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專利屬于陶粒的生產設備領域,公開了一種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包括干燥筒,干燥筒頂端設有投料斗,干燥筒內設有一組呈螺旋狀的干燥管,一組干燥管的上端均與投料斗連通;干燥筒與投料斗之間設有循環管,循環管連通于干燥筒的下部,循環管上設有軸流風機,干燥筒的上部設有排風管;干燥筒的下端連接有集料箱,集料箱與一組干燥管均連通,集料箱的側壁上設有熱風管,集料箱的箱底設有一組網孔。本專利提供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可在粉煤灰球磨破碎前對粉煤灰進行干燥,從而避免粉煤灰球磨破碎時粘黏在球磨筒側壁上或粘黏在鋼球上。
【專利說明】
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陶粒的生產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
目.0
【背景技術】
[0002]陶粒,即為陶質的顆粒,其外表是一層堅硬的外殼,這層外殼呈陶質或釉質,具有隔水保氣作用,并且賦予陶粒較高的強度。陶粒具有密度低、筒壓強度高、空隙率高、軟化系數高、抗凍性好、抗堿集料反應性好等特點,目前廣泛應用于建筑材料、綠化材料、飲食衛生材料以及工業過濾材料等領域。
[0003]陶粒的原材料可以選用粉煤灰、黏土等,但黏土陶粒近年來由于受到土地資源的限制,在某些地區已經被禁止生產和使用;而粉煤灰作為廢氣物,用來生產陶粒可以實現廢物利用,成本低,而且環保,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0004]粉煤灰生產陶粒的工藝通常包括混料、磨料、制粒、燒脹等,其中磨料是指將經過初混合的粉煤灰和添加劑放入球磨機中進行破碎,并使其進一步混合均勻,以方便后續的制粒工藝。然而,在粉煤灰和添加劑的初混合過程中,添加劑通常都是以溶液的形式灑入粉煤灰中的,這就使得粉煤灰中的含水量較高,而含水量較高的粉煤灰在進行球磨時,粉末容易粘黏在球磨筒筒壁上和鋼球上而無法卸出、利用,導致粉煤灰破碎的回收率低,且時間長久后球磨筒和鋼球上的粉末粘黏過多會使得球磨效果變差。因此,在粉煤灰球磨前有必要對粉煤灰進行干燥。
[0005]針對上述問題,發明人發明了一種適用于粉煤灰球磨、破碎的干燥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該干燥裝置可在粉煤灰球磨破碎前對粉煤灰進行干燥,從而避免粉煤灰球磨破碎時粘黏在球磨筒側壁上或粘黏在鋼球上。
[0007]本方案中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包括干燥筒,干燥筒頂端設有投料斗,干燥筒內設有一組呈螺旋狀的干燥管,一組干燥管的上端均與投料斗連通;干燥筒與投料斗之間設有循環管,循環管連通于干燥筒的下部,循環管上設有軸流風機,干燥筒的上部設有排風管;干燥筒的下端連接有集料箱,集料箱與一組干燥管均連通,集料箱的側壁上設有熱風管,集料箱的箱底設有一組網孔。
[0008]采用本方案中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包括干燥筒,干燥筒用于支撐投料斗以及隔絕外界空氣;投料斗便于將粉煤灰投入至不同的干燥管中,干燥管用于對粉煤灰進行干燥,以減少粉煤灰中的含水量,避免因粉煤灰中的含水量過多而在破碎過程中粘黏在球磨筒內壁上和鋼球上,干燥管呈螺旋狀,從而可以減慢粉煤灰向下運動的速度、增大粉煤灰向下運動的路程,從而延長粉煤灰在干燥管中停留的時間,即增大粉煤灰干燥的時間,增強粉煤灰的干燥效果。
[0009]干燥筒與投料斗之間設有循環管,循環管上設有軸流風機,從而從干燥管排出的熱風可進入至循環管內,最后進入至干燥筒與投料斗之間的空腔內,將干燥管環繞,熱風中殘余有熱量,其溫度相比于空氣而言要高,因此熱風環繞于干燥管外相比于冰冷的空氣環繞于干燥管外而言,干燥管與氣體之間的溫度梯度更小,熱損失更少,實現了熱風二次利用;循環管連通于干燥筒的下部,集料箱的上部設有排風管,從而保證從循環管內出來的熱風可以充滿干燥筒與干燥管之間的空腔。
[0010]干燥筒的下端連接有集料箱,集料箱一方面可對一組干燥管進行支撐,另一方面可以將干燥管和下方的球磨筒分隔開,避免球磨筒在工作的過程中鋼球進入至干燥筒內與干燥管發生碰撞,將干燥管損壞;集料箱的側壁上設有熱風管,熱風管向上運動進入至各個干燥管內,與干燥管內的粉煤灰發生熱量交換,使得粉煤灰中的水分蒸發,且熱風在上升的過程中可將蒸發的水分帶出;集料箱的箱底設有一組網孔,干燥后的粉煤灰容易揚塵,若將干燥后的粉煤灰卸出再轉移至球磨筒內,一方面操作麻煩、效率低,另一方面卸料時的揚塵被操作人員吸入體內后會影響操作人員的健康,而且會造成浪費,而網孔可便于干燥后的粉煤灰直接掉落至下方的球磨筒內進行球磨、破碎,避免了上述問題。
[0011]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及技術效果為:粉煤灰從投料斗的上端投入,并穿過干燥管進入集料箱內,在此過程中,熱風從下端進入干燥管內往上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與粉煤灰發生熱交換,粉煤灰內的水分蒸發并隨熱風一同往上運動、最后從循環管排出,與粉煤灰分離,實現粉煤灰的干燥,干燥后的粉煤灰通過集料箱底端的網孔掉落至下方的球磨筒中進行球磨、破碎,由于干燥后的粉煤灰中含水量少,因此在球磨、破碎的過程中不會粘黏在球磨筒側壁上或鋼球上,粉煤灰的回收率高。
