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換熱器及其分配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熱器及其分配組件。
背景技術:
換熱器的分配管用于對制冷劑進行分配,以確保制冷劑混合均勻,從而實現換熱器的換熱是均勻的。目前,現有技術中的換熱器的分配管存在制冷劑的氣液聚集或者氣液混合不均勻的現象,分配效果不好,以至于導致換熱器的換熱不良。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可以使制冷劑分配的更加均勻的分配組件。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所述分配組件的換熱器。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分配組件包括:外分配管,所述外分配管的至少一部分由濾網構成,所述外分配管的內腔通過所述濾網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外部連通;和內分配管,所述內分配管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外分配管內,所述內分配管具有制冷劑開口和一次分配孔,所述內分配管的內腔通過所述一次分配孔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內腔連通。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分配組件,通過設置具有濾網的外分配管和設在外分配管內的且與至少一個所述集流管的外部連通的內分配管,從而可以利用內分配管對制冷劑進行第一次分配,并利用濾網對制冷劑進行第二次分配。由于制冷劑受到濾網的阻擾和干擾,因此制冷劑氣相和液相 不斷地發生碰撞、分裂,由此可以使通過濾網后的制冷劑的混合尺度變得更加細小,制冷劑的各個區域的氣體含量相同(氣相的制冷劑與液相的制冷劑混合均勻),即通過濾網后的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從而可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率。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分配組件可以使制冷劑分配的更加均勻。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分配組件還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所述內分配管的第一端敞開以構成所述制冷劑開口,所述內分配管的第一端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外壁面平齊或延伸出所述外分配管預定長度,所述內分配管的第二端封閉且位于所述外分配管內。由此進入到內分配管內的制冷劑全部從一次分配孔流出,從而可以更好地對制冷劑進行分配以便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所述一次分配孔為多個且沿所述內分配管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多個所述一次分配孔沿所述內分配管的長度方向成直線或螺旋狀排列。由此可以進一步提聞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所述外分配管全部由所述濾網構成。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0013]所述一次分配孔為多個,多個所述一次分配孔沿所述內分配管的長度方向排列成多個直線排,多個所述直線排沿所述內分配管的周向間隔開。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所述外分配管具有二次分配孔,所述二次分配孔處設有所述濾網。由此外分配管的結構更加簡單,且可以降低濾網的安裝難度。所述一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偏離所述二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由此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所述一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與所述二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相反。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所述外分配管具有矩形或梯形橫截面,所述外分配管的一個表面敞開以構成所述二次分配孔。由此可以使制冷劑更加容易地、快速地通過濾網,并可以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所述外分配管具有圓形橫截面,所述外分配管被沿該外分配管的長度方向切除一部分以形成所述二次分配孔。由此可以使制冷劑更加容易地、快速地通過濾網,并可以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所述二次分配孔為多個,多個所述二次分配孔沿所述外分配管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且每個二次分配孔處設有所述濾網。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所述外分配管與所述內分配管之間設有用于支撐所述外分配管的支架。由此可以使外分配管更好、更加穩固地設在內分配管上。所述濾網的厚度為0.1毫 米-3毫米,且所述濾網的當量孔徑為0.03毫米-3.5毫米。由此可以進一步提聞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換熱器包括:第一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彼此間隔布置;多個換熱管,多個所述換熱管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間,每個所述換熱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連以連通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翅片,所述翅片設在相鄰的所述換熱管之間;和分配組件,所述分配組件為根據上述的分配組件,所述分配組件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個集流管內,所述內分配管的制冷劑開口與至少一個所述集流管的外部連通。