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制冰裝置,具有能檢測出貯冰容器內的冰過量或不足的功能,且能小型化。在該制冰裝置(1)中,在制冰盤(20)位于制冰位置的狀態下使驅動源(10)朝一側驅動時,該驅動源(10)的動力經由差動齒輪機構(50)而傳遞至檢冰構件(40),使檢冰構件(40)進入貯冰容器(30)內,通過該檢冰構件(40)與貯冰容器(30)內的冰或設于比判斷為冰不足的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切換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將驅動源(10)的動力傳遞至制冰盤(20),該制冰盤(20)朝脫冰位置移動。
【專利說明】制冰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在檢測出貯冰容器內的冰過量或不足之后、在不足的情況下自動地補充冰的功能的制冰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這種制冰裝置,已知有一種下述專利文獻I記載的制冰裝置。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制冰裝置中,為了用共用的開關檢測出制冰盤的位置和貯冰容器內的冰的過量或不足,使用開關按壓桿、簧圈等構件,因此,存在不易使裝置小型化這樣的技術問題。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165539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能檢測出貯冰容器內的冰過量或不足、并具有比現有結構更適于小型化的結構的制冰裝置。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制冰裝置的特征是,包括:驅動源;制冰盤,該制冰盤被設成能在制冰位置與脫冰位置之間移動;貯冰容器,該貯冰容器對從上述制冰盤脫冰后的冰進行貯存;檢冰構件,該檢冰構件與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接觸以檢測出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差動齒輪機構,該差動齒輪機構輸入有上述驅動源的動力,并將該動力輸出至上述制冰盤或上述檢冰構件;以及檢測元件,該檢測元件對上述制冰盤的移動進行檢測,在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使上述驅動源朝一側驅動時,利用朝著阻礙上述制冰盤從上述制冰位置朝上述脫冰位置移動的方向作用于上述制冰盤的阻力,將上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上述差動齒輪機構傳遞至上述檢冰構件,使上述檢冰構件進入上述貯冰容器內,通過該檢冰構件與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設于比判斷為冰不足的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來切換上述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并將上述驅動源的動力傳遞至上述制冰盤,使該制冰盤朝上述脫冰位置移動,根據在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從上述驅動源朝一側開始驅動起、直至上述檢測元件檢測出因上述檢冰構件與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上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而切換上述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以使上述制冰盤朝上述脫冰位置移動為止的上述驅動源朝一側的驅動量,來判斷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
[0008]根據上述本發明,能利用差動齒輪機構用一個驅動源來驅動檢冰構件及制冰盤這兩個構件,并能通過制冰盤的移動來判斷貯冰容器內的冰量,因此,裝置比現有裝置小型。具體而言,將用于檢測出貯冰容器內的冰過量或不足的檢冰構件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而阻止移動的結構巧妙地用于切換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輸出對象從檢冰構件朝制冰盤的切換),在這點上是優異的。
[0009]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檢測元件包括開關,該開關通過切換具有彈性的觸點構件的接觸、非接觸狀態來檢測出上述制冰盤從制冰位置朝脫冰位置一側移動,為了在上述檢冰構件未與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上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的狀態下,將上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上述差動齒輪機構輸出至上述檢冰構件,朝阻礙上述制冰盤從上述制冰位置朝上述脫冰位置移動的方向作用的上述阻力的至少一部分是使作用于上述制冰盤的上述觸點構件發生彈性變形的力。
[0010]上述結構將用于檢測出制冰盤位于制冰位置的觸點構件巧妙地用作以在阻止檢冰構件的移動后才使制冰盤移動的方式使差動齒輪機構起作用的負載(阻力)。具體而言,上述差動齒輪機構包括:恒星齒輪,該恒星齒輪利用上述驅動源進行旋轉;多個行星齒輪,這多個行星齒輪與上述恒星齒輪嚙合;檢冰構件側輸出輪,該檢冰構件側輸出輪包括與上述多個行星齒輪嚙合的環形齒輪;以及制冰盤側輸出輪,該制冰盤側輸出輪具有將上述多個行星齒輪支承成能自由旋轉的行星齒輪支承軸,并驅動上述制冰盤旋轉,上述檢測元件具有開關,該開關由固定觸點構件和可動觸點構件構成,其中上述可動觸點構件具有通過上述制冰盤側輸出輪的旋轉來切換與上述固定觸點構件的接觸、非接觸狀態的彈性,使用上述可動觸點構件的作用力,以作為作用于上述制冰盤的上述阻力。在該情況下,能采用以下結構:對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進行檢測的上述檢冰構件是由上述檢冰構件側輸出輪帶動轉動且在前端具有冰接觸部的轉動桿,上述轉動桿通過以檢冰動作為朝下方移動的方式上下運動來檢測出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在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使上述驅動源朝上述一側驅動時,上述轉動桿能利用自重朝下方移動,因此,在上述差動齒輪機構中,上述檢冰構件側輸出輪相對于承受上述阻力的上述制冰盤旋轉,從而使上述檢冰構件的檢冰動作相對于上述制冰盤朝脫冰位置的移動優先進行。
[0011]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制冰盤在上述制冰位置與上述脫冰位置之間旋轉移動,上述檢測元件由與上述制冰盤一體旋轉的凸輪部和位于該凸輪部的周向外側的上述開關構成。
[0012]若采用上述結構,則不增大制冰盤旋轉的軸線中心方向的尺寸,就能設置檢測元件。
[0013]此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凸輪部包括:設于周向外側的凹部;直徑比該凹部的直徑大的大徑部分;以及位于上述凹部與上述大徑部分之間的臺階,上述開關包括通過與上述凸輪部的大徑部分接觸而朝周向外側彈性變形的可動觸點構件,上述阻力的至少一部分是作用于上述制冰盤的上述可動觸點構件越過上述臺階的力。具體而言,能采用以下結構:上述制冰盤側輸出輪驅動上述制冰盤旋轉,并驅動與上述制冰盤一體旋轉的制冰盤支承體旋轉,在上述制冰盤支承體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輪部,該凸輪部具有表示是制冰位置的第一凹部和表示是脫冰位置的第二凹部,使用上述可動觸點構件從上述第一凹部脫出的力,以作為作用于上述制冰盤的上述阻力。
[0014]若采用上述結構,則能在可動觸點構件越過臺階的狀態以外的情況下使可動觸點構件不變形,能降低朝阻礙制冰盤在該狀態下的移動的方向起作用的阻力。
