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發電廠電動熱泵和汽動熱泵結合的采暖空調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火力發電廠的余熱利用系統,特別涉及一種利用火力發電廠的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和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對電廠余熱進行有效利用的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現有的利用火力發電廠輔機冷卻塔余熱的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采暖空調系統是利用電廠輔機冷卻塔余熱為廠區采暖、空調、生活熱水系統提供冷熱源。這種系統中的廠區采暖和廠區空調用戶制熱的熱媒參數均為110/70°C,空調制熱水供回水溫度合理的溫度為50/45?,現有的熱媒參數不能經濟合理的滿足空調末端風機盤管。由于廠區生活熱水使用的不穩定性,導致了電廠余熱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造成余熱利用的不充分。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火力發電廠電動熱泵和汽動熱泵結合的采暖空調系統,解決了現有的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采暖空調系統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電廠余熱的技術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以上技術問題的:
[0005]一種火力發電廠電動熱泵和汽動熱泵結合的采暖空調系統,包括冷卻塔、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和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上設置有驅動蒸汽輸入管和疏水管,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上設置有電驅動裝置,火力發電廠輔機循環水回水管與第一個三通的主入口連通,第一個三通的右分支口通過一根管路與輔機冷卻塔的入水口連通,輔機冷卻塔的出水口與第二個三通的右分支口連通,第二個三通的主入口上連接有火力發電廠輔機循環水供水管,第一個三通的左分支口與第三個三通的主入口連通,第三個三通的下分支口通過一根管路與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蒸發器入水口連通,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蒸發器出水口通過一根管路與第四個三通的下分支口連通,第四個三通的主入水口與第二個三通的左分支口連通,第四個三通的上分支口通過一根管路與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蒸發器出水口連通,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蒸發器入水口通過一根管路與第三個三通的上分支口連通,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冷凝器出水口上連接有城市熱網供水管,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冷凝器入水口上連接有城市熱網回水管,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第一冷凝器出水口上連接有生活熱水供水管,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第一冷凝器入水口上連接有生活熱水回水管,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第二冷凝器出水口上連接有空調冷熱水供水管,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第二冷凝器入水口上連接有空調冷熱水回水管。
[0006]在城市熱網回水管上并聯有廠區采暖回水管,城市熱網供水管上并聯有廠區采暖供水管。
[0007]利用冷卻塔余熱的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和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整合為電廠提供冷熱源的一體化系統,其中高溫蒸汽壓縮熱泵提供采暖季城市集中供熱和廠區采暖;電驅動壓縮熱泵提供廠區空調冷熱水和加熱生活熱水,同時由于生活熱水使用的不穩定性,可將多余熱量加熱電廠凝結水。該冷熱源一體化系統,能夠將將生活熱水不使用時的余熱完全利用,同時將廠區各類冷熱源系統依據熱媒參數的不同合理配置了熱泵機組的形式,是很有前景的火力發電廠的一體化冷熱源。
[0008]利用輔機冷卻塔余熱的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和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在實現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合理整合,解決了原有系統廠區空調制熱時的熱水溫度;同時全年將生活熱水不使用時的余熱量去加熱電廠凝結水,解決了原有系統在生活熱水不使用時余熱的浪費。本發明系統系統更加合理,不但提高了熱泵機組的COP值,而且提高了電廠余熱利用率、為電廠節省抽汽量。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11]一種火力發電廠電動熱泵和汽動熱泵結合的采暖空調系統,包括冷卻塔3、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和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上設置有驅動蒸汽輸入管14和疏水管15,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上設置有電驅動裝置26,火力發電廠輔機循環水回水管I與第一個三通2的主入口連通,第一個三通2的右分支口通過一根管路與輔機冷卻塔3的入水口連通,輔機冷卻塔3的出水口與第二個三通4的右分支口連通,第二個三通4的主入口上連接有火力發電廠輔機循環水供水管5,第一個三通2的左分支口與第三個三通6的主入口連通,第三個三通6的下分支口通過一根管路與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蒸發器入水口 8連通,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蒸發器出水口 9通過一根管路與第四個三通10的下分支口連通,第四個三通10的主入水口與第二個三通4的左分支口連通,第四個三通10的上分支口通過一根管路與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蒸發器出水口 13連通,
