要必須描繪到流速降低部件27上,該一點透視圖畫法為,將視點設定至從制冷劑流入口 26的中心O通過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線上的與制冷劑流入口 26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側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線和上述水平線所成的角度為45度,但是優選為,在圖6的流速降低部件27上,存在有將上側透視投影部29Α的左右兩端、和流速降低部件27上的與制冷劑流入口 26的下端對應的部分的這三點連結的圓弧X。這是因為,在蓄留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的下部的制冷劑中幾乎不包含氣相制冷劑,從流路25的下側部分通過而從制冷劑流入口 26的下側部分向蓄液部2內流出的制冷劑中,幾乎不包含氣相制冷劑,所以,下側透視投影圖29Β的與圓弧X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不需要描繪到流速降低部件27上。
[0051]在第二集液箱5內配置有將包含在制冷劑中的異物除去的異物除去部件31。異物除去部件31具有:以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且上端開口并且下端封閉的有底圓筒狀的合成樹脂制框部件32 ;和將形成在框部件32的周壁32a上的多個連通口 33堵塞的網狀的過濾器34。框部件32使上端位于第一熱交換通路Pl和第二熱交換通路P2之間,并且使下端與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下端的熱交換管3B相比位于上方。在框部件32的周壁32a的一部分即右側部分上,以不與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熱交換管3B的左端部干涉的方式設有平坦部32b。
[0052]異物去除部件31安裝在鋁制板狀體36上,該鋁制板狀體36從外側插入至形成在第二集液箱5的周壁5a上的縫隙35中并釬焊在周壁5a上。在板狀體36上形成有將異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貫通的貫通孔37,在貫穿孔37中框部件32從上方通過,在框部件32的周壁32a的上端形成的向外凸緣部38載置于板狀體35中的貫穿孔36的周圍部分上。而且,在向外凸緣38的右側部分上,一體地形成有由網狀物構成的流速降低部件27的保持框28。
[0053]在第二集液箱5內的與板狀體36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上,配置有供干燥劑41填充的干燥劑收納容器39。干燥劑收納容器39由允許制冷劑通過但防止干燥劑41通過的材料構成。而且,根據保持框28的作用,使干燥劑收納容器39不與流速降低部件27接觸。
[0054]冷凝器I與壓縮機、膨脹閥(減壓器)以及蒸發器一同構成制冷循環,作為汽車空調而搭載在車輛中。
[0055]在上述構成的冷凝器I中,由壓縮機壓縮的高溫高壓的氣相制冷劑從制冷劑入口部件18以及制冷劑入口 16通過而流入至第三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4內,在第一熱交換通路Pl的熱交換管3A內向左方流動的過程中被冷凝,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內。流入至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構成連通部21的連通部件24的流路25中通過,而從制冷劑流入口 26以橫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5內。
[0056]以橫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5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通過從流速降低部件27中通過而使流速降低,流速降低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根據重力向下方流動,并且以氣泡狀態包含在液相主體制冷劑中的氣相制冷劑也與液相主體制冷劑一同向下方流動。包含氣泡狀態的氣相制冷劑且向下方流動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異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的上端開口以及設在連通口 33上的過濾器34中通過,而進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12。因此,蓄液部2內的連通部21的連通部件24中的、與制冷劑流入口 26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會迅速地由液相制冷劑充滿,能夠將圖11所示的加載曲線圖中的過冷度為固定的溫度區域S的制冷劑封入量的寬度,與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相比擴寬,能夠得到相對于負荷變動和制冷劑泄漏穩定的過冷特性。
[0057]進入到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12中的制冷劑進入到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熱交換管3B內,在熱交換管3B內向右方流動的過程中被過冷卻,然后,進入至第三集液箱6的過冷卻出口集液部15內,從制冷劑出口 17以及制冷劑出口部件19通過而流出,經由膨脹閥而向蒸發器輸送。
[0058]在圖1以及圖2所示的冷凝器中,也可以為,在冷凝部IA上,上下并列地設有由上下連續并列的多個熱交換管3A構成的多個熱交換通路,在過冷卻部IB上,設有由上下連續并列的多個熱交換管3B構成的多個熱交換通路。在冷凝部IA上,上下并列地設有多個熱交換通路的情況下,以使制冷劑從上端的熱交換通路向著下端的熱交換通路依次流動的方式,第一集液箱4內以及第三集液箱6內通過設在恰當高度位置上的分隔部件而劃分為多個集液部,第一集液部4的下端的集液部成為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另外,在過冷卻部IB上,上下并列地設有多個熱交換通路的情況下,以使制冷劑從上端的熱交換通路向著下端的熱交換通路依次流動的方式,第二集液箱5內以及第三集液箱6內通過設在恰當高度位置上的分隔部件而劃分為多個集液部,第二集液部5的上端的集液部成為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12。