[0015]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在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脫冰位置的狀態下使上述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時,上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上述差動齒輪機構而傳遞至上述檢冰構件,使上述檢冰構件遠離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上述檢冰構件限位件而移動至其移動被阻止的位置,從而切換上述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將上述驅動源的動力傳遞至上述制冰盤,該制冰盤朝上述制冰位置移動。
[0016]若采用上述結構,則即便在脫冰后欲將制冰盤返回至制冰位置時,檢冰構件也先進行動作,因此,通過檢測出制冰盤返回至制冰位置,能確認檢冰構件的回復(返回至原位置)。
[0017]此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為了在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脫冰位置的狀態下朝另一側驅動上述驅動源時、利用上述差動齒輪機構將上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檢冰構件驅動構件而傳遞至上述檢冰構件,阻礙上述制冰盤從上述脫冰位置起的移動且作用于上述制冰盤的阻力的至少一部分是使作用于上述制冰盤的上述觸點構件發生彈性變形的力。
[0018]上述結構將用于檢測出制冰盤位于脫冰位置的觸點構件巧妙地用作以在阻止檢冰構件的移動后才使制冰盤移動的方式使差動齒輪機構起作用的負載(阻力)。
[0019]此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可動觸點構件在上述凸輪面的切線方向上延伸。
[0020]若采用上述結構,則即便在使用發生彈性變形的力較大的可動觸點構件的情況下,不增大制冰盤旋轉的軸線中心方向的尺寸,也能設置檢測元件。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根據在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從上述驅動源朝一側開始驅動起、直至上述檢測元件檢測出因上述檢冰構件與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上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而切換上述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以使上述制冰盤朝上述脫冰位置開始移動為止的上述驅動源朝一側的驅動量,來判斷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
[0021]若采用上述結構,則無需為了判斷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而使用其它檢測構件。
[0022]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在從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脫冰能位置的狀態到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制冰位置的狀態為止的上述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量比從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制冰位置的狀態到上述制冰盤位于上述脫冰位置的狀態為止的上述驅動源朝一側的驅動量小的情況下,判斷出上述檢冰構件未返回至原位置。
[0023]若采用上述結構,則無需為了檢測檢冰構件是否返回至原位置而使用其它檢測構件。
[0024]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制冰裝置還包括制冰盤限位件,該制冰盤限位件阻止位于上述制冰位置的制冰盤朝上述制冰位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在判斷為上述檢冰構件未返回至原位置的情況下,從上述制冰盤與上述制冰盤限位件接觸的狀態進一步使上述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
[0025]若設置上述制冰盤限位件,則在判斷為檢冰構件未返回至原位置的情況下,通過進一步使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可將驅動源的動力全都輸出至檢冰構件。即,即便在檢冰構件卡在貯冰容器內的冰上等、制冰盤先返回至原位置的情況下,在制冰盤返回至原位置之后,驅動源的動力也都傳遞至檢冰構件,因此,能克服冰的阻力等而使檢冰桿回復至原位置。
[0026]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以在上述檢冰構件與上述貯冰容器內的處于不足狀態的冰或上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的狀態下使從上述制冰盤下落的冰被朝著與朝向原位置的旋轉方向相反一側引導的方式,使上述制冰盤一側的面傾斜。
[0027]若采用上述結構,則從制冰盤下落的冰被朝著與檢冰構件朝向原位置的方向相反方向引導,因此,能減少在欲使檢冰構件返回至原位置時、檢冰構件卡在冰上(埋入冰中)的情況。
[0028]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制冰裝置還包括殼體,該殼體收容上述驅動源及上述差動齒輪機構,上述檢冰構件以能旋轉的方式安裝于在上述殼體外側設置的檢冰構件安裝部,并包括與上述冰接觸的冰接觸部和將上述檢冰構件安裝部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冰接觸部的連接部,上述連接部及上述檢冰構件安裝部被設成位于比上述殼體在上述檢冰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上的最外側的面更靠內側的位置。
[0029]根據上述結構,包括檢冰構件在內的裝置整體變得緊湊,提高了朝冰箱等的配置
自由度。
[0030]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當上述檢冰構件進入上述貯冰容器內時靠近上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上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形成得比相反一側的另一個面大。
[0031]若這樣使先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的一個面比另一個面大,則能防止在檢冰構件與冰接觸時、冰接觸部進入冰之間。即,使檢冰構件在冰接觸部與冰接觸的時間點不能進一步移動(旋轉),因此,可順利地切換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
[0032]另外,在該情況下,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檢冰構件在靠近上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設有比上述冰小的凹部。
[0033]若采用上述結構,則能抑制檢冰構件的重量增加,并能使一個面比另一個面大。
[0034]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一個面包括從上述另一個面側分支出的第一部分的端面和第二部分的端面,上述凹部設于第一部分的端面與第二部分的端面之間。
[0035]若采用上述結構,則能通過使檢冰構件返回至原位置的動作來減少冰卡在凹部上的情況,因此,使檢冰構件返回(上升)至原位置時的阻力較小。
[0036]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上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最遠離上述檢冰構件的旋轉中心軸的面呈朝外側隆起的圓弧狀。
[0037]若采用上述結構,則即便在檢冰構件處于被冰覆蓋的情況下,使檢冰構件返回(上升)至原位置時的阻力也是較小的。
[0038]發明效果
[0039]本發明的制冰裝置利用差動齒輪機構用一個驅動源驅動檢冰構件及制冰盤這兩個構件,因此,裝置比現有技術小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0]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制冰裝置的外觀圖。
[0041]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制冰裝置的側視圖(從制冰盤的轉軸方向觀察到的圖)。
