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其特點主要包括:一散熱座,包括發熱源組設面及散熱面;至少二鰭片,呈間隔配置形態組設于散熱面對應位置,且鰭片包括裝設邊及延伸邊;至少一回路型熱管,呈環圈形態組設于鰭片外周,回路型熱管對應鰭片的裝設邊及延伸邊分設有第一、第二搭接管側,回路型熱管以其設有第一搭接管側的管段組設于散熱座,且回路型熱管的第一搭接管側至第二搭接管側之間形成的間距大于鰭片裝設邊至延伸邊之間形成的間距,構成回路型熱管組設于鰭片外周呈傾斜狀;又鰭片裝設邊及延伸邊分設有搭接凹緣以分別供回路型熱管的第一、第二搭接管側搭接嵌合。
【專利說明】
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模塊,特別是指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創新散熱模塊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般現有常見的散熱模塊結構形態設計上,通常是由散熱座、鰭片及熱管所構成,以利用該散熱座吸熱,并通過熱管將熱傳導至鰭片進行散熱。
[0003]但前段所述現有散熱模塊結構形態于廣泛實際應用經驗中發現仍舊存在一些問題與缺弊;舉例而言,現有散熱模塊所采用的熱管,通常是設成直管或U形管狀,使其冷卻管段穿組于鰭片所預設的穿孔部位,然而,因為此種熱管其內部的工作液相變位移路徑呈一往返狀態,如此一來,造成其蒸發氣體與冷凝液之間為一來一往相對沖突的狀態,從而導致其熱管的熱傳導效率大受影響、散熱效果無法進一步提升。
[0004]因此,針對上述現有散熱模塊結構所存在的問題,如何開發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創新結構,實為相關業者須再努力研發突破的目標及方向。
[0005]有鑒于此,發明人本于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的制造開發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后,終得一確具實用性的本創作。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其目的主要針對如何研發出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新式散熱模塊結構為目標加以創新突破。
[0007]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包括:
一散熱座,包括一發熱源組設面以及一散熱面;
至少二鰭片,呈間隔配置定位形態組設于所述散熱座的散熱面對應位置,各所述鰭片之間形成有散熱間隙,且各鰭片均包括有一裝設邊以及一延伸邊;
至少一回路型熱管,呈環圈形態組設定位于各鰭片的外周,該回路型熱管內部具有呈真空封閉狀態的一回路型流道,該回路型流道中設有一工作液及一毛細組織,該回路型熱管對應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設有一第一搭接管側,該回路型熱管對應各所述鰭片的延伸邊則有一第二搭接管側,且該回路型熱管以其設有第一搭接管側的管段組設于所述散熱座;其中,所述回路型熱管的第一搭接管側至第二搭接管側之間形成的間距,大于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至延伸邊之間形成的間距,構成所述回路型熱管組設定位于各所述鰭片外周呈現傾斜角度狀態;
其中,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及延伸邊分設有至少一搭接凹緣,以分別供所述回路型熱管的第一搭接管側及第二搭接管側搭接嵌組配合;
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及延伸邊所設搭接凹緣處更形成有延伸折緣;
各所述鰭片的延伸邊更包括二側邊區段,所述搭接凹緣設于所述側邊區段,所述回路型熱管的第二搭接管側則搭接嵌組于所述側邊區段所設搭接凹緣。
[0008]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及優點如下:
本發明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主要通過所述散熱座、鰭片、回路型熱管等創新獨特結構形態與技術特征,使本發明對照【背景技術】所提現有結構而言,故可利用回路型熱管所具備的回路式順暢度極佳散熱循環效益(注:其工作液的相變位移路徑呈一循環狀態,故蒸發氣體與冷凝液之間無相對沖突之虞),加上間隔鰭片的寬擴散熱面積與散熱間隙空間形態,令散熱模塊能夠達到散熱效果大幅提升的實用進步性。
【附圖說明】
[0009]附圖1為本發明散熱模塊結構較佳實施例的組合立體圖;
附圖2為本發明散熱模塊局部結構分解立體圖;
附圖3為圖2的B部位放大圖;
附圖4為本發明散熱模塊結構較佳實施例的立向剖視圖;
附圖5為本發明的回路型熱管與鰭片組合狀態說明圖一;
附圖6為本發明的回路型熱管與鰭片組合狀態說明圖二;
附圖7為本發明的鰭片采用數層設置形態實施例圖;
附圖8為本發明的回路型熱管設置形態另一實施例圖。
[0010]以上附圖中:A.散熱模塊;10.散熱座;11.發熱源組設面;12.散熱面;13.凹溝;20.鰭片;21.散熱間隙;22.裝設邊;23.延伸邊;24.搭接凹緣;25.延伸折緣;26.散熱孔洞;30.回路型熱管;301.第一搭接管側;302.第二搭接管側;31.回路型流道;32.工作液;33.毛細組織。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請參閱圖1?4所示,為本發明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的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結構限制。
