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褐煤干燥提質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
【背景技術】
:
[0002]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礦產煤,具有水分高(30%?60%)、揮發分高、熱值低等特點。我國已探明褐煤保有儲量1300億噸,占全國煤炭儲量的13%,褐煤在我國電力行業主要用于直接燃燒發電。通常褐煤鍋爐普遍存在煙氣量大、排煙溫度高等問題,造成鍋爐體積龐大、效率普遍偏低、機組大型化困難。
[0003]隨著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實施以及國家《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大量褐煤干燥提質后的就地煤電高效轉化與外運成為褐煤利用的解決之道。
[0004]目前較為成熟和常用的褐煤干燥提質工藝有蒸汽間接干燥和煙氣直接干燥兩種。褐煤干燥后的乏氣攜帶有大量煤中水蒸發吸收的汽化潛熱,直接排空會造成大量熱量浪費,影響整個干燥系統的經濟性。此外,我國褐煤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等缺水地區,乏氣中的水回收對當地能源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通過預熱進入干燥裝置的原褐煤回收乏氣中的熱量,同時實現乏氣中的水回收。該裝置簡單高效,易與干燥系統集成。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0007]—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加熱腔和設置在兩個加熱腔之間的換熱腔;其中,
[0008]每個加熱腔的側壁上均開設有乏氣入口和排氣孔,底部開設有疏水孔;換熱腔的頂部開設有給料口,底部開設有出料口。
[0009]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每個加熱腔上開設的乏氣入口和排氣孔分別位于其兩個相對的側壁上。
[0010]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每個加熱腔上開設的乏氣入口位置低于排氣孔位置。
[0011]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加熱腔為方形金屬中空結構。
[0012]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換熱腔底部的出料口處設置有儲煤倉。
[0013]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換熱腔內還設置有若干平行布置的傾斜鋼槽。
[0014]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換熱腔頂部給料口處布置有控制閥。
[0015]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可以利用回收干燥乏氣中的熱量加熱進入干燥設備前的原褐煤,提高原褐煤溫度以減少在干燥設備中的熱量消耗,具有顯著的系統經濟性。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不含任何運動設備,設備維護檢修成本較低,且對褐煤的擾動及影響較小。此外,該裝置可以模塊化生成,通過增加加熱腔和換熱腔的數量即可增大裝置的處理能力,便于通過煤量控制回收水量和熱量。
[0017]進一步的,換熱腔內置一定數量的傾斜鋼槽,以便于原褐煤換熱腔內自主向下流動;其頂部給料口布置處有控制閥,可控制送入腔內煤量。
【附圖說明】
: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加熱腔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換熱腔與儲煤倉的結構圖示意圖。
[0021]圖中:1為乏氣入口,2為加熱腔,3為換熱腔,4為傾斜鋼槽,5為排氣孔,6為給料口,7為儲煤倉,8為疏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
[0022]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主要由兩個加熱腔2和一個換熱腔3組成。
[0024]裝置工作流程為:干燥設備出口的含濕乏氣經除塵器去除細粉后與加熱腔2的乏氣入口 1連接;乏氣在加熱腔2中冷凝放熱,乏氣中部分水凝結后匯聚于加熱腔2底部,經疏水孔8定時排出,剩余不凝結氣體與部分水蒸汽完成換熱后經排氣孔5引至煙囪排出;原褐煤通過輸煤皮帶經給料口 6送入換熱腔3,在重力的作用下經布置在換熱腔3內的傾斜鋼槽4自主向下流動,被加熱后的褐煤流入儲煤倉7后直接送入干燥設備。
[0025]如圖2所示,加熱腔2為方形金屬中空結構,褐煤干燥后乏氣由入口1進入加熱腔內,放出熱量后經排氣孔5排出,凝結的水匯聚后經疏水孔8排出,完成水回收。
[0026]如圖3所示,兩個加熱腔2形成一個換熱腔夾層,換熱腔3中布置有一定數量的傾斜鋼槽4,一方面強化換熱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引導褐煤經不同路徑完成加熱,增加褐煤在換熱腔內的行程與停留時間。原褐煤通過輸煤皮帶經給料口6送入換熱腔3,被加熱后的褐煤流入儲煤倉7后直接送入干燥設備。
[002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可以利用回收干燥乏氣中的熱量加熱進入干燥設備前的原褐煤,提高原褐煤溫度以減少在干燥設備中的熱量消耗,具有顯著的系統經濟性。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不含任何運動設備,設備維護檢修成本較低,且對褐煤的擾動及影響較小。此外,該裝置可以模塊化生成,通過增加加熱腔和換熱腔的數量即可增大裝置的處理能力,便于通過煤量控制回收水量和熱量。
[0028]具體來說,1)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由一定數量的加熱腔2與換熱腔3疊加組成,通過間接換熱方式預熱原褐煤并回收乏氣中的水。2)加熱腔2為方形金屬中空結構,底部布置有疏水孔,可收集回收到的水。3)換熱腔內置一定數量的傾斜鋼槽,頂部給料口布置處有控制閥,可控制送入腔內煤量。
[0029]兩層加熱腔形成一層換熱腔,可通過模塊化疊加。
【主權項】
1.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加熱腔(2)和設置在兩個加熱腔(2)之間的換熱腔(3);其中, 每個加熱腔(2)的側壁上均開設有乏氣入口(1)和排氣孔(5),底部開設有疏水孔(8);換熱腔(3)的頂部開設有給料口(6),底部開設有出料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加熱腔(2)上開設的乏氣入口(1)和排氣孔(5)分別位于其兩個相對的側壁上。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加熱腔(2)上開設的乏氣入口(1)位置低于排氣孔(5)位置。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加熱腔(2)為方形金屬中空結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換熱腔(3)底部的出料口處設置有儲煤倉(7)。6.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換熱腔(3)內還設置有若干平行布置的傾斜鋼槽(4)。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換熱腔(3)頂部給料口( 6)處布置有控制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加熱腔和設置在兩個加熱腔之間的換熱腔;其中,每個加熱腔的側壁上均開設有乏氣入口和排氣孔,底部開設有疏水孔;換熱腔的頂部開設有給料口,底部開設有出料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褐煤干燥后乏氣中水回收與余熱利用裝置,可以利用回收干燥乏氣中的熱量加熱進入干燥設備前的原褐煤,提高原褐煤溫度以減少在干燥設備中的熱量消耗,具有顯著的系統經濟性。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不含任何運動設備,設備維護檢修成本較低,且對褐煤的擾動及影響較小。此外,該裝置可以模塊化生成,通過增加加熱腔和換熱腔的數量即可增大裝置的處理能力,便于通過煤量控制回收水量和熱量。
【IPC分類】F26B25/00, F26B17/12
【公開號】CN205102562
【申請號】CN201520882378
【發明人】王志超, 姚偉, 楊忠燦, 張喜來, 蒙毅
【申請人】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華能集團技術創新中心
【公開日】2016年3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