[0042]圖3是驅動源(電動機)、齒輪組及觸點構件的分解圖。
[0043]圖4是制冰盤的外觀圖。
[0044]圖5是表示觸點構件(固定觸點構件及可動觸點構件)與凸輪部的位置關系的圖。
[0045]圖6是檢冰構件的外觀圖。[0046]圖7是表示制冰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
[0047]圖8 (a)是示意地表示在貯冰容器內存在某一高度以上的冰的情況(冰的量足夠的情況)下、檢冰構件與該冰接觸的狀態的圖,圖8(b)是示意地表示在貯冰容器內僅存在低于某一高度的冰的情況(冰的量不足的情況)下、檢冰構件與該冰接觸的狀態的圖,圖8(c)是示意地表示在貯冰容器內僅存在低于某一高度的冰的情況(冰的量不足的情況)下、檢冰構件與設于貯冰容器的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的狀態的圖。
[0048]圖9是用于說明檢冰構件與殼體的位置關系的圖,其是沿著與檢冰構件的轉軸正交的方向觀察檢冰構件與檢冰構件支承體的連接部分的圖。
[0049]圖10是變形例的檢冰構件(變形例的冰接觸部)的外觀圖。
[0050]圖11是用于說明變形例的檢冰構件的作用的圖。
[0051](符號說明)
[0052]I 制冰裝置
[0053]10驅動源(步進電動機)
[0054]13 二號輪
[0055]14行星齒輪
[0056]15檢測構件側輸出輪
[0057]151 內齒
[0058]16檢冰構件支承體
[0059]17制冰盤側輸出輪
[0060]171行星齒輪支承軸
[0061]18 制冰盤支承體
[0062]183凸輪部
[0063]1831 第一凹部
[0064]1832 第二凹部
[0065]1833大徑部分
[0066]20 制冰盤
[0067]30 貯冰容器
[0068]31 檢冰構件限位件
[0069]40 檢冰構件
[0070]41 連接部
[0071]42 冰接觸部
[0072]50 差動齒輪機構
[0073]61 固定觸點構件
[0074]62 可動觸點構件
[0075]70 殼體
[0076]71 制冰盤限位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77]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1及圖2中示出整體的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制冰裝置I包括驅動源10、制冰盤20、貯冰容器30、檢冰構件及差動齒輪機構50。以下,對各結構進行說明。
[0078](制冰裝置的結構)
[0079]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步進電動機以作為驅動源10。如圖3所示,該驅動源10的動力經由構成差動齒輪機構50的齒輪組而被輸出至檢冰構件40或制冰盤20。本實施方式的齒輪組的結構如下所述。驅動源即步進電動機的輸出軸與電動機齒輪11 一體旋轉,該電動機齒輪11與一號輪12的大徑齒部121哨合。該一號輪12的小徑齒部122與二號輪13的大徑齒部131嚙合。二號輪13的小徑齒部132與三個行星齒輪14嚙合。這三個行星齒輪14與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所具有的內齒151嚙合。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所具有的外齒152與檢冰構件支承體16所具有的齒輪161嚙合。另一方面,三個行星齒輪14以能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于與制冰盤側輸出輪17 —體構成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71。另外,利用防脫板172防止這些行星齒輪14從行星齒輪支承軸171脫落。制冰盤側輸出輪17所具有的外齒173與制冰盤支承體18所具有的齒輪181嚙合。
[0080]在上述齒輪組中,具有小徑齒部132 (恒星齒輪)的二號輪13、與二號輪13嚙合的三個行星齒輪14、具有與這三個行星齒輪14嚙合的內齒151 (環形齒輪)的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以及對三個行星齒輪14進行支承的制冰盤側輸出輪17構成差動齒輪機構50。SP,如后述的動作說明所述,傳遞(輸入)至二號輪13的驅動源10的動力根據輸出側的負載程度而被輸出至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或制冰盤側輸出輪17。
[0081]圖4所示的制冰盤20是具有能貯存水的多個被劃分出的空間21且能彈性變形的構件。在制冰盤20的長邊方向一側的端部(側面)形成有能供制冰盤支承體18的制冰盤安裝部182插入的卡合凹部23。制冰盤安裝部182是形成有沿著軸向的兩個平面的(以形成這種平面的方式切開的)軸(圓柱)狀的部分。制冰盤20的卡合凹部23的截面形狀形成為與制冰盤安裝部182的截面形狀大致相同。這種形狀的制冰盤安裝部182處于插入卡合凹部23的狀態,因此,當制冰盤支承體18旋轉時,制冰盤20也這樣一體地旋轉。制冰盤20以沿著長邊方向的軸(與驅動源10即步進電動機的轉軸平行的軸)為中心進行旋轉。
[0082]在該制冰盤支承體18的制冰盤安裝部182與齒輪182之間形成有朝向周向外側的凸輪部183。在凸輪部183上形成有從旋轉中心起的半徑相等的大徑部分1833和比起大徑部分1833在徑向上相對較小的兩處凹部(第一凹部1831及第二凹部1832)。如圖5所示,觸點構件中的一方即可動觸點構件62 —邊從周向外側對凸輪部183進行施力,一邊與該凸輪部183接觸。在該可動觸點構件62的內側(靠凸輪部183 —側)設有兩個觸點構件中的另一方即固定觸點構件61,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通過對具有彈性的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形成,以構成有觸點開關。由該有觸點開關和凸輪部183構成對制冰盤的移動進行檢測的檢測元件。當可動觸點構件62的形成為大致“V”字狀的凸輪滑動接觸部的前端與凸輪部183的大徑部分1833(除了凹部1831、1832以外的部分)接觸時,可動觸點構件62朝外側彈性變形,可動觸點構件62與固定觸點構件61處于非接觸的狀態。另一方面,當可動觸點構件62的形成為大致“V”字狀的凸輪滑動接觸部的前端進入凹部1831、1832的內側時,可動觸點構件62的彈性變形量較小(或不發生彈性變形),可動觸點構件62與固定觸點構件61處于接觸的狀態。這些觸點構件與未圖示的控制元件(制冰裝置I或裝載制冰裝置I的冰箱的控制元件)連接。該控制元件能判別可動觸點構件62與固定觸點構件61是處于接觸的狀態(以下也簡稱為接通(狀態)),還是處于非接觸的狀態(以下也簡稱為斷開(狀態))。
[0083]貯冰容器30是設置于制冰盤20的下方(將重力方向設為上下方向,下同)且靠制冰盤20的一側(上方)開口的箱子。如后述的動作說明所述,當判斷出在貯冰容器30內未貯存有規定量以上的冰(冰不足)時,制冰盤20內制成的冰下落到該貯冰容器30內。在貯冰容器30內是否存在規定量以上的冰是根據存在于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高度(如后所述更嚴密而言是與檢冰構件40接觸的位置的冰的高度)確定的。即,若存在于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高度處于某一高度以上,則判斷為冰的量足夠,若低于某一高度,則判斷為冰的量不足。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比該“高度”低的位置形成有檢冰構件限位件31。
[0084]圖6所示的檢冰構件40是用于判斷貯存于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過量或不足的構件。該檢冰構件40具有:在水平方向(制冰盤20的長邊方向)上延伸的冰接觸部42 ;以及與該冰接觸部42大致正交的連接部41。在連接部41的端部形成有通孔411,通過在該通孔411中插入檢冰構件支承體16的檢冰構件安裝部162,將檢冰構件支承體16和檢冰構件40連接,檢冰構件40以檢冰構件支承體16為中心,從位于貯冰容器30的上側的原位置朝下側轉動以進行判別冰的過量或不足的檢冰動作。在本實施方式中,檢冰構件安裝部162通過所謂的配合而插入通孔411,從而連接兩構件。當檢冰構件支承體16旋轉時,檢冰構件40以形成于連接部41的通孔411的中心為旋轉中心也進行旋轉。具體而言,當沿著該旋轉中心軸觀察時,冰接觸部42上下移動,從而描繪出以該旋轉中心軸為中心的圓弧。另夕卜,通孔411的旋轉中心軸與制冰盤20的旋轉中心軸平行地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冰接觸部42始終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當檢冰構件40朝下方旋轉時,至少冰接觸部42進入貯冰容器30內。在后面說明該冰接觸部42的具體形狀。檢冰構件40朝下方旋轉的方向是冰接觸部42朝下側移動的方向,因此,能利用冰接觸部42的自重使檢冰構件40旋轉。
