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拋管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熱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安裝于江、河、湖、海底的一種換熱
o
背景技術:
水源熱泵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輸入少量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低溫位熱 能向高溫位轉移。水體分別作為冬季熱泵供暖的熱源和夏季空調的冷源,即在夏季將建筑 物中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水體中去以達到夏季給建筑物室內制冷的目的;而冬季,則是 通過水源熱泵機組,從水源中“提取”熱能,送到建筑物中采暖。水源熱泵分為閉式系統和開式系統。開式系統直接抽取自然界中的水進入熱泵機 組進行換熱,換熱后將水排到自然界中,開式系統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閉式系統通過埋 管、拋管換熱器間接提取自然界水中的熱能,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但成本通常相對比開式 系統高。目前,尚未有專門的拋管換熱器。傳統的拋管換熱方式如圖1所示,它是將若干根 換熱盤管1的兩端分別焊接在進液集管3和出液集管4上。如圖1所示,焊接點2的個數 是換熱盤管1數量的2倍,各熱盤管1呈螺旋狀,將它們焊接到進液集管3和出液集管4上 時均需到工地現場水中去完成,焊接數量多,質量難以保證。由于換熱盤管1在水中各自呈 螺旋狀,各熱盤管分布不均勻,總占水體面積大,通常用于建筑面積在400平方米以下的建 筑。現在大部分公用建筑面積都在1萬平方米以上,根據空調要求,換熱盤管數量在幾百或 幾千根數量級,由于每根換熱盤管都有進口和出口,使得到工地現場的接口達到幾千,且這 些連接要到水上去操作,給施工帶來極為不便,質量難以保證,基本不可能完成。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以上缺陷而提供一種可在工廠模塊化生產,安裝、運輸 方便的拋管換熱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該拋管換熱器包括進液集管 和出液集管,在所述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之間并排地焊接有可彎曲的換熱管,所述各換熱 管、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之間相互連通。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換熱管之間相互平行。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有管卡,該管卡上間隔地開有卡槽,所述各換熱管置 于管卡的對應卡槽內。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管卡的開有卡槽的一側設有凸緣,管卡的另一側設有 與所述凸緣相匹配的凹槽,該凹槽的開口處的內側設有凸起。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換熱管呈折疊狀,所述換熱管的位于不同層的部分分 別置于對應層的管卡的卡槽內,相鄰層的對應兩根管卡中的一根管卡的凸緣置于另一根管 卡的凹槽內。
3[0011]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所述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的兩端分別設有法蘭或螺紋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該拋管換熱器克服了傳統的螺旋狀熱盤 管安裝不便、換熱不均勻、換熱效果差等缺陷,可在工廠實現模塊化生產,而不必在工地現 場焊接,生產效率高且能保證換熱器的質量;該換熱管排列均勻,提高了換熱效果;減少水 下工作量90%以上,大大減輕工作勞動強度,減少換熱器安裝工期;特別適用于空調使用 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場合,具有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
圖1是傳統拋管換熱的工作原理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拋管換熱器的展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拋管換熱器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4是圖3的仰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管卡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的左視放大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上、下層管卡之間的安裝關系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上、下層管卡之間的安裝關系立體示意圖;圖9是將本實用新型拋管換熱器卷成桶狀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拋管換熱器包括進液集管5和出液集管6,在進液集管5 和出液集管6之間并排地焊接有可彎曲的換熱管7,各換熱管7相互之間基本平行,各換熱 管7、進液集管5和出液集管6之間相互連通,進液集管5和出液集管6的兩端設有法蘭或 螺紋接口 8。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拋管換熱器還包括管卡9,各換熱管7置于管 卡9的對應卡槽10內。