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旨在解決熱交換器移動不方便的問題,其技術方案要點是: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包括上底盤、軌道,所述上底盤轉動連接有若干支座,若干所述支座均固定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轉動連接有滾輪,所述滾輪的滾面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彈簧固定連接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和軌道抵觸連接,所述彈簧和支撐板呈圓周設置。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方便熱交換器的移動。
【專利說明】
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交換器,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熱交換器是目前很多行業普遍使用的熱交換器,其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等有點,也被廣泛應用在集中供熱系統中,換熱器也稱為熱交換器或熱交換設備,是用來使熱量從熱流體傳遞到冷流體,以滿足規定的工藝要求的裝置,是對流傳熱及熱傳導的一種工業應用,由于熱交換器本身體積大、重量重、沒有用于人工搬運的抓手,因此,搬運一個熱交換器需要2?3個人,搬運速度慢,效率低下,且搬運過程中容易出現熱交換器被擠壓導致翅片倒片現象。
[0003]針對上述問題,公開號為CN204868006U的中國專利公開的一種熱交換器裝配系統,其技術要點是:一種熱交換器裝配系統,包括:控制器、機械手和產品識別單元,所述產品識別單元用于對生產線上的產品進行識別,并將結果輸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據識別結果確定機械手的動作,所述機械手用于執行已確認的動作以便將相應的熱交換器送到生產線上進行裝配。該方案通過采用產品識別單元對產品進行識別,以確定機械手需要執行的動作與需要抓取的熱交換器,然后由控制器控制機械手執行相應的動作即可,搬運過程無需人工參與,不會出現熱交換器損壞的現象,提高了裝配效率;兩個加緊裝置的相對位置可調,適應能力強;伺服驅動器可以對內夾緊板進行微調,保證質量。
[0004]該方案解決了熱交換器移動的困難性,同時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通過在熱交換器上安裝了特殊的滾輪,方便熱交換器的移動,而且可以適應平地和軌道兩種方式的移動。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包括上底盤、軌道,所述上底盤轉動連接有若干支座,若干所述支座均固定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轉動連接有滾輪,所述滾輪的滾面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彈簧固定連接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和軌道抵觸連接,所述彈簧和支撐板呈圓周設置。
[000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上底盤上轉動連接若干支座,在支座上固定連接了轉軸,轉軸轉動連接了滾輪,通過滾輪帶動熱交換器移動,方便熱交換器的移動,在滾輪上設置了凹槽,在凹槽底部固定連接了彈簧,彈簧固定連接了支撐板,彈簧和支撐板呈圓周設置,支撐板和軌道抵觸連接,為了使熱交換器能夠按照既定的軌道進行移動,通過凹槽、彈簧和支撐板的配合,能使的滾輪卡在軌道內,從而使熱交換器能按照軌道的方向進行移動,若不需要在軌道上移動的時候,支撐板在彈簧的彈力的作用下,和地面接觸,填補了滾輪的凹槽,增大了和地面的接觸面積,從而加強了移動的穩定性,避免發生打滑現象,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000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板呈弧形設置。
[000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了使得支撐板能較好的進行支撐熱交換器進行移動,將支撐板設置成弧形,加強了移動時的平穩性。
[0010]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凹槽側壁設置有滑槽,所述支撐板側面設有和滑槽相互配合的滑塊。
[0011]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熱交換器在軌道和平地之間交換移動的時候,支撐板會在凹槽內移動,為了增強支撐板移動的穩定性,使得支撐板在朝向轉軸的方向移動,在凹槽側邊上開設了滑槽,在支撐板的側面設有和滑槽相互配合的滑塊,通過滑槽和滑塊的配合,使得支撐板在凹槽內移動更加平穩。
[0012]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凹槽底部固定連接有伸縮桿,所述伸縮桿穿過彈簧和支撐板固定連接。
[001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了進一步加強支撐板移動的穩定性,在凹槽底部固定連接了伸縮桿,伸縮桿穿過彈簧和支撐板固定連接,通過伸縮桿在彈簧內部的支撐,避免了彈簧發生彎曲,影響支撐板的移動,而且伸縮桿還能起到支撐起熱交換器的作用,當支撐板抵觸到軌道的時候,支撐板沿轉軸方向發生移動,壓縮伸縮桿,當伸縮桿壓縮到極限時,伸縮桿起到支撐整個熱交換器的作用。