[0085](制冰裝置的動作)
[0086]I)檢冰動作
[0087]參照圖7的流程圖,對具有上述結構的制冰裝置I的動作進行說明。利用未圖示的溫度傳感器等確認出制冰盤20內的水結冰(SI)的控制元件首先對貯存于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過量或不足進行檢測。在制冰時,制冰盤20位于制冰位置(空間21的開口朝向上方的狀態),檢冰構件40位于貯冰容器30的外部即原位置。當制冰盤20位于處于水平狀態的制冰位置時,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進入凸輪部183的第一凹部1831的內側,控制元件確認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處于接通狀態。
[0088]從該狀態,當使驅動源10即步進電動機朝一側旋轉(正轉:是使檢冰構件40進入貯冰容器30內的方向并且是使制冰盤20朝脫冰位置旋轉的方向)時(S2),其動力經由一號輪12傳遞至二號輪13。即,驅動源10的動力被輸入差動齒輪機構50。進行以下設定:當制冰盤20位于制冰位置、檢冰構件40位于原位置時(當可動觸點構件62的凸輪滑動接觸部的前端欲越過第一凹部1831與大徑部分1833之間的臺階時),用于防止使制冰盤20朝脫冰位置(空間21的開口朝向下方的狀態)旋轉的阻力因可動觸點構件62而作用于制冰盤20,另一方面,用于防止使檢冰構件40朝進入貯冰容器30內的方向旋轉的阻力幾乎不作用于檢冰構件40。具體而言,用于檢測貯存于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量的檢冰構件40的動作處于冰接觸部42朝重力方向即下側移動的方向上,因此,能使檢冰構件40在阻力極小的狀態下容易進入貯冰容器30內。因此,傳遞至差動齒輪機構50的驅動源10的動力被輸出至阻力極小的檢冰構件40 —側。即,二號輪13旋轉,與此相對,制冰盤支承體18、即制冰盤側輸出輪17不旋轉,與恒星齒輪即小徑齒部132嚙合的各行星齒輪14自轉,藉此,具有內齒151的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旋轉。
[0089]當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旋轉時,具有與其外齒152嚙合的齒輪161的檢冰構件支承體16旋轉(S3)。當檢冰構件支承體16旋轉時,與檢冰構件支承體16連接的檢冰構件40從位于貯冰容器30上側的原位置朝下側旋轉。具體而言,冰接觸部42朝靠近貯冰容器30的方向旋轉而開始下降,之后冰接觸部42就進入貯冰容器30內。
[0090]進入貯冰容器30內的檢冰構件40的冰接觸部42在貯冰容器30內逐漸下降,并移動至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而阻礙其移動的位置(S4)。在貯存有足夠冰(冰存在規定量以上)的情況下,冰接觸部42與存在于某一高度以上的位置的冰接觸(參照圖8(a))。另一方面,在冰不足的情況下,冰接觸部42與存在于低于某一高度的位置的冰接觸(參照圖8(b)),或與低于該某一高度且設于和冰接觸部42的移動軌跡重疊的位置的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參照圖8(c))。這樣,在貯存有足夠冰和冰不足中的任一情況下,檢冰構件40均移動直至冰接觸部42與貯冰容器30內的冰或設于貯冰容器30的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為止,當冰接觸部42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時,冰接觸部42不能進一步下降,即檢冰構件側輸出輪不能進一步旋轉。
[0091]當檢冰構件40進一步的下降移動被阻礙時,具有內齒151 (環形齒輪)的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不能旋轉,因此,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發生切換,使驅動源10的動力傳遞至制冰盤20 —側。S卩,因二號輪13旋轉而使與其嚙合的各行星齒輪14公轉,藉此,具有行星齒輪支承軸171的制冰盤側輸出輪17旋轉。
[0092]當制冰盤側輸出輪17旋轉時,具有與其外齒173嚙合的齒輪182的制冰盤支承體18旋轉。當制冰盤支承體18旋轉時,與制冰盤支承體18連接的制冰盤20旋轉。在制冰盤支承體18上形成有凸輪部183,因此,當制冰盤支承體18旋轉時,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從進入凸輪部183的第一凹部1831內側的狀態轉移至與大徑部分1833接觸的狀態。藉此,可動觸點構件62發生彈性變形而處于與固定觸點構件61非接觸的狀態。即,控制元件根據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移動而使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由接通狀態變為斷開狀態,來檢測出判別冰的過量或不足的檢冰動作結束(S5)。
[0093]此處,當上述檢冰構件40位于原位置時,防止使制冰盤20朝脫冰位置旋轉的阻力的至少一部分因使可動觸點構件62彈性變形的力而產生于制冰盤20。即,當位于制冰位置的制冰盤20欲朝脫冰位置旋轉時,可動觸點構件62發生彈性變形,進入凸輪部183的第一凹部1831內側的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需越過該第一凹部1831與大徑部分1833之間的臺階。當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欲越過該臺階時,欲使可動觸點構件62留在第一凹部1831內側的力(使可動觸點構件62發生彈性變形的力的反力)、即阻礙制冰盤20朝脫冰位置旋轉的力作用于制冰盤支承體18。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用于檢測制冰盤20位置的觸點構件也用作為了使驅動源10的動力經由差動齒輪機構50輸出至檢冰構件40而產生作用于制冰盤20的阻力的構件。
[0094]另外,作用于上述制冰盤20的阻力既可以僅僅是使可動觸點構件62發生彈性變形的力,也可以是其它阻力起作用的結構。作為使其它阻力起作用的結構,能例示出摩擦致動器、配重的固定等。具體而言,能在制冰盤支承體18或制冰盤側輸出齒輪17與殼體70之間設置摩擦機構,將該摩擦機構作為作用于制冰盤20的摩擦致動器。
[0095]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開始移動、即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從接通狀態切換至斷開狀態,來判斷貯存于貯冰容器30內的冰過量或不足。即,從驅動源10朝一側開始驅動起、直至因檢冰構件40與貯冰容器30內的冰或設于貯冰容器30的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而阻礙進一步移動為止的時間在結果上表示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量,該時間能作為到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開始移動為止的時間加以檢測。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到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開始移動為止的驅動源10的驅動量來判斷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量。作為該“驅動量”,能例示出步進電動機的步數、驅動時間。以在判斷為貯冰容器30內的冰足夠的情況下的最低的冰的高度為基準,在冰為該高度的情況下從驅動源10朝一側開始驅動起、直至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開始移動為止的驅動量被設定為閾值,并存儲于控制元件內的存儲器。若驅動量低于該閾值,則在貯冰容器30內存在該高度以上的冰,檢冰構件40的冰接觸部42與該高度以上的冰接觸(參照圖8 (a)),因此,判斷出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量是足夠的(S6“否”)。另一方面,若驅動量處于該閾值以上,則在貯冰容器30內僅存在低于該高度的冰,檢冰構件40的冰接觸部42與低于該高度的冰接觸(參照圖8(b)),或與被設定為低于該高度的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參照圖8(c)),因此,判斷出貯冰容器30內的冰不足(S6 “是”)。如上所述檢測出的到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開始移動為止的驅動量也存儲于控制元件內的存儲器。