管卡9使各換熱管7相互間隔,以提高拋管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如圖5所示,管卡9為長條形,沿長度方向開有多個卡槽10,卡槽10為U形,卡槽 的開口處略小于換熱管7的外徑,以使換熱管7既方便卡入,卡入后又不易脫落。如圖5所 示,卡槽10均勻地分布在管卡9的一側,該側的邊緣設有凸緣11。如圖6所示,管卡9的另 一側設有與凸緣11相匹配的凹槽12,該凹槽12的開口處的內側設有凸起13,以使凹槽12 的內部形成與凸緣11的形狀大致相同的空間,用于方便地插入相鄰層的管卡的凸緣11并 使其不脫落。由于換熱管7可彎曲,為減少外部管的安裝量及材料,到工地后可如圖3和圖4所 示將換熱器對折,此時,進液集管5和出液集管6位于同一側,從而減少外部管的安裝量。 如圖4所示,將換熱管7折疊時,同一根換熱管7分成上、下兩層。將換熱管7的下層部分 卡入管卡9的對應卡槽10內,卡完換熱管7的下層部分后,用上一層管卡的凹槽12對準下 一層管卡的凸緣11,管卡的凸緣11從凹槽12的一端插入,上、下層管卡之間安裝關系如圖 7和圖8所示,插好后將上一層換熱管7卡入上一層管卡9的對應卡槽10內。由于凹槽12 的開口處的內側設有凸起13,插入后兩層管卡連接不會脫落。當換熱需求較大時,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拋管換熱器實現了模塊化生產,因此可以
4將多組拋管換熱器連接在一起使用。具體的連接方法為各組拋管換熱器的進液集管5之 間通過法蘭或螺紋連接口 8連接在一起,而各組拋管換熱器的出液集管6之間通過法蘭或 螺紋連接口 8連接在一起。進液集管5和出液集管6的兩端分別設有法蘭或螺紋連接口 8, 便于將該拋管換熱器與外部管道連接。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各換熱管7并排地焊接在與進液集管5和出液集管6之間,且 各換熱管7可彎曲,使得本實用新型拋管換熱器作為整體可折疊或卷曲成桶狀,因此換熱 管7與進液集管5和出液集管6之間的焊接均可在工廠完成,從而在工廠實現模塊化生產, 而不必在工地現場焊接,生產效率顯著提高且能保證換熱器的質量;各換熱管在進液集管 5和出液集管6之間并排分布,容易做到均勻排列,從而提高了換熱效果。本實用新型換熱 器減少水下工作量90%以上,大大減輕工作勞動強度、減少換熱器安裝工期,取得預料不到 的技術效果。特別地,可適用于空調使用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場合。由于換熱管長度通常有50-300米,為便于運輸,在工廠可將換熱其繞成如圖9形 式,到工地后再展開成如圖2所示的形式。由于換熱管7密度通常小于水的密度,尤其是在空管時不能沉入水底,有鑒于此, 可在裝完管卡9后,將預制好的配重塊裝在管卡9上,連接好總進出水管后一起沉入水中即 完成所有安裝工作。
權利要求一種拋管換熱器,其特征是包括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在所述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之間并排地焊接有可彎曲的換熱管,所述各換熱管、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之間相互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拋管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換熱管之間相互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拋管換熱器,其特征是還包括有管卡,該管卡上間隔地 開有卡槽,所述各換熱管置于管卡的對應卡槽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拋管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管卡的開有卡槽的一側設 有凸緣,管卡的另一側設有與所述凸緣相匹配的凹槽,該凹槽的開口處的內側設有凸起。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拋管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換熱管呈折疊狀,所述換熱 管的位于不同層的部分分別置于對應層的管卡的卡槽內,相鄰層的對應兩根管卡中的一根 管卡的凸緣置于另一根管卡的凹槽內。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拋管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進液集管和 出液集管的兩端分別設有法蘭或螺紋連接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拋管換熱器,包括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在所述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之間并排地焊接有可彎曲的換熱管,所述各換熱管、進液集管和出液集管之間相互連通。進一步地,換熱管之間相互平行;各換熱管置于管卡間隔開設的對應卡槽內。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傳統的螺旋狀換熱盤管安裝不便、換熱不均勻、換熱效果差等缺陷,可在工廠實現模塊化生產,不必在工地現場焊接,生產效率高且能保證換熱器的質量;可使換熱管排列均勻,提高換熱效果;減少水下工作量90%以上,大大減輕工作勞動強度,減少換熱器安裝工期。特別適用于空調使用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場合,具有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
文檔編號F25B30/06GK201653191SQ201020145220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30日
發明者劉月琴, 曾淼, 董興杰, 谷波, 郭盛楨, 陳永林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杭州源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