[0059]圖7以及圖8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二實施方式。
[0060]在圖7以及圖8所示的冷凝器50的情況下,在蓄液部2即第二集液箱5內設有合成樹脂制的引導件51,該引導件51將從構成連通部21的連通部件24的流路25中通過而以橫向從制冷劑流入口 26流入至蓄液部2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引導至下方。引導件51以上方突出狀設在異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的周壁32a上端的向外凸緣38上。在引導件51上設有折曲狀的制冷劑流路53,該制冷劑流路53使一端設在外周面52的右側部分上且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圓筒狀部分52a開口,并且使另一端向下面開口。從制冷劑流路53的內周面中的上側部分到左側部分設有圓弧狀的引導部55,該引導部55將從制冷劑流路53的向凹圓筒狀部分52a的開口 53a流入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改變為向下而引導至向下方的開口 53b。在引導件51的外周面52的凹圓筒狀部分52a上,以將制冷劑流路53的向右側的開口 53a堵塞的方式,布置有成為流速降低部件27的網狀物。
[0061]其他的結構與圖1?圖6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0062]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冷凝器的情況下,從構成連通部21的連通部件24的流路25中通過而從制冷劑流入口 26流入至蓄液部2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通過流速降低部件27而使液相主體制冷劑的流速降低,然后,通過引導件51的制冷劑流路53的引導部55被引導至下方,以氣泡狀態包含在液相主體制冷劑中的氣相制冷劑也與液相主體制冷劑一同向下方移動。包含氣泡狀態的氣相制冷劑且向下方流動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制冷劑流路53的向下方的開口 53b、異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的上端開口、以及配置在連通口 33上的過濾器34中通過,而進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12。因此,蓄液部2內的連通部21的連通部件24中的、與制冷劑流入口 26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會迅速地由液相制冷劑充滿,能夠將圖11所示的加載曲線圖中的過冷度為固定的溫度區域S的制冷劑封入量的寬度,與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相比擴寬,能夠得到相對于負荷變動和制冷劑泄漏穩定的過冷特性。
[0063]圖9以及圖10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三實施方式。
[0064]在圖9中,在冷凝器60上,以使冷凝部60A位于上側的方式設有冷凝部60A以及過冷卻部60B,并且,在冷凝部60A和過冷卻部60B之間,與冷凝部60A和過冷卻部60B獨立地設有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61。冷凝器60具有:在將寬度方向朝向通風方向,并且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狀態下,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的多個鋁制扁平狀熱交換管62 ;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并且通過釬焊而連接有熱交換管62的左右兩端部的兩個鋁制集液箱63、64 ;以配置在相鄰的熱交換管62彼此之間以及上下兩端的外側的方式釬焊在熱交換管62上的鋁制波紋狀翅片65 ;和以配置在上下兩端的波紋狀翅片65的外側的方式釬焊在波紋狀翅片65上的鋁制側板66。
[0065]在冷凝器60的冷凝部60A上,設有由上下連續并列的多個熱交換管62構成的至少一個、在此為三個熱交換通路P1、P2、P3。另外,在冷凝器60的過冷卻部60B上,設有由上下連續并列的多個熱交換管62構成的至少一個、在此為一個熱交換通路P4。設在冷凝部60A上的三個熱交換通路P1、P2、P3成為制冷劑冷凝通路,設在過冷卻部60B的熱交換通路P4成為制冷劑過冷卻通路。而且,構成各熱交換通路P1、P2、P3、P4的全部的熱交換管62的制冷劑流動方向相同,并且相鄰的兩個熱交換通路的熱交換管62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不同。在此,將冷凝部60A的三個熱交換通路P1、P2、P3從上依次稱為第一?第三熱交換通路,將過冷卻部60B的熱交換通路P4稱為第四熱交換通路。
[0066]冷凝器60的左右的集液箱63、64內,在第三熱交換通路P3和第四熱交換通路P4之間的高度位置上,分別通過分隔部件67、68而劃分為上下兩個的區域63a、63b、64a、64b,由此,將氣相的制冷劑冷凝而成為液相的冷凝部60A、和由冷凝部60A冷凝的液狀制冷劑,以前者位于上方的方式設置。