[0096]另外,能改變上述閾值。例如,只要能根據伴隨著季節變化的冰的需求變化等恰當地設定被認為不足的量和被認為足夠的量的閾值即可。
[0097]在上述S6中判斷為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量足夠時,無需在當前時間點使制冰盤20內的冰脫冰,因此,使驅動源10朝另一側驅動(逆轉)(S7),以使檢冰構件40返回至原位置,并使制冰盤20返回至制冰位置(S8?S11)。以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從斷開狀態切換至接通狀態為契機,判斷出制冰盤20返回至制冰位置,并停止驅動源10(S12) ο具體而言,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從斷開狀態變為接通狀態后,在進一步驅動驅動源10規定的驅動量之后停止驅動源10。在從停止驅動源10起經過了預先設定的一定時間之后,再次開始對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量進行確認的動作。另外,在判斷為冰的量足夠的情況下,當獲得驅動量時,即當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移動而使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從接通狀態切換至斷開狀態時,制冰盤20僅相對于水平狀態稍許傾斜,制冰盤20不會旋轉90度以上。因此,盡管判斷出冰的量足夠,但不會出現冰從制冰盤20落下的情況。
[0098]另一方面,在上述S6中判斷出貯冰容器30內的冰不足時,即在從驅動源10朝一側開始驅動起、直至制冰盤20由制冰位置開始移動為止的驅動源10的移動量處于上述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就這樣使驅動源10持續朝上述一側驅動(S13)。當制冰盤20大致旋轉180度而移動至空間21的開口朝向下側的脫冰位置時,設于制冰盤20的突起22與未圖示的框體(對制冰盤20的一側端部(支承于制冰盤支承體18 —側的相反一側)進行支承的構件)的一部分接觸。這樣突起22與框體的一部分接觸,使制冰盤20扭轉而變形。藉此,制冰盤20內的冰下落至貯冰容器30內(S14)。此時,檢冰構件40位于制冰盤20的空間21的開口下方。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制冰盤20移動至脫冰位置時,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進入凸輪部183的第二凹部1832的內側。S卩,在制冰盤20扭轉變形的狀態下,可動觸點構件62不會爬上凸輪部183的臺階,因此,阻礙制冰盤20旋轉的阻力較小。因此,能降低用于使制冰盤20變形的驅動源10即步進電動機的驅動轉矩。控制元件根據處于斷開狀態的可動觸點構件62和固定觸點構件61變為接通狀態,來檢測出制冰盤20移動至脫冰位置。
[0099]在確認了制冰盤20移動至脫冰位置之后,使驅動源10朝另一側驅動(S15)。此時,進行以下設定:用于阻礙使制冰盤20朝制冰位置旋轉的阻力作用于制冰盤20,另一方面,用于阻礙使檢冰構件40朝返回至原位置的方向旋轉的阻力幾乎不作用于檢冰構件40。因此,傳遞至差動齒輪機構50的驅動源10的動力被輸出至阻力極小的檢冰構件40 —側(S16)。S卩,進行設定,以在脫冰動作結束之后,也是檢冰構件40先于制冰盤20進行動作。
[0100]此時,作用于制冰盤20的阻力的至少一部分由使可動觸點構件62彈性變形的力產生。即,當位于脫冰位置的制冰盤20欲朝制冰位置旋轉時,進入凸輪部183的第二凹部1832內側的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需越過該第二凹部1832與大徑部分1833之間的臺階。當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欲越過該臺階時,可動觸點構件62發生彈性變形,欲使其留在第二凹部1832的內側的力、即阻礙制冰盤20朝制冰位置旋轉的力作用于制冰盤支承體18。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開始檢冰之前以及在脫冰后的各個情況下,由使檢測制冰盤20位置用的觸點構件發生彈性變形的力(欲越過形成于凸輪183的臺階時產生的阻力)獲得用于使檢冰構件40先于制冰盤20進行動作的阻力的至少一部分。
[0101]另外,在作用于上述制冰盤20的阻力還由上述摩擦致動器、配重產生的情況下,這些構件的阻力也作用于制冰盤20。
[0102]當檢冰構件40返回至原位置時(S17),檢冰構件40的連接部41與收容有驅動源10和各齒輪的殼體70接觸。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殼體70上形成有臺階,位于原位置的檢冰構件40的連接部41位于在檢冰構件40的轉軸方向上低一級的部分。具體而言,檢冰構件支承體16的檢冰構件安裝部162從該低一級的部分朝外側突出,檢冰構件40的連接部41與該突出的部分連接。檢冰構件40 (連接部41)及對其進行支承的檢冰構件支承部(檢冰構件安裝部162)被設成位于殼體70在檢冰構件40的轉軸方向上的比最外側表面更靠內側的位置(參照圖9)。換言之,上述臺階的大小被設定為比檢冰構件40的連接部41的厚度大。這樣,裝置整體更為緊湊。當驅動源10朝另一側驅動而使檢冰構件40返回至原位置時,該檢冰構件40的移動因連接部41與上述殼體70的臺階接觸而被阻礙。當這樣停止檢冰構件40的移動時,具有內齒151 (環形齒輪)的檢冰構件側輸出輪15不能進一步旋轉,因此,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發生切換,使驅動源10的動力傳遞至制冰盤20 —側。S卩,二號輪13的旋轉通過使與其嚙合的各行星齒輪14公轉而使具有行星齒輪支承軸171的制冰盤側輸出輪17旋轉,以使制冰盤支承體18朝制冰位置的方向即相反方向旋轉。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殼體70上設置臺階,并使檢冰構件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因該臺階而變低的部分,從而使裝置整體變得緊湊,且該臺階還用作返回至原位置的檢冰構件40的限位件(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的切換要素)。
[0103]通過使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切換,制冰盤20朝制冰位置的方向開始旋轉(S18),制冰盤20返回至制冰位置(S19)。可動觸點構件62的大致“V”字狀的前端部從進入凸輪部183的第二凹部1832內側的狀態經由與大徑部分1833接觸的狀態而處于進入第一凹部1831內側的狀態。即,處于接通狀態的觸點構件經由斷開狀態而再次成為接通狀態。控制元件根據兩觸點構件再次處于接觸狀態而判斷出制冰盤20返回至制冰位置(S19)。在確認了制冰盤20返回至制冰位置之后,停止驅動源10(S20)。在驅動源10停止之后,朝變空的制冰盤20供水,并一直待機至制冰完成為止。
[0104]在朝制冰盤20供水直至制冰完成為止期間,在制冰盤20的空間21內存在水。由空間21內的水產生的水蒸氣進入殼體70的內部而可能使霜附著在可動觸點構件62、固定觸點構件61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朝制冰盤20供水直至制冰完成為止期間,可動觸點構件62與固定觸點構件61接觸,因此,能防止因附著于可動觸點構件62、固定觸點構件61的霜而阻礙可動觸點構件62與固定觸點構件61導通。
[0105]這樣,在脫水動作之后,基本上,使檢冰構件40先移動至原位置,然后,使制冰盤20移動至制冰位置。然而,檢冰構件40卡在貯冰容器30內的冰上等,有時這會成為阻力(該阻力比作用于制冰盤20的阻力大)而使制冰盤20先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存儲于控制元件內的存儲器的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移動至脫冰位置時的驅動源10的驅動量(上述)與脫冰后從脫冰位置移動至制冰位置時的驅動源10的驅動量(即脫冰前后處于接通狀態的觸點構件經由斷開狀態而再次成為接通狀態期間的驅動量)進行比較,在脫冰后從脫冰位置移動至制冰位置時的驅動源10的驅動量較小的情況下,判斷出制冰盤20先于檢冰構件40移動。S卩,是檢冰構件40的驅動源10的動力并不用于檢冰構件40的移動,并相應地使驅動源10的驅動量變小這樣的判斷。