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通過設置分配組件,從而具有換熱效果好、換熱效率高等優點。所述濾網與所述換熱管的位于至少一個所述集流管內的端部相對。由此可以使通過濾網后的制冷劑更加容易地、快速地進入到換熱管內。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0028]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換熱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的A區域的剖視圖;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配組件的剖視圖;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分配組件的剖視圖;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分配組件的剖視圖;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分配組件的剖視圖;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分配組件的剖視圖;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分配組件的剖視圖;圖1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分配組件的剖視圖。附圖標記換熱器1、分配組件10、外分配管100、濾網110、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二次分配孔130、內分配管200、制冷劑開口 210、一次分配孔220、內分配管200的內腔230、內分配管200的第一端240、支架300、第一集流管20、第二集流管30、換熱管40、換熱管40的端部410、翅片50、濾網厚度T。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
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已知的分配管存在分配效果差的缺陷。經過發明人深入研究后發現,由于經過已知的分配管分配出來的制冷劑的速度變化較大,因此存在明顯的氣液聚集或者制冷劑分配不均勻的現象,從而導致換熱器的換熱不良。其中,制冷劑分配不均勻的原因在于各區域的氣體含量不同。下面首先參照圖3-圖10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配組件10。如圖3-圖10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配組件10包括外分配管100和內分配管200。[0044]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分配組件10用于設在換熱器I (見圖1)的集流管內,優選設在入口集流管內,用于對進入換熱器I的制冷劑進行分配,分配后的制冷劑可以進入到換熱器I的多個換熱管40中以便進行換熱,下面將會詳細描述。外分配管100的至少一部分由濾網110構成,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通過濾網110與外分配管100的外部連通。這里,需要理解的是,“外分配管100的至少一部分由濾網110構成”應作廣義理解,只要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通過濾網110與外分配管100的外部連通即可,濾網110應作廣義理解,濾網110可以是獨立的元件,例如在外分配管100上開設開口,將濾網110覆蓋在開口處,濾網110可以通過各種合適的方式緊固在外分配管100上,例如螺釘,焊接或其他緊固結構,外分配管100上可以設置多個開口,在每個開口處均設有濾網110。可選地,濾網110可以是外分配管100的管體的一部分,例如,在外分配管100的預定區域內加工出多個徑向尺寸相對小的通孔,所述多個通孔構成通孔群組,從而該區域可以認為是濾網110,換言之,濾網110與外分配管100的管體一體形成。在外分配管100上可以設置多個通孔群組。內分配管200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外分配管100內,內分配管200具有制冷劑開口 210和一次分配孔220,內分配管200的內腔230通過一次分配孔220與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連通。這里,可以理解的是,制冷劑開口 210用于將制冷劑供給到內分配管200內,或者將內分配管200內的制冷劑輸送到換熱器I的集流管外面(下面將會詳細描述)。當分配組件10設置到集流管內時,制冷劑開口 210與集流管外部連通,從而制冷劑可以通過制冷劑開口 210進入內分配管200內,或者內分配管200內的制冷劑通過制冷劑開口 210輸送到
集流管外部。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配組件10,當分配組件10設置在換熱器I的入口集流管內時,制冷劑可以 通過制冷劑開口 210進入到內分配管200的內腔230內。然后制冷劑可以通過內分配管200上的一次分配孔220進入到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此時完成了制冷劑的一次分配),同時,進入到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的制冷劑可以在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中發生混合,混合后的制冷劑可以通過外分配管100上的濾網110進入到集流管內(此時完成了制冷劑的二次分配)。由于受到濾網110的阻擾和干擾,氣相制冷劑和液相制冷劑不斷地發生碰撞、分裂,從而可以使通過濾網110后的制冷劑的混合尺度變得更加細小,制冷劑的各個區域的氣體含量相同(氣相制冷劑與液相制冷劑混合均勻),即通過濾網110后的制冷劑混合、分配的更加均勻。簡言之,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配組件10,通過設置具有濾網110的外分配管100和設在外分配管100內的內分配管200,從而可以利用內分配管200對制冷劑進行第一次分配,并利用濾網110對制冷劑進行第二次分配,從而提高了制冷劑的分配效果,提高了制冷劑的均勻性,進而提高了換熱器I的換熱效率。