[0067]冷凝器60的左集液箱63中的與分隔部件67相比位于上側的上側區域63a內,在第二熱交換通路P2和第三熱交換通路P3之間的高度位置上,通過鋁制分隔部件69而分割為:使冷凝部60A的第一熱交換通路Pl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以及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左側中間集液部71 ;和使第三熱交換通路P3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連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冷凝器60的右集液箱64中的與分隔部件68相比位于上側的上側區域64a內,在第一熱交換通路Pl和第二熱交換通路P2之間的高度位置上,通過鋁制分隔部件73而分割為:使第一熱交換通路Pl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74 ;和使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以及第三熱交換通路P3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右側中間集液部75。
[0068]在冷凝器60的左集液箱63中的與分隔部件67相比位于下側的下側區域63b的整體上,設有使第四熱交換通路P4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76,右集液箱64中的與分隔部件68相比位于下側的下側區域64b的整體上,設有使第四熱交換通路P4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連通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77。在右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74的上側部分上形成有制冷劑入口(圖示省略),并且,在過冷卻部出口集液部77上形成有制冷劑出口(圖示省略),在右集液部64上接合有與制冷劑入口連通的制冷劑入口部件78、以及與制冷劑出口連通的制冷劑出口部件79。
[0069]蓄液部61由通過釬焊等固定在左集液箱63的下部上的鋁制基礎部件81、為上端封閉并且下端開口的圓筒狀且拆裝自如地安裝在基礎部件81上的鋁制蓄液部主體82構成,蓄液部61的上端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其下端與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76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
[0070]如圖10所示,基礎部件81為上端封閉并且下端開口的圓筒狀,且在基礎部件81的周壁81a中的與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所對應的部分、以及與左集液箱63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76中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所對應的部分上,分別以右側突出狀設有固定部83、84,上側固定部83的前端釬焊在左集液箱63中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周壁72a上,下側固定部84釬焊在該左集液箱63中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76的周壁76a上。在基礎部件8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螺紋86。在蓄液部主體82的下端部內周面上,形成有與基礎部件81的凸螺紋86螺合的凹螺紋87,蓄液部主體82的下端部螺合(screw-fitted)到基礎部件81的上端部上,由此,蓄液部主體82拆裝自如地安裝到基礎部件81上,蓄液部主體82的下端開口通過基礎部件81封閉。
[0071]與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內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下方且靠近下端的部分、和與蓄液部61內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第一連通部85連通。第一連通部85具有:在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周壁72a中的與基礎部件81的上側固定部83的前端對應的位置上形成的貫穿孔88 ;和從基礎部件81的周壁81a的內周面形成到上側固定部83的前端、且使左集液箱63的貫穿孔88與基礎部件81內連通的流路89,流路89中的基礎部件81的周壁81a側開口成為使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基礎部件81內的制冷劑流入口 91。
[0072]另外,與左集液箱63的過冷卻入口集液部76內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和與蓄液部61內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經由第二連通部92連通。第二連通部92具有:在左集液箱63的過冷卻入口集液部76的周壁76a中的與下側固定部84的前端對應的位置上形成的貫穿孔93 ;和從基礎部件81的周壁81a的內周面形成到上側固定部84的前端、且使左集液箱63的貫穿孔93與基礎部件81內連通的流路94。
[0073]在蓄液部61的基礎部件81內,設有使從第一連通部85通過并以橫向流入至蓄液部61的基礎部件81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流速降低部件27由網狀物構成,在垂直配置的縱長方形的合成樹脂制框狀保持框28的右側面部上,以將保持框28所包圍的開口堵塞的方式布置。構成流速降低部件27的網狀物優選為,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冷凝器I的網狀物相同,流速降低部件27的大小、以及流速降低部件27與制冷劑流入口 26之間的距離也優選為,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冷凝器的情況相同地決定。