[0014]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軌道一端設有用于滾輪脫離軌道的斜坡。
[001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熱交換器不需要在軌道上移動的時候,為了使得熱交換器從軌道移動到平地的時候保持移動的穩定性,在軌道的一端設有斜坡,通過斜坡的過渡,熱交換器能進行平穩的移動。
[001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凹槽的末端橫截面為梯形。
[001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軌道可能存在彎道,為了使得滾輪在經過彎道的時候較為順暢,將凹槽的末端橫截面設置成梯形,梯形為橫截面的凹槽的末端在經過彎道的時候不會卡在軌道上。
[001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板的表面上涂覆有防滑層。
[001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了防止熱交換器在滑動時發生打滑現象,在支撐板的表面上涂覆有防滑層,通過防滑層的防滑作用能有效防止打滑現象。
[002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其一,通過在熱交換器的底部設置了滾輪,方便熱交換器的移動;
[0022]其二,通過在滾輪的滾面上設置了凹槽,配合彈簧和支撐板,使得滾輪可以在軌道和平地上都可以移動,而且都能防止打滑現象。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實施例軌道的局部示意圖,用于顯示斜坡;
[0025]圖3為圖1中A部放大示意圖。
[0026]圖中:1、上底盤;2、軌道;3、支座;4、轉軸;5、滾輪;6、凹槽;7、彈簧;8、支撐板;9、滑槽;1、滑塊;11、伸縮桿;12、斜坡。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0028]—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如圖1?2所示,包括上底盤I和軌道2,在上底盤I上轉動連接有若干支座3,在支座3上過盈配合有轉軸4,轉軸4轉動連接有滾輪5,通過滾輪5可以支撐熱交換器進行移動,當熱交換器需要在既定的軌道2上進行移動的時候,在滾輪5的滾面上設置了凹槽6,在凹槽6底部抵觸連接有彈簧7,凹槽6底部焊接了伸縮桿11,伸縮桿11穿過彈簧7,伸縮桿11的另一端焊接支撐板8,支撐板8和彈簧7的另一端抵觸連接,支撐板8呈弧形設置,彈簧7和支撐板8圍繞轉軸4呈圓周設置,在凹槽6的側壁上還開設有滑槽9,如圖3所示,在支撐板8的側面設有和滑槽9配合的滑塊10,為了使得支撐板8沿著朝向轉軸4的方向進行移動;當熱交換器不需要在軌道2上進行移動的時候,從軌道2移動到平地上的時候,為了保持熱交換器移動的穩定性,在軌道2的邊緣設置了斜坡12,通過斜坡12的過渡,熱交換器在移動到平地上的時候不會發生較大的震動,當熱交換器在經過軌道2彎道的時候,為了防止凹槽6卡在軌道2上,將凹槽6的末端的橫截面設置成梯形,能使得熱交換器在經過軌道2的彎道處更加平穩;為了防止熱交換器在移動的時候發生打滑現象,在支撐板8的表面上設置了防滑層,優選為橡膠材料,有效防止打滑。
[0029]當熱交換器移動到平地上的時候,支撐板8在彈簧7的作用下,和地面接觸,增大滾輪5和地面的接觸面積,有效防止了打滑現象,如果沒有支撐板8,含有凹槽6的滾輪5在平地上移動很容易發生打滑,造成安全問題;當熱交換器移動到軌道2上的時候,支撐板8在凹槽6內移動,壓縮伸縮桿11,當伸縮桿11壓縮到極限時,伸縮桿11支撐著熱交換器,通過滾輪5在軌道2上進行既定方向的移動。
[0030]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底盤(1)、軌道(2),所述上底盤(I)轉動連接有若干支座(3),若干所述支座(3)均固定連接有轉軸(4),所述轉軸(4)轉動連接有滾輪(5),所述滾輪(5)的滾面上設有凹槽(6),所述凹槽(6)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7),所述彈簧(7)固定連接有支撐板(8),所述支撐板(8)和軌道(2)抵觸連接,所述彈簧(7)和支撐板(8)呈圓周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8)呈弧形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側壁設置有滑槽(9),所述支撐板(8)側面設有和滑槽(9)相互配合的滑塊(10)。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底部固定連接有伸縮桿(11),所述伸縮桿(11)穿過彈簧(7)和支撐板(8)固定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軌道(2)—端設有用于滾輪(5)脫離軌道(2)的斜坡(12)。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的末端橫截面為梯形。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熱交換器移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8)的表面上涂覆有防滑層。
【文檔編號】F28F9/007GK205580280SQ201620409048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5月7日
【發明人】劉凱旋
【申請人】北京大正永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