優選地,內分配管200的第一端240敞開以構成制冷劑開口 210,內分配管200的第一端240可以與外分配管100的外壁面平齊,內分配管200的第一端240也可以延伸出外分配管100預定長度,這樣,可以更加容易地通過第一端240處的制冷劑開口 210將制冷劑輸送到內分配管200內。并且,內分配管200的第二端可以封閉且內分配管200的第二端可以位于外分配管100內。由于內分配管200的第二端封閉,因此進入到內分配管200內的制冷劑從一次分配孔220流出,從而可以更好地對制冷劑進行分配,使制冷劑分配的更加均勻,由此可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如圖4-圖7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外分配管100可以具有二次分配孔130,二次分配孔130處可以設有濾網110,由此,外分配管100的制造更加簡單。這里可以理解的是,二次分配孔130可以是各種形狀的槽,例如矩形槽、圓形槽或長圓形槽,二次分配孔130可以沿外分配管100的長度延伸預定長度,當然,所述槽也可以沿所述外分配管100的周向延伸預定長度。二次分配孔130可以是多個且多個二次分配孔130可以沿外分配管100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且每個二次分配孔130處均可以設有濾網110。這樣通過二次分配孔130的制冷劑均可以受到濾網110的阻擾和干擾,進而可以使制冷劑的混合更加均勻。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理解的是,優選地,濾網110與換熱管40的端部410(即插入到集流管內的端部)相對,即多個二次分配孔130可以一一對應地與換熱器I的多個換熱管40的端部410相對。這樣,通過濾網110后的制冷劑可以快速地經由換熱管40的端部410進入到換熱管40內,以便可以使制冷劑在換熱器I內進行換熱,這樣,混合均勻的制冷劑進入到換熱器I中,可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率。這里還可以理解的是,二次分配孔130也可以是延伸在外分配管100的整個長度上的長槽(即所述長槽的長度等于外分配管100的長度)。由此制成的外分配管100具有結構簡單,制造容易的特點。可選地,濾網110可以通過鉚接、螺接、壓接、焊接等連接方式設在外分配管100的二次分配孔130處。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外分配管100可以具有各種形狀的橫截面,外分配管100的一個表面可以敞開·以構成二次分配孔130。有利地,外分配管100的一個表面可以由濾網Iio構成。例如,圖4示出了一個具有矩形橫截面的外分配管100,且該矩形橫截面的外分配管100的上表面全部敞開構成了二次分配孔130,且該外分配管100的上表面全部由濾網110構成。這里可以理解的是,外分配管100可以是長條狀的具有空腔的長方體,所述長方體的一個表面可以全部敞開且由濾網110覆蓋,濾網110的長度等于所述長方體的長度。由此不僅可以使外分配管100的結構更加簡單、降低濾網110的安裝難度,而且可以使制冷劑更加容易、更加快速地通過濾網110,并可以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如圖6示出了一個具有梯形橫截面的外分配管100,且該梯形的長底邊與扁管40的端部410相對,該梯形的短底邊與扁管40的端部410相背離,即該梯形可以是倒梯形。這樣,流入到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的制冷劑在內腔120中混合后可以加速流動到內腔120上層并提高制冷劑穿過濾網110進行二次分配的流體速度,因此,可以使制冷劑在經過兩次分配后直接進入到扁管40內的均勻流體比例增加。如圖7示出了一個具有圓形橫截面的外分配管100。該圓形橫截面的外分配管100可以被沿外分配管100的長度方向切除一部分以形成二次分配孔130。換言之,外分配管100的除濾網110之外的部分的橫截面可以是圓弧形。由此不僅可以使外分配管100的結構更加簡單,并可以降低濾網110的安裝難度,而且可以使制冷劑更加容易地、快速地通過濾網110,并可以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0061]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的示例中,一次分配孔220的開口方向可以偏離二次分配孔130的開口方向。換言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不與濾網110相對,即濾網110可以與一次分配孔220錯開。由此可以使通過一次分配孔220進入到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的制冷劑在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更好地混合,從而可以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這里可以理解的是,一次分配孔220的開口方向可以與二次分配孔130的開口方向呈任意角度。如圖4、圖6和圖7所示,一次分配孔220的開口方向與二次分配孔130的開口方向相反,即一次分配孔220的開口方向與二次分配孔130的開口方向呈180度。由此可以使通過一次分配孔220進入到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的制冷劑在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更好地混合,從而可以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圖5所示,一次分配孔220的開口方向與二次分配孔130的開口方向呈90度。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的實施例中,一次分配孔220可以是多個且多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這里可以理解的是,一次分配孔220可以是任意形狀且多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等間距地設置在內分配管200上。優選地,多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分別與多個換熱管40的端部410相對,即一個一次分配孔220與一個換熱管40的端部410相對。這樣可以使制冷劑的更加均勻。可選地,多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成直線排列。