[0012]以下是基于上述方案的優選方案:
[0013]優選方案一:所述集料箱的頂端呈向下凸起的球面狀,且該球面的底端設有引水管,引水管穿過集料箱的側壁延伸至集料箱外。進入干燥筒內的熱風帶有水蒸氣,該水蒸氣在運動的過程中溫度降低或遇到冰冷的干燥筒側壁可能會冷凝成液態水,向下凸起的球面便于液態水通過引水管排出。
[0014]優選方案二:基于優選方案一,所述投料斗包括內斗和外斗,內斗和外斗之間設有熱風通道,循環管與外斗連通。內斗位于外斗內,當熱風運動至投料斗的底端時,投料斗內的粉煤灰會對熱風的運動造成阻礙,更多的熱風會進入無阻礙的熱風通道,從而進入循環管內進行二次利用,減少了熱風通過投料斗頂端排出的量。
[0015]優選方案三:基于優選方案二,所述循環管靠近投料斗的端部處設有濾布。濾布可避免粉塵進入循環管內。
[0016]優選方案四:基于優選方案三,所述排風管和循環管分別位于干燥筒的兩側。從而可使得熱風在干燥筒內運動的路徑更長,保證熱風能將干燥管環繞。
[0017]優選方案五:基于優選方案四,所述投料斗上連接有振動器。振動器可使得投料斗振動,從而帶動干燥管振動,避免粉煤灰于干燥管內堵塞。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0]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外斗1、內斗2、振動器3、循環管4、軸流風機5、排風管6、干燥筒7、干燥管8、熱風管9、集料箱1、引水管11。
[0021]如圖1所示,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包括干燥筒7,干燥筒7頂端設有投料斗,投料斗上連接有振動器3,投料斗包括內斗2和外斗I,內斗2位于外斗I內,內斗2和外斗I的上端連接,內斗2和外斗I之間有空腔,即為熱風通道;干燥筒7內設有三根呈螺旋狀的干燥管8,三根干燥管8的上端均與外斗I的底端連接,并與投料斗連通;干燥筒7與投料斗之間設有循環管4,循環管4的一端與干燥筒7側壁的下部連接,另一端與外斗I的側壁連接,循環管4靠近外斗I的端部處設有濾布,循環管4上設有軸流風機5,干燥筒7的上部設有排風管6,排風管6與循環管4分別位于干燥筒7的兩側;干燥筒7的下端固定連接有集料箱10,集料箱10與三根干燥管8均連通,集料箱10的頂端呈向下凸起的球面狀,且該球面的底端設有引水管11,引水管11穿過集料箱10的側壁延伸至集料箱10外,集料箱10的側壁上還設有熱風管9,集料箱1的箱底均布有一組網孔。
[0022]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將球磨筒與集料箱10轉動連接,使得一組網孔均與球磨筒相通;開啟振動器3和軸流風機5,向熱風管9通入熱風,將粉煤灰從內斗2的上端投入,粉煤灰穿過干燥管8進入至集料箱10中,穿過干燥管8的過程中,粉煤灰中的水分蒸發,實現了干燥,而干燥后的粉煤灰可直接通過集料箱10下端的網孔進入至球磨筒中進行球磨破碎,由于干燥后的粉煤灰中含水量少,因此在球磨、破碎的過程中不會粘黏在球磨筒側壁上或鋼球上,粉煤灰的回收率高,而此過程中產生的揚塵會被局限于球磨筒和集料箱10中,不會對操作人員的健康產生影響,亦不會造成浪費。
[0023]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
【主權項】
1.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筒,干燥筒頂端設有投料斗,干燥筒內設有一組呈螺旋狀的干燥管,一組干燥管的上端均與投料斗連通;干燥筒與投料斗之間設有循環管,循環管連通于干燥筒的下部,循環管上設有軸流風機,干燥筒的上部設有排風管;干燥筒的下端連接有集料箱,集料箱與一組干燥管均連通,集料箱的側壁上設有熱風管,集料箱的箱底設有一組網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料箱的頂端呈向下凸起的球面狀,且該球面的底端設有引水管,引水管穿過集料箱的側壁延伸至集料箱外。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斗包括內斗和外斗,內斗和外斗之間設有熱風通道,循環管與外斗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管靠近投料斗的端部處設有濾布。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風管和循環管分別位于干燥筒的兩側。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備陶粒的粉煤灰干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斗上連接有振動器。
【文檔編號】F26B21/04GK205425738SQ201520958636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7日
【發明人】敖萬才
【申請人】重慶士斌建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