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能源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 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酒店生活熱水的加熱和供暖多使用燃油鍋爐,也有部分采用燃氣鍋 爐或者電鍋爐。冬季,在溫泉酒店營業時間內,鍋爐需要長時間運行,需要消耗大量能 源。燃油鍋爐、燃氣鍋爐受燃料供應及價格波動的影響比較大;電鍋爐使用高品位電能 來制取熱水,成本很高。[0003]另外,溫泉池、公共浴池的熱水用量大,而淋浴廢水是直接排走的。還有在電 廠、化工廠等耗能大的大型工廠中,大部分熱廢水回收利用率低,也是直接排走。廢水 中的存在大量余熱白白流失,造成能源的浪費;同時也對環境造成熱污染。實用新型內容[0004]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有效的綜合回收 利用溫泉廢水、工業及生活廢水中的余熱、節能降耗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 統。[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 收熱泵系統,包括高溫儲水沉淀池、低溫儲水沉淀池和熱泵裝置,污水收集管與高溫儲 水沉淀池連接,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沉淀池之間設置有連通管連接;高溫儲水沉 淀池和低溫儲水沉淀池分別通過管路經污水泵與熱泵裝置內的蒸發器連接換熱后再與低 溫儲水沉淀池連接;所述的熱泵裝置包括蒸發器、輔助蒸發器、壓縮機和冷凝器,蒸發 器、輔助蒸發器、壓縮機和冷凝器依次串接形成循環回路;所述的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 路與儲水箱連接。[0006]所述的冷凝器設置有三組,分別是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第 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依次串接在所述的循環回路上,第一冷凝器設置有 換熱回路與高溫儲水箱連接,第二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路與中溫儲水箱連接,第三冷凝 器設置有換熱回路與低溫儲水箱連接。[0007]所述的高溫儲水箱與中溫儲水箱之間,高溫儲水箱與低溫儲水箱之間,中溫儲 水箱與低溫儲水箱之間分別設置有連通管路連接。[0008]自來水入水管經過第一換熱器換熱后與低溫儲水箱連接,為低溫儲水箱補充溫 水。[0009]所述的低溫儲水箱設置有換熱回路與第三換熱器連接,通過第三換熱器為用戶 供暖。[0010]所述的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沉淀池與蒸發器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蒸發器 在線清洗器,定時自動對蒸發器內的換熱表面進行在線清洗,避免蒸發器換熱表面由于沉淀污水水垢而影響換熱效果。[0011]所述的線清洗器與蒸發器之間的管路設置有第二分支換熱管路經污水泵和蒸發 器與第二換熱器連接,通過第二換熱器為用戶提供冷氣。[0012]在污水收集管上設置有可反沖洗的過濾器和隔油池,以過濾污水中的雜質和漂 浮物,避免堵塞現象的發生。[0013]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回收利用具有 余熱的污水,提供供暖熱源,夏天提供生活用熱水的同時免費向空調系統提供冷量;并 采用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沉淀池分別設立,從熱泵裝置的蒸發器輸出的低溫污水 流到低溫儲水沉淀池,讓高低溫儲水沉淀池的污水互相隔離,使進入熱泵裝置蒸發器的 污水都是高溫污水,并在低溫儲水沉淀池與污水泵之間設置有調節閥來調節水流量,從 而來提高熱泵裝置的工作效能;通過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沉淀池間的連通管來平 衡水位,多余的污水從低溫儲水沉淀池溢流管排入下水道,通過在低溫儲水沉淀池和熱 泵裝置的蒸發器之間的管道上設置調節閥來調節進入蒸發器的水溫,可以有效的解決壓 縮機負載過大的問題,保證設備運行的穩定性。
[0014]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0017]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高溫儲水沉淀池6、低溫 儲水沉淀池9和熱泵裝置16,污水收集管1與高溫儲水沉淀池6連接,高溫儲水沉淀池 6與低溫儲水沉淀池9之間設置有連通管8連接;高溫儲水沉淀池6和低溫儲水沉淀池9 分別通過管路經污水泵沈與熱泵裝置16內的蒸發器15連接換熱后再與低溫儲水沉淀池 9連接,在低溫儲水沉淀池9與污水泵沈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調節閥11。在污水收集管 1上設置有可反沖洗的過濾器2和隔油池觀,以過濾污水中的雜質和漂浮物,避免堵塞現 象的發生。在過濾器2與高溫儲水沉淀池6之間設置有經過第一換熱器3的第一分支管 路5。熱泵裝置16包括蒸發器15、輔助蒸發器17、壓縮機18和冷凝器,蒸發器15、輔 助蒸發器17、壓縮機18和冷凝器通過泵依次串接形成循環回路,在循環回路上設置有膨 脹閥27;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路與儲水箱連接。輔助蒸發器17為溫控式的蒸發器,在達 到設定的溫度下風機才啟動,向空氣中散發冷量,對蒸發器15進行輔助蒸發。冷凝器可 以設置有三組,分別是第一冷凝器19、第二冷凝器20和第三冷凝器21,第一冷凝器19、 第二冷凝器20和第三冷凝器21依次串接在所述的循環回路上。第一冷凝器19設置有換 熱回路與高溫儲水箱22連接,第二冷凝器20設置有換熱回路與中溫儲水箱23連接,第 三冷凝器21設置有換熱回路與低溫儲水箱M連接。