[0106]當這樣判斷時,使驅動源10進一步朝另一側驅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承制冰盤20的框體上設有制冰盤限位件71,該制冰盤限位件71阻止位于制冰位置的制冰盤20朝著與朝向脫冰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因此,當從制冰盤20與該制冰盤限位件71接觸的狀態進一步使驅動源10朝另一側驅動時,驅動源10的動力經由差動齒輪機構50而全都傳遞至檢冰構件40。S卩,在制冰盤20與制冰盤限位件71接觸之后,驅動源10的動力都傳遞至檢冰構件40,因此,利用該較大的力來消除檢冰構件40卡在貯冰容器30內的冰上的狀態,以使檢冰構件40返回至原位置。在檢冰構件40返回至原位置的情況下,使驅動源10朝另一側開始驅動起的驅動量肯定與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移動至脫冰位置時的驅動量大致一致,因此,當使驅動源10朝另一側開始驅動起的驅動量大致等于或稍許超過制冰盤20從制冰位置移動至脫冰位置時的驅動源10的驅動量時,判斷為檢冰構件40返回至原位置,停止驅動源10。
[0107](其他結構等)
[0108]在本實施方式中,為減少檢冰構件40卡在貯冰容器30內的冰上而導致動作被阻礙的情況,因此,與冰接觸的冰接觸部42形成為以下形狀。
[0109]當判斷出貯冰容器30內的冰的量足夠時,檢冰構件40在冰接觸部42與冰接觸的狀態下停止,并以制冰盤20的冰不脫冰的方式返回至原位置,因此,不會產生冰接觸部42卡在冰上等問題。另一方面,當檢冰構件40的冰接觸部42與存在于低于某一高度的位置的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時,冰在該接觸的狀態下會下落至貯冰容器30。因此,在檢冰構件40的冰接觸部42與存在于低于某一高度的位置的冰或檢冰構件31接觸的狀態下,冰接觸部42的靠制冰盤20 —側的面(上側的面)以對朝著與檢冰構件40朝向原位置的旋轉方向相反一側下落的冰進行引導的方式傾斜。具體而言,如圖8所示,若將檢冰構件40朝向原位置的方向設為圖8的繞右(逆時針),則當檢冰構件40的冰接觸部42與位于低于某一高度的位置的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的圖8(b)及圖8(c)所示的狀態時,冰接觸部42的靠制冰盤20—側的面以朝向上方逐漸朝向右側的方式傾斜。若采用上述結構,則從上方下落的冰與冰接觸部42的靠制冰盤20 —側的面抵接而被引導至圖8(b)及圖8(c)的左側。由此,當檢冰構件40朝向原位置繞右開始旋轉時,之前剛下落的冰不易成為阻礙檢冰構件40旋轉的主要原因。
[011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制冰裝置I中,將通過檢冰構件40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來阻止移動用于切換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根據這點,也可將檢冰構件40設為圖10中例示的形狀(檢冰構件40a?40d)。在進入貯冰容器內的方向上觀察,圖10所示的各檢冰構件40a?40d中,冰接觸部42a?42d的靠近貯冰容器30內的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的面、即先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一側的面(一個面43a?43d)形成得比相反側的面(另一個面44a?44d)大。
[0111]若這樣使先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的一個面43a?43d的面積比另一個面44a?44d的面積大,則如圖11所示,能防止檢冰構件40a?40d與冰接觸時、冰接觸部42a?42d進入冰之間(冰接觸部42a?42d潛入冰下)。即,能防止檢冰構件40a?40d在冰接觸部42a?42d與冰接觸的時間點進一步移動(旋轉),因此,可順利地切換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輸出從檢冰構件40a?40d朝制冰盤20切換)。
[0112]另外,當與一個面43a?43d —起增大另一個面44a?44d(簡單地增大冰接觸部42a?42d的厚度)時,在冰下落至冰接觸部42a?42d上而覆蓋冰接觸部42a?42d的情況下,可能難以使檢冰構件40a?40d返回(上升)至原位置,因此,盡可能減小另一個面44a?44d是較為理想的。
[0113]另外,在一個面43a?43d上設有凹部49。由于設置凹部49,因此能抑制因增大一個面43a?43c而導致檢冰構件40a?40c的重量增加。即,能抑制因檢冰構件40a?40c的重量大幅增加而導致用于使檢冰構件40a?40c進行動作的轉矩增大。另外,在檢冰構件40a?40c是樹脂的成形件的情況下,也有助于抑制成形時的縮孔量。另外,如圖10(c)所示,若采用將第一部分451c和第二部分452c連接的連接部46c的結構,則能抑制重量的增加,并能提高檢冰構件40c (冰接觸部42c)的強度。另外,凹部49比冰小,因此,能防止冰進入凹部49。
[0114]圖10(a)?圖10(c)的檢冰構件40a?40c的上述一個面43a?43c是包括從另一個面44a?44c 一側分支的第一部分451a?451c的端面和第二部分452a?452c的端面的結構。即,當以用與檢冰構件40a?40c的轉軸正交的平面進行剖切而得到的截面觀察時,是從另一個面44a?44c 一側朝一個面43a?43c—側分支的形狀。既可以如圖10(a)那樣在一個面43a與另一個面44a之間分支為第一部分451a和第二部分452a(可以形成為截面呈大致“Y”字狀),也可如圖10(b)及圖10(c)那樣從另一個面44b、44c分支為第一部分451b、451c和第二部分452b、452c (可以形成為截面呈大致“V”字狀)。若采用上述形狀,則在分支的第一部分451a?451c與第二部分452a?452c之間存在空間,因此,能將該空間設為凹部49。
[0115]如圖10(d)所示的結構那樣,通過設置朝向上方突出的部分47d,也能使一個面43d比另一個面44d大。若采用上述結構,則朝上方突出的部分47d不僅發揮出增大一個面43d的面積這樣的功能,也可發揮出作為提高冰接觸部42d的主體部分(在轉軸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強度的肋的功能。
[0116]另外,圖10所示的各檢冰構件40a?40d的最遠離檢冰構件40a?40d的旋轉中心軸的面48a?48d(外側的面)呈朝外側隆起的圓弧狀。若采用上述圓弧狀,則即便在冰接觸部42a?42d被下落的冰覆蓋的情況下,使檢冰構件40a?40d返回(上升)至原位置時的阻力也會變小。為了進一步減小該阻力,只要使上述面48a?48d的圓弧的中心與檢冰構件40a?40d的旋轉中心軸一致即可。
[0117]另外,在具有用于將驅動源10的動力傳遞至檢冰構件40或制冰盤20的差動齒輪機構50的齒輪組中,從驅動源10到檢冰構件40為止的減速比從驅動源10到制冰盤20為止的減速比低。這樣,可加速對于驅動無需較大力的檢冰構件40的動作。
[0118]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制冰裝置1,起到了以下作用效果。
[0119]本實施方式的制冰裝置I能利用差動齒輪機構50由一個驅動源10驅動檢冰構件40及制冰盤20這兩個構件,因此,能使裝置比現有技術變得小型。具體而言,將用于檢測出貯冰容器30內的冰過量或不足的檢冰構件40與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而阻止移動的結構巧妙地用于切換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輸出對象從檢冰構件40朝制冰盤20的切換),在這點上是優異的。
[0120]另外,還能將用于檢測出制冰盤20位于制冰位置或脫冰位置的可動觸點構件62用作以下負載(阻力),該負載(阻力)以將檢冰構件40的移動被阻止作為契機來使制冰盤20移動的方式使差動齒輪機構50起作用。
[0121]另外,能根據在制冰盤20位于制冰位置的狀態下從驅動源10朝一側開始驅動起直至因檢冰構件40與制冰容器30內的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而切換差動齒輪機構50的輸出、使制冰盤20朝上述脫冰位置開始移動為止(觸點構件從接通狀態變為斷開狀態為止)的驅動源10的驅動量,來判斷出貯冰容器30內的貯冰量(過量或不足),因此,無需為了判斷貯冰容器30內的冰量而使用其它檢測構件。