這里需要理解的是,“多個一次分配孔220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成直線排列”是指多個一次分配孔220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且每個一次分配孔220與每個扁管40的端部410的開口方向所呈角度均相同。這樣可以使內分配管200的結構更加簡單,制造更加容易。當然,多個一次 分配孔220還可以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成螺旋狀排列,即多個一次分配孔220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且多個一次分配孔220依次相連的連線呈螺旋線。由此,內分配管200內的制冷劑可以通過不同方向上的一次分配孔220進入到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中,由此有利于實際生產應用中對制冷劑分配的不同要求。多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排列成多個直線排,每個所述直線排可以包括多個一次分配孔220,每個所述直線排的多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例如,每個所述直線排的多個一次分配孔220可以沿內分配管200的長度方向成直線排列。圖8-圖10示出了在內分配管200的同一橫截面上具有4個開口方向不同的一次分配孔220,即多個直線排沿內分配管200的周向間隔開。這樣,制冷劑可以通過不同方向流入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中,由此可以更好地對制冷劑進行分配以便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如圖8-圖10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外分配管100可以全部由濾網110構成。由此不僅可以使制冷劑更加容易地、快速地通過濾網110,而且可以更好地對制冷劑進行分配(第二次分配)以便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如圖8所示,在實用新型的一個示例中,外分配管100的橫截面是矩形且外分配管100全部由濾網110構成,位于該矩形外分配管100內的內分配管200的橫截面上具有4個分別與該矩形的4條邊相對的一次分配孔220。這樣內分配管200內的制冷劑可以通過4個方向進入到外分配管100的內腔120內進而再通過濾網110進入到集流管內。如圖9和圖10所示,外分配管100的橫截面是圓形且外分配管100全部由濾網110構成。進一步地,如圖10所示,外分配管100與內分配管200之間可以設有用于支撐外分配管100的支架300。也就是說,支架300可以分別與外分配管100和內分配管200相連。這樣,由于外分配管100全部由濾網110構成,通過設置用于支撐外分配管100的支架30,從而可以使外分配管100更加穩固地設在內分配管200上。具體地,支架30可以是多個且多個支架30沿外分配管100的周向間隔設置,圖10示出了沿著外分配管100的周向間隔設置了 4個支架30的實施例,由此可以使濾網110更加穩定地設置在內分配管200上。優選地,支架30在沿外分配管100周向分布的同時,還沿外分配管100的軸向分布,例如分布在外分配管100的整個長度上,由此進一步提高整個分配組件100的結構強度。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濾網110的厚度T可以是0.1毫米-3毫米。由此可以更好地對制冷劑進行分配(第二次分配)以便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本申請的發明人發現,當濾網110的厚度T小于0.1毫米時,制冷劑經過濾網110前后的壓降偏大。當濾網110的厚度T大于3毫米時,則會減弱濾網110對制 冷劑兩相混合態的均流作用和細化作用。在0.1毫米-3毫米這一范圍內,濾網110越厚,濾網110的制冷劑節流效果越好,從而可以減少換熱器I的節流元件容量。進一步地,濾網110的當量孔徑可以是0.03毫米-3.5毫米。由此可以更好地對制冷劑進行分配(第二次分配)以便使制冷劑被分配的更加均勻,進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換熱器I的換熱效果和換熱效率。本申請的發明人發現,當濾網110的當量孔徑小于0.03毫米時,制冷劑經過濾網Iio前后的壓降偏大。當濾網110的當量孔徑大于3.5毫米時,則會減弱濾網110對制冷劑兩相混合態的均流作用和細化作用。在0.03毫米-3.5毫米這一范圍內,濾網110越密,濾網110的制冷劑節流效果越好,從而可以減少換熱器I的節流元件容量。下面參照圖1-圖3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換熱器I。如圖1-圖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換熱器I包括第一集流管20、第二集流管30、多個換熱管40、翅片50和分配組件10。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彼此間隔布置。多個換熱管40設在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之間,每個換熱管40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相連以連通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例如,每個換熱管40的第一端可以與第一集流管20相連且每個換熱管40的第二端可以與第二集流管30相連。翅片50設在相鄰的換熱管40之間。分配組件10可以設在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中的至少一個內,優選地,在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內均設有分配組件10。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可以分別是換熱器I的出口集流管和入口集流管。如圖1所示,第二集流管30是制冷劑的入口集流管,第一集流管20是制冷劑的出口集流管。制冷劑從第二集流管3進入到換熱器I中且在換熱后可以從第一集流管20流出。分配組件10可以僅設在第二集流管30(制冷劑的入口集流管)內。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例如,當換熱器I用在具有制冷和制熱模式的雙模式制冷系統中時,第一集流管20可以是入口集流管,第二集流管30可以是出口集流管,因此,優選地,在第一集流管20和第二集流管30內均設有分配組件10。