[0012]所述散熱模塊A包括下述構成:一散熱座10,包括一發熱源組設面11以及一散熱面12;至少二鰭片20,呈間隔配置定位形態組設于散熱座10的散熱面12對應位置,各鰭片20之間形成有散熱間隙21,且鰭片20包括有一裝設邊22以及一延伸邊23;至少一回路型熱管30,呈環圈形態組設定位于鰭片20的外周,回路型熱管30內部如圖4所示,具有呈真空封閉狀態的一回路型流道31,該回路型流道31中設有一工作液32及一毛細組織33,該回路型熱管30對應鰭片20的裝設邊22設有一第一搭接管側301,該回路型熱管30對應鰭片20的延伸邊23則有一第二搭接管側302,所述回路型熱管30以其設有第一搭接管側301的管段組設于散熱座10;且其中,回路型熱管30的第一搭接管側301至第二搭接管側302之間形成的間距(如圖5的Wl所示),須大于鰭片20的裝設邊22至延伸邊23之間形成的間距(如圖5的W2所示),構成回路型熱管30組設定位于鰭片20外周呈現傾斜角度狀態(如圖1、6所示);又其中,鰭片20的裝設邊22及延伸邊23分設有至少一搭接凹緣24,以分別供回路型熱管30的第一搭接管側301及第二搭接管側302搭接嵌組配合。
[0013]通過上述結構組成設計,本發明散熱模塊A主要是提供一種具有回路型熱管30呈環圈狀組設定位于鰭片20外周形態的前所未見結構形態,為考慮其達成組合狀態的合理性,須令其中回路型熱管30的第一搭接管側301至第二搭接管側302之間所形成的間距(如圖5的Wl所示)大于鰭片20的裝設邊22至延伸邊23之間形成的間距(如圖5的W2所示),借此讓回路型熱管30得以呈松配合狀態套至(如圖5的箭號LI所示)鰭片20的外周,接著令回路型熱管30呈傾斜角度狀態(如圖6的箭號L2所示)以搭組靠合于鰭片20外周;本發明散熱模塊A運作上,將一發熱源(圖未繪示)組設于散熱座10的發熱源組設面11,當散熱座10吸熱后,會通過散熱面12將熱傳導至回路型熱管30設有第一搭接管側301的管段以及鰭片20,回路型熱管30內部的工作液32受熱后會蒸發汽化而將熱快速帶引至第二搭接管側302達到散熱冷卻狀態,接著冷卻凝結的工作液32會通過毛細組織33再導引回第一搭接管側301,形成一個回路式的、順暢度極佳的散熱循環狀態,而同時與該回路型熱管30的第一搭接管側301、第二搭接管側302搭接組合的間隔配置鰭片22,得以通過其寬擴的散熱面積與散熱間隙21,輔助回路型熱管30達到絕佳的散熱效益。
[0014]如圖3、5所示,其中鰭片20的裝設邊22及延伸邊23所設搭接凹緣24處更可形成有延伸折緣25;本例中通過所述延伸折緣25的增設,主要可進一步擴增鰭片20與回路型熱管30相互搭接部位的接觸面積,借以獲得較佳的熱傳導效益。
[0015]如圖2所示,其中回路型熱管30設有第一搭接管側301的管段可組設于散熱座10的散熱面12、發熱源組設面11任一處(注:本例為組設于散熱面12 );且散熱面12或發熱源組設面11更可設有至少一凹溝13 (可為弧面凹溝),用以供回路型熱管30設有第一搭接管側301的管段嵌組配合。
[0016]如圖1、2所示,其中所述鰭片20更可設有至少一散熱孔洞26;本例中通過所述散熱孔洞26的開設,主要可增加通風散熱效果。
[0017]其中,所述間隔配置定位形態的鰭片20可選用單層、數層任一種設置形態。此部份如圖1所示,即為鰭片20采用單層設置形態的實施例;另如圖7所示,為鰭片20采用雙層設置形態的實施例。
[0018]如圖8所示,其中所述鰭片20的延伸邊23更可包括二側邊區段231,使所述搭接凹緣24設于該側邊區段231,回路型熱管30的第二搭接管側302則搭接嵌組于該側邊區段231所設搭接凹緣24。
[0019]功效說明:
本發明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主要通過所述散熱座、鰭片、回路型熱管等創新獨特結構形態與技術特征,使本發明對照【背景技術】所提現有結構而言,故可利用回路型熱管所具備的回路式順暢度極佳散熱循環效益(注:其工作液的相變位移路徑呈一循環狀態,故蒸發氣體與冷凝液之間無相對沖突之虞),加上間隔鰭片的寬擴散熱面積與散熱間隙空間形態,令散熱模塊能夠達到散熱效果大幅提升的實用進步性。
[0020]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具回路型熱管的散熱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散熱座,包括一發熱源組設面以及一散熱面; 至少二鰭片,呈間隔配置定位形態組設于所述散熱座的散熱面對應位置,各所述鰭片之間形成有散熱間隙,且各鰭片均包括有一裝設邊以及一延伸邊; 至少一回路型熱管,呈環圈形態組設定位于各鰭片的外周,該回路型熱管內部具有呈真空封閉狀態的一回路型流道,該回路型流道中設有一工作液及一毛細組織,該回路型熱管對應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設有一第一搭接管側,該回路型熱管對應各所述鰭片的延伸邊則有一第二搭接管側,且該回路型熱管以其設有第一搭接管側的管段組設于所述散熱座;其中,所述回路型熱管的第一搭接管側至第二搭接管側之間形成的間距,大于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至延伸邊之間形成的間距,構成所述回路型熱管組設定位于各所述鰭片外周呈現傾斜角度狀態; 其中,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及延伸邊分設有至少一搭接凹緣,以分別供所述回路型熱管的第一搭接管側及第二搭接管側搭接嵌組配合; 各所述鰭片的裝設邊及延伸邊所設搭接凹緣處更形成有延伸折緣; 各所述鰭片的延伸邊更包括二側邊區段,所述搭接凹緣設于所述側邊區段,所述回路型熱管的第二搭接管側則搭接嵌組于所述側邊區段所設搭接凹緣。
【文檔編號】F28F1/22GK106091772SQ201610610227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9日 公開號201610610227.7, CN 106091772 A, CN 106091772A, CN 201610610227, CN-A-106091772, CN106091772 A, CN106091772A, CN201610610227, CN201610610227.7
【發明人】何信威, 黃志仁
【申請人】蘇州聚力電機有限公司