[0122]另外,脫冰后檢冰構件40是否返回至原位置是根據從制冰盤20位于脫冰位置的狀態到位于制冰位置的狀態為止的驅動源10朝另一側的驅動量是否比從制冰盤20位于制冰位置的狀態到位于脫冰位置的狀態為止的驅動源10朝一側的驅動量小來進行判斷的,因此,為了檢測出檢冰構件40是否返回至原位置,無需使用其它檢測構件。
[0123]另外,在脫冰后,在盡管使驅動源10朝另一側驅動但仍然判斷為檢冰構件40未返回至原位置的情況下,當使驅動源10進一步朝另一側驅動時,制冰盤20的旋轉會被制冰盤限位件71阻止,因此,驅動源10的動力全都被輸出至檢冰構件40。S卩,驅動源10的動力都傳遞至檢冰構件40,因此,能克服冰的阻力等使檢冰桿回復至原位置。
[0124]另外,檢冰構件40以在與貯冰容器30內的處于不足狀態的冰或檢冰構件限位件31接觸的狀態下使從制冰盤20下落的冰被朝著與朝向原位置的旋轉方向相反一側引導的方式,使制冰盤20 —側的面傾斜,因此,能減少在欲使檢冰構件40返回至原位置時、檢冰構件40卡在冰上(埋入冰中)的情況。
[0125]另外,檢冰構件40被設成位于比殼體70最外側的面更靠內側的位置,因此,包括檢冰構件40的裝置整體變得緊湊,提高了朝冰箱等的配置自由度。[0126]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可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各種改變。
[0127]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檢冰構件限位件31設于貯冰容器30,但也可在殼體70的外側設置對檢冰構件40的連接部41的移動進行限制的限制部,并使該限制部作為檢冰構件限位件起作用。另外,也可在殼體70內側設置對檢冰構件輸出輪15或檢冰構件支承體16的移動進行限制的限制部,并使該限制部作為檢冰構件限位件起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驅動源; 制冰盤,該制冰盤被設成能在制冰位置與脫冰位置之間移動; 貯冰容器,該貯冰容器對從所述制冰盤脫冰后的冰進行貯存; 檢冰構件,該檢冰構件與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接觸以檢測出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 差動齒輪機構,該差動齒輪機構輸入有所述驅動源的動力,并將該動力輸出至所述制冰盤或所述檢冰構件;以及 檢測元件,該檢測元件對所述制冰盤的移動進行檢測, 在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使所述驅動源朝一側驅動時,利用朝著阻礙所述制冰盤從所述制冰位置朝所述脫冰位置移動的方向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阻力,將所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所述差動齒輪機構傳遞至所述檢冰構件,使所述檢冰構件進入所述貯冰容器內, 通過所述檢冰構件與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設于比判斷為冰不足的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來切換所述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并將所述驅動源的動力傳遞至所述制冰盤,使該制冰盤朝所述脫冰位置移動, 根據所述驅動源朝一側的驅動量,來判斷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其中,所述驅動量是指在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從所述驅動源朝一側開始驅動起,直至所述檢測元件檢測出因所述檢冰構件與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而切換所述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使所述制冰盤朝所述脫冰位置移動為止的驅動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測元件包括開關,該開關通過切換具有彈性的觸點構件的接觸、非接觸狀態來檢測出所述制冰盤從制冰位置朝脫冰位置一側移動, 為了在所述檢冰構件未與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的狀態下將所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所述差動齒輪機構輸出至所述檢冰構件,朝阻礙所述制冰盤從所述制冰位置朝所述脫冰位置移動的方向作用的所述阻力的至少一部分是使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所述觸點構件發生彈性變形的力。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盤在所述制冰位置與所述脫冰位置之間旋轉移動, 所述檢測元件由與所述制冰盤一體旋轉的凸輪部和位于該凸輪部的周向外側的所述開關構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輪部包括:設于周向外側的凹部;直徑比該凹部的直徑大的大徑部分;以及位于所述凹部與所述大徑部分之間的臺階, 所述開關包括通過與所述凸輪部的大徑部分接觸而朝周向外側彈性變形的可動觸點構件, 所述阻力的至少一部分是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所述可動觸點構件越過所述臺階的力。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觸點構件在所述凸輪面的切線方向上延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當所述檢冰構件進入所述貯冰容器內時靠近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形成得比相反一側的另一個面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動齒輪機構包括: 恒星齒輪,該恒星齒輪利用所述驅動源進行旋轉; 多個行星齒輪,這多個行星齒輪與所述恒星齒輪嚙合; 檢冰構件側輸出輪,該檢冰構件側輸出輪包括與所述多個行星齒輪嚙合的環形齒輪;以及 制冰盤側輸出輪,該制冰盤側輸出輪具有將所述多個行星齒輪支承成能自由旋轉的行星齒輪支承軸,并驅動所述制冰盤旋轉, 所述檢測元件具有開關,該開關由固定觸點構件和可動觸點構件構成,其中所述可動觸點構件具有通過所述制冰盤側輸出輪的旋轉來切換與所述固定觸點構件的接觸、非接觸狀態的彈性, 使用所述可動觸點構件的作用力,以作為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所述阻力。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盤側輸出輪驅動所述制冰盤旋轉,并驅動與所述制冰盤一體旋轉的制冰盤支承體旋轉, 在所述制冰盤支承體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輪部,該凸輪部具有表示是制冰位置的第一凹部和表示是脫冰位置的第二凹部, 使用所述可動觸點構件從所述第一凹部脫出的力,以作為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所述阻力。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對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進行檢測的所述檢冰構件是轉動桿,該轉動桿由所述檢冰構件側輸出輪帶動轉動,且前端具有冰接觸部, 所述轉動桿通過以檢冰動作為朝下方移動的方式上下運動,來檢測出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 在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使所述驅動源朝所述一側驅動時,在所述差動齒輪機構中,使利用自重朝下方移動的所述轉動桿移動的所述檢冰構件側輸出輪相對于承受所述阻力的所述制冰盤旋轉,從而使所述檢冰構件的檢冰動作相對于所述制冰盤朝脫冰位置的移動優先進行。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的所述冰接觸部中,在所述檢冰構件進入所述貯冰容器內時靠近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形成得比相反一側的另一個面大。