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風罩以及散熱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散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護風罩。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大多數設備運行時都會產生熱量,該熱量對于設備的正常運行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需要采用散熱裝置對設備進行降溫,以保證設備的高效運行。
[0003]傳統技術中的散熱裝置主要包括散熱器以及與散熱器相固定的護風罩,如圖1所示,該護風罩上與散熱器相連的部位為矩形邊框,該矩形邊框的相對兩個邊上具有安裝孔,螺紋緊固件可穿過該安裝孔,并擰入散熱器的端面上,進而實現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固定。
[0004]然而,上述護風罩僅在相對的兩個邊上設置安裝孔,將護風罩與散熱器固定之后,隨著護風罩的使用時間不短增加,護風罩受熱后容易出現變形,導致護風罩上未設置安裝孔的邊與散熱器之間出現間隙,致使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較差。
[0005]因此,如何解決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較差的問題,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護風罩,該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較好。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含上述護風罩的散熱裝置。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8]一種護風罩,包括具有矩形邊框的護風罩本體,所述矩形邊框包括相對的兩個豎直邊以及相對的第一水平邊和第二水平邊,所述第一水平邊與散熱器的下水室相接觸,所述第一水平邊上具有固定支腳,所述固定支腳能夠插入所述下水室上的安裝孔內,兩者相卡接。
[0009]優選地,上述護風罩中,所述固定支腳至少為兩個,各所述固定支腳間隔布置于所述第一水平邊上。
[0010]優選地,上述護風罩中,所述第一水平邊和所述第二水平邊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突出的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卡入散熱器芯體內。
[0011 ] 優選地,上述護風罩中,所述第一水平邊和所述第二水平邊上均具有所述加強筋。
[0012]優選地,上述護風罩中,所述加強筋自一個所述豎直邊所在的位置延伸至另一個所述豎直邊所在的位置。
[0013]優選地,上述護風罩中,還包括用于固定散熱器泄氣軟管的管夾,所述管夾固定于所述第二水平邊上。
[0014]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以及與所述散熱器相固定的護風罩,所述護風罩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護風罩。
[001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風罩包括具有矩形邊框的護風罩本體,矩形邊框包括相對的兩個豎直邊以及相對的第一水平邊和第二水平邊,第一水平邊與散熱器的下水室相接觸,第一水平邊上具有固定支腳,該固定支腳能夠插入下水室上的安裝孔內,兩者相卡接。安裝護風罩時,首先將固定支腳插入下水室上的安裝孔內,再通過螺紋緊固件將豎直邊與散熱器相固定即可。顯然,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風罩增加了固定支腳,以此增加護風罩的第一水平邊與散熱器之間的固定點,護風罩的使用時間不斷延長時,護風罩也不容易出現變形,從而提高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
[0016]由于上述護風罩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包含該護風罩的散熱裝置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為傳統技術中的護風罩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護風罩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加強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護風罩的局部放大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
[0023]11-豎直邊,12-第一水平邊,13-第二水平邊,14-固定支腳,15-加強筋,16-管夾。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0025]如圖2-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護風罩,該護風罩與散熱器相固定,其包括具有矩形邊框的護風罩本體,該矩形邊框包括相對的兩個豎直邊11以及相對的第一水平邊12和第二水平邊13,第一水平邊12與散熱器的下水室相接觸,第一水平邊12上具有固定支腳14,該固定支腳14能夠插入下水室上的安裝孔內,且兩者相卡接。
[0026]上述豎直邊11與第一水平邊12和第二水平邊13相垂直,通常,護風罩安裝完成后,豎直邊11沿豎直方向延伸,第一水平邊12和第二水平邊13均沿水平方向延伸。另外,固定支腳14的結構可以參考現有技術,本文不再贅述。
[0027]安裝上述護風罩時,首先將固定支腳14插入下水室預留的安裝孔內,再通過螺紋緊固件將豎直邊11與散熱器相固定即可。顯然,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內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護風罩增加了固定支腳14,以此增加護風罩的第一水平邊12與散熱器之間的固定點的數量,護風罩的使用時間不斷延長時,護風罩也不容易出現變形,從而提高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