[0074]在蓄液部61的基礎部件81內配置有將包含在制冷劑中的異物除去的異物除去部件95。異物除去部件95具有:以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而使上端位于上側固定部83的流路89與下端固定部84的流路94之間,且上端開口并且下端封閉的有底圓筒狀的合成樹脂制框部件96 ;和將形成在框部件96的周壁96a上的多個連通口 97堵塞的網狀的過濾器98。在框部件96的周壁96a的上端,形成有將蓄液部61內上下劃分的板狀的分隔部件99。而且,在分隔部件99的右側部分上,一體地形成有由網狀物構成的流速降低部件27的保持框28。
[0075]在蓄液部61內的與流速降低部件27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上,配置有供干燥劑(圖示略)填充的干燥劑收納容器39。根據保持框28的作用,使干燥劑收納容器39不與流速降低部件27接觸。
[0076]冷凝器60與壓縮機、膨脹閥(減壓器)以及蒸發器一同構成制冷循環,作為汽車空調而搭載在車輛中。
[0077]在上述構成的冷凝器60中,由壓縮機壓縮的高溫高壓的氣相制冷劑從制冷劑入口部件78以及制冷劑流入口通過而流入至右集液箱64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74內,在第一熱交換通路Pl的熱交換管62內向左方流動的過程中被冷凝,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左側中間集液部71內。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左側中間集液部71內的制冷劑,在第二熱交換通路P2的熱交換管62內向右方流動的過程中被冷凝,流入至右集液箱64的右側中間集液部75內,而且,在第三熱交換通路P3的熱交換管62內向左方流動的過程中被冷凝,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內。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內的制冷齊U,從構成第一連通部85的貫穿孔88以及流路89中通過,而從制冷劑流入口 91以橫向流入至蓄液部61內。
[0078]以橫向流入至蓄液部61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流速降低部件27通過,因此使流速降低,流速降低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根據重力向下方流動,并且以氣泡狀態包含在液相主體制冷劑中的氣相制冷劑也與液相主體制冷劑一同向下方流動。包含氣泡狀態的氣相制冷劑且向下方流動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異物去除部件95的框部件96的上端開口、連通口97、和構成第二連通部84的流路94以及貫穿孔93中通過,而進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76。因此,蓄液部61內的第一連通部85的流路89的、與制冷劑流出口 9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會迅速地由液相制冷劑充滿,能夠將圖11所示的加載曲線圖中的過冷度為固定的溫度區域S的制冷劑封入量的寬度,與上述公報記載的冷凝器相比擴寬,能夠得到相對于負荷變動和制冷劑泄漏穩定的過冷特性。
[0079]進入到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76中的制冷劑進入到第四熱交換通路P4的熱交換管62內,在熱交換管62內向右方流動的過程中被過冷卻,然后,進入至右集液箱64的過冷卻出口集液部77內,從制冷劑出口以及制冷劑出口部件79通過而流出,經由膨脹閥而向蒸發器輸送。
[0080]也可以為,在上述第三實施方式的冷凝器60的蓄液部61內設置引導件51,該引導件51具有與第二實施方式的冷凝器50的引導件51相同的結構,且將從第一連通部85通過以橫向流入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引導至下方。另外,上述第三實施方式的冷凝器60的冷凝部60A以及過冷卻部60B的熱交換通路的數量并不限于上述的數量。
【權利要求】
1.一種冷凝器,以使冷凝部位于過冷卻部的上側的方式設有冷凝部以及過冷卻部,并且在冷凝部與過冷卻部之間設有將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冷凝部具有:由多個熱交換管構成的至少一個熱交換通路,所述多個熱交換管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為并列狀;和使冷凝部的下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下游側端部連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過冷卻部具有:由多個熱交換管構成的至少一個熱交換通路,所述多個熱交換管將長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為并列狀;和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配置在左右任意相同側,且使過冷卻部的上端的熱交換通路的制冷劑流動方向上游側端部連通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蓄液部的下端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蓄液部的上端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和蓄液部內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連通部而連通,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連通部通過并以橫向流入至蓄液部內,其特征在于, 在蓄液部內的與連通部的蓄液部側端部對應的高度位置上,設有使從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內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流速降低部件由網狀物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蓄液部內的流速降低部件的下游設有異物去除部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成為流速降低部件的網狀物被保持在保持框上,異物去除部件由具有使制冷劑通過的連通口的框部件、和將連通口堵塞的過濾器構成,流速降低部件的保持框和異物去除部件的框部件一體成形,或者組裝而總成化。