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脫冰位置的狀態下使所述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時,所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所述差動齒輪機構而傳遞至所述檢冰構件,使所述檢冰構件遠離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而移動至所述檢冰構件的移動被阻止的位置,從而切換所述差動齒輪機構的輸出,將所述驅動源的動力傳遞至所述制冰盤,該制冰盤朝所述制冰位置移動。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測元件包括開關,該開關通過切換具有彈性的觸點構件的接觸、非接觸狀態來檢測出所述制冰盤從脫冰位置朝制冰位置一側移動, 為了在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脫冰位置的狀態下朝另一側驅動所述驅動源時,利用所述差動齒輪機構將所述驅動源的動力經由驅動所述檢冰構件的檢冰構件驅動構件而傳遞至所述檢冰構件,阻礙所述制冰盤從所述脫冰位置起的移動且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阻力的至少一部分是使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所述觸點構件發生彈性變形的力。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所述制冰盤一側的面傾斜,以在所述檢冰構件與所述貯冰容器內的處于不足狀態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的狀態下,使從所述制冰盤下落的冰被朝著與朝向原位置的旋轉方向相反一側引導。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當所述檢冰構件進入所述貯冰容器內時靠近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形成得比相反一側的另一個面大。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動齒輪機構包括: 恒星齒 輪,該恒星齒輪利用所述驅動源進行旋轉; 多個行星齒輪,這多個行星齒輪與所述恒星齒輪嚙合; 檢冰構件側輸出輪,該檢冰構件側輸出輪是包括與所述多個行星齒輪嚙合的環形齒輪的檢冰構件驅動構件;以及 制冰盤側輸出輪,該制冰盤側輸出輪具有將所述多個行星齒輪支承成能自由旋轉的行星齒輪支承軸,并驅動所述制冰盤旋轉, 所述檢測元件具有開關,該開關由固定觸點構件和可動觸點構件構成,其中所述可動觸點構件具有通過所述制冰盤側輸出輪的旋轉來切換與所述固定觸點構件的接觸、非接觸狀態的彈性, 使用所述可動觸點構件的作用力,以作為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所述阻力。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盤側輸出輪驅動所述制冰盤旋轉,并驅動與所述制冰盤一體旋轉的制冰盤支承體旋轉, 在所述制冰盤支承體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輪部,該凸輪部具有表示是所述制冰位置的第一凹部和表示是所述脫冰位置的第二凹部, 使用所述可動觸點構件從所述第一凹部脫出的力和所述可動觸點構件從所述第二凹部脫出的力,以作為作用于所述制冰盤的所述阻力。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對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進行檢測的所述檢冰構件是轉動桿,該轉動桿由所述檢冰構件側輸出輪帶動轉動,且前端具有冰接觸部,所述轉動桿通過以檢冰動作為朝下方移動的方式上下運動,來檢測出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量過量或不足, 在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制冰位置的狀態下使所述驅動源朝所述一側驅動時,在所述差動齒輪機構中,使利用自重朝下方移動的所述轉動桿移動的所述檢冰構件側輸出輪相對于承受所述阻力的所述制冰盤旋轉,從而使所述檢冰構件的檢冰動作相對于所述制冰盤朝脫冰位置的移動優先進行。
1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脫冰位置的狀態下使所述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時,在從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脫冰位置的狀態到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制冰位置的狀態為止的所述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量比從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制冰位置的狀態到所述制冰盤位于所述脫冰位置的狀態為止的所述驅動源朝一側的驅動量小的情況下,判斷出所述檢冰構件未返回至原位置。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裝置還包括制冰盤限位件,該制冰盤限位件阻止位于所述制冰位置的制冰盤朝所述制冰位置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 在判斷為所述檢冰構件未返回至原位置的情況下,從所述制冰盤與所述制冰盤限位件接觸的狀態進一步使所述驅動源朝另一側驅動。
20.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當所述檢冰構件進入所述貯冰容器內時靠近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形成得比相反一側的另一個面大。
2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所述制冰盤一側的面傾斜,以在所述檢冰構件與所述貯冰容器內的處于不足狀態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接觸的狀態下,使從所述制冰盤下落的冰被朝著與朝向原位置的旋轉方向相反一側引導。
2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冰裝置還包括殼體,該殼體收容所述驅動源及所述差動齒輪機構, 所述檢冰構件以能旋轉的方式安裝于在所述殼體外側設置的檢冰構件安裝部,并包括與所述冰接觸的冰接觸部和將所述檢冰構件安裝部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冰接觸部的連接部, 所述連接部及所述檢冰構件安裝部被設成位于比所述殼體在所述檢冰構件的旋轉軸線方向上的最外側的面更靠內側的位置。
2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當所述檢冰構件進入所述貯冰容器內時靠近所述貯冰容器內的冰或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形成得比相反一側的另一個面大。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在靠近所述檢冰構件限位件的一個面設有比所述冰小的凹部。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個面包括從所述另一個面側分支出的第一部分的端面和第二部分的端面,所述凹部設于第一部分的端面與第二部分的端面之間。
26.如權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項所述的制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檢冰構件構成為能以某一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并且最遠離所述檢冰構件的旋轉中心軸的面呈朝外側隆起的圓弧·狀。
【文檔編號】F25C1/24GK103712393SQ201310447133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8日
【發明者】小沢滋, 北原裕士, 林勝彥, 伊藤章宏, 倉谷大樹 申請人:日本電產三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