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意性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 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分配管,所述外分配管的至少一部分由濾網構成,所述外分配管的內腔通過所述濾網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外部連通;和 內分配管,所述內分配管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外分配管內,所述內分配管具有制冷劑開口和一次分配孔,所述內分配管的內腔通過所述一次分配孔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內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分配管的第一端敞開以構成所述制冷劑開口,所述內分配管的第一端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外壁面平齊或延伸出所述外分配管預定長度,所述內分配管的第二端封閉且位于所述外分配管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分配孔為多個且沿所述內分配管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一次分配孔沿所述內分配管的長度方向成直線或螺旋狀排列。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配管全部由所述濾網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分配孔為多個,多個所述一次分配孔沿所述內分配管的長度方向排列成多個直線排,多個所述直線排沿所述內分配管的周向間隔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配管具有二次分配孔,所述二次分配孔處設有所述濾網。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偏離所述二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與所述二次分配孔的開口方向相反。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配管具有矩形或梯形橫截面,所述外分配管的一個表面敞開以構成所述二次分配孔。
11.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配管具有圓形橫截面,所述外分配管被沿該外分配管的長度方向切除一部分以形成所述二次分配孔。
12.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分配孔為多個,多個所述二次分配孔沿所述外分配管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且每個二次分配孔處設有所述濾網。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配管與所述內分配管之間設有用于支撐所述外分配管的支架。
14.根據權利要求1-13中任一項所述的分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濾網的厚度為0.1毫米-3毫米,且所述濾網的當量孔徑為0.03毫米-3.5毫米。
15.—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彼此間隔布置; 多個換熱管,多個所述換熱管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間,每個所述換熱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連以連通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 翅片,所述翅片設在相鄰的所述換熱管之間;和 分配組件,所述分配組件為根據權利要求1-14中任一項所述的分配組件,所述分配組件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個集流管內,所述內分配管的制冷劑開口與所述至少一個所述集流管的外部連通。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濾網與所述換熱管的位于至少一個所述集流管內的 端部相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換熱器及其分配組件。所述分配組件包括外分配管,所述外分配管的至少一部分由濾網構成,所述外分配管的內腔通過所述濾網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外部連通;和內分配管,所述內分配管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外分配管內,所述內分配管具有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外部連通的開口和一次分配孔,所述內分配管的內腔通過所述一次分配孔與所述外分配管的內腔連通。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彼此間隔布置;多個換熱管,多個所述換熱管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間,每個所述換熱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相連以連通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翅片,所述翅片設在相鄰的所述換熱管之間;和以上所述的分配組件,所述分配組件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個集流管內,所述內分配管的制冷劑開口與所述至少一個所述集流管的外部連通。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分配組件可以使制冷劑分配的更加均勻。
文檔編號F25B39/00GK203132412SQ20132012567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高強 申請人:杭州三花微通道換熱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