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蓄液部內設有將從連通部通過并以橫向流入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引導至下方的引導件,在引導件的起始端或者與起始端相比位于下游側部分上配置有流速降低部件。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蓄液部內以不與流速降低部件干涉的方式配置有干燥劑。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任意一端部側,以使第二集液箱與第一集液箱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外側的方式,設有連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熱交換管的第一集液箱、和連接有過冷卻部的全部熱交換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設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的下端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其上端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二集液箱中的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設有過冷卻入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兼作為蓄液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和第二集液箱內的與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連通部而連通,在第二集液箱內設有流速降低部件,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內,通過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
8.根據權利要 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部上設有一個熱交換通路,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上連接有冷凝部的熱交換通路的全部熱交換管,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高度的中部相比位于下側的部分、與第二集液箱經由連通部而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側且連接有冷凝部以及過冷卻部的全部熱交換管的集液箱、和與集液箱獨立地形成的蓄液部,集液箱通過分隔壁分割為上下兩個區域,在集液箱的上側區域中設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并且在集液箱的下側區域中設有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和蓄液部內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經由第一連通部而連通,蓄液部內的與第一連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與集液箱的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經由第二連通部而連通,從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第一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蓄液部內,通過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體制冷劑從第二連通部通過而流入至過冷卻部入口集液部內。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使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內與蓄液部中的與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連通的連通部的蓄液部側端部上,設有使液相主體制冷劑流入至蓄液部內的制冷劑流入口,根據一點透視圖畫法而制作的制冷劑流入口的內周緣的上半部的透視投影圖描繪在流速降低部件上,該一點透視圖畫法將視點設在從制冷劑流入口的中心通過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線上的與制冷劑流入口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側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線和所述水平線所成的角度成為45度。
11.根據權利要 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流速降低部件的網狀物中,網眼為.160 μ m以下,開口率為50%以下。
【文檔編號】F25B39/04GK203550345SQ201320425311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明者】有野康太, 永藤輝之 申請人:株式會社京濱冷暖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