[0028]具體實施例中,上述固定支腳14可僅設置一個,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可將固定支腳14設置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各固定支腳14間隔布置于第一水平邊12上。此種設置方式使得第一水平邊12與散熱器之間的固定點更多,進而達到前述目的。當然,為了控制加工成本,可以將上述固定支腳14的數量選擇為合理數值,而并非越多越好,例如僅設置兩個固定支腳14。
[0029]為了更進一步地提高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還可在第一水平邊12和第二水平邊13中的至少一者上設置突出的加強筋15,該加強筋15卡入散熱器芯體內。上述加強筋15不僅能夠提升護風罩的結構強度,而且,當采用固定支腳14和螺紋緊固件將護風罩固定于散熱器上后,加強筋15被緊密地壓在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使得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縫隙更小,不容易出現漏風現象。
[0030]為了強化上述技術效果,可在第一水平邊12和第二水平邊13上均設置加強筋15。
[0031]優選地,加強筋15可自一個豎直邊所在的位置延伸至另一個豎直邊所在的位置,以使得加強筋15的長度盡量大,繼而使得護風罩的結構強度更高,同時更大幅度地提高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
[0032]散熱器泄氣軟管是散熱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安裝于散熱器上后將位于護風罩的上方,隨著散熱器的工作溫度不斷提升,散熱器泄氣軟管將發生軟化,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其將與護風罩接觸,導致零部件之間出現干涉,不利于散熱器的正常工作。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護風罩還包括固定于第二水平邊13上的管夾16,該管夾16用于固定散熱器泄氣軟管。如此設置后,即使散熱器泄氣軟管出現軟化,在管夾16的限位作用下,也不容易與其他零部件發生干涉。上述管夾16的具體結構可參考現有技術,本文對此不作贅述。
[003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散熱裝置,該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以及與該散熱器相固定的護風罩,該護風罩為上述任一技術方案所描述的護風罩。由于上述護風罩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包含該護風罩的散熱裝置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0034]以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
【主權項】
1.一種護風罩,包括具有矩形邊框的護風罩本體,所述矩形邊框包括相對的兩個豎直邊(11)以及相對的第一水平邊(12)和第二水平邊(13),所述第一水平邊(12)與散熱器的下水室相接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邊(12)上具有固定支腳(14),所述固定支腳(14)能夠插入所述下水室上的安裝孔內,兩者相卡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護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腳(14)至少為兩個,各所述固定支腳(14)間隔布置于所述第一水平邊(12)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護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邊(12)和所述第二水平邊(13)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突出的加強筋(15),所述加強筋(15)卡入散熱器芯體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護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邊(12)和所述第二水平邊(13)上均具有所述加強筋(15)。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護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15)自一個所述豎直邊所在的位置延伸至另一個所述豎直邊所在的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護風罩,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固定散熱器泄氣軟管的管夾(16),所述管夾(16)固定于所述第二水平邊(13)上。
7.—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器以及與所述散熱器相固定的護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護風罩為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護風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護風罩,包括具有矩形邊框的護風罩本體,所述矩形邊框包括相對的兩個豎直邊(11)以及相對的第一水平邊(12)和第二水平邊(13),所述第一水平邊(12)與所述散熱器的下水室相接觸,所述第一水平邊(12)上具有固定支腳(14),所述固定支腳(14)能夠插入所述下水室上的安裝孔內,兩者相卡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風罩增加了固定支腳,以此增加護風罩的第一水平邊與散熱器之間的固定點,護風罩的使用時間不斷延長時,護風罩也不容易出現變形,從而提高護風罩與散熱器之間的密封性。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散熱裝置。
【IPC分類】F28F9-22
【公開號】CN204329705
【申請號】CN201420743850
【發明人】金信亮, 陳玉鴻, 辛捍東, 劉曉明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13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