高溫儲水箱22與中溫儲水箱23之 間,高溫儲水箱22與低溫儲水箱M之間,中溫儲水箱23與低溫儲水箱M之間分別設置 有連通管路連接。當中低溫儲水箱23中水溫低時可以開啟水泵和閥門調用高溫儲水箱22的高溫水來加熱。連通管路包括設置有閥門和水泵的調節連通管路和回水連通管路。在 低溫儲水箱M設置有換熱回路與第三換熱器25連接,通過第三換熱器25為用戶供暖。[0018]自來水的入水管4經過第一換熱器3換熱后與低溫儲水箱M連接,為低溫儲水 箱24補充溫水。在低溫儲水沉淀池9上設置有安裝有閥門的排水管10。在高溫儲水沉 淀池6上設置有安裝有閥門的排水管7。在低溫儲水沉淀池9上設置有溢流排水管12, 將多余的低溫廢水排入至下水道中。在高溫儲水沉淀池6與低溫儲水沉淀池9與蒸發器 15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在線清洗器14,定時自動對蒸發器內的換熱表面進行在線清洗, 避免蒸發器15換熱表面由于沉淀污水水垢而影響換熱效果。[0019]在線清洗器14與蒸發器15之間的管路設置有第二分支換熱管路經污水泵和蒸發 器與第二換熱器13連接,通過第二換熱器13為用戶提供冷氣。[0020]上述實施例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 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 技術方案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各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1.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包括高溫儲水沉淀池、低溫儲水沉淀池和熱 泵裝置,其特征在于污水收集管與高溫儲水沉淀池連接,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 沉淀池之間設置有連通管連接;高溫儲水沉淀池和低溫儲水沉淀池分別通過管路經污水 泵與熱泵裝置內的蒸發器連接換熱后再與低溫儲水沉淀池連接;所述的熱泵裝置包括蒸 發器、輔助蒸發器、壓縮機和冷凝器,蒸發器、輔助蒸發器、壓縮機和冷凝器依次串接 形成循環回路;所述的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路與儲水箱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冷凝器設置有三組,分別是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第一冷凝器、第二 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依次串接在所述的循環回路上,第一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路與高溫 儲水箱連接,第二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路與中溫儲水箱連接,第三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 路與低溫儲水箱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高溫儲水箱與中溫儲水箱之間,高溫儲水箱與低溫儲水箱之間,中溫儲水箱與低溫儲水 箱之間分別設置有連通管路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低溫儲水箱設置有換熱回路與第三換熱器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沉淀池與蒸發器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在線清洗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線清洗器與蒸發器之間的管路設置有第二分支換熱管路經污水泵和蒸發器與第二換熱器 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污水 收集管上設置有可反沖洗的過濾器。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在過濾 器與高溫儲水沉淀池之間設置有經過第一換熱器的第一分支管路。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自來水 入水管經過第一換熱器換熱后與低溫儲水箱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污水 收集管上設置有隔油池。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儲熱式多級污水廢熱回收熱泵裝置系統,污水收集管與高溫儲水沉淀池連接,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沉淀池之間設置有連通管連接;高溫儲水沉淀池和低溫儲水沉淀池分別通過管路經污水泵與熱泵裝置內的蒸發器連接換熱后再與低溫儲水沉淀池連接,熱泵裝置中蒸發器、輔助蒸發器、壓縮機和冷凝器依次串接形成循環回路;冷凝器設置有換熱回路與水箱連接。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是回收利用具有余熱的污水,提供供暖熱源和提供生活用熱水;并采用高溫儲水沉淀池與低溫儲水沉淀池分別設立,讓高低溫儲水沉淀池的污水互相隔離,并在低溫儲水沉淀池與污水泵之間的調節閥來調節水流量,來提高熱泵裝置的工作效能,保證設備運行的穩定性。
文檔編號F25B30/02GK201811496SQ201020523659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8日
發明者唐際秋 申請人:唐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