[0012]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蒸發器入水口 12通過一根管路與第三個三通6的上分支口連通,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冷凝器出水口 16上連接有城市熱網供水管18,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冷凝器入水口 17上連接有城市熱網回水管19,
[0013]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一冷凝器出水口 22上連接有生活熱水供水管27,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一冷凝器入水口 23上連接有生活熱水回水管28,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二冷凝器出水口 24上連接有空調冷熱水供水管29,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二冷凝器入水口 25上連接有空調冷熱水回水管30。
[0014]在城市熱網回水管19上并聯有廠區采暖回水管21,城市熱網供水管18上并聯有廠區采暖供水管20。
[0015]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利用0.6Mpa-0.8Mpa的蒸汽做驅動,提取冷卻塔的余熱(將25°C循環水降至20°C)將城市熱網回水和廠區采暖回水溫度由60°C提升到120°C,供城市集中供熱和廠區采暖。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的COP ^ 5.5。
[0016]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利用380V/50HZ電能做驅動,制冷季為空調用戶提供7/12°C冷凍水,同時該熱泵機組還能把空調房間的冷凝熱回收去加熱10°C生活熱水到500C ;采暖季通過提取冷卻塔的余熱為空調用戶提供45/50°C熱水,同時加熱生活熱水進入儲水箱以備用戶使用;非制冷制熱季提取冷卻塔的余熱去加熱10°c生活熱水到50°C。全年由于生活熱水使用的不穩定性,將利用剩余熱量去加熱電廠凝結水。電驅動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的COP彡6。
【主權項】
1.一種火力發電廠電動熱泵和汽動熱泵結合的采暖空調系統,包括冷卻塔(3)、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和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 ),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上設置有驅動蒸汽輸入管(14)和疏水管(15),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上設置有電驅動裝置(26),其特征在于,火力發電廠輔機循環水回水管(I)與第一個三通(2)的主入口連通,第一個三通(2)的右分支口通過管路與輔機冷卻塔(3)的入水口連通,輔機冷卻塔(3)的出水口與第二個三通(4)的右分支口連通,第二個三通(4)的主入口上連接有火力發電廠輔機循環水供水管(5),第一個三通(2)的左分支口與第三個三通(6)的主入口連通,第三個三通(6)的下分支口通過管路與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蒸發器入水口( 8 )連通,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 )的蒸發器出水口( 9 )通過管路與第四個三通(10)的下分支口連通,第四個三通(10)的主入水口與第二個三通(4)的左分支口連通,第四個三通(10)的上分支口通過管路與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蒸發器出水口(13)連通,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蒸發器入水口(12)通過管路與第三個三通(6)的上分支口連通,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冷凝器出水口( 16)上連接有城市熱網供水管(18),高溫蒸汽型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11)的冷凝器入水口(17)上連接有城市熱網回水管(19),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一冷凝器出水口(22)上連接有生活熱水供水管(27),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一冷凝器入水口(23)上連接有生活熱水回水管(28),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二冷凝器出水口(24)上連接有空調冷熱水供水管(29),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7)的第二冷凝器入水口(25)上連接有空調冷熱水回水管(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火力發電廠電動熱泵和汽動熱泵結合的采暖空調系統,其特征在于,在城市熱網回水管(19)上并聯有廠區采暖回水管(21),城市熱網供水管(18)上并聯有廠區采暖供水管(20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火力發電廠電動熱泵和汽動熱泵結合的采暖空調系統,解決了現有的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采暖空調系統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電廠余熱的問題。利用冷卻塔余熱的高溫型蒸汽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和電驅動壓縮循環水熱泵機組整合為電廠提供冷熱源的一體化系統,其中高溫蒸汽壓縮熱泵提供采暖季城市集中供熱和廠區采暖;電驅動壓縮熱泵提供廠區空調冷熱水和加熱生活熱水,同時由于生活熱水使用的不穩定性,可將多余熱量加熱電廠凝結水。該冷熱源一體化系統,能夠將生活熱水不使用時的余熱完全利用,同時將廠區各類冷熱源系統依據熱媒參數的不同合理配置了熱泵機組的形式,是很有前景的火力發電廠的一體化冷熱源。
【IPC分類】F24F5-00
【公開號】CN204373118
【申請號】CN201420730584
【發明人】劉沖, 費洪磊, 呂建國, 趙瑞平, 王宇航, 王遠清, 嚴鑫, 劉歡, 李海龍
【申請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公開日】2015年6月3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